“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真有其事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

胡俊


公元234年9月,司马懿在经历了一番反复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亲自带兵追赶失去了诸葛亮的蜀军。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死是由准备的。先前双方在五丈原对峙了数月,互相派使者,司马懿“问其寝事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临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注魏氏春秋》)所以,魏军对诸葛亮的死做了准备,关键追还是不追,这才是一个问题。这个时候最尴尬的人却是司马懿,因为他有选择,但是无论怎么选都像选了一瓶毒药:追击蜀军吧?在魏军看来这就是送死,前头王双、张郃坟头上的草还没长齐呢!谁还愿意去?不追击蜀军吧?面子上面实在过不去,当我大魏是公共厕所嘛?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关键是还挥一挥衣袖带走不少人口!老子兵力国力都是你几倍,被逼得穿女装都不敢作战,人死了都不敢追,怎么咽得下这口恶气。追,老子兵多,一定要追。

看着远处掩杀过来的虎豹骑。本该快逃的姜维发布一个惊人的命令:全军调转旗帜、排开战阵,虎步军以长矛、连弩组成战阵与敌骑对战!步兵阵型在一瞬之间由后退转为前进,全军号令一致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的。三国时代以步兵阵对抗骑兵首先是需要锤炼步兵们的勇气的,面对冲上来的敌人不被吓到,把阵型组织好彼此照应,按照统一的号令前进后退,在得到命令后从容的发射手中的弓弩,姜维麾下的虎步军做到了。司马懿第一波冲上来的骑兵一个冷不防,在长矛手、连弩和弓箭的联合攻击下几乎全灭。

原本准备补刀的司马懿没想到碰到了一个硬茬,思想激烈斗争诸葛亮是不是还活着?他假装死了框我的?好怕怕!于是调转马头就跑了。

姜维还有点不过瘾。啥意思,来了就这样打就走啊?有种你再冲我阵啊!(其实魏军不冲蜀军军阵,蜀军步兵拿魏军骑兵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司马懿那个脸皮有城墙厚,立马回馈:不来不来就不来,捞好处我上……背锅别人去(张郃表示我已经背锅了,下面轮到谁?)但回头一看没一个人愿意上,目光扫到哪位将军那位将军就低头。张虎!你爹张辽当年在合肥800破十万,现在是你立功的时候了,你上啊!乐琳!武皇帝说你爹乐进“奋强突固,无坚不陷”(《三国志·乐进传》),你上啊!大都督您儿子司马师在,他厉害(敢废皇帝)你让他上。爹,我还没生儿子呢!

既然这样,撤吧!当然司马懿给自己找了个好理由“帝以穷寇之不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晋书·宣帝纪》)带着在曹操手下无敌的虎豹骑回了大营。“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晋书·宣帝纪》)过了一天,来到蜀军驻扎过的营垒查看,发现自己着了道,赶忙又带着兵去追。“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宣帝纪》)司马懿的表现可谓丑态毕现,而且看《晋书·宣帝纪》会发现这人是个话痨,干什么都喜欢找理由说一堆话,婆婆妈妈的,也怪不得诸葛亮要送女装给他。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孙教授“sunnyshine”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千古名将英雄梦


“死诸葛走生仲达”一说史书确有记载,《晋书》宣帝纪里就有,而《晋书》的记载来源于《汉晋春秋》,内容如下: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关中西部的五丈原,由于事发突然,蜀军又秘而不发,所以曹魏那边一开始浑然不知。

首先发现蜀军有异样的是五丈原附近的百姓,他们看到大批蜀军离开军营撤走(整军而出),赶紧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这才下令追击。

蜀军早有准备,负责断后的姜维命令蜀军突然反过头来,挥舞旗帜,鸣响战鼓,做出进攻的架式。司马懿吃不准,担心这是诸葛亮施的计,于是退回,不敢再追。

于是百姓中流传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但司马懿听了并不生气,自我解嘲道:“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过了一天,魏军才占领了蜀汉丢弃的营垒,司马懿亲自过去察看,特意看了看蜀军留下来的营垒以及诸葛亮生前生活的地方。看完,司马懿不禁叹道:“天下奇才也!”

在蜀军营寨里还发现来不及带走或销毁的文书档案,以及大量粮食。当时大家都认为诸葛亮已死,辛毗认为不一定,也许是诸葛亮的一计,司马懿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军事家所看中的是军事文书、兵马粮草,现在这些都不要了,哪里有人肯把五脏拿出来以求生的道理?”

根据《晋书》的记载,司马懿随后下令追击,褒斜道不好走,关中生长着很多蒺藜,司马懿命2000人穿着软木平底的木屐背着蒺藜在前面开道,路不好的地方就把蒺藜铺上,人马再前行。

魏军一直追到赤岸,再往前就要到褒口了,这时传来蜀军内讧的消息,司马懿想乘隙进攻汉中,但魏明帝的诏书传来,让他撤军。

魏明帝为什么要撤军呢?因为他还没有做好全面攻击汉中的准备,当时辽东的公孙渊势力不断坐大,魏明帝派人前去清剿,但吃了败仗,相对于蜀汉,北面的问题也很严重。

快追出褒斜道的司马懿也担心中埋伏,蜀军虽然撤退,但并没有大败,他们的拿手好戏是设伏,其弓弩兵的厉害魏军早就尝过,司马懿不想当第二个张郃,所以就回师了。

对于《晋书》的上述记载,有人认为不太可信,因为《晋书》处处回护司马氏,把司马懿几乎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全”。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一向畏战,有人认为他这是出于自身政治上的考虑,司马懿不希望诸葛亮和蜀汉早早就被消灭掉。

司马懿是曹操的大将军、太尉,是魏军的一号人物,但魏明帝对他并不完全信任,对司马懿来说,蜀汉的继续存在显然对进一步巩固自身势力更为有利。

不过这样去看司马懿有些偏颇,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不主动出战,并非完全出于一已之私,而是从战略战术层面的慎重考虑,因为这种做法更稳妥。

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是后勤补给,最头疼的是运粮,几次北伐失利都出在这个问题上,所以诸葛亮的战略是求速战速决,司马懿看出了这一点,用拖的办法将蜀军拖垮,这是不是怯战,也不是完全出于心机,而是一位成熟统帅的正确选择。

在确认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看到这是一次机会,果断下令追击,但曹魏的辽东方向此时出了问题,魏明帝正指望司马懿去平辽东之乱,所以命他不要再追,《晋书》的相关记载并没有问题。


南门太守


在三国时期,涌现出众多武将与谋士。大家很佩服武艺高强的人,更敬佩有远虑有谋略之人。是不是对诸葛亮的印象最深刻?他的很多计策谋略都值得学习与借鉴,到了今天依然很实用。有时候,不费任何兵力也可以用计谋打败敌人。诸葛亮最擅长打以少胜多的仗,辅佐着实力很弱的刘备,成为三国的强势霸主。

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尽心辅佐。当刘备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刘婵。但是刘婵的智商有限,一点都不聪明,累死这位有谋略有才智的大臣,也无法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而且,诸葛亮再厉害也是一介凡人,早晚都有死去的时候。万一他死了,留下一个废物皇帝,估计也就完蛋了。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征时,已经预感自己要完蛋。很想取得这一次的胜利,所以用尽办法去延年益寿。可是,这一次他的祈祷没有任何作用,寿命已到,回天乏力。当他还剩最后一口气时,将身边的人都召集过来,告诉大家一定不要声张。并且再三警告大家,在自己死后,以前怎么样,这段时间还怎么样。最后要求身边的人在他嘴里塞七粒米,将身体放进棺材。他说,这样就算自己死了,也可以保佑将士们平安回归。

当时诸葛亮的威信很高,所以将士们特别听话,按照他的指示做了。有人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有一颗星星会亮起,死掉后星星会灭。诸葛亮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安排好了身后事。当然司马懿也是聪明人,看着诸葛亮的星星知道他的寿命将到,等着诸葛亮死后去灭掉蜀国。

诸葛亮早已经猜中了司马懿的想法,于是命令手下在自己嘴里放一物,了解的人都知道是七粒米。这么做是在施展法术,让自己死后,天上的那颗星星依然亮着。以此来迷惑司马懿,让对方不敢进攻。后来司马懿知道后,说:“活仲达,服了死诸葛”。事实证明诸葛亮真的做到了,将司马懿困惑住,令蜀国大军成功回归。

诸葛亮真的太聪明,活着的时候保护蜀国将士平安。死后都做好各种安排,让将士们没有任何损耗。这样明智的做法,值得所有人敬佩。这就是忠臣之士,拥有大智慧之人,身后事都看的清清楚楚安排的明明白白,有多少人可以超越他呢?


老张头爱三农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是真的吗?司马懿为啥怕诸葛亮,为什么?

这提问史料,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先看三国演义第104回:【司马懿自领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军不远,乃奋力追赶忽一声炮响,喊声大震,一面大旗招展…一辆四轮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司马懿大惊:“孔明尚在,今吾休矣“……过了两日,乡民相告曰:蜀兵退入谷中后,杨起白旗,哀声大震,孔明果然死了---前



日车上孔明乃木人也!司马懿叹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由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这段故事生动形象的记述了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进退两难的囧态,既怕蜀军悄悄撤走,想乘势追击,又怕上当中计,被打挨揍损失丢脸,更怕诸葛亮突然死而复生,自己有去无回。因为这样的经历太多,司马懿忐忑矛盾,心绪难平。

不要以为这是三国演义拔高诸葛亮,在一些史料中,确有类似记载,看《汉晋春秋》记述: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



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从这里看,提问所说原话,出自民间流传,但民间传说也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根源的。这个源头就是诸葛亮,司马懿多年对敌,双方反复缠斗,留下不少趣味横生的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要说司马懿为啥怕诸葛亮?根本原因在于:一是诸葛亮了解司马懿的心思,熟悉司马懿的套路,往往提前洞悉司马懿棋局,设好大网等待;二是诸葛亮忠诚蜀汉,不贪婪,不恋色,不能收买拉拢,软硬不吃难对付;三是诸葛亮还会使出离间计,司马懿就曾经吃过亏,差点被曹睿给废了,后来费老大劲,才好不容易得以复职;四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的平衡木,有诸葛亮成



天骚扰,司马懿就能高官厚禄,潇洒乐攸,无限得意。一旦诸葛亮消停了,司马懿自己也就好戏剧终,霾运临头等着挨宰受气了。

因此,司马懿对诸葛亮,真是又恨又爱,见不得,又离不得。司马懿诸葛亮二人虽是对头,但又是相识相知,相互理解,别的人则很难参透,只有诸葛亮懂得他司马懿,这岂不是挚友?(5:41)


流誉后


死诸葛吓死活仲达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三国演义才有的剧情,在正史上面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记载晋书司马懿传里的。

【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司马懿传

【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诸葛亮死之后,杨仪率军回归,有些人就告诉司马懿说诸葛亮死了,大军要撤回去了。司马懿一听就赶紧跟上去,姜维让人举旗呜鼓攻击司马军,司马懿赶紧撤退,蜀军就安然的撤退了,入谷之后才正式发丧。司马懿一退,老百姓都说 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有的人告诉司马懿,司马懿说,我只能知道他活着,却猜不到他死了。

后来,司马懿去看蜀军的营寨,都不禁感叹到: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确实不敢跟诸葛亮野战,只能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记载。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厉害,所以不敢出战,下面的将领都说司马懿畏蜀如虎,天下耻笑,勉强出战,最后魏军大败,张合还战死。

【汉晋春秋曰: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

诸葛亮一直向司马懿挑战,还给司马懿送了女人的首饰来嘲笑司马懿 ,司马懿就是不肯出战,最后没办法只能和曹睿演了一场戏,派人持节命令司马懿不得出战。

司马懿的军事能力确实比不过诸葛亮。


历史简单说


“死诸葛走生仲达”这句民谚流传之久之广还得拜罗贯中《三国演义》所赐。

而事实上据《晋书~宣帝纪》,《汉晋春秋》等史载,“死诸葛走生仲达”确有其事,只不过和小说里描述的有所不同。第一,诸葛亮病重时没有安排什么镇住将星,用木像等事。第二,蜀军撤退时,司马懿确实追赶,是姜维和杨仪命令掉转旗头,做出要反向进攻的样子,来吓唬对方,第三,司马懿是追着感到有诈,主动撤退的,说他魂飞魄散,魏军兵败如山倒的样子那是小说虚构夸张而已。

总之,所谓“死诸葛走活仲达”的真相,其实是说诸葛亮虽然死了,但他的威名还在,他的旗号还有很大的震摄力,不用木像也能让敌军感到有诈从而退却。

但这个事实慢慢发生了演化,在唐代《四分律行事钞批》里第一次出现了诸葛亮临死前使用了法术,并明确提出一切安排都是诸葛亮事先的安排。晚唐诗人胡曾有《咏史诗~五丈原》更是添足了各种法术细节,用来模拟活人的生活状态。到了元代《三国志平话》里故事又有了发展,新增加了更多细节,如印,剑,黑鸡子,使诸葛亮更神乎其神。

而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根据星星点点的历史记载,更吸收了流传于百姓间的故事,虚构出一段精彩的“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让诸葛亮临终前一一向姜维,马岱,杨仪交待后事,使用一系列法术,迷惑司马氏,最后安排用木像来吓走司马懿,事后所交待的都一一应验。

《三国演义》本就推崇刘备集团,在小说中最舍得笔墨篇幅神化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这也符合普通大众的口味,所以这个故事更能广泛流传。至于司马懿是否真的“怕”诸葛亮,那同样也不能受小说的影响,这是两个军事集团对抗,从自身战略战术,国家实力出发采用不同的谋略,宜取则进,宜守则退,谈不上“怕”字的,至多有时需避其峰芒,选择时机,这也只是战术问题而已。

(一家之言,欢迎赐教,谢谢)


看遍山川


三国演义中,主要有八个重要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曹操。司马懿未列其中。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三国演义中记载为“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司马懿文滔武略,有非凡的见识和军事指挥才能,有鹰视狼顾般凌人的气势,曹操在时,知道司马懿的本事,一直没重用他,曹操死后,曹丕,曹睿时期,因军事人才短缺,司马懿曾几度得到重用,但曹氏对他严加防守,打压,除了让他死心塌地为曹家卖力外,没有给司马懿任何翻身的机会。

诸葛亮北伐中原,所虑者唯有司马懿,出兵之前,诸葛亮使反间计,让本来疑心司马懿有二心的魏主削了他的官职,赶司马懿回了老家。

诸葛亮首伐中原,斩将夺城,大败魏兵。魏将无人领军对阵蜀兵,曹睿不得不再次启用司马懿。

以诸葛亮用兵之能,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一是蜀国力空虚,兵员,后勤保障不济。二是怕战争持久,空耗国力,如两川有事,蜀道艰难,不能及时回援。三是司马懿确实厉害,深谋远虑,深知诸葛亮用兵之道,事事抢占先机。虽然诸葛亮用尽奇谋,最终也没奈何司马懿的严防死守。反而忧虑成疾,病逝在北伐的征途。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蜀弱而魏强,蜀军千里奔袭,魏军坐地防守,而诸葛亮用兵谨慎,从不弄险,胜不了,也从不允许失败。这给了司马懿制造了很多防御的机会。

诸葛亮北伐中原,成就了司马懿,给了司马懿持掌权力的机会,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要操的心太多,指挥战争,处理国事,凡事必亲为,而司马懿不一样,背靠一个强大的魏国,一心只用在军事上,所以才能有效防御蜀军进攻。

就治国才能和军事谋略,诸葛亮是远超司马懿很多的,诸葛亮一心为公,胸中装的是天下,司马懿坚忍,工于算计,只为个人私利。

司马懿读懂了诸葛亮,也看清了蜀汉北伐志在速战,不会持久的形式,如诸葛亮无后顾之忧,保障得力,司马懿不是对手,从能力上讲,司马懿是真正害怕诸葛亮,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应该不会是作者编造的故事。


田原乡野


此事,正史上是有记载的,可见确有其事。但事情的内幕到底如何,就未必像史书上评论得那样了。

一直以来,史家对此的评价是一边倒的:诸葛亮好厉害哦,死都死了,还能再算计司马懿一回。

司马懿要真是这样的鼠辈,那么三国就不会最终落入司马家之手了。

清朝的潍县县令郑板桥说过一句千古名言:难得糊涂。这糊涂,可不能是真糊涂,而是审时度势的装糊涂。

而司马懿,就是装糊涂的高手。所有三国群雄中,包括曹操、刘备,在装糊涂这个领域,都比不过司马懿。

司马懿一直受到曹家的猜忌。曹操当时就想杀他,因为司马懿装糊涂装得太好,得以逃生。曹丕死后,曹家宗族又想杀他。可是因为诸葛亮不断北伐,而曹家又无人可担当重任以阻挡诸葛亮,于是只好启用司马懿。

司马懿心里跟明镜似的,诸葛亮和蜀国就是他的保命金牌,它们不在了,司马懿可能就成了曹家的刀下鬼。

因此,对于诸葛亮,司马懿一直保持一个原则:你不能胜,我也不能胜,保持现状,互相耗着。

所以,什么“死诸葛吓跑活仲达”,那不过是司马懿将计就计罢了,趁机放跑蜀军,骗得是曹家那些酒囊饭袋。

包括此前的所谓空城计,以及后来的装病骗曹爽,司马懿都是用得“装糊涂”这一招。一辈子装糊涂,最终把三国装入了自家口袋。

真是高手中的高手啊。


趣谈秘史


首先给一个回答,死诸葛亮吓走活司马懿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司马懿害怕诸葛亮。

关于此事,罗贯中老师的《三国演义》大致是这么写的 : 说诸葛亮死之前做出了很详细的退军安排,杨仪等人按照诸葛亮的计策来进行退兵。司马懿果然率领军队来追击,突然间,蜀军呐喊着扬起诸葛亮的大旗,中军数十员将领护卫着坐在四轮车上用木人做的诸葛亮。

魏军被吓死的人不计其数,司马懿吓得用手摸摸头,确认自己的头颅还在,之后司马懿仓皇撤退,故当时人说 : 死诸葛能走活仲达。


显然演义中的故事性很浓,那史书上关于此事又是怎么记载的呢?

据《汉晋春秋》记载,当时杨仪掉转旗帜,擂起战鼓,好像要对司马懿发起进攻,司马懿后退,不敢进军,杨仪方能平安退去,到了安全区域后才为诸葛亮发丧。

再根据《晋书》的记载 : 蜀军撤走后,司马懿登上五丈原,看了看蜀军的排兵布阵,发出了天下奇才的感叹来表扬诸葛亮。随后司马懿派兵追杀,蜀军早有防备,沿途布下了无数的蒺藜,以此来阻碍魏军的追击。


综合两处史书的记载,可知道死诸葛能走活仲达是真的,相信退军的部属也是诸葛亮策划的。不过蜀军用了木人做的诸葛亮,吓死了很多的魏国士兵,还吓得司马懿摸摸头估计都是不真实的。

那既然确有其事,司马懿就是害怕诸葛亮咯?

我的回答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旗鼓相当,并不存在谁害怕谁的说法,两人是敌是友。


五丈原,是司马懿和诸葛亮最后一次交锋,这一次诸葛亮是做好了长久相持的准备,在渭水河边种植粮食,因为前几次北伐蜀军被粮食羁绊了。有了粮食,意味着蜀军可以和魏军长时间对峙,寻找战机。

可司马懿也聪明呀,你诸葛亮有了粮食,腰杆子硬了,我不能轻易和你交战。诸葛亮下战书,送去女人的衣服,想激怒司马懿,如果是一般的将领,女人的衣服可是真性情人忍受不了的,可司马懿是谁,隐忍高手。

两者对峙了几个月,蜀军的粮食还在,没料到主帅诸葛亮身子骨撑不住了。

故司马懿不轻易出战主要是一种战略,其目的就是要消耗蜀军。当然和诸葛亮交战会有些许的没把握,之前交战有胜有败。


在这里多啰嗦几句,由于《三国演义》吹诸葛亮太过分,导致有些人黑诸葛亮过分,说他政治能力强,军事能力一无是处。显然,这评价是不客观的。

诸葛亮以弱打强,还遇上的是司马懿这样的高手,有胜有败,并没有让蜀军丧失严重。况且他的对手司马懿都说他治军奇才。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难得一遇的人才,能看到他们相争数年,应该是一种享受哈。


小刀文史


我认为这话更像一种事后总结,也不符合实际。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虽落下风,却也谈不上怕。

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当时司马懿也进行了追击,还派2000人穿着软木屐开道——因为地上有蒺藜。没追到底是因为没必要,蜀军撤退不是兵败,会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不是追上了就能灭。而且撤退有时间差,追入斜谷甚至汉中无异于南征,会面临诸葛亮北伐一样的被动——曹魏也不具备一鼓作气灭了蜀汉的实力。作为防御方,蜀军撤了就是胜利,见好就收跟怕不怕的没关系。

“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对应的就是以上事实,最早出自裴注三国志转引的《汉晋春秋》,此后《晋书》和《资治通鉴》也予以采纳。我的感觉,这话怎么听都像蜀汉第五次北伐专题报道的一个小标题,似乎说话的人一直在看现场直播,持续关注事态发展并共享两军信息。这显然不是种地纳粮的普通百姓能做到的,也不是一拍脑袋就有的。鉴于谚语的嘲讽意味,我认为不排除另外两种可能:一、司马懿对立面的编排,目的是弱化其威信和军功;二、蜀汉的自我宣传,藉此为北伐失败背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