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的宋朝不联合辽国灭了西夏?对此你怎么看?

微笑爱的心



辽国从崛起开始,就一直在对待中原地区的问题上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政策,主要就是保持中原地区四分五裂的局面,以利于辽国持续的向中原地区扩张和渗透。

比如李克用与朱温对峙的时候,辽国就和李克用结盟,让李克用可以不用分心防备辽国,可以全力对付朱温。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继位,辽国也还是坚持这个政策,和李存勖的关系不错。

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后唐之后,先后消灭关中的岐王政权和四川的前蜀政权,国势上升势头比较强劲,辽国就开始扶植幽州的王氏势力,用以牵制后唐。


后唐发生内乱,明宗继位,辽国和山西的石敬瑭就开始眉来眼去。最后,在明宗死后,应石敬瑭的请求,辽国直接出兵,击败进攻石敬瑭的后唐军队,并册立石敬瑭为帝,同时获得了燕云十六州。

后晋在石敬瑭死后,试图摆脱称臣的地位,辽国又出兵进攻后晋,并且直接消灭了后晋,耶律德光在汴梁称帝,之后又返回辽国上京。石敬瑭的女婿刘知远继位,是为后汉。

刘知远死后,郭威建立后周,辽国又在河东地区扶植了北汉政权,以对抗正在崛起中的后周。北宋建立以后,辽国也还是坚持这个政策,北汉才得以扛住宋太祖时期的大规模进攻,一直延续到宋太宗时期。


北汉被消灭时,辽国没有全力救援,至少是没有能够阻止北宋消灭北汉,所以,宋太宗灭北汉之后,马上转兵东进,马不停蹄,北伐燕云,辽国几乎是倾国而出,白扛住了宋朝这一波进攻。

所以,辽国意识到再西北扶植一个和北宋敌对的政权的重要性。有这样一个政权存在,辽国就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牵制势力,北宋不用分散兵力如防御西北,就可以全力对付辽国,辽国并不算完全主动。

因此,从李继迁时期开始,辽国就一直在有意识的扶持西夏,帮助西夏牵制北宋,让北宋不能全力对付西夏,一直到西夏完全站稳脚跟,又越过贺兰山,控制了河西走廊。


在李元昊时期,西夏和北宋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互有胜负。但每次在北宋稳住阵线,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辽国都会要挟北宋,让北宋分散兵力,不能全力对付西夏,而辽国则从中渔利。

最成功的操作则是辽国先迫使西夏对辽国称臣,并和元昊建立了和亲关系。之后,辽国又趁宋夏大战之机进行战争讹诈,迫使北宋提高了岁币的数额。也就是说,西夏出力和北宋死拼,得利的却是辽国。

所以,不要说北宋联合辽国对付西夏了,只要北宋在对付西夏的时候,辽国保持中立,不要援助西夏,让北宋能够全力对付西夏,西夏都会很容易被北宋击败。但辽国同样知道这一点,也清楚西夏存在对于自己的战略意义,所以辽国始终都在保护西夏,以牵制北宋。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辽国保护之下西夏崛起,北宋能够顺利夺回银夏地区,并控制河西走廊,北宋就会在战略上处于极为有利的主动态势,辽国在面对北宋的时候也就没那么得心应手了。

因此,在徽宗时期,北宋大举进攻西夏,拓地千里,西夏丧师失地,失去威胁北宋的能力,北宋马上就调转方向,开始全力对付辽国,并且在金国的配合下,一度夺回了燕云地区。


萧武


这个问题问得北宋皇帝想打人。

古往今来,国家之间的斗争,从自身利益出发,从来都是扶持弱者对付强者。哪有联合强者消灭弱者的道理?难道北宋和辽国不嫌自己的对手太强大?

再说了,虽然北宋时期形成了北宋、辽和西夏三国鼎立的局面。但西夏问题的本质还是北宋内部的问题,类似于今天的台岛问题,哪能勾结外部势力解决内部问题呢?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最早在唐朝末年,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被唐朝封为夏国公,成为西北地区的藩镇势力。

唐朝灭亡后,西夏一如既往地采取俯首称臣的方式,获得各个朝代的好感。而五代十国时期,为拉拢党项人,各朝都对党项封官进爵,使他们的地位越来越高,最终成为河西之地举足轻重的地方势力。

但是这一和谐的局面在北宋被打破了。北宋建立后,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对政治经济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守内虚外,即削弱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势力,党项势力首当其冲。

982年,为解决西北藩镇问题,赵光义将党项族首领李继捧及亲族全部“请”到了开封,企图用软禁这种兵不血刃的方式解决藩镇问题。

但在李氏亲族前往开封的路途中,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趁机逃脱,并很快在西北地区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从985年开始,李继迁不断进攻宋朝,夺取了大片土地。虽说取得了很多胜利,但相比于财大气粗的北宋,李继迁仍然显得太过单薄。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继迁选择向辽国“请降”,辽国趁机封其为夏国王。

根据后人的传统认知,北宋是名副其实的正统封建王朝。但此时的辽国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在制度上和北宋并无两样。

所以北宋想要成就大一统王朝的威名,就必须要消灭周边所有威胁自身存在的力量,其中就包括辽国。

宋太宗时期,为夺回936年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组织两次北伐,但皆惨败而归。

虽然其后宋太宗患上了恐辽症,但辽国和北宋的战争却并未停止。在北宋不断进攻辽国,想要夺取燕云十六州,成就其大一统局面的过程中。完成封建化进程的辽国也做着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美梦。

所以击败甚至消灭北宋也是辽国的既定目标。这一局面一直到1005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双方终于意识到双方不具备消灭彼此的实力才算暂告一段落。

《澶渊之盟》的签订,也预示着宋辽达到了实力上的均衡。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夏问题的出现就是对均衡局面的打破。

西夏的独立,相当于从北宋身上剜肉,损害的是北宋的实力。而从李继迁开始,党项对北宋的战争,也是胜多败少,这说明北宋难以单独解决党项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适时地引入外部势力,例如辽国,应该是相对明智的选择。

但是在辽强宋弱的情况下,北宋并不能拥有战略主动权,强大的辽国很可能在消灭西夏的过程中反客为主,夺取更多利益。届时北宋和辽国的差距将越拉越大,这势必更不利于北宋的生存。

虽然北宋也干过引狼入室的蠢事,但不代表北宋君臣时刻智商不在线。

事实上,为加大辽国和北宋的差距,辽国一直在西夏方面小动作不断。因为澶渊之盟的签订,辽国无法在北宋的正北方发动进攻。所以退居幕后,支持和煽动西夏对抗北宋是削弱北宋的重要方式。

对于辽国而言,西夏是牵制北宋的重要方式,辽国需要西夏不断让北宋掉血。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宋若是能和辽国结成同盟,一起干掉西夏,那说明辽国统治者的脑子确实是有问题。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首先,宋国和辽国的关系你的了解,大辽是大宋的冤家,为了一个燕云十六州,两边打的头破血流,最后实在没办法,坐下来签了个合同叫檀渊之盟,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然后两家消停了一百多年,宋朝经济大发展,很快经历了一段盛世,变成了史上最土豪的朝代,而大辽呢?玩洒了!契丹王朝的国土在极盛时期,北到克鲁伦河和薛灵哥河流域,东到鸭绿江、库页岛和黄海,南到河北省中部的雄安新区,以恒山为分界线和北宋接壤,西经山西北部到陕西,和西夏国接连,东北越过黑龙江、外兴安岭,直到俄罗斯北海,最西头到达阿尔泰山,幅员万里。而北宋王朝,当时国土面积大约460万平方公里,和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很明显,大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许多个民族,北方民族风格很凶猛,不好管,所以慢慢的,就有一部分不听话了,其中有个民族在东北,叫女真,历史上这个地方生活的人有过许多名称,除了女真,还有墨盒,渤海国,鲜卑等等,个个彪悍,到了今天,他们仍然有一个战斗力爆表的名字:东北银,女真族有个听起来像卖跌打酒的首领叫完颜阿骨打,带着大家闹独立,准备随时干翻老大哥大辽,这就是崭新的东亚小钢炮:金国。然后这个小心机就被大宋给发现了,想着跟大辽杠了这么多年,也没占到什么便宜,现在忽然冒出来一个小钢炮,迎来了崭新的局面!于是大宋派了个小弟,假装跑去东北买马,偷偷从山东坐船来到了金国传话,这个大宋和金国夹击大辽的计划,叫海上之盟,宋朝这个行为,被很多人看成是不厚道的背约,宋辽盟约之后,虽然始终摩擦,但大辽也基本安分,没有什么企图,终于等到了动手的日子,女真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一路往西杀过来,大辽根本没有招架之力,等到金国杀得差不多了,还没听到大宋的消息,人呢?后来一打听,嘿,大宋这边,居然让大辽干翻了!这事儿大宋实在有点丢脸,在攻辽之前,大辽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跑来跟大宋求情,然后,大辽就这么哭哭啼啼的,把大宋放倒了,是的,大辽一边被金国杀得摇摇欲坠,一边居然在大宋这儿大获全胜,那么问题来了,大宋为什么这么菜?因为本来说好要去攻打大辽的部队,这时候正在打方腊呢!大宋靠不住,金国干脆自己动手,把整个大辽给灭了,从此大宋北方,辽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强大的金国。那这件事情的结局很尴尬,说好的两边合作,结果工程全让一家做完了,咋办?金国当然不同意大宋的要求,但完颜阿骨打还是象征性的从燕云十六州里拿了一点点还给了大宋。本来金国只是想灭掉大辽,但经过这次合作意外发现,大宋原来是个弱鸡啊!怎么早没发现呢!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大举南下要吃掉大宋..................

所以从本质上说,大宋和大辽本来就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一对冤家,从不是有野心和实力干掉彼此,甚至有过惺惺相惜的过程,三个同时存在的政权本可以相安无事,正是因为金国的崛起,和三方实力的不平衡发生了变化,才导致后来出现的蒙古一族崛起,统一中华!


会忍Pz


西夏面临的生存危机很大,还没等到宋和辽联合出手打击自己,他已经先产生了“联辽抗宋”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西夏联辽抗宋是从夏太祖李继迁开始的。李继迁揭起反宋大旗自立后,在为恢复故地夏州与宋争斗的头几年,除在雍熙二年(985)诱杀宋都巡检使曹光实取得小胜外,其余的战事均遭败绩,境况十分不佳。正当继迁的反宋事业陷入困境之时,位于继迁东北部和东南部的两个大国,辽与宋为争夺幽蓟而剑拔弩张,于是继迁不失时机的投向辽朝。<strong>

《辽史》记载,统和四年(986)二月,李继迁叛宋来降。次年,辽国在岐沟大败宋军。十二月,继迁引五百骑款塞,愿婚大国,永作藩辅。辽允婚,次年以王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继迁。西夏自统和六年(988)开始,年年进奉、贺正旦、贺生辰和朝贡。其间,辽国又册封继迁为夏国王。

虽然,当继迁于反宋战争的间歇,即辽统和九年(宋淳化二年,991)接受宋的封授和赐姓,引起辽圣宗的猜疑,疑其“潜怀二心”,命西南招讨使韩德威“持诏谕之”,继迁称故不出,但这并没有妨碍夏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继迁开创的夏辽联盟,到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与德明订立景德和约后,由于夏辽均与宋息兵休战,失去抗宋这一共同基础,德明与辽的关系,便走出了继迁时代那种“蜜月”阶段。在德明后期,辽兴宗将兴平公主下嫁太子元昊,“以元昊为夏国公,驸马都尉”。这又是夏辽加强政治联系的一次尝试。

1038年,元昊欲称帝,与宋交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这时辽夏又走到了一起。宋人富弼说:“契丹始与元昊相约以困中国”。

元昊为了向辽输诚,献宋俘于辽。元昊与兴平公主的婚姻摩擦,使辽人感到不快。但是,为了借西夏在宋西部造成的紧张局势,向宋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在庆历二年(1042)以前,宋夏之间,辽有偏袒西夏的倾向。
上图富弼

在辽的压力下,宋朝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遣富弼使辽,以经济代价换取辽对西夏的背盟。

翌年,辽敦促西夏停止用兵。重熙十二年(庆历三年,1043),西夏“遣使上表,请伐宋,不从。”

由于辽对宋态度的转变,夏辽交恶,辽兴宗起兵亲征,元昊为避免两线作战,于是向宋称臣,自号夏国主,与宋媾和。从辽兴宗亲征西夏,夏辽关系破裂,中经元昊、谅祚,直到秉常即位,夏辽关系才得以修好,并由此一直维持到辽灭亡。上图西夏王陵

西夏之所以在长达五十余年间与辽保持友好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宋夏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西夏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因而凭借辽国的斡旋成为西夏抵敌北宋的重要手段。而西夏的衰落,或被宋灭亡,对辽来说,无疑是唇亡齿寒,并没有什么好处。


邓海春


历史上的宋朝,根本没有任何实力和现实利益去调动辽国的积极性。尤其是让辽国为了宋朝的利益去打西夏。所以,宋朝人连想这么做的动力都完全没有。

西夏这个国家的存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来看是非常让宋朝头疼而让辽国感到高兴的事情。这也是西夏在先抱辽国大腿,然后又反叛自立后,辽国没有执意消灭西夏的原因。也是北宋中后期大部分国家资源都用于消灭西夏的原因。


只要看下地图,就会明白西夏为何让北宋头疼。由于辽国和西夏的存在,宋朝当时的对外交通路线被全部阻断。这也就意味着宋朝对外贸易或者进口中亚等地的商品,都需要交纳过路税。尤其是先进的武器材料和马匹等战略物资,很容易被两国分头卡主。

西夏的领地,一方面控制住了大半个河套地区,另一方面有截断了河西走廊。等于是将古代中原两条最重要的外部技术资源供给线给霸占了。加上辽国控制了晋北的代道和更东面的幽云地区,形成了一道完美的技术封锁线。


于是,北宋不仅无法直接同西域或中亚的商贩贸易,也很难直接引进善战的外族武士与先进的武器技术。北宋军队的战斗力羸弱,在很大程度上就这个原因促成的。虽然很多人将宋朝的军制视为罪魁祸首,但武器技术的落后也是他们无法战胜边境敌人的要素之一。

北宋在立国不久后,便尝试打通幽云和晋北交通线。宋高宗时期的两次北伐,都是带有这个目的的。但因为发现自己和辽国的军事水平差距太大,只能不了了之。后来辽国军队反攻上门,双方签订了强迫宋朝开放边境贸易的《澶渊之盟》。宋朝反而因祸得福的拥有了固定的对外交流渠道。虽然必须经过辽国之手,但毕竟还是聊胜于无。


在这样的基础上,宋朝反而开始重视以前自己不太上心的西北路线。西夏建立之前的夏州、灵州等地,都是分而治之的党项部落。这点倒是方便了宋朝进行贸易汲取。加上还有一个处于敦煌的归义军集团,也非常希望与中原保持良好联系。

然而,可恶的拓跋家族却横空出世。从拓跋继迁到拓跋元昊,三代人不断投机取巧的吞并各种周边势力。最后将宋朝的西北交通线全部切断。也逼的宋朝必须在西北边境上保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加上已经在河北地区养着众多防备辽国的精兵,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如果宋朝不做掉西夏,就必须像对辽国一样,每年付出一笔获得贸易的额外开支。除非他们愿意承受仅仅通过蜀地西北的边陲小城,去和青海的吐蕃部落做规模有限的买卖。

这些事情在辽国人眼里,当然是最好的结果。甚至可以说,西夏与北宋的长期对峙和战乱,最符合的就是辽国的利益。宋朝不仅无法集中力量来威胁辽国的南部,也不得不更加依赖同辽国的贸易。否则一旦交易停滞,宋朝自身的军事技术与经济都会受到冲击。新的防务压力,又会迫使朝廷支付更多新的军费。


所以,辽国无论如何不可能加入对西夏的战争。哪怕北宋拿出再多利益来引诱他们,也不会为这点蝇头小利而出现态度松动。


米南德王问道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历史上,宋辽最应该干的事是联手抗金。

联手灭夏,别把辽国皇帝当成晋惠帝。

首先,辽对西夏没有任何领土要求,宋朝却朝思暮想覆灭西夏。

看地图,西夏所在的位置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国各代王朝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地位仅次于燕云十六州。


河西走廊两大作用,一乃沟通西域,二为重要产马地。

沟通西域,可以互通有无,可以引进良种战马,可以开发贸易路线,更重要的是,如果宋朝把西域经营好了,完全可以两面夹击辽国,对辽国产生巨大的威胁。

产马地就更难得了,古代中国王朝如果不从外地引进马匹的话,也有河北和河套两个出产战马的地方,但是宋朝悲催的很,河套地区被西夏占了,河北被石敬瑭送人了。宋朝和辽国作战,最吃亏的就是没有好战马,没有办法组织有效的进攻,为此宋朝一直积极研究步兵克骑兵和防守的战术。


但是河套地区对辽国有用吗?其实还真有,但是绝对没有北宋那么有需求。辽国本就是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说战马,人家有广袤的草原,草原上哪里跑的都是马,沟通西域也没必要,我只要防着你宋朝不沟通西域就行了。

河套对于辽国,属于锦上添花。对于宋朝,那是雪中送炭。

有西夏在,反而能时不时给北宋制造点麻烦,消耗消耗北宋国力,吸引吸引北宋的注意力,自己南下打草谷时也方便。

如果辽宋真的联合灭西夏,那么灭了西夏之后怎么分脏,土地两人对半分,宋朝打死也不行,横着割竖着割都不行,宋朝需要的是完整的,有防御能力的河西走廊。如果宋拿土地,辽拿财宝,辽国肯定也不行。看似发财了,但是宋朝有了这个通道,就能对辽国有了这个产马地,国力很快就会强大起来,到时候对辽国产生的威胁可不是这点宝贝能解决的。

(河西风景)西夏问题,对辽国无关痛痒,对宋朝时至关重要,辽国不会吃饱了撑的去帮一个天天惦记自家宝贝的邻居。


守仁读仁


宋朝和辽国开战,是互有胜负。后经过“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国家。之后两家就没有打仗,基本和平了一百年。

西夏初建时,宋朝倒是和西夏打过几次大战。宋朝都失败的很惨。西夏国家小,也没有能力进攻大宋。后来就签了合约。

宋朝有过联辽灭西夏的想法。由于西夏向辽国称臣,辽国始终没有同意。就这样始终维持着,直到金的兴起,才打破了这个平衡。


江上弄舟


这个问题本身有点跑偏。

宋朝最大的敌人是辽国,契丹兴起之后,占据漠南漠北,东至太平洋西岸,西至中亚一带,欧洲称当时的中国为“辽国”,所以北宋的根本威胁是辽国,怎么还可能联合辽国呢?

联辽灭夏之后,辽国就更有精力南下攻宋,宋国是抵挡不住的,此前,辽太宗耶律德光先是在后唐废帝李从珂时期攻入洛阳行废立之事,后在后晋石重贵时期再度攻入中原行废立之事,如果北宋联辽,灭夏之后,辽国很快就会攻入汴梁,那时就更早地掳掠北宋皇帝了。

所以,北宋联金攻辽,这是正策,金国灭辽之后,也如辽国攻入汴梁,行废立之事,扶立伪齐。

北宋只是拖延了一段时间,根本上北方无论是辽还是金,在有机会的时候都会攻入汴梁,北宋的国都本身就是问题,不吸取辽国灭后唐灭后晋的教训。


泛史寘


宋对辽和夏,都可以说是守势。起初并非不是没有野心,而是被打怕了,加上西夏后来还算乖,又俯首称臣(当然是表面上的),宋自然不会自讨苦吃。加上与辽频频交战,双方算的上世仇,自然对这个盟友不会放心。再说西夏面积小,国力较弱,经济依托于宋,土壤贫瘠,打下来花费高于所得到的。宋辽因为矛盾不会合力击夏,而单一个宋或辽击夏,给对方可乘之机不算,就算打下来,自己也捞不到啥好处。


雨夜陨落星辰


西夏和宋的几次交战,基本都在边境,并有范仲淹等名臣镇守,后期西夏李元昊死后,形成对峙局面。

地理位置上来说,若深入西夏,宋军的后勤很难保障。

宋朝里面也有明白人,知道若拼尽全力联金灭西夏,打破了三者平衡,自己就要独力对付如狼似虎的金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