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宋朝不聯合遼國滅了西夏?對此你怎麼看?

微笑愛的心



遼國從崛起開始,就一直在對待中原地區的問題上採取拉一個打一個的政策,主要就是保持中原地區四分五裂的局面,以利於遼國持續的向中原地區擴張和滲透。

比如李克用與朱溫對峙的時候,遼國就和李克用結盟,讓李克用可以不用分心防備遼國,可以全力對付朱溫。李克用死後,李存勖繼位,遼國也還是堅持這個政策,和李存勖的關係不錯。

李存勖滅了後梁,建立後唐之後,先後消滅關中的岐王政權和四川的前蜀政權,國勢上升勢頭比較強勁,遼國就開始扶植幽州的王氏勢力,用以牽制後唐。


後唐發生內亂,明宗繼位,遼國和山西的石敬瑭就開始眉來眼去。最後,在明宗死後,應石敬瑭的請求,遼國直接出兵,擊敗進攻石敬瑭的後唐軍隊,並冊立石敬瑭為帝,同時獲得了燕雲十六州。

後晉在石敬瑭死後,試圖擺脫稱臣的地位,遼國又出兵進攻後晉,並且直接消滅了後晉,耶律德光在汴梁稱帝,之後又返回遼國上京。石敬瑭的女婿劉知遠繼位,是為後漢。

劉知遠死後,郭威建立後周,遼國又在河東地區扶植了北漢政權,以對抗正在崛起中的後周。北宋建立以後,遼國也還是堅持這個政策,北漢才得以扛住宋太祖時期的大規模進攻,一直延續到宋太宗時期。


北漢被消滅時,遼國沒有全力救援,至少是沒有能夠阻止北宋消滅北漢,所以,宋太宗滅北漢之後,馬上轉兵東進,馬不停蹄,北伐燕雲,遼國幾乎是傾國而出,白扛住了宋朝這一波進攻。

所以,遼國意識到再西北扶植一個和北宋敵對的政權的重要性。有這樣一個政權存在,遼國就處於比較主動的地位,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牽制勢力,北宋不用分散兵力如防禦西北,就可以全力對付遼國,遼國並不算完全主動。

因此,從李繼遷時期開始,遼國就一直在有意識的扶持西夏,幫助西夏牽制北宋,讓北宋不能全力對付西夏,一直到西夏完全站穩腳跟,又越過賀蘭山,控制了河西走廊。


在李元昊時期,西夏和北宋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戰爭,互有勝負。但每次在北宋穩住陣線,準備大規模反擊的時候,遼國都會要挾北宋,讓北宋分散兵力,不能全力對付西夏,而遼國則從中漁利。

最成功的操作則是遼國先迫使西夏對遼國稱臣,並和元昊建立了和親關係。之後,遼國又趁宋夏大戰之機進行戰爭訛詐,迫使北宋提高了歲幣的數額。也就是說,西夏出力和北宋死拼,得利的卻是遼國。

所以,不要說北宋聯合遼國對付西夏了,只要北宋在對付西夏的時候,遼國保持中立,不要援助西夏,讓北宋能夠全力對付西夏,西夏都會很容易被北宋擊敗。但遼國同樣知道這一點,也清楚西夏存在對於自己的戰略意義,所以遼國始終都在保護西夏,以牽制北宋。


反過來說,如果不是遼國保護之下西夏崛起,北宋能夠順利奪回銀夏地區,並控制河西走廊,北宋就會在戰略上處於極為有利的主動態勢,遼國在面對北宋的時候也就沒那麼得心應手了。

因此,在徽宗時期,北宋大舉進攻西夏,拓地千里,西夏喪師失地,失去威脅北宋的能力,北宋馬上就調轉方向,開始全力對付遼國,並且在金國的配合下,一度奪回了燕雲地區。


蕭武


這個問題問得北宋皇帝想打人。

古往今來,國家之間的鬥爭,從自身利益出發,從來都是扶持弱者對付強者。哪有聯合強者消滅弱者的道理?難道北宋和遼國不嫌自己的對手太強大?

再說了,雖然北宋時期形成了北宋、遼和西夏三國鼎立的局面。但西夏問題的本質還是北宋內部的問題,類似於今天的臺島問題,哪能勾結外部勢力解決內部問題呢?

西夏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最早在唐朝末年,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被唐朝封為夏國公,成為西北地區的藩鎮勢力。

唐朝滅亡後,西夏一如既往地採取俯首稱臣的方式,獲得各個朝代的好感。而五代十國時期,為拉攏党項人,各朝都對党項封官進爵,使他們的地位越來越高,最終成為河西之地舉足輕重的地方勢力。

但是這一和諧的局面在北宋被打破了。北宋建立後,吸取了五代十國的教訓,對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守內虛外,即削弱地方尤其是邊疆地區的勢力,党項勢力首當其衝。

982年,為解決西北藩鎮問題,趙光義將党項族首領李繼捧及親族全部“請”到了開封,企圖用軟禁這種兵不血刃的方式解決藩鎮問題。

但在李氏親族前往開封的路途中,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趁機逃脫,並很快在西北地區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從985年開始,李繼遷不斷進攻宋朝,奪取了大片土地。雖說取得了很多勝利,但相比於財大氣粗的北宋,李繼遷仍然顯得太過單薄。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繼遷選擇向遼國“請降”,遼國趁機封其為夏國王。

根據後人的傳統認知,北宋是名副其實的正統封建王朝。但此時的遼國已經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在制度上和北宋並無兩樣。

所以北宋想要成就大一統王朝的威名,就必須要消滅周邊所有威脅自身存在的力量,其中就包括遼國。

宋太宗時期,為奪回936年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宋太宗組織兩次北伐,但皆慘敗而歸。

雖然其後宋太宗患上了恐遼症,但遼國和北宋的戰爭卻並未停止。在北宋不斷進攻遼國,想要奪取燕雲十六州,成就其大一統局面的過程中。完成封建化進程的遼國也做著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美夢。

所以擊敗甚至消滅北宋也是遼國的既定目標。這一局面一直到1005年《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雙方終於意識到雙方不具備消滅彼此的實力才算暫告一段落。

《澶淵之盟》的簽訂,也預示著宋遼達到了實力上的均衡。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夏問題的出現就是對均衡局面的打破。

西夏的獨立,相當於從北宋身上剜肉,損害的是北宋的實力。而從李繼遷開始,党項對北宋的戰爭,也是勝多敗少,這說明北宋難以單獨解決党項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適時地引入外部勢力,例如遼國,應該是相對明智的選擇。

但是在遼強宋弱的情況下,北宋並不能擁有戰略主動權,強大的遼國很可能在消滅西夏的過程中反客為主,奪取更多利益。屆時北宋和遼國的差距將越拉越大,這勢必更不利於北宋的生存。

雖然北宋也幹過引狼入室的蠢事,但不代表北宋君臣時刻智商不在線。

事實上,為加大遼國和北宋的差距,遼國一直在西夏方面小動作不斷。因為澶淵之盟的簽訂,遼國無法在北宋的正北方發動進攻。所以退居幕後,支持和煽動西夏對抗北宋是削弱北宋的重要方式。

對於遼國而言,西夏是牽制北宋的重要方式,遼國需要西夏不斷讓北宋掉血。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宋若是能和遼國結成同盟,一起幹掉西夏,那說明遼國統治者的腦子確實是有問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首先,宋國和遼國的關係你的瞭解,大遼是大宋的冤家,為了一個燕雲十六州,兩邊打的頭破血流,最後實在沒辦法,坐下來簽了個合同叫檀淵之盟,然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然後兩家消停了一百多年,宋朝經濟大發展,很快經歷了一段盛世,變成了史上最土豪的朝代,而大遼呢?玩灑了!契丹王朝的國土在極盛時期,北到克魯倫河和薛靈哥河流域,東到鴨綠江、庫頁島和黃海,南到河北省中部的雄安新區,以恆山為分界線和北宋接壤,西經山西北部到陝西,和西夏國接連,東北越過黑龍江、外興安嶺,直到俄羅斯北海,最西頭到達阿爾泰山,幅員萬里。而北宋王朝,當時國土面積大約460萬平方公里,和現在中國比沒有新疆,甘肅,寧夏,內蒙,整個東北三省,青海和西藏,雲貴和臺灣。很明顯,大遼這麼大的一個國家,有許多個民族,北方民族風格很兇猛,不好管,所以慢慢的,就有一部分不聽話了,其中有個民族在東北,叫女真,歷史上這個地方生活的人有過許多名稱,除了女真,還有墨盒,渤海國,鮮卑等等,個個彪悍,到了今天,他們仍然有一個戰鬥力爆表的名字:東北銀,女真族有個聽起來像賣跌打酒的首領叫完顏阿骨打,帶著大家鬧獨立,準備隨時幹翻老大哥大遼,這就是嶄新的東亞小鋼炮:金國。然後這個小心機就被大宋給發現了,想著跟大遼槓了這麼多年,也沒佔到什麼便宜,現在忽然冒出來一個小鋼炮,迎來了嶄新的局面!於是大宋派了個小弟,假裝跑去東北買馬,偷偷從山東坐船來到了金國傳話,這個大宋和金國夾擊大遼的計劃,叫海上之盟,宋朝這個行為,被很多人看成是不厚道的背約,宋遼盟約之後,雖然始終摩擦,但大遼也基本安分,沒有什麼企圖,終於等到了動手的日子,女真不愧是馬背上的民族,一路往西殺過來,大遼根本沒有招架之力,等到金國殺得差不多了,還沒聽到大宋的消息,人呢?後來一打聽,嘿,大宋這邊,居然讓大遼幹翻了!這事兒大宋實在有點丟臉,在攻遼之前,大遼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跑來跟大宋求情,然後,大遼就這麼哭哭啼啼的,把大宋放倒了,是的,大遼一邊被金國殺得搖搖欲墜,一邊居然在大宋這兒大獲全勝,那麼問題來了,大宋為什麼這麼菜?因為本來說好要去攻打大遼的部隊,這時候正在打方臘呢!大宋靠不住,金國乾脆自己動手,把整個大遼給滅了,從此大宋北方,遼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強大的金國。那這件事情的結局很尷尬,說好的兩邊合作,結果工程全讓一家做完了,咋辦?金國當然不同意大宋的要求,但完顏阿骨打還是象徵性的從燕雲十六州裡拿了一點點還給了大宋。本來金國只是想滅掉大遼,但經過這次合作意外發現,大宋原來是個弱雞啊!怎麼早沒發現呢!於是隨便找了個藉口,大舉南下要吃掉大宋..................

所以從本質上說,大宋和大遼本來就是麻桿打狼兩頭害怕的一對冤家,從不是有野心和實力幹掉彼此,甚至有過惺惺相惜的過程,三個同時存在的政權本可以相安無事,正是因為金國的崛起,和三方實力的不平衡發生了變化,才導致後來出現的蒙古一族崛起,統一中華!


會忍Pz


西夏面臨的生存危機很大,還沒等到宋和遼聯合出手打擊自己,他已經先產生了“聯遼抗宋”的想法,並付諸實施。

西夏聯遼抗宋是從夏太祖李繼遷開始的。李繼遷揭起反宋大旗自立後,在為恢復故地夏州與宋爭鬥的頭幾年,除在雍熙二年(985)誘殺宋都巡檢使曹光實取得小勝外,其餘的戰事均遭敗績,境況十分不佳。正當繼遷的反宋事業陷入困境之時,位於繼遷東北部和東南部的兩個大國,遼與宋為爭奪幽薊而劍拔弩張,於是繼遷不失時機的投向遼朝。<strong>

《遼史》記載,統和四年(986)二月,李繼遷叛宋來降。次年,遼國在岐溝大敗宋軍。十二月,繼遷引五百騎款塞,願婚大國,永作藩輔。遼允婚,次年以王子耶律襄之女封義成公主,下嫁繼遷。西夏自統和六年(988)開始,年年進奉、賀正旦、賀生辰和朝貢。其間,遼國又冊封繼遷為夏國王。

雖然,當繼遷於反宋戰爭的間歇,即遼統和九年(宋淳化二年,991)接受宋的封授和賜姓,引起遼聖宗的猜疑,疑其“潛懷二心”,命西南招討使韓德威“持詔諭之”,繼遷稱故不出,但這並沒有妨礙夏遼之間友好關係的發展。

繼遷開創的夏遼聯盟,到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宋與德明訂立景德和約後,由於夏遼均與宋息兵休戰,失去抗宋這一共同基礎,德明與遼的關係,便走出了繼遷時代那種“蜜月”階段。在德明後期,遼興宗將興平公主下嫁太子元昊,“以元昊為夏國公,駙馬都尉”。這又是夏遼加強政治聯繫的一次嘗試。

1038年,元昊欲稱帝,與宋交惡,發動了一系列戰爭。這時遼夏又走到了一起。宋人富弼說:“契丹始與元昊相約以困中國”。

元昊為了向遼輸誠,獻宋俘於遼。元昊與興平公主的婚姻摩擦,使遼人感到不快。但是,為了借西夏在宋西部造成的緊張局勢,向宋攫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因而在慶曆二年(1042)以前,宋夏之間,遼有偏袒西夏的傾向。
上圖富弼

在遼的壓力下,宋朝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遣富弼使遼,以經濟代價換取遼對西夏的背盟。

翌年,遼敦促西夏停止用兵。重熙十二年(慶曆三年,1043),西夏“遣使上表,請伐宋,不從。”

由於遼對宋態度的轉變,夏遼交惡,遼興宗起兵親征,元昊為避免兩線作戰,於是向宋稱臣,自號夏國主,與宋媾和。從遼興宗親征西夏,夏遼關係破裂,中經元昊、諒祚,直到秉常即位,夏遼關係才得以修好,並由此一直維持到遼滅亡。上圖西夏王陵

西夏之所以在長達五十餘年間與遼保持友好關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宋夏的戰略地位發生了變化,西夏失去了往日的優勢,因而憑藉遼國的斡旋成為西夏抵敵北宋的重要手段。而西夏的衰落,或被宋滅亡,對遼來說,無疑是唇亡齒寒,並沒有什麼好處。


鄧海春


歷史上的宋朝,根本沒有任何實力和現實利益去調動遼國的積極性。尤其是讓遼國為了宋朝的利益去打西夏。所以,宋朝人連想這麼做的動力都完全沒有。

西夏這個國家的存在,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上來看是非常讓宋朝頭疼而讓遼國感到高興的事情。這也是西夏在先抱遼國大腿,然後又反叛自立後,遼國沒有執意消滅西夏的原因。也是北宋中後期大部分國家資源都用於消滅西夏的原因。


只要看下地圖,就會明白西夏為何讓北宋頭疼。由於遼國和西夏的存在,宋朝當時的對外交通路線被全部阻斷。這也就意味著宋朝對外貿易或者進口中亞等地的商品,都需要交納過路稅。尤其是先進的武器材料和馬匹等戰略物資,很容易被兩國分頭卡主。

西夏的領地,一方面控制住了大半個河套地區,另一方面有截斷了河西走廊。等於是將古代中原兩條最重要的外部技術資源供給線給霸佔了。加上遼國控制了晉北的代道和更東面的幽雲地區,形成了一道完美的技術封鎖線。


於是,北宋不僅無法直接同西域或中亞的商販貿易,也很難直接引進善戰的外族武士與先進的武器技術。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羸弱,在很大程度上就這個原因促成的。雖然很多人將宋朝的軍制視為罪魁禍首,但武器技術的落後也是他們無法戰勝邊境敵人的要素之一。

北宋在立國不久後,便嘗試打通幽雲和晉北交通線。宋高宗時期的兩次北伐,都是帶有這個目的的。但因為發現自己和遼國的軍事水平差距太大,只能不了了之。後來遼國軍隊反攻上門,雙方簽訂了強迫宋朝開放邊境貿易的《澶淵之盟》。宋朝反而因禍得福的擁有了固定的對外交流渠道。雖然必須經過遼國之手,但畢竟還是聊勝於無。


在這樣的基礎上,宋朝反而開始重視以前自己不太上心的西北路線。西夏建立之前的夏州、靈州等地,都是分而治之的党項部落。這點倒是方便了宋朝進行貿易汲取。加上還有一個處於敦煌的歸義軍集團,也非常希望與中原保持良好聯繫。

然而,可惡的拓跋家族卻橫空出世。從拓跋繼遷到拓跋元昊,三代人不斷投機取巧的吞併各種周邊勢力。最後將宋朝的西北交通線全部切斷。也逼的宋朝必須在西北邊境上保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加上已經在河北地區養著眾多防備遼國的精兵,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如果宋朝不做掉西夏,就必須像對遼國一樣,每年付出一筆獲得貿易的額外開支。除非他們願意承受僅僅通過蜀地西北的邊陲小城,去和青海的吐蕃部落做規模有限的買賣。

這些事情在遼國人眼裡,當然是最好的結果。甚至可以說,西夏與北宋的長期對峙和戰亂,最符合的就是遼國的利益。宋朝不僅無法集中力量來威脅遼國的南部,也不得不更加依賴同遼國的貿易。否則一旦交易停滯,宋朝自身的軍事技術與經濟都會受到衝擊。新的防務壓力,又會迫使朝廷支付更多新的軍費。


所以,遼國無論如何不可能加入對西夏的戰爭。哪怕北宋拿出再多利益來引誘他們,也不會為這點蠅頭小利而出現態度鬆動。


米南德王問道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歷史上,宋遼最應該乾的事是聯手抗金。

聯手滅夏,別把遼國皇帝當成晉惠帝。

首先,遼對西夏沒有任何領土要求,宋朝卻朝思暮想覆滅西夏。

看地圖,西夏所在的位置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國各代王朝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地位僅次於燕雲十六州。


河西走廊兩大作用,一乃溝通西域,二為重要產馬地。

溝通西域,可以互通有無,可以引進良種戰馬,可以開發貿易路線,更重要的是,如果宋朝把西域經營好了,完全可以兩面夾擊遼國,對遼國產生巨大的威脅。

產馬地就更難得了,古代中國王朝如果不從外地引進馬匹的話,也有河北和河套兩個出產戰馬的地方,但是宋朝悲催的很,河套地區被西夏佔了,河北被石敬瑭送人了。宋朝和遼國作戰,最吃虧的就是沒有好戰馬,沒有辦法組織有效的進攻,為此宋朝一直積極研究步兵克騎兵和防守的戰術。


但是河套地區對遼國有用嗎?其實還真有,但是絕對沒有北宋那麼有需求。遼國本就是半遊牧半農耕的國家,說戰馬,人家有廣袤的草原,草原上哪裡跑的都是馬,溝通西域也沒必要,我只要防著你宋朝不溝通西域就行了。

河套對於遼國,屬於錦上添花。對於宋朝,那是雪中送炭。

有西夏在,反而能時不時給北宋製造點麻煩,消耗消耗北宋國力,吸引吸引北宋的注意力,自己南下打草谷時也方便。

如果遼宋真的聯合滅西夏,那麼滅了西夏之後怎麼分髒,土地兩人對半分,宋朝打死也不行,橫著割豎著割都不行,宋朝需要的是完整的,有防禦能力的河西走廊。如果宋拿土地,遼拿財寶,遼國肯定也不行。看似發財了,但是宋朝有了這個通道,就能對遼國有了這個產馬地,國力很快就會強大起來,到時候對遼國產生的威脅可不是這點寶貝能解決的。

(河西風景)西夏問題,對遼國無關痛癢,對宋朝時至關重要,遼國不會吃飽了撐的去幫一個天天惦記自家寶貝的鄰居。


守仁讀仁


宋朝和遼國開戰,是互有勝負。後經過“澶淵之盟”,宋遼約為兄弟國家。之後兩家就沒有打仗,基本和平了一百年。

西夏初建時,宋朝倒是和西夏打過幾次大戰。宋朝都失敗的很慘。西夏國家小,也沒有能力進攻大宋。後來就簽了合約。

宋朝有過聯遼滅西夏的想法。由於西夏向遼國稱臣,遼國始終沒有同意。就這樣始終維持著,直到金的興起,才打破了這個平衡。


江上弄舟


這個問題本身有點跑偏。

宋朝最大的敵人是遼國,契丹興起之後,佔據漠南漠北,東至太平洋西岸,西至中亞一帶,歐洲稱當時的中國為“遼國”,所以北宋的根本威脅是遼國,怎麼還可能聯合遼國呢?

聯遼滅夏之後,遼國就更有精力南下攻宋,宋國是抵擋不住的,此前,遼太宗耶律德光先是在後唐廢帝李從珂時期攻入洛陽行廢立之事,後在後晉石重貴時期再度攻入中原行廢立之事,如果北宋聯遼,滅夏之後,遼國很快就會攻入汴梁,那時就更早地擄掠北宋皇帝了。

所以,北宋聯金攻遼,這是正策,金國滅遼之後,也如遼國攻入汴梁,行廢立之事,扶立偽齊。

北宋只是拖延了一段時間,根本上北方無論是遼還是金,在有機會的時候都會攻入汴梁,北宋的國都本身就是問題,不吸取遼國滅後唐滅後晉的教訓。


泛史寘


宋對遼和夏,都可以說是守勢。起初並非不是沒有野心,而是被打怕了,加上西夏後來還算乖,又俯首稱臣(當然是表面上的),宋自然不會自討苦吃。加上與遼頻頻交戰,雙方算的上世仇,自然對這個盟友不會放心。再說西夏面積小,國力較弱,經濟依託於宋,土壤貧瘠,打下來花費高於所得到的。宋遼因為矛盾不會合力擊夏,而單一個宋或遼擊夏,給對方可乘之機不算,就算打下來,自己也撈不到啥好處。


雨夜隕落星辰


西夏和宋的幾次交戰,基本都在邊境,並有范仲淹等名臣鎮守,後期西夏李元昊死後,形成對峙局面。

地理位置上來說,若深入西夏,宋軍的後勤很難保障。

宋朝裡面也有明白人,知道若拼盡全力聯金滅西夏,打破了三者平衡,自己就要獨力對付如狼似虎的金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