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战争后期,为何有的将领会主动向清军“乞降”呢?

汪宗凯


这些主动乞降的太平军高级将领,大多是中后期才投靠太平天国的恶霸匪帮、无赖盗贼和散兵游勇,具备流氓无产者的一切劣根性——见风使舵、品质败坏、目光短浅、阴险狠诈。

较之信仰比较坚定的“两广老兄弟”,前者成分更复杂,加入太平军原本就是出于浓重的投机心理,他们毫无信念可言,战斗力也十分低下,一旦局势发展对己不利就会动摇溃散,乃至一触即降。

曾有学者粗略统计过太平天国后期投降清军的110名太平军将领,发现来自两广和湖北、湖南的只有28人,其余大多数都是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后从江浙皖赣豫招募、吸纳的社会流民与投机分子。

而从上述太平军降将的家庭出身来看,中下层封建官僚、地主、富家子弟、缙绅、天地会众、盗贼多达63人,占比约60%,可见后期太平军从上至下都已变成“大杂烩”的乌合之众。

这些降将早先加入太平军,或出于个人野心,或被迫无奈(太平军也存在裹挟拉丁行为),他们虽然在战斗中表现不错而获得晋升,但依旧是太平军中最易蜕变、变节的群体,逐利而生是其最高追求,丝毫谈不上什么觉悟和信念,他们的叛卖行径与天京陷落时大批两广老兄弟集体自焚的壮烈形成鲜明对比。

具体梳理太平军将领的投降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类是清廷招安。比如1858年7月清政府以扣押妻儿老小的方式,招降了出身盗贼的太平军将领李昭寿及部下4万余人,前者扼守的天京江北门户——滁州也落入清军手中。再如1860年清军围攻安庆时,守卫北门的太平军将领程学启因恩重如山的养母被曾国荃拘押,加之战况危急,于是背叛了安庆主将叶芸来(二人还是同娶姊妹的连襟),率亲兵逃往清军营中投降,后来他步步高升,还成了“淮军名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接受招安的太平军降将一旦投靠清廷,往往死心塌地,其为邀功得宠,往往会主动策反其他人或马上举起屠刀杀向昔日袍泽。比如李昭寿就利用老关系策反了守卫江浦、六合的多名太平军将领。而程学启得知留在安庆城中的家人被叶芸来所杀后大怒,于是给清军出谋划策,助其夺取安庆。

第二类是贪图富贵。如果说李昭寿、程学启降清好歹还有些顾念亲情、形势所迫等客观因素存在的话,那么像太平天国纳王郜永宽、保王童容海等人就纯粹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而在己方兵力雄厚、局势较好的情况下主动投敌,这类高级将领在太平军降将中占比最高,接近70%。

比如童容海向清军主动乞降的时间史载1862年夏,这时太平军虽渐趋下风,但仍比较稳固地保有江浙、皖南等核心区域,特别是1862年初太平军刚刚二度攻克杭州,基本控制了东南财赋重地。

而恰在此时,身为太平军高级将领的童容海却因封赏较少对上级——忠王李秀成、辅王杨辅清产生不满,遂暗地与清军鲍超部接洽,以皖南重镇广德和麾下8万大军为“见面礼”降清。

然而,仅过了1个多月他的部下就纷纷哗变、反正,童容海仅带着1万多亲兵逃出广德,跑到鲍超那里求救,最后几经裁撤,这个曾统率8万大军的太平天国王爷,只落得当了个小小的“五营统领”(指挥3000人)。

不过,童容海靠着给新主子卖命,后来起码还混上个总兵,而杀害慕王谭绍光、出卖苏州城的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等8人的结局就比较“悲催”了,这几个利欲熏心的家伙向李鸿章要价太高(指明要保留起码20个营兵力,并在富庶省份任总兵、副将等高级武官),结果被后者设“鸿门宴”一窝端。

第三类是内讧所致。其中比较有名的莫过于北王韦昌辉的胞弟韦俊。在太平军早期高级将帅中,韦俊被公认为是堪与石达开、罗大纲、胡以晃等比肩的一流战将。他智勇双全,打仗很有谋略,能攻善守,屡次重创清军,不仅在武昌外围战斗中击毙了湘军创始人之一、重要将领罗泽南,还在武昌保卫战中将湘军重要首领、与曾国藩等并称晚清“中兴4大名臣”的胡林翼“耍了一把”,保存了己方有生力量。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军事才能不输陈玉成、李玉成的优秀青年将领,却因“天京之变”中兄长韦昌辉滥杀无辜得罪人太多,于1859年9月投降湘军。

第四类是绝境求生,这种情况在天京陷落之后分散在各地的太平军余部中比较典型。例如转战闽粤的10余万太平军在统帅汪海洋阵亡后,突围时又遭清军分割包抄,其中带领3万人马的2员太平军将领曹玉科、杨世如被困在群山环绕的绝境中,坚守23个昼夜后因部下士气跌至谷底,全军濒临溃散,只好投降。


网言军事


归根结底,无外乎太平军兵源的“劣根性”,以及太平天国本身的政治制度缺陷。

什么叫劣根性?

太平军中充斥着大量的投机分子,这些投机分子的出身也是五花八门。有地痞流氓,也有富豪士绅,甚至还有清政府基层的文官武将,这些人虽然出身各不相同,但他们投机倒把的目的就是为了混口饭吃,顺便借着乱国战事“飞黄腾达”。所以说长毛被称呼为“乱国贼寇”实在不过分。正因为如此,无论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还是太平天国的角度来看,这些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真心”。太平军来了,他们顺势加入太平军。清军来了,他们又摇身一变成了“顺天护国”的清军。一旦战场上的形势有所恶化,他们就表现的极为动摇,甚至叛变,为了高官厚禄出卖自己的同袍。这无疑才能成为压倒墙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这其中,为了贪图荣华富贵去主动向清军投降的太平军将领占据了降将中的绝大部分。这种降将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大多带着自己的部队成建制主动投降,光一次性投降五六万人这种就有好几起。

就比如纳王郜永宽、保王童容海等等投降时都是在部队建制完整,兵力雄厚的情况下。从头到尾没有和清军进行一次战斗就主动乞降。当这些投降事件发生时,虽然有忠于太平天国事业的将领勇敢地站出来,对背叛者进行阻挠甚至战斗,但大多都无济于事。

而这些太平军降将往往为了获得清军势力的信任,同时也为得到升官发财的资本,不惜对自己昔日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同袍痛下杀手,丝毫不顾及昔日情分。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这些归顺清军的降将大多得不到清政府的信任,往往只是授予一些虚职,根本没有任何实权可言,而像一些降将甚至连虚职都得不到,还要接受清廷官员的猜忌、监视。

这种太平军将领率领自己的部队成建制投降清军的现象,无疑加速了太平天国的灭亡。

而这其中,最恶劣的,莫过于八降王投降清军这一事件。

1863年11月下旬,以纳王郜云宽为首的太平军八员守将一看太平军大势已去,就密谋打算弃城投降。而这时候先一步降清的“反水将军”程学启此时正在领兵攻打苏州,程学启闻讯就派手下的亲信频频与纳王等八员守将接洽,谋划策反。经过一番穿针引线,程学启和洋枪队的领导人戈登一起在阳澄湖上的一艘小船上与纳王见了面。双方一拍即合,达成招安条件。八位反叛者一起商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八个人的计划是:假意召开作战会议,将幕王谭绍光骗到了会场上来,发动兵变杀了谭绍光,并且将谭绍光的头颅割下来充作“投名状”向淮军投降。 一切进行的似乎很顺利,但随后的情形却逐渐失去了控制。 当时淮军在城里的部队不租两万人,而太平军老弱精壮加在一起号称十万之众。程学启当时就建议李鸿章,程学启的真正意思就是简单粗暴的——杀降。 自古杀降是兵家大忌,实际上程学启对苏州太平军“叛而不降”的担心并无道理。这时候大帅李鸿章想到几个月前的“太仓诈降”事件,他的弟弟李鹤章满心欢喜打算进城接收太仓,却未料到这是太平军的诈降之计。被一枪击中腿部险些丧命。前车之鉴尚在脑际,李鸿章不寒而栗,于是他睁只眼闭只眼,默许程学启大开杀戒。

第二天李鸿章来到了程学启的大营,召八降王入见,大致的意思就是告诉他们,朝廷已经批准他们为总兵副将。李鸿章的意思很明显,他就是想稳住八降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鸿章见时机成熟,就以公务为由先走开了,就留下了程学启陪着八降王。李鸿章一走,程学启就迫不及待的下手了。他找了八个精壮的士兵,每个士兵手捧一套清朝的军服,让八位降将换衣服。八位降将已经被李鸿章的盛情冲昏了头脑,他们丝毫没有生疑,突然八个士兵趁着他们在看衣服的时候,抽出刀就一下把八个人全杀了。紧接着一场大屠杀迅速展开。苏州城血流成河浮尸遍野。不到三天,近有十万太平军投降官兵杀尽。满城只剩五六万妇孺。


青衫素人


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1864年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领导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它的目的一是为了反抗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二是抵御外国列强的入侵。

太平天国运动以金田起义的爆发作为起点,逐渐向全国蔓延开来。1851年3月,洪秀全自立为“天王”,并且对部下进行了分封,经过辗转作战,于1853年攻占了南京,并且改称“天京”,以此为做都城。随后,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势力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可与此同时清政府的镇压力度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太平天国内部矛盾不断,终于,在1856年8月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因夺权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紧接着石达开又带兵出走,自此之后,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1864年,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之下,太平天国宣告破产。

太平天国运动中大多数将领都是慷慨赴死,主动向清军主动乞降的少之又少,主动乞降中最出名的一个是李秀成,他在突围时被曾国藩生擒,于是写了上万字的供状,主动乞降,结果还是难逃一死。少数将领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客观原因: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仍然不断恶化,再加上一些将领军事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使得太平天国后期难以抵抗清廷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绞杀,胜利无望。

2.主观原因:自身局限性,贪生怕死。降将李秀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作为太平天国将领,他抵抗过清朝军队,立下过一定的战功,但是在生死大义面前还是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THE END!


书生侃史


我是戴钢盔的ZZZ。我主要想从理念、信仰的角度来讲一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有信仰。洪秀全之所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聚起巨大的力量,就在于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对于当时处于广大老百姓来说,这个号召太有力了,所以短短3年时间就可以从广西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发展到定都南京,成立太平天国。

其次,不能身体力行实践信仰。定都南京后,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人,却不能实践信仰,具体的历史我就不多说了。这使得广大追随者甚至是很多中、高级将领都失望了,因为不仅没有看到理想实现,反而看到了以洪秀全为首的一大群人的作为。

第三,因为没有了理想所以内部开始勾心斗角。因为杨秀清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发展到最极端的南京事变,然后就有了石达开、就有了杨娟秀、就有了李秀成等等,自此后走上了衰落。

第四,因为没有了信仰,所以主动乞降。因为看不到光明和前途,看不到实现理想的可能,面对生死考验,看到大势已去,好死不如赖活着,因为明知道即使是死了也毫无价值,所以就乞降!


戴钢盔的ZZZ


这点可以看看被招安的宋江等人,在我国历史中,正统性的重要性一直不言而喻,而太平天国纵然轰轰烈烈,与清庭隔江而治,但总归是“造反”,“不臣之心”,难得天下民心民意,加上最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小富即安,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还是一个重复的王朝更替,没有实现社会变革,没有跟上历史的脚步~~太平天国的失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缺少一个有力的领导和理论指导,散沙一盘是必然


别样风花雪月


太平天国后期内部高层开始腐败,各路天王各自为政,翼王事件以后天国已摇摇欲坠。中下级军官看不到希望了。


风萧萧205966203


整个政权腐败,不完善。


廉政Ace


大势已去,看清楚形势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0376f65712f3b6d57a1cf3a87362bf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