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1974 年拍的片子,據劉知俠小說《神勇的偵察兵》改編。王帥哥的參謀郭銳,小說中是偵察營長郭亮。當年導演選角時,折騰過張勇手、龐學勤等人,最後定下王心剛。片中話劇演員好幾個,敵炮兵團長“邵衝飛”是兒藝劇院演員,偵察兵大劉“金徵源”當時是武漢軍區話劇團演員(後兒藝劇院演員),我軍司令員“鄭重”是總政話劇團演員。老大爺“趙豈明”是戰友文工團演員,我印象較深的是影片《槐樹莊》的老地主,演得真好!偵察排長“王達成”不認得。我軍政委一角,原是軍隊某團級幹部演的,裝模作樣不成樣子,於洋代之。感覺大娘於藍,面部表情有些舒展不開,大概跟幹校勞動中摔傷面部神經有關。
我最早看此片是小學四年級,和幾個同學在鄰村看的反背電影。翌日上學路上,一同學忘帶數學課本,途中折回,我們學著笑道----太麻痺了,太麻痺了,哈 ! 去年老演員黃非去世時,翻出影盤看了一下,黃客串店小二,實則交通站地下黨角色。前些天又重看了一遍。說到偵察兵,17 年時期銀幕上比較多。如 《渡江偵察記》孫道臨等、 《奇襲》 張勇手等、 《智取華山》 郭允泰等、《三進山城》 梁音等、《海上神鷹》梁音、劉世龍等、《英雄虎膽》於洋、張勇手等、《打擊侵略者》張勇手、張良等,還有《林海雪原》王潤身、《小兵張嘎》張瑩以及《友誼》等片,某個角度看都是偵察兵 。
我記憶中,這類影片大都說的是一支偵察小分隊摸敵情、搞情報,為大軍掃除障礙的故事。情節或多或少雷同、借鑑。不說別的,就說《偵察兵》。王帥哥最瀟灑的一幕是假扮敵處長視察炮兵陣地,神態、語氣不僅鎮住了連長“趙萬德”,而且跟團長“邵衝飛”套同學之誼。 《渡江偵察記》就有類似一幕,孫道臨跟敵炮兵參謀石靈,套的是同鄉情誼,使他麻痺,砍樹的偵察兵趁機記下了炮位。相比之下,邵衝飛太麻痺了。按理說,他沒收到處長“視察”陣地通知,儘管王帥哥冒充炮校同學,但對於一個剛剛見面的陌生人,只有幾句寒暄,會把自個家庭地址,甚至把絕密火力配系圖和盤相托嗎?至少打電話跟師部聯繫證實吧。後來王帥哥登門“拜訪”那戲,簡直是 《三進山城》 梁音拜訪孫敖的翻版。梁音扮鬼子去“孫敖”家的,路上還是被“金林”特務認出了。王帥哥去搜索隊長姐夫家,安震江正千方百計找到他滅口呢,以免姐夫失圖之誤。況且那天,邵衝飛是叫安震江一起來吃飯的,郭銳能大模大樣進去嗎?“孫敖”一個漢奸小翻譯,家中尚有傭人“孫笑非”通報來客,邵衝飛家那個“茶水不付錢”的勤務兵,此刻到哪去了?郭銳“設卡”捕俘那戲也使人感覺編的。那時敵早已知道我偵察隊進城,增哨加崗,嚴加戒備,可王帥哥等依然能冒充敵執法隊,站在大街中央,如入無人之境“執法”呢,這情節也“太麻痺了”吧。至於片中國軍,穿著退到臺灣後才有的翻領西式軍服、解放軍穿著 65 式軍服之類等,那是文革影片中通病了。
看完影片,我翻讀了翟建農寫的《紅色往事》,文中說江青看此片後表示“導演水平鴉鴉烏”。我曾看過編導李文化2007年《流金歲月》節目,他回憶中是予以否認的。說周總理高度評價了影片,歌頌瞭解放軍的偵察英雄。江青當時也同意總理的意見,這部片拍得還不錯,可以拍得更曲折一些。後來是因為北影廠軍代表狄福才沒向于會泳、劉慶棠這些紅人彙報影片拍攝情況,才使“首長”惹火了,自己就成了替罪羊。這些事情不去管它,就影片而言,我個人感覺故事情節確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我想影片當年之所以有一定的轟動效應,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跟當時“沒電影可看”有關。另外,與主角王心剛的吸引力不無關係。再者,觀眾看電影大多滿足自己喜好就行,並不求全責備,這也是《偵察兵》常被點播的一個原因吧。
閱讀更多 寧波影迷零零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