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夥同八爺黨逼宮亂政,張廷玉為什麼沒有拿出康熙臨死前的詔書直接拿下隆科多?

青燈問史


康熙在臨終前,召見了隆科多,並讓張廷玉給隆科多下了兩道詔書,第一道:任命步軍統領隆科多為上書房大臣、領內侍衛大臣,封一等公。第二道:隆科多與皇八子、皇十四子圖謀不軌,賜死。

那康熙為什麼要給隆科多下兩道截然相反的詔書呢?其實用意也很明顯,那就是恩威並濟,如果你能遵從遺詔,那麼你就能升官晉爵,如果你要不遵從遺詔,那麼結果就是死路一條。

而康熙另外,還將隆科多當掉的寶刀給拿出來,重新賜給了隆科多,並且告訴隆科多,這麼多年,做為首輔的佟國維,為什麼一直不給隆科多機會呢,就是覺得隆科多很重要,應該在關鍵的時候使用,顯然就是這個時候了。

而隆科多問計佟國維的時候,佟國維也告訴隆科多,一切事情都聽皇上的,只有是皇上傳的位子,那才是安穩的。

康熙這樣安排,目的其實相當的明確,那就是為了能讓隆科多幫助雍正繼位。但是隆科多之所以支持雍正,並非懼怕這兩道詔書,因為如果一旦是皇八子或者皇十四子繼位,那麼張廷玉自己的性命都難保,傳位的詔書都沒用,更何況是關於隆科多的另外一道詔書呢。

而電視劇裡面有一個細節,那就是隆科多是去取放在正大光明匾上面的那道傳位詔書,而雍正這邊,已讓張五哥拿著令箭,到雍正府找鄔思道,然後到宗人府放出了十三爺,然後再到西山大營,然後再回到暢春園。

而這個時候,隆科多再拿出那道傳位詔書進行宣讀,這個是很不符合邏輯的,按時間計算,肯定是隆科多取詔書更快,那為什麼隆科多這個時候才出現呢?其實,他就是在等,看誰勝出,然後他就支持誰,所以隆科多根本就懼怕什麼第二道詔書。

另外,那第二道詔書,也僅僅在康熙死後,新君繼位的過程中有效,而到了雍正朝,八王議政,雍正的自己的帝位都不保了,而隆科多已經造反了,還怕什麼張廷玉手中的康熙留下的遺詔嗎?根本就不需要,因為隆科多與皇八子圖謀不軌,已經成為事實了,張廷玉再拿出,又有什麼用呢?


歷史簡單說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駕崩前,召隆科多進見,並且張廷玉先後向隆科多宣讀了兩封詔書。


第一封詔書的內容是: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步軍統領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簡拔,位列臺閣。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圖謀不軌,謀求非分榮恩,著即賜死。欽此。


第二封詔書的內容是: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步軍統領隆科多,隨朕三十幾年,忠誠勤慎,人才難得。著晉封為領侍衛內大臣、上書房大臣,加太子太保銜,賜爵一等公。欽此。


當然,隆科多接下了康熙的第二封詔書,同時也接下了在康熙駕崩後,宣讀康熙遺詔,輔佐新君的職責。

而張廷玉也收下了第一封詔書,並向隆科多交代:


“你記住,這道遺詔由我收藏。今後,你如果沒有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圖謀不軌,這道遺詔就算沒有。你如果真起異心,我取你性命就是代天行誅。”


在雍正登基過程中,隆科多也堅定站在了康熙,站在了雍正這一邊,成為了雍正順利登基的功臣,而雍正也遵照康熙的旨意,讓隆科多信賴有加,加官進爵,顯赫一時。

但是在八爺黨的逼宮行動中,隆科多成為了重要幫兇,不僅利用領侍衛內大臣和九門提督的職權,控制了皇宮的衛戍,並且更是直接協同八爺党進行逼宮。

而此時,朝堂上的張廷玉卻沒有拿出康熙的詔書來拿下隆科多,甚至根本沒有提及這份詔書的存在。


此時的隆科多已經今非昔比,張廷玉輕舉妄動反而會逼反隆科多。

此時的隆科多已經是上書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並且還兼領九門提督一職,這樣不僅在朝堂之上,隆科多位高權重,就連皇宮的衛戍和這個京城的防務也都在隆科多手中,可以說是此時的隆科多是黨政軍權一起抓。

當時的情況是,隆科多步軍統領衙門的人已經撤換了圖裡琛的大內守衛,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控制了皇宮內外,八爺黨人在“文諫”,而隆科多則是徹頭徹尾的“武諫”。

張廷玉一直是文臣,沒有兵權,是典型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先不說張廷玉會不會提前把那份詔書放在身上,就是隨身攜帶,這個時候拿出來,也無濟於事。畢竟朝堂之上,沒有人可以拿下隆科多,也沒有辦法處置隆科多,相反,貿然的批判隆科多,反而會讓手握重兵的隆科多鋌而走險,武力逼宮,到那時,局面將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張廷玉是無論如何不能在這個時候提康熙詔書的事情。


如果張廷玉拿出了康熙的遺詔,恰恰是給了八爺黨“清君側”的口實,將陷雍正與更加被動的局面。

八爺黨和隆科多在如果逼宮成功,雍正退位後,誰是新的繼位人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新的繼位人就是弘時,如果單從康熙詔書上的文字看,並不是通過八爺、十四爺而行圖謀不軌之事,因而並不能將隆科多算作為違背先皇旨意來看。

而此時的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已經為關外來的四位“鐵帽子王”所控制,並且,這四位王爺在這次行動中,積極聽從八爺的差遣,也就是說,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現在是掌握在八爺黨的手中。

如果張廷玉拿出詔書,可能的情況有兩種,朝堂之上一致認為這份詔書的假的,張廷玉引來殺身之禍;這份詔書是真的,隆科多違背先皇遺命,隆科多應該受法伏誅。不管哪一種情況,八爺可以立馬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調兵進京,武力逼宮,順帶還能把隆科多除掉。這樣反而是將已經對雍正極為不利的局面,變得更加的被動。


張廷玉沒有拿出遺詔,而是用一番語重心長的講述,為雍正穩定了局面。

作為康熙、雍正兩朝宰輔,張廷玉看到了康熙朝晚年的問題所在,也見證了雍正實行新政之後國家發展、國庫充盈的現實成績,他更多的是站在整個國家,整個朝廷的角度,在朝堂之上據理力爭,積極為雍正進行了辯護,不僅戳穿了八爺黨的陰謀,也用自己的一番話說動了滿朝文武,讓他們沒有繼續站在八爺黨一邊給雍正施加壓力,讓雍正暫時性的獲取了主動權,也將這次逼供行為的性質從“議政”變為了“謀逆”。更為重要的是,沒有將現場的局面朝著更加不利於雍正的方向發展,也為十三爺重新掌控豐臺大營,帶兵馳援雍正贏得了時間。

在面對這場逼供行動中,張廷玉確實沒有辦法拿出這封詔書,而這份詔書不僅不能控制局面,反而會讓局勢更加的糟糕,所以,張廷玉在雍正最難的時候,選擇了最為正確的方式為雍正解圍,讓人感到的是欽佩和肅然起敬。


縱觀整部《雍正王朝》,張廷玉確實是一位非常受人敬重的角色,不僅深諳君臣之道,身居高位卻能潔身自好,同時,他無論是為官還是做人之道,也都讓人獲益良多,深感佩服。


雍親王府


因為拿出來也沒用,反而會把局面搞得一發不收拾,對雍正和張廷玉來說沒有一丁點好處。

雖然康熙留下了陰陽遺詔限制著隆科多,但他依舊賣官鬻爵、縱容家人、行陰謀詭計的,完全沒擔心過那份所謂“能自己於死地”的遺詔。

若張廷玉拿出遺詔,即使解決了隆科多,可雍正也難過這一關

當時的大殿之上,張廷玉一直一聲不吭,任由雍正單獨應對胤禩三人和四位王爺,是張廷玉怕了嗎?不是,如果他怕的話就不會在最後關頭挺身而出,像同為軍機大臣的馬齊,在那種情形下也不過是敢隨聲附和張廷玉一下而已。

張廷玉當時其實只是在等待時機,他不需要太快地出手,畢竟當時圖裡琛、隆科多等人還在,大殿依舊還是雍正說了算。

只是到了後面確認隆科多叛變、圖裡琛被架空後,他才決定出手,將道理、輿論導向雍正一方,給雍正爭取一點時間,讓他冷靜一下,或許能有迴轉之地。


至於張廷玉為什麼不拿出那份康熙留下來的“若隆科多協謀他人,意圖不軌的話,可立即擒拿斬殺”。其實張廷玉不拿出來才是對的,雍正繼位時的那份詔書,夠正大光明瞭吧!還不是被人傳是假冒偽劣的,是雍正夥同黨羽篡改的。

這樣的話,康熙遺留下來的這份遺詔,在那時的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了。而且老八他們連傳位遺詔都不信、連康熙的親口傳位都敢改,何況一封隔了六年,連雍正都不知道的所謂“康熙遺詔”了。

在當時,大殿上圍繞的主題依舊是“八王議政”,雙方雖劍拔弩張都卻沒發生什麼流血事件。要是張廷玉在這時候,拿出“康熙遺詔”的話,老八他們認不認不說,要是隆科多喊冤叫屈,雙方再爭來爭去,把“議政”變成“謀反”的話,那難保立刻就血濺乾清宮了。

到時場面就難以控制了,這也正中老八下懷(在此之前,八爺黨已經控制了西山銳健營和豐臺大營,再把隆科多逼往老八陣線的話,那整個京師守備就全部落在老八手裡了)。

所以張廷玉不拿出遺詔,恰恰表現了他這個兩朝老臣的穩重和聰敏,不愧是公認的《雍正王朝》中第一號人精!




狐史首丘


還沒有到節骨眼的時候,而且這個密詔除了康熙皇帝以外只有張廷玉和隆科多知道,而此時的隆科多是當事人,張廷玉有可能在等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如果到了雍正帝沒法收場的時候,張廷玉必會用此遺詔給隆科多以致命的一擊,必會將其擊於死地。


(張廷玉密藏康熙遺詔)

康熙對隆科多的不自信

一、康熙皇帝臨終前在如何使用隆科多的問題上,顯然是不自信的,啟用隆科多是在第一次公舉新太子八阿哥胤祀失敗以後的產物。首先康熙帝把隆科多放在了九門提督的位置上,這就是康熙帝初期對隆科多的考驗。

二、隆科多的佟氏一族本就是皇上的外戚,他的姐姐孝懿仁就是康熙帝的第三任皇后,與皇上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經常遊走於皇子阿哥之間,難免他在皇子阿哥之間有所偏袒。

三、康熙皇帝臨終前第一個密詔是賜死隆科多,理由圖謀不軌,是私自結交八爺黨中的八阿哥胤祀,企圖犯上作亂。從這份密詔中可以看出隆科多有過這樣的劣跡被康熙帝發現,康熙帝在敲打他。第二道密照與第一道密詔卻截然相反:上書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太子太保加賜一等公。

隆科多這是在九門提督的位置上一步登天了!隆科多還有一個重要職責,他是為康熙帝宣讀遺詔的宣召大臣,這就意味著他已經躋身康熙的託孤重臣行列。

(康熙帝臨終託孤)

隆科多的反叛逼宮,為何張廷玉不用康熙帝密詔制裁他?

一、至少康熙帝的這份賜死隆科多的遺詔沒有記擋,沒有記擋就說明在康熙皇帝駕崩以後,除了張廷玉,隆科多二人以外沒有其他人知道這份密照的存在。起碼沒得到雍正帝的認可。

二、按照常理;先帝的遺照都是用來制約下一個皇位繼承人的無奈之舉,可偏偏這份密照是制約託孤重臣隆科多的,如果沒有經過與當今雍正皇帝的請旨溝通,雍正帝完全有理由懷疑張廷玉手裡是否還有密詔的存在。

三、八阿哥胤祀帶領八爺黨與隆科多相互勾結逼宮的這次宮廷政變雖然來勢兇猛,可是在老練的張廷玉看來還沒有到收拾殘局的關鍵時刻,他張廷玉已經站出來了,而且初見成效,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使用康熙帝的密詔,那樣只會使場面失控。
(雍正帝面臨著危機)

使用康熙帝密照的後果

八阿哥胤祀與隆科多的相互勾結上演的逼宮大戲已經到了雙方對峙的白熱化程度!

特別是關外的四個鐵帽子王,更是氣勢洶洶的坐在下面,無疑這是有備而來,因為他們已經把各自帶來的親兵分別控制了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並且由隆科多策劃了大內的宮廷侍衛,一場血流成河的政變就要發生。

對於這場宮廷政變,如果處理不好,必然會血流成河。

所以雍正帝已經看出了這其中的兇險,此時的他渴望有人出來為他扭轉局面,如果雍正帝知道張廷玉手裡有一份康熙帝臨終前留下制約隆科多的密詔,他會毫不猶豫的殺人,特別是隆科多,不會被嚇得大汗淋漓。


(雍正帝恨的咬牙切齒)

如果張廷玉拿出康熙皇帝臨終的這份密詔,估計會因為康熙皇帝留下的這份密詔,使許多人頭落地,起碼關外的四個鐵帽子王不能倖免,這樣就會引起朝局動亂,所以張廷玉的處理是冷靜的,因為他知道後果是什麼。

所有的遺詔,密詔都是前朝皇帝留給下一代的奇怪產物,只能說明前一個朝代的皇帝,對下一個朝代皇帝的支持。

張廷玉如果此刻拿出康熙皇帝留下的密詔,是否會給八阿哥胤祀他們留下口實,或者提出康熙皇帝這份一密詔的來歷,張廷玉是無法向他們解釋的,最大的危機就是有可能會惹火燒身。

(圖片來自網絡影視資料)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我認為,這封密詔會爛在箱子裡。

很多人惦記著康熙這封密詔的事,的確,這是康熙為雍正保江山的重要手段,控制了一個隆科多,就確保了皇帝及京城的戍衛安全,這樣一來,文有張廷玉,武有老十三,身邊警衛有隆科多,雍正的皇位才能坐穩,才能讓他全心全力去推行新政。

很多人都覺得張廷玉手拿密詔。一定自豪壞了,優越感爆棚吧?然而恰恰相反!這封密詔是個燙手山芋。張廷玉不想要但又必須要,你想想,這密詔不用的話則已,只有隆科多一個人害怕你,一旦用了,豈不是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都會擔心先帝到底留了多少密詔?是否還有一個密詔針對自己?到時候張廷玉就算說只有一個密詔,恐怕也沒人信,結果就是把全朝堂的人甚至雍正都瞬間樹立到自己的對立面,就算幫雍正解了圍,更大的危險也會一直圍繞著自己,可以說使用密詔的結果只有一個:隆科多死,張廷玉死,圖裡琛危險,康熙用的人都危險,同時滿朝上下充滿猜忌人人自危。

因此,可以斷定,這封密詔不到江山存亡必須以死相搏的關鍵時刻絕對不會拿出來用,一旦用了,自己就要做好犧牲的準備。

此外,還有一個使用密詔的必要前提條件,就是老八謀反的事情坐實,這是密詔裡說明了的,也就是說,老八這麼謹慎聰明的傢伙只要保護好自己始終不倒,這封密詔就永遠用不上。同理,如果老八倒了,隆科多也必須倒,這時的隆科多已經權利很大了,假如他一直表現忠誠下去,誰知道以後會不會變心會不會結黨??等到那時再想找個合適的理由除掉他,又要費一番心機了,而且那時再用密詔,已經不合時宜了,所以這時不用更待何時?

這封密詔在隆科多看起來就像一把利劍懸在頭頂,因為八王爺一直心有不軌他是知道的,八王一旦某天起事,負責京城戍衛的隆科多是必然要拉攏的,一旦沾上這事兒,隆科多也很難,誰贏都不一定,因此在被拉攏的時候他說,他是為了弘時,萬一事情敗露,他可以把自己栓到弘時身上,從而和八王撇清關係,因此在逼宮的時候,他才說的很婉轉,像站在愛新覺羅家的角度上說的一樣,表面上聽起來像是逆耳忠言,實際上兩邊都不站隊(當然對八王來說他不站隊無所謂,對雍正來說卻致命)。當時八旗旗主都來了,京郊大營都控制了,滿朝都是八王黨羽,如果誓死捍衛雍正,面對的極有可能是帶領九門兵力與京郊軍隊護駕最終戰死。可以說,當時的隆科多也是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但這封密詔對張廷玉來說,剛才已經說了,能不用最好不用,最好爛在箱底。不用的話敵人只有一個,用了敵人就變成一群,甚至皇帝都會感覺到被威脅。從這個角度來說,隆科多其實是安全的。

這裡真是不得不佩服康熙,一封密詔,控制了幾個人,都不需要出現,就決定了那麼多人的生死。


無人機教練


因為張廷玉知道康熙留下的那張聖旨,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不管什麼用了。

張廷玉聰明絕頂,他清楚,在當時的情況下,隆科多既然敢於做這樣的事,那麼說明他就和八爺已經進行了串通,而且已經掌握了兵權。如果說康熙留下的那張聖旨當時管用的話,他們就不會做這樣的事,因為比康熙的聖旨還管用的東西就放在上面的那張桌子上,那就是玉璽,可是當時的玉璽也只是一個八兩多重的金疙瘩,已經沒有什麼含金量了。這點常識,作為幾朝元老的張廷玉是非常清楚的。

況且當時主導這場逼宮的是八爺而不是隆科多,即使他把隆科多拿下也於事無補,反而會給八爺以口實。隆科多本人如果怕那張聖旨的話,他就不會幹這樣的事。

所以張廷玉知道此時雍正帝的敵人並不是隆科多,也不是那些烏合之眾,而是八爺本人。而他在觀察了一會兒之後,清楚的看出了那些烏合之眾是被八爺以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聚集來的。那就是什麼八王議政,也就是歷史上祖宗定下的一個規矩,這就是八爺他們起義的理論依據。於是他就利用自己豐富的歷史知識和高超的理論水平,對這個點進行猛攻。

因為八爺可沒有說自己是來逼宮的,他提出的是一個政治綱領,而張廷玉聰明的把矛頭對準了這個綱領,用理論的高度把它打垮破滅。事實證明,有很多高級的官員也相信了八爺的這個說法,而在張廷玉戳破了這個夢幻的泡影之後,那些人也紛紛露出了退卻的神色。作為軍機大臣,以他的職位來說,他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剩下的只有聽天由命。

萬幸的是13爺和雍正在事前已有察覺,在13爺床前進行了長談,進行了謀劃,做了一定的準備。最終在軍權的掌握上打敗了八爺。後來八爺一旦認輸,隆科多也就自知完蛋了。

其實所謂聖旨之類的只是一個心理上的震懾,隆科多既然連在位的雍正都敢不聽,又怎麼會聽已經歸天的康熙皇帝了。其實說起來隆科多遠沒有他的叔叔聰明,在電視劇中佟國維做事是滴水不漏的,各方面都不得罪。而隆科多幾次皇帝給他機會,他都沒有把握住,都選擇了錯誤的道路。實在是非常愚蠢。


古史今讀


很遺憾,張廷玉可能真的沒帶著那封重要的康熙遺詔。也正因為其重要,所以才沒帶,誰會把那麼重要的東西隨身帶在身上呢?萬一丟了可咋整?更何況,張廷玉早晨去上朝去,也很難料到今天老八胤禩會整一出“八王議政”,他為什麼要帶著康熙遺詔?

好,那我們退一步,假如張廷玉那天真的突發奇想,手裡恰好帶那封康熙遺詔,他會用這個東西去制裁意圖逼宮的隆科多嗎?



我個人覺得不會。

因為隆科多掌管著京城九門的防務,還兼著領侍衛內大臣,八爺胤禩此時又暫時控制了豐臺大營。可以說,在胤祥奪回兵權之前,槍桿子還是握在八爺黨手裡。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張廷玉貿然亮出康熙遺詔,不僅不能救雍正於水火,甚至還有可能逼隆科多狗急跳牆,直接對雍正下手,進而惡化局勢。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八爺胤禩不是個大老粗大軍閥,他是個賢王,喜歡理直氣壯,心服口服地贏別人。必要的軍事支持只是手段之一,他更看重輿論的走向。所以說,胤禩才沒有選擇在朝會上立即秀肌肉,而是試圖去說服雍正心甘情願地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



於是,這時最著急的顯然不是八爺胤禩,而是隆科多。

隆科多因為雍正推行新政,動搖了他的地位和既得利益,才選擇背叛雍正,與八爺黨合作,謀求逼宮,並扶弘時上位。如果成功了,他會再次成為擁立之臣,功高蓋世,但如果失敗了的話,他不僅會失去現在擁有的一切,還會性命不保,身敗名裂。所以,隆科多這次的押寶是認真的,他最看重這場對決的輸贏。

此時,張廷玉如果貿然拿出康熙遺詔,那就是當眾揭了他的老底。隆科多為了能不輸,必然會惱羞成怒,狗急跳牆,下令立即將雍正囚禁或殺掉,然後迅速擁立弘時為帝。



幸好張廷玉沒有這樣去做,而是見招拆招,直接戳穿“八王議政”的虛偽之處,指出歷史上壓根沒有過這麼一項制度,又談何祖制,從而使得朝堂內的輿論開始倒向雍正,更為十三爺胤祥奪取兵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至於那個所謂的“遺詔”,在沒有槍桿子在手的情況下,只能是廢紙一張,畢竟槍桿子裡面才能出政權啊。


達摩說


這個問題是我自己提出來的,我自己也來回答一下。八爺黨以“八王議政”對雍正進行逼宮,搞得雍正當時很下不來臺。如果,雍正只是設下的一個計策,坐實八爺黨亂政的罪名,那就不用分析了,我回答過,因為此前,張廷玉曾提醒過雍正旗主王爺說是整頓旗務,怎麼耍起兵務來了,但是雍正說放心不要緊。從這點看,雍正應該是早就有所防範了,所以,八王議政只是雍正演出的一處戲罷了,目的是一網打盡八爺黨,坐實他們的罪名。

如果這樣,張廷玉拿不拿出康熙臨死前的遺詔都無所謂,只不過是加速隆科多和八爺黨的滅亡而已。

那麼,假如不是雍正做的籠子,確實已經被八王一黨逼宮了呢,張廷玉要是拿出那道康熙的聖旨,會不會扭轉乾坤呢?我們不妨來排一排劇場,看看會怎麼發展。

(大意)

。。。。。。接著前面的劇情,隆科多對御林軍換防了。

雍正:朕真是瞎了眼,讓你坐著九門提督的位置,你不要忘了,還有西山銳建營和豐臺大營,那可比你的兵多得多。隆科多:這話讓奴才無地自容。但是奴才相信,西山銳建營和豐臺大營的將士們與奴才都是一個心思。假如此時張廷玉說:隆科多,你忘記了先帝爺的重託了嗎?隆科多必然會先以試探性的口吻說:先帝爺器重奴才,對奴才的重託有很多。不知道張中堂說的是什麼重託?張廷玉:先帝龍御歸天的時候,給臣留下了兩道諭旨,你要我今日當著皇上與眾大臣和旗主王爺的面說出來嗎?

此話一出,朝廷上下,包括雍正都會驚訝不已。因為是先帝的遺旨,事關重大,到底是聽還是不聽,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聽,隆科多必會束手就擒,如果不聽,又不知道康熙到底說過什麼。

重要的是:聽,對八爺黨不利,對雍正有利。

不聽,對八爺黨有利,對雍正不利。

隆科多和八爺黨絕對會選擇不聽,選擇不聽,就必須讓張廷玉住口,我們繼續往下演。

隆科多:皇上,奴才不知道張中堂說什麼。先帝是千古聖君,怎麼會獨自留下聖諭給張中堂而不是皇上呢?

這一軍將的好,徹頭徹尾的離間雍正與康熙和張廷玉三者之間的關係。加之事發突然,就算張廷玉先知有覺,將康熙臨時前的聖諭帶在身邊,要是拿出來,能不能震懾其他人呢?

隆科多狡辯,但是這事心虛自知,他一定在張廷玉拿出聖旨前說:張廷玉深受先帝和皇上的隆恩,今在朝堂之上胡言亂語,矯旨不敬,來人,將張廷玉拉出殿外斬首示眾。

坐著邊上的八爺胤禩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如果場內場外的確已經被隆科多和八爺黨控制,張廷玉這個時候是沒有機會和時候拿出康熙的遺旨的,立馬就會被拉出去斬首了。雍正因為沒有後備,就算是喝令讓張廷玉拿出諭旨也無濟於事,因為此時的朝堂,除了王文昭發羊癲瘋,然後就只有張廷玉和馬齊尚在挺著雍正,張廷玉一死,馬齊獨木難支,基本上就是血染朝堂的結果了。

這應該是一個基本還原法,既然是逼宮,就這有這條路可走。所謂十三爺關鍵時候扳回局面,只是雍正賣給十三爺的一個面子,以免十三爺也陷入兄弟之間不好應對罷了。


青燈問史


隆科多配合八爺黨逼宮是《雍正王朝》最經典的橋段之一。張廷玉手裡的密詔,是康熙皇帝臨死前為了隆科多防止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密謀亂政,設置的處死詔書。詔書最後被張廷玉收著,一旦隆科多有不軌行為,張廷玉就將隆科多殺死。顯然隆科多對這份詔書也是有顧忌的,不然逼宮以前他就不會再三強調,我扶的是三阿哥弘時。那麼張廷玉為什麼不拿出來呢?



第一君臣

當今皇上都沒有發話要拿隆科多怎麼樣,而且這個是皇上的舅舅,一個大臣就要拿出聖旨替皇上辦事。張廷玉這是越俎代庖,穿衣服的人做了蓋被子人的事,弄不好可是要被殺頭的。公佈了以後,皇上會不會懷疑他,認為康熙會不會給了張廷玉別冊封詔書,這個朝堂難道還要他張廷玉執掌不成。滿朝文武會不會提防他,指不定什麼時候拿出詔書把自己給“幹掉”。滿朝人心惶惶,不利於穩定。


第二謹慎

不到萬不得已,張廷玉不會出殺手鐧,當初百官舉薦新太子,張廷玉一直不和馬齊,佟國維參和,說要自己上密摺。那這個密摺什麼時候上的呢?康熙皇帝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說,你們就沒有舉薦廢太子胤礽的嗎?這時候張廷玉才拿出了自己的奏摺。八爺逼宮,張廷玉舌戰群儒的時候,也是到了不得不發的時候,他站出來講了滿清歷史上沒有“八王議政”這個制度。


第三 等

張廷玉肯定是或多或少能猜到這場逼宮可能是雍正故意放出來,讓八爺幾個“跳樑小醜”做“膿包”,要擠一擠的。因為旗主王爺帶兵入關,進入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事,他是和雍正反應過的,而且陳述了利弊,就是告訴雍正說這挺危險的。但是雍正當時態度隨意,打馬虎眼,只草草回覆說,沒事兒,朕讓他們這麼幹的。這時候張廷玉應該就意識到雍正要放長線釣大魚了。八爺逼宮,雍正都沒有做最後的決定,張廷玉自然不會引火燒身,給自己找事情,密詔的事能沒有就沒有吧。所以他要等。


不到關鍵時刻密詔是燙手的山芋而不是逆轉的福音。


紅雨說歷史


我覺得當時張廷玉沒有拿出康熙帝的聖旨是因為當時拿出來了也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還原到電視劇中“八王議政”時,雍正帝的御林軍已經被隆科多換防,十三爺去向不明(對雍正這些此時在朝堂的人來說),除了張廷玉和新科狀元王文昭之外,其他人都在觀望,或是八爺黨,就算是雍正帝的兒子都和八爺黨攪到一起了,可以說雍正帝此時危在旦夕,形勢很危險。此時張廷玉拿出已經去世的康熙帝聖旨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只憑一份聖旨就能解決當時的問題嗎?當然是不能的,如果說能,不免有點天真。

那再設想一下,張廷玉當時拿出了聖旨,要追究隆科多的責任,那首先就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聖旨的真偽,更具體一點就是八爺黨會不會承認這一聖旨的真實性以及效力。顯然是不會的,當打出八王議政的牌時,八爺黨就已經許勝不許敗了,而攻擊張廷玉拿聖旨最有效的就是否定聖旨的真實性。甚至極其有可能連同傳位詔書的真實性也扯出來,而此時要注意傳位詔書的關鍵人物隆科多已經和八爺黨合作,而且針對的是隆科多本人,那麼此時隆科多關於傳位詔書真實性會怎麼說呢?那麼威脅到的直接是雍正繼位合法性問題。以張廷玉的聰明才智以及應變能力不會想不到拿出聖旨這一舉措,所以在我看來此時不是不拿,而是根本就不能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