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高掛免戰牌後,敵人就不進攻了嗎?

第一軍情


“免戰牌”是一種奇怪的東西。如果古代戰爭中,這種東西真的存在,看起來有些荒唐。因為在戰場上,最重要的是搶抓時機。如果因為免戰,給了敵人喘息的機會,不是就會反敗為勝嗎?那麼這種“免戰牌”是不是存在呢?

(古裝劇中的免戰牌)

咱們先來聊一聊,今天的人,對古代戰爭的印象。

咱們今天對古代戰爭的瞭解,其實來源於兩個渠道:一是正史的記載,二是文學藝術的記載。

正史上對戰爭的記載,都比較簡略。最多說一下戰爭的勝負結果。也有說過程的,不過都很模糊。

文學藝術對戰爭的描寫,卻顯得生動而有趣。有一些大型的戰爭,比如《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赤壁大戰”,戰前各方的鬥智鬥勇,戰後的各方如何收拾殘局,場景歷歷在目,讓人看得非常過癮。

文學藝術中所描寫的戰爭,除了場景外,還獨自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戰法。

比如兩軍走到戰場上,相對列陣。先是主公上前說理,說了一陣,那個說不贏的主公於是惱羞成怒,把鞭子往前一指,然後將軍出馬挑戰。

比如開始打仗了,一般是先將軍打,打完決出勝負以後,再士兵打,程序紋絲不亂。

比如攻城的時候,下面攻城的排好隊,對著城上一陣叫罵。接著城門打開,從城裡衝出一隊人馬,在城門前排好隊,兩軍捉對廝殺。若是守城之軍打不贏了,退回去,攻城之軍也沒想過趁亂衝進城去,而是等著他們魚貫而入。

再有就是,如果城中實在打不贏,把一塊“免戰牌”掛在城牆上,攻城的軍隊就無計可施了。有時候不是攻城,而是在野外立營寨,只要把一塊“免戰牌”掛在營寨外,另一方就不敢進攻了。

(赤壁大戰)

那麼,真實的戰爭是這樣的嗎?古代真的有免戰牌嗎?如果有免戰牌,這個免戰牌掛上去後,進攻的軍隊真的都不敢進攻了嗎?

顯然,真實的戰爭,肯定不是這樣的。古代的正史中,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關於“免戰牌”的記載。所有記載都是出現在《三國演義》《說岳全傳》《隋唐演義》這樣的話本小說及評書戲曲中,所以我們實在無法判斷,究竟在古代是不是真有“免戰牌”這種東西。

不過,我們都知道,文學藝術是生活的反應。如果生活中什麼也沒有,為什麼在古代的那些文學作品中,卻有那樣的東西呢?

我認為,雖然古代實戰中也許並沒有“免戰牌”這種東西,但是“免戰牌”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反覆出現,意味著這些文學作品正在呼喚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就是戰爭中的“道義”。

我們知道,戰爭都是殘酷的,暴力的,是非理性的,非人倫的,無道義的。不過,這種情況,是在王朝社會中後期才開始出現的情況。在之前,“道義”這種東西,在戰爭中其實是存在的。西周在確立“周禮”作為整個社會的運行規則的時候,對戰爭禮儀也有一定的規定。在春秋末期到戰國開始,雖然出現了很多“無義戰”,出現了很多依靠“陰謀詭計”主導的戰爭,但是,“道義”依然在戰場上存在。就是到了三國時期,我們從正史中,依然可以看見“道義”的影子。

(挾天子以令諸侯)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曹操有一招大殺器“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這一招屢試不爽,在戰場上,曹操總能夠依靠這一招佔得優勢?還有,劉備不過是一個白手起家的人,為什麼他卻依靠皇族後裔的身份,就可以三分天下?就是因為當時在戰場上還有“道義”。這個“道義”,就是維護“皇族”的地位。

“免戰牌”其實就是一種“道義”。戰場上你可以打仗,但是別的軍隊若是舉旗投降,你就不能再打了。或者說,別人表示暫停(掛“免戰牌”),你也得給別人“暫停”的機會。給別人這種機會,就是一種對“義戰”的呼喚,對道義的維護。

當下的很多競技體育,其實就是從古代的戰爭中演化過來的,是古代戰爭的一種“變種”。而競技體育,恰好就是一種“義戰”。如果在競技體育中,一方承認失敗,肯定比賽就結束了。或者雖然並不承認失敗,但是想“暫停”,按照規則來說,對方也是應該同意的。這種允許“暫停”的方式,就是一種“免戰牌”。

所以說,“免戰牌”雖然沒有,但是“免戰文化”則是存在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免戰牌是指向敵方告知停戰的牌子,意思就是說今天不想打,過兩天再跟你打。古代人的信用度極高,對方絕不會在你掛了免戰牌後攻打你。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畫面,敵方來勢洶洶的來攻城,然後叫陣,刺激守城將領應戰。但是如果守城這一方因戰局不利不宜應戰,便會在城門掛上免戰牌,然後就可安心守城,不用擔心敵軍攻打或偷襲。

敵方一旦看到免戰牌後,除了罵人嘲笑之外別無他法,不會用強攻、偷襲等軍事行為,他們會一直等到你收起免戰牌後再進攻。


敵軍攻打你,你不想打就掛免戰牌,自己單方面宣佈停戰,這個仗便打不起來,這是為何?

免戰牌代表著一種誠信

在古人受到的傳統教育裡,信用是一生都要遵守的東西,即使在戰爭時候。他們認為既然你現在不打,想以後再打,那我就等你。你掛了免戰牌,我也先禮後兵、恪守信用,等你想打了我在陪你,我既然有勢力來攻城也不怕你跑,你跑了倒好我也不用一兵一卒拿下城池,豈不美哉。

免戰牌所體現的是一種深邃內涵的誠信,這不是欺騙對方的免死牌。免戰不是避免戰爭,只是暫時的休戰,但戰爭遲早會出現,將領早晚也要出城應戰。古代的將領都有傲氣,如果守城將領身體不適出來應戰,攻城方會覺得撿了便宜,勝之不武。

戰爭是最為殘忍與血腥的,在慘無人道的戰爭面前,古人都可以講誠信,可見在平時的人際交往和商業往來中是如何誠信至上的。


一個小例子:(在宋朝以前,有家裡人辦喜事,家裡碟子或碗筷不夠,只需要在街上喊一聲,借十幾副碗筷,立馬就有酒家或鄰居借你,而借用的人家一定會在完事之後,洗的乾乾淨淨且毫無破損的返還)這就是古人將的誠信。

免戰牌虛實難辨,古人誠信至上

因為誠信,所以古人的屋舍沒有防盜設施,紙糊的窗欞能防賊;因為誠信,古人在地上畫個圈圈,就可以把失手打死王相的樵夫武吉囚於圈內以示懲戒,旁邊豎根木頭當獄吏監視他,這就是古人的“畫地為牢”。

說到這裡,關於免戰牌的真假,這個卻是無從考究了,它只是更多的出現在小說這類的文學作品中。其實真正的戰爭中,也有著類似免戰牌的行為,例如約定時間、佈陣、對拼等。

但在宋朝以後,戰鬥就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殺敵致勝才是王道,很少有約好再戰的事件發生。這跟遊牧民族的不講規矩的騎兵做法有著一定關聯。


以上內容均是紅塵所述,如有不同意見可在評論區留言,紅塵感謝您的關注與點贊,您的每一次評論或轉發都是紅塵的動力,由衷感謝!


摯潷畫畫紅塵


我們經常在小說或者電視劇看到免戰牌,而免戰牌的作用在於兩軍對戰時向敵軍要求停戰,而敵軍看到免戰牌也會乖乖的等待對方摘掉免戰牌才選擇進攻。

《說岳全傳》金兀朮的侄子完顏金彈子勇猛異常,岳飛帳下牛皋、張憲等人不是其對手,所以岳飛無奈掛起了七道免戰牌才消停了一點。後來岳雲覺得這是一種恥辱,所以打碎了“免戰牌”,前去挑戰完顏金彈子。



實際上“免戰牌”這種神器只存在於小說演義之中,在正史中根本沒有記載。如果說“免戰牌”有可能會存在於歷史的話,春秋時代的仁義之戰比較有可能。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猜測。

中國春秋時代的戰爭非常講究原則,如果雙方要進行戰爭,首先是要約定好時間和地點,然後雙方還要互相宴請對方的使者。最終商議完畢才能正式開戰。

開戰之後雙方捉對廝殺,不能以多打少。如果其中一方受傷可以選擇退出戰場五十步,而另一方不可追擊,因此當時逃跑五十步的人是可以笑話逃跑一百步的人膽小如鼠的。在戰場上獲勝的幾個士兵也不可以去二打一的幫助自己的友軍,只能在一旁觀戰加油。



最典型的一場春秋時期的戰爭是宋國的華向之亂,華豹和公子成兩人乘坐戰車展開了決鬥。華豹當時動作敏捷,張弓搭箭射向了公子成,但卻沒有射中。當華豹再次張弓搭箭射向公子成時,公子成卻說:“你竟然不讓我還手,太卑鄙了。”結果華豹放下了弓箭,等待公子成射擊,而公子成一箭射死了華豹。

華豹死後,戰車上的另一名戰士張匄下車攻擊公子成。公子成一箭射中了張匄的腿,然後等待張匄還擊。張匄慢慢地敲斷了公子成戰車的車軸後,公子成才射死了張匄。而華豹戰車上最後一名戰士也請求公子成射死了自己。



到了戰國以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勝利,所以各種戰術相繼應運而生,有優勢的一方會用盡一切辦法來奪取勝利,根本不可能因為一塊免戰牌給予自己的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而“免戰牌”在歷史上唯一一次有記載應用的就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不過這個“免戰牌”卻有點特殊。

當時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南征,攻打到濟南城時,山東布政使鐵鉉先是詐降朱棣,打算引誘朱棣進城後將其誅殺,但朱棣卻僥倖逃過一劫。逃跑後的朱棣憤怒異常,下令用火炮轟擊濟南城牆。眼看城池將破之時,鐵鉉掛上了“免戰牌”。

鐵鉉的“免戰牌”非常特殊,是自己製造的朱元璋畫像和朱元璋牌位。朱棣因此不敢轟擊濟南城牆,但又無法攻破濟南,最終選擇了退兵。



縱觀中國古代戰爭中,春秋時代的義戰最講究原則,但是卻沒有關於免戰牌的記載。而後來的戰爭,以最終勝利為目的,根本不講任何原則。所以很不可能會有免戰牌的存在了。


我是越關


戰場上的免戰牌,只有一種形式,那就是舉白旗投降!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傳統小說對於戰爭的描寫變成了兒戲。戰爭一開始,主將陣前見面,兵刃上見真章,單挑玩了開始玩群毆,不管兵力多少糧草如何,主將武力值高的就能打勝仗。


其實這種“鬥將”的情節,完全來源於民間藝術家的想象。在真實的戰場上,主將千萬不敢輕易暴露,一暴露就會被對方狙殺。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就是這個理。

明末清初,清軍入關佔據北方從陝西南下到四川打張獻忠,張獻忠暴露了目標,結果被清軍用大型床弩狙殺,大西軍隊作鳥獸散,清軍兵不血刃拿下四川。

可見,軍前鬥將完全是胡扯。

但是這種鬥將有沒有源頭呢?事實上有的。春秋時期,貴族老爺們打仗比較講風度,開戰前要開車到兩軍交界處打招呼,告訴對方,我要打你了,準備好啊!然後開戰!

後來越來越簡便,直接送信,打罵對方一陣,然後告訴對方出兵時間地點人數。當然,這個宣戰書裡面很有可能有詐,比如把己方兵力誇大十倍以上,比如提前在戰場佈置埋伏等等等等。

如果你穿越回去找人鬥將,可能一個陷阱就要了你的命!狙擊手都省了!

既然鬥將都沒有,那免戰牌有沒有?

當然沒有!

在《說岳》《三國》《水滸》《說唐》這些小說和電視劇種,一旦我方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直接掛起免戰牌,不打了不打了,罵我龜孫子也不打了!

對方很識趣,你不打,我就等你願意打的時候再和你打,紮營休息!

這也就是一個劇組的給你個面子,要不然㲌死你!

真實的戰場上,如果對方內務糧草外無援軍,打不打?傻帽才不打!烏泱泱打過去,把他們夷為平地!

不打會有什麼後果?很嚴重!如果有督軍,督軍會說,你是不是和敵人暗通款曲,我要告訴領導去!不去打對方,自己腦袋都不保了!

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沒有掛免戰牌,而是打開城門高唱街亭歡迎你。司馬懿不打,是因為懷疑有疑兵。如果真不打,那才是傻子呢!

如果真的遇到了內務糧草外無援軍,最安全的辦法是什麼?只有一個,舉白旗投降,繳槍不殺!

中國歷史上很多城池,成都,西安,北京,南京,杭州都有過大勢已去直接投降的歷史事實。因為要守住一個綜合性大城市太難了!

反證一下就是,如果歷史免戰牌真的有用,強勢一方永遠無法得勝,因為一塊小木板就拿打贏的戰爭,為什麼勞民傷財修建城池招募軍隊厲馬秣兵呢?

如果你非要說世界上有免戰牌,那一定是夫妻被窩裡的事了!


歷史知事


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兩軍交戰,先由大將出馬,提升一下士氣,如果打不贏就鳴金收兵,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就高掛免戰牌,這種現象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都有表述,問題是這樣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其實免戰牌是一種向敵人宣佈停戰的牌子,相當於交通中的信號燈。比喻停止爭鬥,辯論等活動的一種要求。指的是以後再來打,今天不打的意思。由於古人重守承諾,而高掛免戰牌的一方肯定有比較強的防禦工事抵抗敵人的進攻,一旦掛出免戰牌對方一般都不會死磕的,直到對方摘掉牌子才會再次攻擊。

從理論上來講,古代打仗是雙方紮好營盤,約定好決戰時間,然後決一生死,一般雙方都覺得勢均力敵的話,基本都會願意決戰,因為這樣可以縮短戰爭時間,減少戰爭消耗。但更多時候,弱勢一方自認為戰力不足或者有其他戰略目標的時候,就會拒絕出戰。所以高掛免戰牌的一方自然拒絕出戰。

躲到營盤裡之後,高掛免戰牌的一方會在營盤周邊插滿鹿角,再配上雄厚的兵力防禦,在敵我雙方兵力相當的情況下強攻是無法奏效的。比如劉備東征東吳的時候,東吳大將陸遜帶的軍隊要比劉備的多,但就是龜縮不出,劉備拿他沒任何辦法,只能乾耗著。同樣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司馬懿帶領大軍就是縮頭不出,任諸葛亮計謀百出,也拿他沒脾氣。

所以要想打破這種龜縮戰術,古人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夜襲,圍困,斷水斷糧或者幹錯繞行從後方攻擊等方式方法。當然防守一方自己要把營盤弄得像鐵桶一樣,滴水不漏,嚴防敵人的偷襲。所以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扎的營寨之後,仰天長嘆,這真是“天下奇才”。當然也有人能強攻下來,在我國軍事史上依靠蠻力打破敵人營寨的只有一個人,這就是霸王項羽。(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在我國古代,戰爭在一個國家是排名第二重要的事情。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放在我國古代就是一個國家意志的展現。

在戰爭這樣的事情上,“免戰牌”真的有用嗎?

實際上,“免戰牌”只是代表弱勢的一方不出戰,但是並不代表強大的一方不展開進攻。兩國交戰,除非差距太大,為了提高士氣,雙方會進行激烈的交戰,甚至展開極為傳統的“鬥將”。

“鬥將”在隋唐之前還極為流行,在隋唐時期發展到巔峰,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大戰300回合。

如果“鬥將”失敗,士氣低迷,就可以選擇高掛“免戰牌”,等待後援到來,但是如果地方兵力太多,就會選擇傷亡極大的攻城戰,力圖拿下城池,“免戰牌”自然也就失去效果。

所謂兵不厭詐。

我國古代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軍事家,編寫出了非常多的“兵書”。

這些“兵書”毫無疑問都是古代軍事家作戰經驗的總結,著名的“三十六計”裡面就有很多“陰謀詭計”,專門為了騙過敵人,爭取戰機,比如金蟬脫殼、瞞天過海、李代桃僵、假道伐虢等。

所以,小小的“免戰牌”真的不能爭取到優勢。

當然,明朝時期只有一次“免戰牌”,真正發揮效用的。

明成祖朱棣北平起兵以後,倚仗自己多次出兵大漠,練就出來的精兵,一路南下可謂勢如破竹,但是就在山東濟南碰到了一個“硬釘子”。

朱棣兵困濟南耗時三個月,攻打不下,甚至在守城大將鐵鉉詐降時,差點死於城下。因此調動火炮攻城,多虧了鐵鉉高掛“免戰牌”,實際是將明太祖朱元璋的靈牌掛於城上,迫使明成祖朱棣退讓,濟南躲過一劫。

所以,後世大家所見到的免戰牌只能在影視劇裡看到了。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所謂的“免戰牌”,或許這是古代打仗時候的一種禮儀,如果當一方不符合與敵方作戰的條件的話,他們就可以在城樓上掛著免戰牌,古代人非常講信用,敵方看到的話,就會退出城門之外,回到自己的戰營。

“免戰牌”是何物?

我們經常在古裝戰爭劇中看到,兩方交戰,只要有一方掛免戰牌,另一方就得停止攻城,那麼歷史上是真的有這樣的規則嗎?

實際上,古代作戰中,免戰牌是向敵人表明停戰的一種方式,如果對方是講信用的敵人,那麼他們看到牌子後,自然會同意停戰的要求,然後停止進攻。如果碰到的是很有佔有慾,並且不遵守作戰規則的敵人,他們是不會停戰的,而是會一股腦地消滅對方。

免戰牌就是向敵方表明自己不想應戰、要求停戰的態度。其實這個不是投降的意思,而是他們今日不應戰,以後準備好了再去作戰,等到他們將城樓上的免戰牌取下來後,敵人才會進攻。

掛“免戰牌”是一種恥辱嗎?

古代作戰,一方高掛免戰牌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相反這可能是他們作戰的一種策略,目的就是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去準備戰鬥,並且可以藉此機會拖延作戰時間,達到拖垮敵方、保存自己實力的效果。

因對方掛免戰牌,結果自己被戲弄而戰敗的案例(成語“一鼓作氣”的典故)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個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名叫“曹劌”,成語“一鼓作氣”的典故就來自於曹劌。

當時的魯國和齊國有一次打仗,齊國將士一邊擂鼓,一邊衝鋒,等到齊國人攻到魯國城門的時候,他們竟然看到魯國士兵好像沒有什麼反應,就以為魯國將士沒有準備好作戰,於是齊國退回了自己原來的營地。

第二次齊國又去衝鋒,到了魯國城門下,還是看到他們好像沒有準備好,結果又退回原地。第三次衝鋒還是這樣,這樣來來回回三次,齊國軍隊的體力早就消磨殆盡了。

就在這個時候,魯國軍隊突然“一鼓作氣”地衝了過來,一下子就把齊國打敗了。這也是中國古代歷史戰爭中用“免戰牌”引誘敵方,破壞作戰規則的案例。

掛免戰牌,停戰的案例

據說當年明成祖朱棣攻打濟南城時,濟南城的將領就在城樓上掛上了明太祖的神位,但不是真正的免戰牌,朱棣看到自己父親的神位在城樓上,根本就不能打,並不是朱棣不想打仗,於是停止進攻濟南城。




搞史人


古代戰爭高掛免戰牌後,敵人就不進攻了嗎?

這是沒有的事兒。

如果在城牆上掛著“免戰”兩個字的牌子,就能避免敵人的進攻,那所有因為兵力懸殊而只能守城的將士,就都掛這牌子了。江陰守城的時候,清軍圍困江陰八十一天,最終江陰城破,遭遇屠戮。安史之亂時,唐將軍張巡鎮守睢陽,守了十個月,最終城破。

我們反觀古代小說《說唐三傳》中,敵軍看見城上掛了個免戰牌,就回營了……第二天又來,看見免戰牌還掛著,就又回營了……到第三天,免戰牌還沒動,然後敵軍就又回去了。

這就是戲說戰爭的典型,對方不會掛免戰牌這種沒用的東西,只會派人上城牆死守,我方也不會看見免戰牌就不打了,會上雲梯、火箭(帶火的箭)、大炮(宋以前用石炮)猛攻,直至打出個豁口,後方大軍一擁而上,佔領城池。

免戰只有兩種情況:

第一,我方投降。詐降也行,但必須是要表現出“我不打了,我投降,我們商量商量”的態度,打開城門,派人獻禮。真正的通用的免戰牌,長這樣:

在古代,你都把城門打開了,是你吃虧而不是對方吃虧。詐降的,出城的小股部隊對敵方主帥大帳進行突然襲擊,江陰守城的時候,詐降者就是假裝扛著大禮,裡頭裝著火磚(炸藥),引燃後與對方士兵同歸於盡的。為防範這一點,有人投降,則必須先令其繳械,手裡不能拿東西。如拒絕,接著打。


第二,對方實力不濟,實在打不下來,直接繞過。這種情況出只能出現在不算十分重要的城池上,如果是峽口,則必須打下來,否則軍隊無法前進。

歷史上唯一一個有免戰功能的牌位,是濟南守將鐵鉉掛出來的朱元璋的牌位,對面的敵人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這是非常特殊的情況,如果是胡人南下,抑或是起義造反,才不會在乎你掛不掛牌位呢。


豆子人民藝術家


在多數情況下,掛免戰牌是戲文的說法。凡是總有例外,真有掛牌子就免戰了,不過那次掛的是神主牌。

事情是這麼來的?

1、朱棣的第一次南下

朱棣被迫起兵後,先後佔了永平、居庸、保定等地,擊敗了南軍主將耿炳文,並斬殺之。之後就是一代送人頭名將李景隆出場,鄭村壩一戰慘敗,援救大同損失慘重,再北進再慘敗,也算是難得的敗軍之將了。

(靖難之役)

兵敗後逃亡德州,朱棣南下,李景隆跑濟南;朱棣向濟南攻擊前進,李景隆跑了。無奈的朱允炆罷免了自己表叔。

回來關鍵問題:濟南怎麼辦?

2、硬的不行來軟的?

讀過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這時候朱棣沒有得天下的能力與想法,只想佔了濟南割據河北,和朝廷好談判。

(濟南城)

所以在朱棣的戰略規劃中濟南是必須攻下的。1400年6月8日朱棣到了城下,讓鐵鉉投降,鐵鉉給回信說你要當週公哈,好好輔佐,不要想當其他。

朱棣氣的發懵,開始了進攻,前後攻擊了多次。後勤有鐵鉉供給,城池有盛庸防禦,這一對搭檔讓北軍騎兵生無可戀。

(鐵鉉)

雙方鬥智鬥勇,朱棣用黃河水,鐵鉉用假投降。

最後朱棣要炮擊,準備發動總攻擊。城池確實頂不住了,這時候鐵鉉急將朱元璋畫像懸掛城頭,又親自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

抓住了朱棣的七寸,一下子就沒招了。王子造反總得顧及輿論嘛。

3、苦撐待變

朱棣不能發動攻擊,頓兵堅城之下三個月,該搶的搶完了,供給壓力越來越大。

城內本來就是運輸數十萬大軍糧草的,自然還撐得住,反而沒事開始偷襲。

關鍵是在真定的平安開始襲擊燕軍後方,朱棣再堅持下去,就要尿了。所以只能退兵。

在燕軍退後,南軍收復德州,兵威大振。

之後盛庸更是在東昌重創燕軍主力。

(東昌之戰)

戰爭有時候總會出現點么蛾子,讓對方手足無措。不過決定戰爭的從來都是實力,盛庸的堅持與平安的襲擾對此戰勝負影響很大。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首先免戰牌這種東西並沒有正史的記載,這可能就完全是古代小說家自己杜撰出來的東西,其實想想也正常,用兵打仗講究兵貴神速,時機一過,戰局就沒有了,怎麼可能你掛個小牌子,敵人就真的停止進攻了,打仗又不是做買賣。

在《三國演義》,《封神演義》都有提到被圍城,或者打不贏敵軍,就會先掛出免戰牌,作為緩兵之計,之後再想對策,其實真正開戰時,遇到這種情況,敵人一般都會乘勝追擊,另外這些古代演義,小說最扯淡的就是雙方交戰,大將先衝出來大戰三百回合,先分出個勝負,然後勝利一方接著衝鋒,說實話這些小說家理解的戰爭未免太過幼稚了。

如果真的在雙方交戰時,大將就從出來先打一場,結果通常會是雙方大將被亂箭射死,然後兩邊的兵士一通瞎打,再說大將先打其實也是不和邏輯的,如果大將打輸了,那麼被打輸的這一邊最開始氣勢就會折損很多,其實在古代,大將通常都會在安全的地方,同時能看到整個戰局的地方指揮作戰,一旦戰局不利的時候,立刻鳴金收兵,在這時雙方勢均力敵時,進攻方也不敢乘勝追擊,撤退方則會部署好防禦謹防偷襲,這才是最有效的緩兵之計。

通常在這些演義中,掛起免戰牌的一般都是守方,古代的確是有攻城久攻不下的情況,另外一方採用圍城的戰法,但是一旦被圍的城,沒了糧食,沒了物資,還沒有援兵,那麼圍城的一方也就必然會勝利,直接攻城,這時候勝利再望,誰還會管掛不掛免戰牌?在古代戰爭中,舉白旗投降才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古代當一方處於劣勢的時候,實際上是不會掛免戰牌,通常會加強營地的防禦來地方佔優勢的一方偷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