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战死鄱阳湖,为何朱元璋在战后会感到害怕?


苍茫大地认为答案很简单,陈友谅实力太强大了,作战出敌不意,战斗作风骠悍,朱元璋数度处于劣势,赢得惊心动魄,侥幸万分。



一、陈天谅有六十万大军,朱元璋才二十万;陈有谅有巨舰无敌方队,朱元璋的战船仰不能攻,近似玩具舰队。

陈友谅的战舰中,最大的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分三层,更为气人的是船面上容士兵骑马来回巡视。首尾不相望,老朱船上的士兵竟然仰不能攻,干瞪眼,拿它没办法。

陈友谅鄱阳湖之仗六十万大军倾巢而出,朱元璋就二十万家当。相对于陈友谅的“航母舰队",朱元璋相当于渔船、炮艇。实力一边倒。

二、朱元璋对陈友谅的决战一定程度上是无奈之举。



陈友谅兵控湖北、江西,占据长江上游;朱元璋控应天,在长江下游。1359年十一月,常遇春攻克池州,打败陈友谅,生俘并杀掉三千战俘。陈友谅疯狂报复,用他的庞大舰队轻松攻下元璋的太平城,挥师直下应天。

朱元璋派来自陈友谅部队的降将康茂才诈降,把陈友谅诱进了龙湾,一仗干死两万余,俘七千,缴获大船百余、小舟数百。

陈友谅为报复,1363年四月,挥师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亲侄、守将朱文正竟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

六月,陈友谅纵兵六十万,朱元璋带二十万,在鄱阳湖展开惊天动地的大决战!

三、鄱阳湖决战,朱元璋数度遇险,生死未卜。



第一仗,徐达舰队利用群狼战术,欺负陈友谅巨舰行动不便,杀敌千余并俘舰,陈友谅是个从不吃亏的主儿,几十艘巨舰围攻徐达,结果落入徐达圈套,被俞通海火炮猛轰,毁船二十余。元璋初胜,但陈友谅家大业大、满不在乎。

陈友谅盟兄弟张定边率旗舰和两艘护卫舰直冲朱元璋旗舰,实施斩首行动。

张定边如长坂坡前的赵子龙,尽管遭朱元璋护驾的群舰围攻,仍锐不可当!朱元璋旗舰转舵太急,竟在原地做圆周运动,后来竟停摆了!幸亏悍将常遇春一箭射中张定边,元璋才转危为安!张定边竟从容撤退!

紧接着,陈友谅犯了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他像三国时的曹操一样,为保证集群突击步调一致,他竟下令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

朱元璋三支舰队轮番进攻被打败,陈友谅嗅出朱元璋右翼薄弱,发动猛攻,朱元璋退无可退,下令严防死守,朱老大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仍不见效,眼看就要跳鄱阳湖!陈友谅旧将、降朱的丁普郎为替被陈杀害的盟兄弟赵普胜报仇,找陈友谅玩命来了。

丁普郎的进攻给朱老大部赢得了苟延残喘的勇气和时间!丁猛将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何其骠悍,何其悲壮!

朱元璋狗急跳墙,想到了火攻。令七条船装载火药,组织敢死队去火攻!东北风一起,朱老大大手一挥,七艘火船把陈友谅的无敌舰队点燃!朱元璋趁机总攻!陈友谅被歼大半!

正在朱元璋在旗舰上认为陈友谅“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之际!陈友谅困兽犹斗,得知朱元璋的旗舰被刷成白色,下令发动斩首行动!

但一到战场,发现一夜之间,朱部很多战舰染成白色!朱元璋部斗志旺盛,利用陈友谅巨舰不灵活的特点,利用老鼠斗大象战法,连续击沉陈舰多艘!

四、陈友谅部是有许多次生机胜算的!

要是陈友谅不杀老主人徐寿辉,不杀兄弟赵普胜,军心不动摇……

要是陈友谅不用铁索把战舰锁在一起……

要是苏州张士诚趁陈朱大决战,扶朱元璋侧背……

虽然历史没有许多“如果",但以上这些“如果"让朱元璋不寒而栗!


苍茫大地顾炜斌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就是一场惊天赌局,胜者荣登九五,败者死无葬身之地。

元末朝廷腐败,民不聊生,豪杰揭竿而起,大浪淘沙,经过战火的洗礼,最后剩下最大的四股势力,一是北方的元朝,二是南方左部分的张士诚,三是南方右部分的陈友谅,四是南方夹在中间的朱元璋,其中陈友谅和朱元璋更为强大。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清楚,若想自己称霸天下,必然要踩着对方的枯骨。

1363年张士诚攻打驻守安丰的刘福通,刘福通不敌,派人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认为张士诚实力较弱,拿下张士诚后,可集中力量对付陈友谅,决定出兵增援。军师刘伯温认为张士诚不足为惧,现在大军支援刘福通会造成自身防御空虚,陈友谅可能会趁虚而入,朱元璋仍一意孤行,3月发兵安丰。

恰如刘基所料,陈友谅听闻朱元璋发兵安丰,4月他挥师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在得知陈友谅出兵顺江而下之后,命他侄子朱文正、大将赵德胜和邓愈率他4万人马,镇守洪都,挡陈友谅的大军。

最终朱文正以区区4万兵马坚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将陈友谅控制了鄱阳湖附近,成功地保护了城防空虚的应天城,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完成战略和兵力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6月,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抵达鄱阳湖,陈友谅也调整了策略,率六十万大军到鄱阳湖准备和朱元璋决一死战,一举消灭朱元璋,称霸江南。

陈友谅有60万人马,数百艘战舰,最大战舰长十五丈,宽两丈,高三丈,船分三层;朱元璋只有20万人马,只有带桅杆小船,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而且最为致命的一点是,陈友谅是携百万雄师顺江而下,主动出击,朱元璋迫不得已倾巢出动,并且最为尴尬的是张士诚和帖木儿随时可能袭击朱元璋,让其背腹受敌,后半部中国历史很可能就要改写了。

朱元璋到达鄱阳湖之后便开始研究地形地利,分析双方的优势劣态,朱元璋经过分析认为陈友谅的大船铺满湖面,自己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陈友谅。于是朱元璋便将陈友谅引诱到湖面狭窄的河道之中,交锋数次,惨烈到如何程度,仅举一例,丁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持兵作斗状!何其骠悍,何其悲壮!

没文化真可怕,陈友谅竟学三国时曹操,为保证集群突击步调一致,竟下令把船只用铁索连起来。

也许是天助朱元璋,一股强劲的东北风刮来,朱元璋立即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组织敢死队去火攻!瞬间陈友谅的无敌舰队成为火海!战船难以活动,几乎全部葬身于火海,他智勇双全的弟弟陈友仁战死,陈友谅在突围中被一箭贯穿头颅,朱元璋获得了这场战役的完全胜利。

鄱阳湖一战奠定了朱元璋在起义军中的声望和势力,极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军事力量和地盘,为朱元璋最终从众多的起义军之中胜出,并且将元朝的残余势力赶至长城以北打下了基础。因此鄱阳湖之战关系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但是其中的凶险也只有朱元璋知道,自己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

多年后,朱元璋想起此战,还感后怕,嘴里念着:“不听先生的话,而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趁我军之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势去矣”。


美丽青春您真痘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简直是一场令人胆战心惊的惊天赌局。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拿着几十万大军和自己的身家性命、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社稷以及前途做赌注,无论是朱元璋,还是陈友谅都不能输,也都输不起!


而且在这场生死之战中,朱元璋要比陈友谅冒着更大的风险,甚至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这是陈友谅势在必得的一场战争,二朱元璋无论是从军事力量上,还是战前的准备和装备上,都比不过陈友谅,而且最为致命的一点是:陈友谅是携百万雄师顺江而下,主动出击,而朱元璋则是被动阻击防御,并且最为尴尬的是朱元璋的背后还有张士诚的大军,北面虽有起义军在抗击元朝,但是帖木儿的大军随时可能袭击朱元璋,因此夹杂多股势力中间的朱元璋实际上在鄱阳之战中冒着天大的风险!


朱元璋在得知陈友谅出兵顺江而下之后,也是十分震惊,随后更是召开了一场关于如何应对陈友谅前来决战的军前会议。会议上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此时的形势十分不利于自己这边,因此主和派占据了上风,大多数的人认为应该主动去跟陈友谅谈条件言和。但是有一个年轻人朱文正也主战,这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谋而合,朱元璋十分欣赏这个年轻的后生,作为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十分器重他,给他4万人马,命其镇守洪都。抵挡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当然一同守城的还有大将赵德胜和邓愈。


最终朱文正及4万明军坚守洪都85天,成功的将陈友谅控制了鄱阳湖附近,一直没有能够长驱直入朱元璋领地的腹地攻破金陵。为朱元璋稳定后方,完成战略和兵力部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因此,朱元璋率领大军前来鄱阳湖与陈友谅会战,这才有了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到达鄱阳湖之后便开始研究地形地利,对比敌我双方的优势劣态,朱元璋经过分析深知自己的水军实力不如陈友谅,毕竟陈友谅的大船铺满湖面,朱元璋的小船根本不可能靠近陈友谅。于是朱元璋便将陈友谅引诱到湖面狭窄的河道之中。借势冲杀。终于将陈友谅的65万大军杀得溃不成军。赢得了鄱阳湖大战的完全胜利。



鄱阳湖一战奠定了朱元璋在起义军中的声望和势力。也极大的拓展了朱元璋的军事力量和地盘,为朱元璋最终从众多的起义军之中胜出,并且将元朝的残余势力赶至长城以北打下了基础。因此鄱阳湖之战关系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而且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在与陈友谅的军事力量对比中,朱元璋其实一直处于下风。而且朱元璋的地理位置位于起义军的中心地带,无险可守。周围更是列强环视。


因此朱元璋在鄱阳湖激战中,实际上冒着十分巨大的风险。东边的张士诚一旦派出大军猛攻朱元璋的老巢,实际上朱元璋就会遭遇腹背受敌的困境。另外北部的元朝主力帖木儿的大军一旦南下。也可直下金陵城。更不用说南方还有方国珍等势力。因此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胜利之后。恐怕自己也会十分的后怕。在这一战中。朱元璋所冒的风险是巨大的。稍有不慎朱元璋便会遭遇灭顶之灾。


珞珈山的猫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旁的村委会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我们问他,打仗的时候怕死吗?他说:当然怕,很怕,但是命令下来,死也要上。一旦开火,看到人成片的倒下,就什么都不怕了,死也不怕。仗打完才知道自己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即庆幸自己还活着,同时又非常害怕。

重八兄弟应该就是这样的体验,他不得不和陈友谅一决生死,豁出命去拼一个未来。胜则拥有一切,败则一无所有,包括自己的命。他战前该畏惧,战时该无畏,战后该害怕。

这就是“后怕”吧。

战争结束后,重八兄弟庆功兴奋之余,怕出一身冷汗。他后悔没有听刘基的劝告,兵行险招,差点全盘皆输。

这场战争中,朱元璋迫不得已倾巢出动,将主力开赴鄱阳湖与陈友谅展开决战,是冒着满盘皆输的风险,因为当时只有徐达的一支小部队万余人驻守应天,以防张士诚。张坐拥几十万大军从北部,东部两个方向对朱元璋形成合围之势。如果他在朱元璋生死拼搏的关键时刻,从背后插上一刀,让朱元璋背腹受敌,后半部中国历史很可能就要重写了。

重八当然后怕,因为一旦失败,他连和尚都当不成。

这样的怕是好事,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对手的尊敬,也是鞭笞他继续砥砺前行的动力。

中国历史几千年,泥腿子出身而得天下者,唯有刘亭长和朱和尚,他们对世界一定满怀敬畏,他们的江山是在惧怕和无畏的纠缠中奠定的。


Mr机械冯


很简单,因为朱元璋感受到后怕,此战虽然最后朱元璋大获全胜,但是其中的凶险也只有朱元璋知道,自己稍有不慎,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



背景

元朝末期,征服腐败,民不聊生,百姓们为谋求生计,分分揭竿而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角逐,剩下的最大的势力分为四股,一是北方的元朝,二是南方右部分的陈友谅,三是南方左部分的张士诚,四是南方夹在中间的朱元璋。

此时元朝虽独占北方,但是朝廷腐败,离支离破碎仅仅差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不足为虑,而张士诚是一个安于享受的主,并不会主动出击。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想到,若自己想到称霸天下,必须要踩着对方的枯骨,于是不约而同的发动了决战。

坚守洪都城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有一个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坚守洪都城,影视剧中是蓝玉为守将,实际上洪都城的守将是朱文正。在陈友谅的战略之中,夺取洪都城是第一步,洪都城拿下,可作为后备补给之处,并且也认为其肯定能够轻松的拿下,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洪都城却成了其逾越不过去的鸿沟,整整拖了其85天,使其人倦马狈,打乱了其布局,更是给足了朱元璋的准备的时间。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趁陈友谅久攻洪都不下之机,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然后集中兵力,利用火攻,消灭其主力;将陈友谅水师困在鄱阳湖中,此时陈友谅可以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鄱阳湖被困数月之久,军队之中早已断粮,只能靠捕捉一些鱼虾充饥。


虽然如此,但是也显示出了陈友谅军事方面的才能,陈友谅示敌以弱,左右布置迷阵,当所有人都以为陈友谅是准备突围之际,陈友谅却是想与朱元璋拼命,进行最后一次殊死一搏,进行斩首行动,反败为胜。



朱元璋也不是简单的人物,其苦思冥想,也想到了这一点,暗中作有准备,并且也故意布置迷阵,让陈友谅认为自己是怕其突围,分兵加固鄱阳湖左右湖口。但是朱元璋起初有一点没有想到,那就是陈友谅会提前进行行动,朱元璋在陈友谅行动的前一天晚上惊醒,想到了这一点,并提前做出了准备,这才最后全歼陈友谅,也因此感到后怕。


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两个枭雄一样的人物,二人均是农民出身,经历千辛万苦成为一方豪强,最后朱元璋胜利了,而陈友谅失败了。胜者为王败者寇,于是朱元璋名垂千古,而陈友谅成为了千古小人,但是陈友谅的奇才也是千古难得一遇,陈友谅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受。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元末有三大农民起义领袖,第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出身贫寒的朱元璋;第二位是张士诚,当年与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

笔者看过梁羽生老先生所写的《萍踪侠影录》,风流倜傥、英姿勃发而又武功高强的张丹枫让人印象深刻,到后来成了天下第一剑客,张士诚在书中便是张丹枫的祖先。第三位就是以贩鱼起家,最后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的陈友谅。

<strong>

大浪淘沙,经过战火的洗礼,元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都占据了自己的一方地盘,而朱元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夹在中间,四面受敌。不过,元军和起义军相互牵制,对朱元璋构不成威胁,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朱元璋便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机会。

在1360年,朱元璋委任刘基为谋臣,刘基给朱元璋“逐个击破,避免两线作战”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朱元璋随后便着手于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壮大自己的实力。1363年张士诚向安丰一带的刘福通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刘福通不敌,被迫退守安丰,被张士诚围了个水泄不通,便派人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决定出兵增援,顺带收拾了张士诚,这样自己两个方面的对手就清净了,而且张士诚比西边的陈友谅好对付多了,先挑软柿子捏。但刘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张士诚是个摇摆不定的人,不足为惧,陈友谅是真正有实力又有野心的人,他随时会发兵东下,现在向张士诚出兵,后方空虚,很是危险。但朱元璋最后还是没采纳刘基的建议,继续发兵安丰。

但事情正如刘基所料,三月朱元璋发兵,四月陈友谅就打过来了,十几万大军层层包围南昌,形势十分紧急。两个多月后,朱元璋率领二十万大军抵达鄱阳湖,陈友谅也调整了策略,举全国之力,率六十万大军到鄱阳湖准备和朱元璋决一死战,一举消灭朱元璋,称霸江南。

陈友谅制造了数百艘楼船。这些船十分高大,足足有三层,高三丈,一艘艘战船都用铁链连起来,声势十分浩大。而朱元璋那边,却只有带桅杆小船,双方的力量对比可以说是十分悬殊。

之后,双方便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水战,陈友谅的船,连在一起形成船阵,朱元璋的小船面对这样的阵势十分吃力,逐渐不支。但陈友谅的船阵有个致命的威胁,就是如果遭遇火攻,战船分不开,不能进退自如,根本没有躲避的机会。

也许是天助朱元璋,一股强劲的东北风刮来,朱元璋便用火攻,这样局势瞬间就扭转了,陈友谅的战船难以活动,几乎全部葬身于火海,他智勇双全的弟弟陈友仁也战死,而朱元璋的小船轻便灵活,优势一下就发挥出来了。随后,陈友谅在突围中被一箭贯穿头颅,朱元璋便获得了这场战役的完全胜利,成为了江南的霸主。<strong>

这场战役,是继赤壁之战后规模空前,又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那为何大胜而归的朱元璋在战后感到十分后怕?其实原因很简单,给大家引个例子,武松打虎的时候,老虎被打死之后还惊出一身冷汗,就是因为过程很艰难,惊心动魄,稍有不慎自己的命就会丢掉了。

朱元璋同陈友谅的大战也一样,他开始没有听从刘基的建议:先去对付陈友谅,结果老窝差点就让人掏了,这是其一。其二,这场仗朱元璋赢的也不是一帆风顺,前期朱元璋并不占优,是借助了天时才险胜了这场战争,倘若没有东北风,这场仗谁输谁赢还是个未知数,就好比你平时是个学渣,考试的时候疯狂看了别人给的复习资料最后才考及格一样,考完之后你也一定先长吁一口气;差点就挂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两人都是举全国之力来参加这场战斗,朱元璋如果打输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马上就会从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变回要饭的乞丐了。这也好比你倾家荡产去炒股,冒着是极高的风险,幸亏你最后赚回来了,不然连内裤都保不住了!


无笔史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鄱阳湖决战是赤壁之战的重演。这回的倒霉蛋从曹操变成了陈友谅,他没有汲取历史教训,刚愎自用,骄傲自满,以为靠自己船高船大般多可以完胜,没有充分估计战局的凶险和困难。

他原本引以为豪的优势反倒成了劣势,狭窄的湖面不宜于展开,没有战略纵深和空间,反倒是船少船小的朱元璋觅得良机,利用灵活优势,用火攻计谋一举击溃对手,陈友谅死于乱箭之下实在是可惜。假如陈友谅能及时调整作战方案,是有赢的可能的,朱元璋有被全歼的风险,以后的天下是谁的真不好说。

但陈友谅性格是硬伤,团队是硬伤,即使击败朱元璋,他主宰天下的机率也不会太大。


铲史观


确切的说是后怕,“不听先生的话,而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趁我军之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势去矣”。朱文正洪都保卫战抵御陈友谅大军进攻的作用,不仅仅限于洪都,因为其拖住陈友谅的进军步伐,从而间接保障了应天(南京)的安全。

至正二十三年,为避免张士诚对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合围之势,朱元璋驰援“缓冲区”势力-“友军”刘福通,当时的刘福通整个人都不好了,被张士诚所困,几万部队挤在安丰,粮草耗尽,危在旦夕,而对于朱元璋的“义举”,刘基进行了规劝,大军支援刘福通会造成自身防御空虚,陈友谅可能会趁虚而入。

如刘基所料,陈友谅得知朱元璋的动向后,马上对洪都发起进攻,朱文正以区区几万部队抗住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85天之久,给朱元璋争取了宝贵时间,城防的成功也间接保护了城防空虚的应天城,否则,朱元璋驰援刘福通,前无城池可驻扎,后方老巢被掏,那就真的“大势去矣”,低估陈友谅,险些让自己的基业毁于一旦,想起来怎么不后怕呢。


古今通史


因为这是一场豪赌,双方都带上了全部家底。


阮景东


原因很简单,鄱阳湖大战朱元璋是惨胜,战斗非常激烈,朱元璋差点被俘,陈友谅的水师非常强大,战船之高大令人震惊,此后明朝水师战船包括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大型宝船都是借鉴继承陈的造船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