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派人勘察康熙陵墓後,為何馬上封閉墓穴?

月光下的溫唇


康熙景陵的首次勘察時間為1952年,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了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勘察的原因是此前景陵多次遭遇盜掘,盜洞暴露在外,任由外界空氣雨水進入地宮,所以專家們出於保護的目的,封閉了盜洞,上世紀90年代又修繕了景陵的地面建築。

那麼既然景陵已經被挖開,為什麼專家們不趁機開展考古工作呢?

其實原因不是民間傳聞的那些所謂康熙棺槨會噴火、地宮機關重重之類的,真有這麼先進的機關,景陵也不會被盜的只剩幾副骨架了。專家們之所以採取了最原始的封閉方式,主要處於幾下幾種考慮:

1、考古技術有限。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面對遭遇盜掘、汙水倒灌的景陵,不具備相應的技術條件,貿然考古,只會造成更大的破壞。

2、失去了考古的意義。考古是一門科學,與盜墓有著本質的區別。一般來說,考古都是被動式的,即墓葬遭遇盜墓賊破壞、或因工程建設不得不開展的搶救性發掘等,對於帝王陵墓更是應該慎之又慎。所以,考古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文物,同時也是依託出土文物來研究某一特定時期的歷史。

而康熙的景陵在道光十二年(1821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遭遇失火,導致地面建築部分被毀壞;1945年12月22日地宮又遭遇土匪劫掠,幾乎所有珍寶喪失一空,毀棺拋屍,僅剩幾具骸骨浸泡在汙水中;1952年7月14日聖德神功碑亭又被雷雷電擊中燒燬。所以,到1952年時,康熙景陵基本已經什麼都沒有了,即便考古也沒有了意義。

1956年,在郭沫若主張下,考古專家曾主動發掘了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這也是唯一一次主動式發掘帝王陵墓(因為這座墓從未被盜,所以具備考古價值),結果因為考古技術落後,反而對定陵造成了不可修復性破壞,此後,主動發掘帝王陵被禁止。

3、考慮到民族情感。1952年時雖然清朝早已滅亡了40年,但依然有很多皇室成員,對他們來說,包括景陵在內的整個東陵都是祖宗陵寢,專家們出於這個角度考慮,也是不會輕易對東陵進行主動式發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