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舌尖上的电影


对付蒙古,明朝确实花了太多精力,太长的时间。前后三百年,明朝就一直和蒙古纠缠不休。为了蒙古,明朝又是重修早已废弃不用的万里长城,又是在北方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连续八次打击蒙古,朱棣连续五次打击蒙古。到明英宗的时候,蒙古南下,还差点把明朝搞成了第二个南宋。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蒙古与清朝的关系却处理得非常好。清朝基本上没有为了蒙古,在军事上耗费过太多力气的时候。而且,清朝基本上也没有和蒙古发生过什么战争(除了西北的噶尔丹,噶尔丹最终也被很快摆平)。

(雄起的努尔哈赤)

那么,清朝究竟想到什么办法,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呢?

这个办法就是“联姻”,或者也可以说叫做“和亲”。

从努尔哈赤开始,他为了稳定大后方,集中力量攻打明朝,就兴致勃勃地纳娶蒙古公主为妻。到了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在纳娶蒙古女子问题上,花了最大的精力。他的嫔妃中,有半数是蒙古王公贵族女子。不仅如此,清朝皇室还把皇室公主远嫁蒙古王公贵族。后来还因此形成了制度,几乎所有的清朝公主,都要嫁到蒙古草原。

因为这种方式,蒙古和清朝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满蒙亲如一家,也得到彻底的完善和落实,清朝也因此轻松搞定了蒙古的问题。

那么,既然清朝可以采用“和亲”的方式,轻松搞定蒙古问题。明朝为什么却不这么做呢?虽然说清朝是后面出现的朝代,明朝学不来。但是,在明朝之前,其实已经出现过以“和亲”的方式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明朝为什么不采用呢?

(皇太极画像)

我认为,明朝之所以不采用“和亲”的政策处理北方少数民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两国关系,常常会因为嫁到别国的公主出现变故,因此两国重新交恶。

二是明朝耻于这种“和亲”的行为。汉民族在历史上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对“和亲”一事多有抵触。因此,明朝要采用强硬的手段对待蒙古。永乐皇帝朱棣甚至为此沾沾自喜地说,他大明王朝是历史上唯一“不和亲,不纳贡”的朝代。

正因为如此,明朝不利用“和亲”解决边关问题。

(满蒙联姻)

那么,清朝为什么就能够用“和亲”解决蒙古问题呢?

其一,清朝没有明朝的那种心态。清朝是少数民族,他们和蒙古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甚至,蒙古在地位上,还是略高于清朝满族的。因为蒙古曾经统一过中国,这样,他们不仅仅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老大,而且还具有皇家的血统。因此,满族和蒙古人“和亲”,绝对没有下嫁的味道,反而是高攀。清朝满族的这种心态,就让他们没有把公主嫁到蒙古,看成是一种耻辱。

其二,清朝持续不断地“和亲”。明朝之前的汉人王朝的“和亲”,都是非常“吝啬”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采用“和亲”的方式。什么叫“万不得已”呢?一是实在打不赢北方少数民族。二是北方少数民族反复求娶。这样一来,汉人嫁到北方少数民族去的姻亲就不多。前面我们也说过,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关系,一旦血亲淡了,关系就可能破裂。正因为嫁得少,关系破裂的情况就多。而清朝因此持续不断地嫁娶,所以满蒙的关系一直维系得很好。

总之,真正要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虽然不一定像清朝那样持续不断地“和亲”,但至少应该把他们和中原民族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这样出现的问题就会更少一些。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中国历史上纯正的汉人王朝,从来没有真正的统治过草原地区。

汉武帝虽然数次把匈奴打跑,但汉朝并没有统治过匈奴。



唐朝皇帝因为有胡人血统,曾短暂的统治过草原地区,但也不是真正的统治。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唐朝在草原地区并没有实行郡县制,而只是册封了部落的首领,当地的实际控制权还是在部落首领手中。



为什么汉人王朝统治不了草原地区呢? 因为汉人理解不了,也适应不了草原文化。

汉人是农耕文明,信奉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讲究的是三纲五常,尊师重道,核心在于对人际关系的规范。 而这些人际关系要依赖于农耕文明的基础。

农耕文明是定居生活,只有在定居的生活状态下,儒家文化的核心宗旨才能实施。试想,如果把一个人扔到一座荒岛上,儒家文化还有什么用呢?

在草原上,地广人稀,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适合儒家文化的生长。


即便是汉人王朝征服了草原地区,你能怎么办呢? 从中原运补给,山高路远,那是不现实的。只能按照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来生活, 放牧打猎,逐水草而居,这样汉人不就是也变成胡人了吗?

再说,农耕文明是比草原文明要先进的。从农耕文明来的士兵将领,即使把草原文明给驱逐出了草原,谁又愿意在这里变成胡人生活呢?

所以中原王朝即使再强盛,也只能把草原上的部落赶跑,而 留下来大片的空地,汉人王朝又不能派人占领与驻扎,就又会被其他的草原部落占领。

正因为纯正的汉人王朝,理解不了草原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以汉人王朝只能把草原人民赶跑,一直不能有效的控制,或者说统治草原。

明朝作为一个由纯正汉人建立起来的王朝,也不例外,他统治不了蒙古。

当然。纯粹的草原文明,也不可能同时统治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

因为草原文明的统治者,他也不了解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


元朝凭借强大的武力征服了汉人地区,但是他不了解汉人地区的社会运作方式,表现在政治上就是不能建立有效的官僚系统。元朝没有科举制度。

而官僚系统的不发达,正是导致元朝不到百年而亡的原因。


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同时统治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是大辽,大辽享国218年,和历史上正统的汉人王朝存在时间一样长。

大辽是契丹人建立的,他们起源于东北。

为什么起源于东北的契丹人,可以建立起同时统一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大帝国呢?

看过《天龙八部》的都知道,乔峰是大辽的南院大王。

大辽创造性的建立了南北院制度,南院按照汉人的制度来统治汉人地区,也施行科举。北院按照草原文明来统治草原地区。 大辽拿中原的财富来收买草原上的军事贵族,让他们不南下掠夺,还能帮着打击草原上其他不听话的部落。反过来 ,又维护了中原的稳定。

正因为东北的契丹人处于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它可以同时理解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所以可以建立一个二元帝国来统治两个不同的文明。



后来的满清,也起于东北,他们也能同时理解两个文明。

清朝的统治者,在中原是皇帝的身份,以这个身份来统治汉人地区。


在草原,清朝统治者是可汗。

满人和蒙古人本都同属于游牧民族。满蒙联盟一直是他们传统,满洲人一直致力于把蒙古人控制在自己的统治下,和他们融合在一起。

清朝皇帝还在蒙古人里大力推行藏传佛教。给他们建庙,这样就会减少蒙古人的机动性,减少他们的战斗力。 有句话说,一座庙胜十万兵。



在西藏,清朝统治者又是文殊菩萨转世。

在藏传佛教里,达赖喇嘛是观音转世,而文殊和观音的地位差不多。通过这个方式,清朝统治者又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

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在不同的文明中,以不同的身份出现,非常好的把帝国内部的各方力量整合到一起。


三上历史


历史上,蒙古草原一直都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地方,自匈奴强盛以来,北方陆续出现很多游牧民族,鲜卑,柔然,突厥,薛延陀,回鹘,契丹等,直到成吉思汗出现,他统一了蒙古诸部,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

元朝建立以后,没有统治太久,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改元洪武,同时间明朝北伐,一举击败元朝,攻克大都,元朝灭亡,此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守蒙古草原,也开始了与明朝二百多年的对抗。明朝二百多年都没有搞定蒙古,为何清朝却能将蒙古彻底收服呢?

实际上,明朝没有对蒙古进行有效的统治措施,加之戍守九边,修长城等措施,表明自明成祖以后,明朝对于北方防守态度日趋消极;反观清朝,构建出了一套针对牧区的地方行政体系(盟旗制),将游牧部落齐民编户,禁锢在各自的小片土地上,这种方式是将前代的众建分其势的治理原则,予以制度化。

‖盟旗制度约束蒙古诸部

清对归附的蒙古部众,按盟旗原则重新安置归附的蒙古诸部,直至全蒙古部众悉数被纳入盟旗体制。 旗是清廷设在蒙古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在法理上是清朝皇帝(也就是蒙古大汗)赐给旗主的世袭领地。旗经过编织佐领,安置属民,分给牧地,划定旗界,通过任命札萨克(执政官)而形成。 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每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由清帝派人兼摄。

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三年一次的会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练兵、清查钱谷、审理重大刑名案件、监督属下各旗等职责,但无发兵权。 同时,清代严格限制各旗属民越旗游牧、耕种、往来、婚嫁。通过盟旗制度清朝用制度来约束各部,有利于统治。

‖加强思想统治,宣扬黄教笼络诸部宗教势力

格鲁派(黄教)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清政权为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怀柔”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方针。


清朝通过宣扬黄教,拉拢诸部宗教势力,加强了思想控制,同时也有利于更好的统治。

‖清朝对于蒙古采取了直接统治策略

清朝在汉地称帝的同时,也同时声称继承了蒙古的汗位,并得到了蒙古诸部的背书承认。但李唐对于草原地区就是简单册封部落首领官职,并对部落冠以州名,最后再加以外交制衡,避免出现独大。其效果甚至不如明代的经济制衡,突厥、薛延陀、回鹘、黠戛斯、契丹诸部竞相崛起,唐在漠北获得了一次次的战术胜利,却总是换来新的草原之主。


而清朝采取了直接的统治,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漠南蒙古各部王公台吉来盛京朝觐,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清朝帝王宣布自己继承蒙古汗国,这样有利于同化蒙古诸部,直接管辖也有利蒙古诸部的归属感,使得统治更加稳固。

‖清朝通过联姻怀柔,武力解决等方式归化蒙古

清朝自强大起来后,多次攻打蒙古,后军事征服后,实施怀柔政策,加强与蒙古的联姻,而另一方面,清朝在征服蒙古的过程中,将其一并纳入到中国历史叙事体系中。国族构造过程中,集体身份的认同主要是文化的认同。

清朝有意抹去了传统的蒙古起源与蒙古历法,对其时间概念和起源概念重新进行了阐述,使蒙古成为大清帝国组成部分的现实被蒙古人接受。蒙古人的民族身份与清休戚相关,清朝通过对蒙古帝国和佛教历法及圣地密切相关的习俗以取代蒙古传统,将先前的蒙古认同模式摧毁殆尽,这种归化制度确实不错,更好的有利于统治,也利于归化。


源稚生


【告诉你不知道的元明历史真相】

元朝有军队超过200万,其中正规军(中央军)有100万,由三分之二的蒙古人和三分之一的色目人组成;另外有100万地方军(武警、乡团、警察),百分之九十是汉人,百分之十是其他各族人,蒙古人和色目人,在地方军中只担任“县团以上”高级别的主官。举个例子,蒙元在西藏的驻军(中央军)仅一万人左右,地方军(藏军和僧兵)超过三万人。蒙元的100万军队,主要驻扎在全国各地,百分之八十驻扎在汉人地区,淮河以北达到50万,淮河以南30万。


元顺帝时,中国的总人口超过一亿两千万,其中汉人占一亿之多,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七千万),组成100万地方警察部队。在中国境内的蒙古人口达到一千万人,色目人的人口达到五百万以上,组成100万元朝正规军,驻扎在全国各地。但是,一个“歧视性”政策,中央政权下乡入户,蒙元正规军入住村寨(十户一个鞑靼,也有说三十户的。),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也分散了蒙元中央军的兵力。

元末1351年,韩山童率白莲教弟子起义泄密,韩山童被蒙元诱杀,其弟子刘福通举起大旗。刘福通本是安徽乡绅,时任朱皋镇巡检(派出所所长),早年参加韩山童的白莲教,以“米勒降生”“明王出世”聚众信徒。韩山童起义被元廷诱杀后,刘福通再次在颍州起义,扶持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小明王),并攻占颍州。几年间与元军作战,红巾军势力发展到百万之众。江南徐寿辉、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等也乘势而起,歼灭了江南人数较少的蒙元军队,建立了各自的政权。


1355年,蒙元从中亚四大汗国(窝阔台、察合台、伊尔、钦察),借兵30万(主要是色目人)进入中原,和蒙元中国北方正规军结合,组成号称百万的蒙元大军,向刘福通领导的百万红巾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年的鏖战,蒙元以失败而告终,红巾军开始战略大进攻。刘福通和蒙元在中国北方进行了12年的拉锯消耗战,刘福通的红巾军消耗殆尽,蒙元的百万大军也只剩30万残兵,根本无力再进攻南方,只有挨打的份了。

1367年,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基本统一长江流域。刘福通被暗杀(也有说隐遁),小明王韩林儿去建康途径鄱阳湖,船沉死亡(也有说被朱元璋暗算)。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同年命令徐达、常遇春等率40万大军北伐残元。由于蒙元被刘福通红巾军已经消耗殆尽,元末帝早已做好撤退大漠的准备,残存的30万元军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1368年9月明军围攻大都(北京),元末帝弃城逃入大漠,王保保(扩廓铁木尔)一路撤退到兰州,被徐达攻破王保保城,从此蒙元彻底的逃入大漠。


残元20多万军队和数百万人口逃入大漠,朱元璋为了解除残元对大明的威胁,在20多年间对残元进行了8次征伐;朱元璋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孙子封为宁王、晋王、秦王、肃王,移民充边屯垦防备残元的骚扰,对草原大漠实行经济封锁。由于大漠草原的自然生态脆弱,自身只能生产牛羊马骡等牲畜,布帛粮食茶叶铁器等等,皆要仰仗中原的交换和供给。从明永乐初期开始,新一代的残元势力开始骚扰大明边境。

永乐帝朱棣为解除残元的骚扰,曾经五次对草原大漠大规模用兵出征,基本解除了瓦剌、鞑靼的边境之患,迫使瓦剌、鞑靼称臣纳贡。但是,由于瓦剌鞑靼称臣之心不诚,大明并未彻底开放“茶马互市”贸易,25年后,瓦剌鞑靼对大明的骚扰再次卷土重来。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等人的怂恿裹挟下,仓促的率领50万大军出征(也有考证20万),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严密的指挥、行军打仗如同儿戏,在土木堡(张家口附近)中了埋伏,明军大败明英宗等被浮。


“土木堡之败”并非瓦剌有多强大,主要是大明出兵仓促、军粮缺乏、指挥失误、军心不稳等等,诸多自身的问题造成的。此后,瓦剌围攻北京“于谦”坚守不破,并拥立朱祁钰为景泰帝。瓦剌可汗也先不得不退还大漠,四年后1353年,“也先”(瓦剌可汗)释放明英宗,并上表曰:“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也先还希望明朝能承认自己是“元朝”的皇帝,但是遭到明朝的拒绝,也先自称“天圣大可汗”,但是蒙古草原人心不服,立即爆发内乱,1455年也先被暗杀,蒙古草原再度分裂。

也先死了以后,鞑靼和瓦剌先后向明朝进贡称臣,换取大明开放“茶马互市”,此后100多年间没有大的战事。大明东南沿海倭寇之时,蒙古诸部乘机骚扰大明,东南倭寇平定之后,戚继光调任蓟辽军务,建立七座车营(每营一万人),给与鞑靼俺答汗以迎头痛击,迫使俺答汗放弃骚扰策略,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万历七年(1579年),瓦剌的图们汗以四万兵进犯辽东,辽东总兵李成梁坚壁清野,戚继光遂驰援李成梁,图们汗空手而归。


经过明朝200多年,时战、时和、时而称臣、时而翻脸的打击,蒙古草原大漠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已经是被消耗成人口不足200万,军队凑不齐20万的弱小之地。万历三大征,主要是明万历朝鲜战争,历经八年之久(1591年至1598年),对明朝的国力消耗之大,辽东满洲乘势崛起。1616年,努尔哈赤崛起遂称“后金”,在辽东、东蒙地区女真成为第一。分裂的蒙古诸部只能向满清称臣,而且蒙古各部认为不失身份。

满清之所以能得天下,得益于吴三桂也,汉族权贵集团向满清投降,天上突然掉下个大馅饼砸在满清的头上;蒙古之所以向满清归附,是万不得已被明朝消耗的结果。满清之所以得天下除了天上掉馅饼,也有满清顺应时代潮流的因素,满清重臣都是汉人,满清吸收了汉人文化,顺应了时代潮流。满清对蒙古很少用兵,只在康熙年间有过大规模用兵,蒙古归附满清是历史的必然。


冷清先生


在大明276年的国祚之中,明朝军队非但没有征服过蒙古,还差点儿被蒙古军队翻盘。在“土木堡之变”时,瓦剌(即“卫拉特蒙古”)军队直接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几十万大军就此覆灭,国家都差点儿没了。经此一役,明朝再也不敢进攻蒙古,基本只是进行防守。尤其到了明朝后期,整个西北和西域都是蒙古人的天下,大明实际管辖范围仅剩内地的十八个省。

▲朱元璋剧照

也就是说,大明王朝花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仍然没能解决蒙古问题,最后有效统治范围还还缩水了很多。这就实在令人心生疑惑,为何到了清朝,强悍的蒙古部落就成了顺民呢?事实上,在用武力征服蒙古部落后,清廷就开始用各种手段减少蒙古部落所带来的威胁,比如联姻、建立蒙古八旗等。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了蒙古人的强悍,思来想去,他最终选择了一个不费一兵一卒的办法——推广黄教,也就是西藏地区的喇嘛教。

▲万历十年的明朝疆域图

推广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通过各种手段强制推行喇嘛教。从康熙皇帝时开始,蒙古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兴建喇嘛寺庙,把喇嘛教变成了蒙古的民族信仰,甚至以法令的形式规定每三个男子中就必须有一个去当喇嘛。这么一来,原本骑马驰骋的蒙古勇士都去寺庙修行,民族血性大幅削减。何况黄教“格鲁派”喇嘛一般不允许结婚,如此一来,蒙古人口也得以逐渐减少。

▲康熙皇帝读书像

其次则是大幅度提升宗教领袖在蒙古的地位。蒙古部落以前都是接受黄金家族统治,清朝通过法令等措施,册封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章嘉呼图克图这两个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并使其地位凌驾于蒙古王公之上。如此一来,王公对蒙古部落的统治越来越弱,贵族就有势力被削弱,并且和宗教之间形成制衡。两边内斗倾轧不断,时常向清朝统治者寻求帮助以打击对方,压根没有精力和时间想着造反。


▲蒙古僧人

其次则是大兴圈地运动。清朝统治者允许蒙古王公和宗教领袖大量兼并占有土地,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蒙古平民成为了佃户或者农奴。由于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的剥削,导致蒙古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财富开始大量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上。如此一来,整个蒙古的经济发展开始衰退,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进一步巩固圈地运动成果,清廷甚至批准寺庙圈占的土地可以不用交税。

▲清末蒙古王公旧照

就这样,蒙古人不是在挨饿就是去做和尚了,往昔的铁骑雄风荡然无存,王公贵族也都丧失了斗志,靠着地租和赏赐消磨度日。到民国初期,原本有200万之多的蒙古人,仅仅只剩下50多万人,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是喇嘛。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的手段实在老辣。

参考文献:

《明史》《清史稿》


趣观历史


思想不一样。明朝汉人都是农耕民族,根本看不上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占有了有何用。这就是当时明朝人的普遍思想。看明史,你会发现蒙古经常吊打明朝,甚至土木堡时还俘虏了明朝皇帝,如果只看这些你真会被历史表面所误,如果没有后金或满清,蒙古最后归宿不是投降明朝就是被明朝所灭。在明太祖时,太祖曾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羁縻”政策,为了对抗这些游牧民族,明朝把茶叶当成制衡少数民族的有利“武器”,少数民族食物里大多都是不易消化的油腻食物,如牛羊肉和奶酪等;而茶叶能解油腻,对少数民族来说获取中原王朝的茶叶显得至关重要… 看一下蒙古俺答汗在给明朝廷的《答谢表》 中的感叹:“臣等胜齿日多,衣服缺少……各边不许开市,衣用全无”……如果明朝禁关就会使蒙古陷入“衣无帛,无茶则病”的困境,可见明朝的断绝互市,给蒙古造成了无法承受的苦难,而明朝后期对于蒙古的禁运政策,成功拖垮蒙古。明朝对蒙古实施禁运,钢铁、粮食、茶叶、药材、布帛、女人,一律禁止出口,违令者死。结果,草原出现了巨大的饥荒,饥荒又引发瘟疫,死者无数,人口大减。没了药材、茶叶,蒙古人只吃肉,时间长了,消化不良,便秘壅滞,腹胀如鼓,苦不堪言。 没了钢铁,蒙古人男无刀枪,女无针剪,又没有铁锅,连煮肉都成了问题,只好生吃。  没了女人,蒙古人光棍众多,本族女人稀少,远远不够分配,没办法,只好几人共妻,打破一家一户,重新回到原始社会。明朝的禁运,让蒙古人瞬间回到了石器时代,南下抢掠,手里没有家伙,根本攻不破长城和关内的众多城池。  而且,明军也拥有足够多的骑兵,可以快速到达被突破的地区,而且拥有火器优势,石器时代的蒙古人根本没法抵挡。南下抢掠不成,蒙古人纷纷东迁,进入辽西、科尔沁和察哈尔,抢掠女真部族来维持生计,因此,明朝后期,与蒙古的战争主要集中在辽西,就是这个原因。明朝还定期派遣快速部队,深入草原深处,杀戮丁壮,焚烧牧草,抢掠牛马,大肆破坏一番,然后满载而归。  经过明朝长期的禁运封锁和持续不断的打击,漠北蒙古实力大减,快速衰退,到了万历年间,已经被打回原始社会,每年都靠明朝输出粮食来养活,低三下四的做了顺民。崇祯年间,因为国库空虚,入不敷出,明朝断了对蒙古诸部的粮食供应和银两救济,蒙古草原再次陷入恐怖的饥荒和瘟疫之中,活不下去的人,一部分西迁新疆、青海,一部分南下入关,剩下的,统统被后金征服,皇太极三次扫荡漠南蒙古,如入无人之境,蒙古林丹汗根本没有一次像样的抵抗,说白了真正打败蒙古的不是皇太极,而是明朝…清朝为何要征蒙古,努尔哈赤起兵建立后金在到皇太极建国(清),在伐明战争中朝鲜和蒙古一直给满清捣乱,如果不把蒙古彻底征服,那么满清后院就不安全,所以在满清帝王心里,都深刻的意识到如果要安定中原,必须安定蒙古,所以满清对蒙古态度非常重视,联姻也是这个原因。至于蒙古为何被满清打败,清取代明后成了华夏主人,清朝军队有了火器和大炮,而蒙古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口又少,北面又有一个强大的沙俄,蒙古就算在出现一位成吉思汗这样人物,也对抗不了一个统一的王朝,这也注定了蒙古从此无法在崛起了……蒙古的失败是被历史淘汰了,因为他发展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时代的车轮。


历史怪兽小火龙


有没有想过,清朝蒙古问题的解决是明清两代共同努力的结果。整个明朝将近300年的时间与蒙古进行拉锯战,长期牵制消耗了蒙古实力,再加上清朝前期国力逐渐强盛,才最终解决了蒙古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与蒙古之间的战争。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又建立了北元王朝(1368年-1388年),后称其为鞑靼(1388年-1635年),共267年,和明朝(1368—1644)276年时间相差无几,两股势力一直处于完全对立状态。

整个明朝与蒙古的对抗,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明朝前期尤其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太祖北征、徐达北伐以及蓝玉捕鱼儿海之役等,一直打到了今俄罗斯境内。明成祖时期,则是朱棣亲征,并且将都城由南京迁到了今北京,并且修筑了举世瞩目的防御工事——长城。总的来说,明前期与蒙古的对抗,明朝处于上风。但是到明中期以后,尤其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被赎回),此后,明朝与蒙古的对抗,蒙古占上风。整个明代,基本上与蒙古的对抗处于动态平衡,双方都无法完全消灭对方。

清代与明代对蒙古的政策稍有不同。最开始清朝还未入关,还是后金的时候,明朝(后期)就扶持后金(即后来的清朝)与蒙古对抗。但总体清朝最大的目标还是明朝,等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对于此时的清朝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站稳脚跟,肃清反清势力和直接影响清朝统治的因素。于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刚开始主要采取和亲政策和分封制度,和亲是为了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嫁公主,孝庄太后就是蒙古人;另一方面通过分封制度削弱蒙古的力量。但是到了康熙朝,蒙古势力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恢复,实力大增,加上此时的清朝盛世,经济发达,康熙平了三番,收了台湾,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就开始集中火力平了准格尔汗国(今伊犁地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噶尔丹部。

(现代鞑靼女子)

可以看出,蒙古势力的削弱到灭亡,并非清代一朝就能做到,要知道,当初明代初期征战蒙古的可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甚至朱元璋、朱棣本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这些人都无法根除蒙古势力,更何况是清朝,而且只用短短几十年。因此说,彻底降服蒙古势力,是明清两代共同努力的结果。


读史东篱下


不止明朝无法消灭蒙古,以前的朝代都无法彻底根除游牧势力,从匈奴、突厥、鲜卑、契丹等,都是不断兴亡,草原上,没有真正的权力真空。南北方由于生产方式和地理位置差异,物质财富差异,就决定游牧民族对生存空间和物质分配的渴求,这是大环境。农耕文明征伐游牧文明,战争成本太高,这也是明朝后来采取守势,无法有效打击游牧势力的原因,再加之游牧势力战略纵深宽广,活动空间大,机动灵活,这更使得根除难上加难。

所以明朝后来也就只能基本在防御、互市、分化上对蒙古动心思了。

而清朝,为何能够最终牢牢控制蒙古呢,有一个大背景,就是沙俄东扩,挤压了蒙古人的生存和活动空间,迫使蒙古活动范围南移,这下子,战略纵深的优势逐渐削弱,跑跑跑那招不好使了。背后有沙俄,前方有清朝,所谓腹背受敌,能不老实吗。再说了,蒙古人闹事的早就被清朝揍得鼻青脸肿了,真是被打怕了,就比如后来的准格尔部。清朝在军事上除了打,还大量调出蒙古强军及家眷,分散到远离蒙古的新疆以及全国各地驻扎,使之与蒙古完全失去联系,削弱了蒙古武力。


除了军事打压,清朝为了笼络蒙古各部,大搞联姻和分封。联姻客观上加强了满蒙的血缘联系,以皇太极为例,4个福晋全是蒙古女子,终大清一朝,先后出嫁公主郡主达600多,可见恐怖。分封上,手段高明,大量授予蒙古贵族亲王、郡王、贝勒、特勤……各种独立的爵位那是多如牛毛,大多爵位之间还没有隶属关系,真鸡贼,活活把蒙古拆得七零八落。另外,对蒙古进行文化和交流隔绝,限制蒙汉交流,禁止蒙汉通婚,禁止蒙古人学习汉文取汉名等,另外限制了蒙古通往中原的关口,仅有山海关、喜峰口这几个地方可以通行。这些措施,有利得保证了清朝对蒙古的文明碾压。


最厉害的是,清朝在蒙古大力推崇喇嘛教,还有规定,谁家有五个儿子,那必须要送两到三个去寺庙里当和尚,这就狠了,因为僧侣不能结婚生子,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了蒙古的人口,你看外蒙偌大国土,今天都还只是这点人口,足见清朝政策影响之深。

我认为,这些措施,就是清朝为何能牢牢控制蒙古的原因了。


那年那兔这些事


清朝之所以能稳固控制蒙古除了武力打击外,更在于大规模的联姻,通过满蒙之间大规模的联姻,从而让满蒙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从而形成满蒙汉八旗共同统治大批非八旗汉人的状况,而在八旗中,满蒙八旗又高于汉八旗地位,通过赋予蒙古贵族特权,形成利益共同体,满清成功稳定通知了蒙古。

一、满蒙大规模联姻使得满蒙血脉相连

清朝可以说是将联姻政策发挥的最好的,汉代虽然也联姻,但是规模很小,通常只限于个位数,而清朝和蒙古的联姻则是大规模的,大批清朝的皇女嫁给蒙古贵族,生出的后代则到北京居住,他们与满人同吃同住,一起长大,完全被汉化,回去后自然会对清朝有好印象,这种大规模的联姻使得满蒙统治阶级血脉相连,几乎是一家人。

二、满清和蒙古贵族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统治广大汉族

另外一个原因是在满清的统治体系中,蒙古人,尤其是蒙古贵族,是有一定特权的,在八旗体系中,满蒙八旗的地位大致相当,而汉八旗地位最低,可以说,满清的统治体系就是满蒙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共同统治广大汉族,直接能成为统治阶层,蒙古贵族又凭什么反抗清朝的统治呢?相对于清朝的这种吸纳,明朝既不联姻,更不可能将其纳入统治体系,蒙古人当然会不停侵略。

而清朝,通过这种巧妙的政治策略,一举化解了蒙古人反抗清朝的动力,不可谓不老练,当然这一体系受损最大的就是汉族人,出力最多,但始终不被当做自己人。

清朝依靠武力上的威慑加上满蒙联姻和吸纳蒙古贵族,终于解决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满清本身的少数民族特性,使其没有汉族统治者的优越感,更能平等看待蒙古人,但是代价还是汉族人被驱逐出了统治核心。

三、满清和沙皇俄国的共同挤压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沙皇俄国的崛起,在满清打击蒙古人的同时,沙俄也在极速扩张,沙俄征服了中亚,消灭了不少游牧民族,和满清形成双向挤压,在这两大强权的压力下,游牧民族彻底丧失了生存空间衰落了。


沉思的托克维尔


从秦始皇起,历朝历代皆视北方边防为重中之重,视北方草原民族为帝国边疆头等大患。

明朝重修万里长城,设置九边重镇数十万大军以御蒙古。而清朝入关后,不再修筑长城,只因他们有更为奏效的三大国策,将蒙古各部治理得服服帖帖。

“南不封王,北不断亲”,“分封以制其力”,“崇释以制其生”。

一方面笼络利用蒙古贵族,不断派遣宗室女子和亲,甚至包括皇帝亲生公主在内,以所谓满蒙联盟共同压制汉人,这就是“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清末满清和亲宗室女,和蒙古贵族女性合照

另一方面以盟旗制度严加限制,这就是“分封以制其力”。

满清分内蒙古为四十九旗,外蒙古为八十六旗,严禁牧民越过本旗游牧,否则直接处罚该旗王公。

康熙帝玄烨《大清会典》:【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猎。越境游牧者:王罚马十匹;贝勒、贝子、公罚马七匹;台吉罚马五匹;庶罚牛一头。】

因为既不能越界游牧,又不可能南下侵掠抢劫,所以清时蒙古对天灾的抵御能力,竟为历朝草原民族最弱,一遇灾荒只能活活等死。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帝国控制南西伯利亚后,不但阻截了草原部族北上迁徙躲避天灾的可能,同时再也没有源源不断的游牧民南下进入蒙古草原,作为新鲜血液补充,造成了草原人口大幅度减少。

此外,满清更大力弘扬喇嘛黄教,对喇嘛给予种种优待,即“崇释以制其生”;同时禁止蒙古人接触先进汉文化,包括蒙古王公在内,也不允许聘请汉人书吏学习汉语汉文,收藏汉文书籍,以此愚民政策来稳定自己统治。

清末蒙古王公:

喇嘛教中的黄教是禁止娶妻的,大量蒙古男子因为生活困苦,冲着清廷对喇嘛的优待而出家,变成了不事生产的纯寄生人口,自然就不能再和蒙古女子组成正常稳定的家庭,更摧残了草原的生产力;

而这些女子为维持生计,大都做了去蒙地行商的汉族商人之情妇或说外室;同时喇嘛们从活佛以下,对戒律也并不谨守,因此导致了不正当性行为在草原普遍流行。

大航海时代来临后,西班牙人将梅毒从新大陆带来,向全球扩散;这一明朝以前不曾有过的可怕疾病,也因此在卫生环境不佳的草原泛滥开来。而梅毒是可以通过母婴直接传染的“胎毒”,就更加严重影响了人口增长。

冯玉祥《外蒙古行记》:【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当喇嘛者有红黄缎子穿,又可坐享优厚的俸禄。女子没有充当喇嘛的福气,但又难找得相当的配偶,于是都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因为由本部内地来的文武官吏及军队、商人,都以道远不能携带家眷,他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临时太太。 一方面是七八个蒙古男子仅有一个妻子,一方面是一个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内地人为她的临时丈夫,事实上形成一个乱交的社会。同时男女卫生都不讲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其自然。当时活佛即患梅毒,烂塌了鼻子。 据说目前检查结果,蒙古青年十七岁至二十五岁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有花柳病;二十五岁以上者,所占百分比自然更大了。这种现象是太可怕了,若任其继续存在,马上就会有灭绝种族的危险!】

对反叛的蒙古部族,满清更毫不客气严厉镇压,而且大量派遣亲附清廷的蒙古部族与之对战,也变相起到了“减丁”效果。

满清对蒙古可以称得上“部族灭绝”的行径,便是屠灭准噶尔部。

准噶尔灭亡前夕疆域

经历康雍乾三代帝王数十年战争,攻灭准噶尔汗国这个大敌后,因为之前的带路党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并得到准部各部族广泛响应;因此清廷对准噶尔蒙古,改变了之前类似内外蒙古那样分而治之的既定策略。

准噶尔灭亡后,阿睦尔撒纳起兵时形势

除部分忠于清廷之准部王公的部族得以保留外,乾隆帝下令将其余各部的男丁尽数屠戮,女子和幼童分赐给有功官兵,“尽唤男丁而出,屠戮有声”,卫拉特草原“数千里内,遂无一人”。

本来准噶尔各部就因那几年爆发天花,人口因疫疾减员惨重,再经此番大杀戮,数十万部众被处死,仅一小部分逃逸至邻近的哈萨克汗国,为哈萨克人同化。“准噶尔”也变成了一个今天仅代表准噶尔盆地的地理名词。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次进兵非同一般,各将厄鲁特彻底剿灭,永绝根株”“大兵进剿,厄鲁特等自必畏罪投诚,如有前赴巴里坤者,即将伊等头目先行送赴京师,所属人众亦随即移至内地。过巴里坤后,其应行剿戮者即行剿戮。所余妻子,酌量分赏官兵,母得稍存姑息”“如稍怀叵测,即移至巴里坤,再令移入肃州,即行诛戮”“厄鲁特俱行剪除,回众自必倾心归顺”】《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御定平定准噶尔方略》

清代史学家赵翼《皇朝武功纪盛》:【时厄鲁特慑我兵威,虽一部有数十百户,莫敢抗者,呼其壮丁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骈首就死。妇孺悉驱入内地赏军,多死于途,于是厄鲁特种类尽矣。】

清代思想家魏源《圣武记》:【合围掩群,顿天网而大狝之,穷奇浑沌梼杌饕餮之群,天无所诉,地无所容,自作自受,必使无遗育逸种于故地而后已。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编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千里外,无瓦剌一氊帐。】

满清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其他诸贼,既降复叛,自取诛灭,草禽无噍类,固无论已。此固厄鲁特一大劫,凡病死者十之三,逃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三,为我兵杀者十之五,数千里内遂无一人。苍天欲尽除之,空其地为我朝耕牧之所,故生一阿逆以为祸首,辗辕以至澌灭也。】

满清乾隆帝下令屠灭准部的动机,当是数十年对准战争消耗钱粮无数,担忧其反复,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满清乾隆帝:弘历

综上可知,蒙古作为一个曾经征服过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强悍民族,在满清统治下衰落沉沦、几近灭亡。

清末蒙古男子

因此,蒙古族先进分子竭力主张和汉人革命者一道反清,曾在《民报》发表了《蒙古与汉族结合共伸讨满复仇大义之宣言书》:

【满洲分割我蒙古部落,建汗封王,以相牵制,使势力消散。除此之外,置将军,都统,办事大臣于各地方。以握我实权,制我死命。而设喇嘛教一端,设计之毒,以灭我蒙古种族。期间历史时间之长,非数万言不能磬,实与吾蒙古不共戴天之仇也。吾蒙族不排满复仇则已,如排满复仇,舍与汉族结合其谁与归。今吾与汉族同患难,共死生,同谋大举。则异日汉族之于我同幸福,同乐利,同居于平等地位,同建一共和政府,同行一共和宪法。自今与往吾蒙族之生命,生则与汉族同生,死则与汉族同死。吾蒙族之土地,存也愿与汉族同存,亡也愿与汉族同亡,两族一心,同谋复仇,同谋排满。】

可惜其「吾蒙族之生命,生则与汉族同生,死则与汉族同死,吾蒙族之土地,存也愿与汉族同存,亡也愿与汉族同亡,两族一心」的庄重承诺,至今尚未实现,173万平方公里(今蒙古国+唐努乌梁海)宝贵土地,仍待收复。

建国后有个统计数据,1950年在内蒙牧区成立性病防治所时,牧区性病患病率高达59%,或者说五个人中就有三个患病;人民政府花了十五年时间,1965年将其降低到0.5~2.4%,1977年复查时未再发现新患及先天梅毒儿,历时二十余年,始将其杜绝。

换言之,若非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性病救治,而任由喇嘛教愚民统治下去,恐怕不出30年,50年,则清末只剩区区五十万人口的蒙古民族,恐怕真的要亡族灭种了。

铁一般的历史事实证明,满清统治下,得益的只是极少数蒙古王公,绝大部分蒙族民众都是苦难深重,在精神鸦片麻醉和肉体盘剥双重重压下走向灭亡。

真正将蒙古民族从亡族灭种厄运拯救出来,令其焕发新生的,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之新中国,这是泽及百世的大恩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