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17世紀中期,清軍大舉入關後問鼎中原。隨即又開始南下征服各路殘存的反清勢力,為一統天下鋪平道路。在戰力強悍的滿洲兵面前,內地的眾多武裝都難有敵手。最後只能依靠曾經的反賊李定國來挽狂瀾。

孱弱的南明軍力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明朝的南方城鎮駐軍 大都戰力孱弱



相比起在北邊常年和蒙古人、滿洲人作伴的邊軍,駐守在南方城鎮裡的明軍戰力更加不堪。早在16世紀,來華的傳教士們早已發現,邊軍的勇氣和士氣要遠勝過駐守在內地的同僚。內地的守軍在平時也都忙著掙錢養家餬口,根本不在意磨鍊軍事技能。諸如裁縫、鞋匠、釀酒師、糕點師一類的職業,更適合這些人去從事。

至於那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訓練,也根本不能教會他們去如何戰鬥。朝廷配發給他們的火槍、大炮,全因為不知道如何使用和保養而成為用來嚇唬人的擺設。士氣低落和對敵經驗缺乏,導致他們空有龐大的人數卻作用有限。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明軍不僅裝備差 訓練更是不堪入目



如此低下的水平,不要說面對如狼似虎的清兵,就是對付戰力參差不齊的農民軍也很吃力。隨著屈指可數的精兵逐漸在遼東消耗殆盡,為了彌補兵力的不足,明廷不得不啟用左良玉這些桀驁不馴的軍頭以及高傑這樣出生不好的降將。這些部隊經常也更像是穿著軍裝的土匪。但對於兵力已捉襟見肘的明廷來說,已經是聊勝於無。

1644年,隨著崇禎皇帝的上吊,殘餘的明軍也是內部渙散。能夠壓制這些軍頭的文臣,不是如孫傳庭一樣身故,就是像洪承疇一樣已為清廷所用。各路軍事精英也在剿匪過程中羽翼已豐,根本不把朝不保夕的南明放在眼裡。匆忙被推上前臺的南明諸帝沒有兵權,時刻都得提防心懷鬼胎的各路軍頭們,會不會挾持自己向清廷請降。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崇禎死後 明朝內部更是軍心渙散



入關後僅僅一年,清軍就從北京打到了南京。沿途明軍都毫無鬥志,大半望風而降。投降滿洲的總兵就多達23人,大軍數量可達238300人。比清軍南下的兩支大軍加起來還多。

這些降兵很快被改編成綠營,作為清軍征服各路反清勢力的馬前卒。讓清軍的數量一下子得到了擴充,不用擔心去如何維持佔領區秩序。但也因為大量吸納了這些混飯吃的“職業軍人”,讓清軍的整體戰鬥力開始滑落。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大量前明官軍投誠 變成了清軍的綠營兵



反清復明靠流寇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南明一度寄希望於各地提供的義軍抗清



既然官兵靠不住,南明就只有另闢蹊徑。各類文人墨客都匆匆糾集起數量不等的義軍,卻又經常因戰事不利就一鬨而散。別說遇到真正的滿洲兵,就是狐假虎威的綠營兵也打不過。

當然,這樣比較對義軍有些過於苛求。畢竟就連正牌明軍都對滿洲兵怕的要死,何況這些連正規軍水平都不如的民團呢?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正在獵殺老虎的滿洲勇士



相比之下,早期的滿人因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而勤勞勇敢。他們自小習武射箭,包括狩獵、挖人參、打鐵和種地在內的很多事情都幹。所以是既能吃苦耐勞又勇敢善戰的優秀兵源。

努爾哈赤組建八旗兵制後,滿人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指揮體系。這就讓前期的清軍軍法嚴酷而紀律嚴明。面對敵人時,總能隊列齊整、不慌不亂。如果有人在戰鬥中因膽怯而停滯不前,就會遭到斬首等嚴懲。各級軍官若是出現不服從命令的情況,屬下兵丁也要陪著被打一百鞭子。這樣培養出來的軍隊,是懦弱不堪的明軍所不能比擬的。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作為征服者 清軍的確在各方面都勝於明軍



在征戰內地的過程中,每當遇到僵持不下的頑敵,前方漢軍將領都會請求派遣“真滿洲”上陣。後者雖然數量非常有限,卻可以在亂局中殺出一條血路。經常將數量十倍於自己的義軍或明軍擊潰。

當時的各路反清勢力中,只有兩家能練成能與滿洲兵硬扛一下的精兵。一個是盤踞在閩浙粵沿海的鄭氏集團,另外一支則是靠反明出生的張獻忠大西集團餘部。前者依靠自己掌握的東南亞貿意,為軍隊提供充足的軍需。後者則完全是一支由亂世倖存者構成的力量。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張獻忠留下的大西軍殘部 成為南明的頂樑柱



在張獻忠時期,大西軍以殺人如麻著稱。但在逐步感覺到圍剿壓力後,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軍首腦決定改變以往流動作戰模式。他們選擇在雲南開闢根據地,並奉南明永曆政權為正朔。同時,在雲南派官員招撫百姓回家務農,實施計丁授田,並對無力耕種者則借給耕牛。還大力發展採礦業和商業,使雲南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為整頓軍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在充足的物質保證下,大西軍士兵可以做到三日一小操,十日一大操。每操必獎勵,並且是賞賚優渥。在很多方面已經同當年著名的戚家軍相差無幾。大西軍還派官員採買物資,打造軍事器械,為將來同清軍的作戰做準備。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西南邊陲的雲南 成為了南明最後的棲身之地



經過數年的精心準備,大西軍兵力已經擴充到10餘萬,僅名將李定國麾下就有30000精兵。1652年,他率兵出征攻陷桂林。逼死了定南王孔有德戰死,還設伏擊斃了敬謹親王尼堪。一年之內就收復5州19郡,僻地3000餘里,使永曆政權在一時之間聲威大振。

可惜好景不長,打著明朝旗號的農民軍勝利,只不過是永曆政權覆亡前的迴光返照。但清軍逐漸注意到西南的嚴重情況,便動真格的準備將其徹底殲滅。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大西軍殘部對抗清軍的唯一辦法就是 伏擊



帶路黨的春天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孫可望的叛變 讓李定國顯得獨木難支


1657年9月,作為大西軍靈魂人物的孫可望和李定國開始交惡。雙方為爭奪永曆政權中的主導位置,而在交水大戰一場。結果,曾經在雲南呼風喚雨的孫可望輸的一乾二淨。只能帶著500多人,向清廷的五省經略總督洪承疇投降。

此時的清廷,正準備對西南地區發起新一輪進攻。對孫可望的投降是大喜過望。覺得自己受清廷重視的後者,立刻獻上雲貴地圖。一面分析當地的山川形勢,一面為清軍指點地形要害。雙方在消滅李定國和永曆政權方面,可謂是一拍即合。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清廷的五省經略總督洪承疇



12月15日,清廷正式下令大軍兵分三路,大舉討伐永曆政權所在的雲貴地區。順治皇帝授大將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率軍由漢中出兵,準備經四川直取貴州。授固山額真-趙布泰為“徵南將軍”,率軍從南面的廣西進攻貴州。洪承疇及其他幾位滿洲貴族的部隊,則由湖南方向進取貴州。每路大君都在30000人以上,並且是裝備和兵種齊全。

此外,順治還派京師勁旅前往貴州。甚至徵調了御前侍衛以及王、貝勒、貝子、公等滿洲貴族屬下的部分護軍隨徵,顯示出要一舉掃平南明的決心。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清軍的三路進攻線路



2月25日,各支清軍都如期進兵。他們按照清廷的部署發起三路齊進,先取貴州,再入雲南。由於清軍有孫可望帶來的官兵為嚮導,所以非常清楚如何翻越崇山峻嶺,以最快速度殺向貴州。雖然有大雨引發的道路泥濘和隨之而來的戰馬病死,還是沒有阻擋住滿洲部隊的前進。僅用了短短2個多月時間,清軍前鋒就粉碎了明軍的防線,控制了大半個貴州。

當年9月,多尼率領的八旗禁旅也到達了貴州,並同在此等待的三路大軍匯合。得到兵力加強的清軍,又很快便突破了李定國匆忙佈置的防線。南明軍全線崩潰,官兵四散而逃。大西軍好不容易攢出的家底,幾乎輸了個精光。最終,三路清軍在距離昆明僅數百里的曲靖會師,永曆小朝廷的滅頂之災即將降臨。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騎馬前進的清軍 因為雨季而進展的比較痛苦



磨盤山死鬥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永曆皇帝的逃跑功夫非常了得



永曆皇帝一貫善於跑路,這下又準備開始奪命狂奔。自即位以來,他先從廣東肇慶逃到梧州,又從梧州逃到廣西的桂林,接著從柳州逃到南寧。雖然曾輾轉回到肇慶,卻在數年裡被孫可望軟禁在安隆。好不容易在昆明過上幾年安生又舒心的日子,清軍卻又來抄他的老窩。

經過與大臣們一番議論,他採納了沐天波與馬吉翔的建議,決定逃往更遠的屬國緬甸。臨行前,李定國向昆明城內外的百姓發出佈告,通知他們躲避兵災。得知清軍即將入城的百姓們無不驚慌失措。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永曆的逃跑也預示著南明西南半壁的基本淪喪



12月15日,永曆皇帝在文武百官的扈從下離開昆明。數十萬百姓和明軍官兵也一併西撤,由於人數太多造成的道路擁堵,讓隊伍日行僅有30裡。不僅普通人沒有足夠的糧食,就連永曆皇帝的飲食都不能保證,不少人因為飢餓和疾病倒斃在路上。最後,一行人輾轉至大理時,扈從大臣們就已有一半的人掉隊。但南明君臣也已經顧不上這些,稍作休息便繼續上路。

李定國決定駐軍大理,掩護永曆君臣繼續前行。由於清兵還沒有馬上追來,便暫時在當地安頓了下來。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李定國只能帶兵為永曆皇帝斷後



1658年的1月3日,三路清軍進入昆明。一大批南明文武官員向清軍投降,不敢抵抗的散兵遊勇也被搜捕後殺死。經過各路統帥間的會商,決定由多尼鎮守昆明,趙布泰和吳三桂兩路人馬繼續追擊。

2月2日,清軍再次踏上南征路程。很快就輕鬆的奪取了大理。隨即,吳三桂率軍在永曆皇帝身後緊追不捨。李定國派靳統武帶4000人護衛永曆皇帝撤離永昌,自己領兵殿後。到2月18日,永曆皇帝一行到達騰越,吳三桂、趙布泰兩軍也渡過了瀾滄江,在這一天佔領了永昌城。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明軍的崩潰讓清軍先頭部隊進展神速



李定國送走了永曆皇帝,就帶著殘部渡過怒江,來到離怒江20裡的磨盤山附近。這裡是高黎貢山的南段,沿途崇山峻嶺。因為山路坎坷而狹窄,只能容單騎通過,所以是設伏的理想地點。自三路大軍遠征貴州以來,清軍一路高奏凱歌,根本沒有遇到稍具規模的抵抗。吳三桂與趙布泰等清軍主將,不免對明軍有所輕視放鬆了戒備。李定國正是算準了這一點,決定在此阻擊清軍,以報數月來連戰連敗之仇。

為了確保伏擊萬無一失,李定國充分利用地形特點,設柵數重,佈置下三道伏擊圈。每一道埋伏都各有2000名伏兵,總計6000多人。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選的精兵,約定在清軍過了山頂並進入第三道伏擊圈後,就以號炮為令,一起殺出首尾截擊,不使清兵一人得脫。李定國自己則率兵數千,駐守在山後橄欖坡的大營內。所有明軍都隨身攜帶預先準備的乾糧,以免做飯時的炊煙被清軍察覺。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滿清征服內地的急先鋒 吳三桂



22日清晨,經過五天耐心等待,清軍從潞江南岸出發兵分八路來到磨盤山下。吳三桂等人並未察覺山中有埋伏,命令固山額真沙布里等人統兵先行上山,自己緊隨其後。由於山路狹窄,清軍只能擺成一字長蛇向山上魚貫而行。很快就有12000名清軍官兵陸續登上了磨盤山,前鋒已進入李定國佈置的第二道伏擊圈。

可惜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再好的計劃也怕二五仔的出賣。就在清軍登山途中,突然遇到一個穿著明朝衣服的人。他是永曆政權的大理寺卿盧桂生,特來向清軍投降。也是這個人,當下便洩露了李定國的伏擊計劃,指出清軍已進入伏擊圈。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明末清初的歷史上 從不缺乏主動投靠滿清的明朝人



吳三桂聞報大驚,命令全軍後撤。隨後騎兵下馬搜殺伏兵,鳥銃與弓箭不斷向山上可能隱藏伏兵的樹叢射擊。大量的明軍士卒就倒斃在埋伏的地方。由於沒有得到號令,明軍不敢擅自出戰,只能任由火槍彈丸和箭矢如雨點一般落在自己身上。隱蔽在第一道伏擊圈的明軍只能提前發出進攻信號,第二與第三道伏兵也終於發炮衝出應援。

雖然清軍人多勢眾,但在狹窄的山路上根本施展不開,兵力優勢被削減到了最低。李定國軍中不乏擅長山地步戰的土司兵,足以和滿兵打的旗鼓相當。雙方在山上真刀真槍地拼殺,到處躺滿了雙方戰死士兵的屍首。清軍將領固山額真沙里布,也在激烈的肉搏戰中被明軍斬殺。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正在按排射擊的清軍火槍手



吳三桂命令山下待命的清軍火速上山增援,同明軍繼續死鬥。正在山頂督戰的李定國,聽到號炮失序十分詫異。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就有一發炮彈正好落在他面前,激起的塵土飛濺了一臉。他也只能命後軍上前支援,依靠明軍士兵們的勇氣各自為戰。

激戰從早上打到中午,雙方將士死傷慘重。由於計劃中的伏擊戰變成了硬碰硬的消耗戰,兵力有限的明軍漸漸落了下風。清軍有源源不斷地援兵到來,李定國卻無更多援兵可期。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伏擊失敗迫使李定國提早使用預備隊進行最後一搏



隨著趙布泰、多尼所部的援兵不斷到來,明軍6000名伏兵已死傷殆盡。李定國悲憤莫名,只得收拾殘部趁夜撤出了戰場。磨盤山之戰便以清軍的獲勝而告終。

在這場並不成功的伏擊戰中,清軍贏的非常掙扎。由於死傷太多,官方記錄就只能熟練地祭起了春秋筆法。吳三桂在捷報裡對清軍的損失是隻字不提。但清廷在戰後對多位主帥都開除了鉅額罰單,多尼罰銀7000兩、多羅平郡王羅可鐸6000兩,多羅貝勒杜蘭罰銀3000兩,徵南將軍趙布泰被革職,都統濟席哈革去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可見清軍在磨盤山付出了很大傷亡代價。


磨盤山大戰:抗清名將李定國與南明永曆政權的最後掙扎

磨盤山的慘勝 讓清軍失去了不少精銳貴族武士



以至於有記載認為滿兵陣亡多達8000多人,還有記錄認為清軍的12000先頭部隊是全軍覆沒。這兩種說法似乎都過於誇大,但清軍自都統以下陣亡就有10多人,還有專達巴陵等一大批精兵猛將命喪沙場。除了這些有頭有臉的人物,另有數千精兵戰死。對於人數非常有限的八旗來說,這已經是災難級的減員了。

至於逃過一劫的吳三桂,在三年後進軍緬甸,將永曆皇帝抓回後用弓弦絞死。得知噩耗的李定國也在一個月之後撒手西去。至此,此起彼伏的各南明勢力都被滿清帝國所消滅。雖然還有在山區閉關自守的夔東十三家和在沿海定期劫掠的鄭氏集團,但都已無關大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