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对”是什么意思?

春暧花开1852


“孤篇横绝”的传世名篇

古往今来,仅仅靠一首诗,就流传千古的诗人其实并不是很多,以乾隆皇帝为例,纵使有一万首诗传世又能如何?大家记得的,无非是他那些刻印在知名景点上的“天下第×泉”的软广告而已。

要论一诗惊世、孤篇横绝,除了写出《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写《枫桥夜泊》的张继也算其中一个。但比起来,《春江花月夜》是洋洋洒洒的长诗,《枫桥夜泊》是仅仅二十八字的绝句。以画来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一个是泼墨长轴,一个是素淡小画。

《枫桥夜泊》字词其实非常浅白,也没有用到复杂的典故,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垂髫小儿,几乎无人不识。

而它的绝妙之处,其实也在这里——用二十八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汉字,烘托出了精妙绝伦、悠远难言的意境。

江枫对渔火,钟声传千年

回到题目上,我们把两个句子连缀在一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何解?

首先,他用蒙太奇般的高超艺术手法,在短短十四个字里,嵌入了六种孤绝又丰盛的景象——天边即将落下的月亮、水边树上啼鸣的栖鸟、浸透了秋意的漫天寒霜、江边的枫树、暗淡的渔火,以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那个“我”。

这几种景致组合在一起,说不出的精妙——月亮是沉默的,鸟鸣是回响的;枫树是悄寂的,渔火是晃荡的。一动一静间,唯有一个睁眼枯守到天明的人,怀着重重心思,在泊船里,一言不发地面对这一切,种种羁旅之愁,渐渐弥漫心头。

“对”字何解,很简单,一个巧妙的倒装——“我”面对江枫渔火,忧愁难眠。

愁到浓处,简直无从排解时,点睛之笔来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十四个字里,没有风景,只有声音了。

读者似乎也跟随作者,全然沉浸在这枯对风景的愁闷中时,寒山寺三更时分的钟声遥遥而至,它悠远、浑厚、有力,仿佛击穿了这一切,人生何其促狭,但天地空灵旷远。

所以,这一记钟响,不止久久回荡在河面,回荡在张继的耳边,也回荡在每一个读过这首诗的人心里,余音袅袅,一传千年。


饮水君


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是一首千古传颂的七言绝句,在创作方法上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

就题目所述的问题而言,个人则有两个意见:此诗起承句的意象是统一的,也是连贯的,不宜将承句单独割出来讨论。再就是一句老话,诗歌是形象语言,尽量不要用逻辑思维去纠结一字一词,否则有很多句子都可能会解释不通,就正如此诗起句中的“霜满天”。李白说:“疑是地上霜”,霜从来都是在地上的,怎会满天呢?

所以,我们还是整首诗一起阅读:



月是一个思乡怀人的意象。作者将触月思乡之情景作了省略。直接从月落着笔,一开始便营造出空茫的意绪。

而只要我们细心阅读,便可发现,起承句的前十一个字,便非常高密度地聚合了五个夜半的意象。先是月落,上弦月起得早,在半夜时已经沉落了。光线的突然变暗,惊动起乌啼几声。而此时四周寒气弥漫,让人感觉繁霜满天。岸上的江枫树影,衬托出渔火几点……

作者对意象的选取非常细腻。我们透过几个意象便可感受到作者意绪的律动:

月落(所见)乌啼(所听)霜满天(所感),江枫(所想),渔火(所见)。这些意象,由所见起经历了一系列情绪律动后,又回归所见,是连贯的,反映了作者对夜半景色的一种感受,所以我在起文时说,不宜将承句单独抽出。



同样,我们也不应用逻辑思维为“对”字释义,承句中“江枫”本来就是虚笔,月落后,漆黑一片,靠远方几点渔火烛光,最多只能看到树的轮廓,不可能辩认出是“江枫”。所以我说是作者所想。

“对”字带有伴的意思,但古代诗人用字讲究“不露”。作者的用意,多是以起承句的意象组合作铺垫,映衬出其秋日旅途中的“客愁”。而这些意象与作者的情绪是交融的。所以如果一定要对“对”字作解,可解作契合、匹配。



最后顺便说说转结两句。刚说了此诗起承句的意象非常密集。但转结却用了两句写一个意象:“钟声”。可见作者对“钟声”的重视,其妙处有很多释本和答友有述,就不重复了。仅补充句,张继是以“钟声”作为诗眼的第一人。


诗词书院


“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唐朝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中的一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撇开其他句段不论,单就"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先来了解一下"对"字的释意。

“对"字在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里基本都在,朝向,面对,对抗,左右,相互,对待,正确,配合,适合,成双,敌对,反对,建议里解释为多。

而这句诗词里的“对"字,该如何理解诗人的用意。反复权衡,也没有找到最理想的词来和“对”字。感觉有点别扭和不协调。

上查网资料权威显示这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字都是指面对的意思。是面对江枫渔火而是面对愁眠,也有点不太好理解。

既然是将这一句诗词单独拎出来论,可不可以广开思路。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解读这句诗词中的"对"字呢?

我个人见解单单就这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字,应该有多种解释。是否可以解释为让多么美好的江枫渔火夜色风景来化解心中的愁绪呢?

"对"字,在这里句诗词里作对策,抑制或抵消来注释比较合适点。

以上见解纯属个人胡思乱想的歪理。不作学术讨论。


三剑兄


唐代诗人张继的:″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的″对"字是代表什么意思?

这首先要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当时正值安使之乱,文人墨客一干人等,都在″南下"避难。诗人一路走到苏州,也许是″囊中羞涩"没有住客栈,而是借住于渔舟中。

在"月落、乌啼"声中,在结满寒霜的江舟中,感受着″江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个渔夫,一天收获薇薄,心内发愁。一个远离家乡的文人,流落在他乡,不知何日才能归家,内心也是无比的愁苦。两个内心痛苦的人,在这寒夜中,″对"着一盏幽暗的渔灯,默默相″对"无语,内心各怀惆怅。

诗中的″对",是指诗人与渔夫各自的思想上的相″对",愁苦的相″对",难言的相″对"。虽然境遇不同,″愁"是一样相″对"的。


眸子8552


这首诗若按后人的解释,意境确实达到了美伦美焕的程度。一首诗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联想即意境的再创造。就象一百个读者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持一样。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应该采用的是赋法,都是写的实景实事。我家不在苏州,对苏州的地理状况不很了解。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家是苏州的,他联系苏州的地理,对选入教材的《枫桥液泊》这首诗的古今解释提出了疑义。他说‘’月落乌啼‘’并非是‘’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因为苏州西面有“乌啼山”,应该解释为“月亮落下乌啼山”。“江枫渔火”中的‘’江枫‘’指江桥和枫桥。“渔火”指渔人在舟中点起的灯火。“对愁眠”中的‘’愁眠‘’指愁眠山,而非“夜里因愁思睡不不着睡”。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江桥和枫桥的渔火与愁眠山相对。”诗的第三句第四句诗意同于今解。

按实际地理环境解释原诗,与原来的意境有很大不同。原来的意境给人以孤寂和忧愁之感,甚至有一丝悲凉存在。而按实景的解释则是一个闲适、安静、祥和的夜晚,给人以美的享受。


师范小王子




对张继《枫桥夜泊》十分喜欢,仔细揣摩,妙不可言。 全诗四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四句诗中,对愁眠是诗眼,

如果离开对愁眠这个勾连前后句的诗眼,全诗好象都在交待场景,并不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那样,在前三句做了充分的铺垫之后,第四句才抒发了作者“断肠人在天涯”的内心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的绝妙之处,在前三句,全部用名词来展现意境,且相反相成,正是“小桥流水人家”得明朗画面,才反衬出行走在“古道西风的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马,而夕阳即将西下,暮色已经降临。“那个凄凉灰色的画面,在这种画面中步履艰难的旅人,怎么可能不“断肠人在天涯”呢?

而反观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精妙之处,如果没有“对愁眠”这个隐藏在全市中间的诗眼,就很难猜度这首诗表现的是什么?

回到正文。“对愁眠”——我们从全诗全部诗句可以明显看出都是围绕着那个“思绪万千。夜不能寐”人展开,连姑苏城外寒山寺旁边码头到客的钟声,都成了干扰他睡不成觉的 由头——我认为: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桥畔 渔船的灯火 姑苏城外寒山寺旁,码头到客的钟声 这些具体的意象, 都是与那个不眠人的愁交织在一起的,这种种对着他来的意象,目遇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想不愁都不行,想躲都躲不开……在下认为,本诗中所有铺陈的情景,都是作者用以衬托愁的——环绕着他,以达到借景烘托旅人凄冷的心境,愁肠别绪更加凸显出来!



如同古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相互作用。即:愁肠百结的旅人觉得江枫、渔火与作者相互映、衬,更显凄凉,就连其后的三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也反映了作者因愁而无眠的心境——(三四句)越睡不着越有声(夜半钟声到客船),而越有声就越睡不着……

好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也需要读者调动想象,联想和幻想,进行再加工,如同在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本红楼梦一样,这首诗。在一百个人眼中,也会得到一百种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回答难免有浅薄之处,权当抛砖引玉!

春节快乐!


青岛于立泉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表达的是诗人旅居苏州,彻夜难眠的经历。整首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直观感受出发,反衬出诗人彻夜难眠的百无聊赖。当时,一同赶考的同乡都有了不错的成绩,可是自己却又落榜了。所以独自一人想到人间天堂苏州来散散心。逛了一天,晚上就在枫桥边的床上住下来,一方面看看水上夜景,另一方面远离城市纷扰,静静的呆一夜,排解一下心中的落寞。

夜深人静,想想自己的十年寒窗,而今功名无成,心中的烦恼愁绪慢慢升起,再也无心睡眠。如其辗转反侧压床板,还不如起来喝一杯。起来一看,忙碌了一天,船老板已经睡着了,实在不好意思打扰叫醒。没有酒菜,那就出来再看看夜景吧。

月亮快要落山了,天边像白霜一样灰白。这个时候听到几声乌鸦的叫声,心里咯噔一下,很是扫兴。远看对面,江面上点点渔火昏暗的亮着,岸边一棵棵枫树也只是留下黑黑的影子,实在没啥好看的,还是回去睡觉吧。

悄悄走进船舱,准备躺下的时候,清晰的传来几声撞钟的声音,这个应该是不远处的寒山寺传来的。真是庸人自扰,静者自静,船家日复一日的劳作着,看似没有什么大理想,但是一直睡的很香,无论是鸦叫钟鳴,都不能侵扰他的美梦,他又怎么能知道我这个落榜秀才彻夜难眠的苦愁啊!

对于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对”字如何理解,我认为这是一句倒装句,应该是愁眠对江枫渔火,意思就是因发愁睡不着,找了一个出来看江枫渔火等夜景的办法。这就如同第一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也应该理解为“像霜一样的颜色”,而不能理解为外面下霜了,因为霜是在地面或草木上凝结的,现在船上,无法看到,更不应该能从天上看到下霜。这就如同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的用法一样。

和这个“对”的用法类似的诗句有“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个诗句也是倒装句,大家可以看看,它没有指明谁在远上寒山,如果说是作者,那么后面明明有“停车坐爱枫林晚”,作者根本没有上山。所以正确的解释就是“石径斜远上寒山”,石头小路斜斜的向远方延伸,直至到山里的深处。当然,“停车坐爱枫林晚”也是倒装句,正确的应该是“爱枫林晚停车坐”。特别喜欢傍晚的枫林景色,所以把车马停顿好,坐在路边静静的欣赏起来。


古诗就是故事,每一首古诗都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作文。关注启智生活,共享生活故事!


启智生活


有似大“江”-去不收之水,有尖尖“枫”叶之树,有畅游“氵”,即“水”中那“鱼”,成 “渔” 字,还是真“火”热的、是用“心” 落足“火”力的去进入“禾” 田耕作成“愁”字,却也真音像那满满动感的“揪”字。是在睡“眠”中,还可能“对”什么 ?祗有那以“寸”计的长阔度,还紧贴成“女”字下部的, 即那高度仿真的“又” 字, 也即是那关键的、女性独有的部位。我作为女的在这里真不好意思说出这是女性下体那-部份。

这诗人聪明绝顶了,居然透过句里每-个字的结构将男女鱼水之欢的“房事”,那“枫”呵,绘形绘声就连动感也具体描写出来。

是惊世之作,小心、不伤风化、无损大雅地用每-个字的笔划及个别部首堆砌成差不多千秋万世永不可破解的 “蒙娜丽莎”式的迷语迷围,也将汉字举世无匹的象型能力,透过醉如诗画的江河美景,用对比式 (那个“对” )将同样迷茫、如梦般 (噢那“眠”)的男欢女爱就这样用如神来的妙笔写出来。

如此极乐的动作还巧妙地用个“愁”字伪装起来,作者还怕我们在太闷的时候,在-片沉寂之中,-切器材都有了还傻傻的不知该怎样、做些什么去驱愁,如此用心良苦,在此不能不点赞。


ceciliapeng5


首先“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取自中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张继笔下的七绝《枫桥夜泊》,做为完全代表历史文化的不朽优秀传世诗篇《枫桥夜泊》,具有的文化价值重要地位,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自然不言而喻。


正因为如此《枫桥夜泊》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熟之的,就在这首《枫桥夜泊》之间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知唤起了多少后来为之连绵的怅愁和那些遐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显然如要回答问题“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对字在这里的意思,就不能仅看这一句,要不然真就成了揣摩,对于诗词的真谛想要释义肯定不能进行揣摩。

因为揣摩首先就是不要根据、没有根据,只是凭着一些习惯认知以为的。特别对于来自优秀历史文化具体代表的,应该看待其释义的价值如同本身价值一般重要,不然释义如果出现根本南辕北侧,那就是竟然对于自身优秀历史文化组成部分都要沦落到无知其意搞笑的地步。

甚至更要发生除了只要这个优秀历史文化就好,其它包括什么释不释义通通都不再重要了。还能说明自身文化的进步性还有文明性能够于世界上?但是不是因为熟悉到简单的不能再过简单的这首《枫桥夜泊》,就能代表能够品味诗篇其中意识真谛。

我们知道“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认真化,认真的事情具体化”。说明看似一般简单的,却可能有着本身复杂的一面,和需要认真对待的简单,以及其中细致具体一面。当然如果依据百科百度,百科汉字的《枫桥夜泊》释义来回答,其实本身也就失去了回答的任何必要性。

因为《百科百度》和《百科汉字》虽然代表权威,但是基本已经等于宣告毋需再去开动自己的思维逻辑,无疑因为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权威公式的东西存有什么问题,毕竟来自权威!不过、除非权威可以代表所有释义绝对准确性!如果不能,那就说明权威的释义不见得一定就是绝对准确性。


显然权威不可能保证所有释义绝对准确性,特别是在文科方面,我们说不能绝对性,被质疑也就不奇怪了,《枫桥夜泊》最早被收录的原本诗名叫做《夜泊松江》,显然《枫桥夜泊》属于后来改动的,而《夜泊松江》再到《枫桥夜泊》以后,很明显最让容易引起人们误读的地方就在“枫桥”。

其实诗人张继笔下这首诗篇里面的表达本身意识确实与枫桥没任何关系,我们通过尾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来打开这句心情场景进行比较,首先这是否诗人随着寒山寺的钟声响起而强调到来的客船头顶上就是那个没有写进去的枫桥?

还是呈现出诗人独立夜风之中、江面星星渔火远近而晃动焦虑连连,随着耳边传响寒山寺的钟声那刻,诗人这时的焦虑连连顿然化作激荡而又忐忑不安起来,终于迎着望眼欲穿等候久违的客船到来已是不禁喜悦激动的诗人了?

无疑诗人笔下就是后面心情场景。那么“月落乌啼霜满天”的“霜”,表达了当时这种恰如其分此刻渲染诗人心绪低落的环境相同感触而自我之中的悲失远至遭遇,直与对句此地“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更加明显叠起交织涟漪。“愁”一般表现为:愁思和愁绪或许愁虑与愁焦。

愁思和愁绪往往就在“牵挂”!“牵挂”直接对应着感情或心思,不是人就是事。显然诗人笔下“对愁”所要牵挂的是人而不是事,也就是感情不是心思。再到本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个“对”在这里已经就很明确的在指:对岸!对岸是也!对岸牵挂的人!对岸有着诗人牵挂的人。
对愁眠”的“眠”,我们知道“眠”一般性就是指已经休息和熟睡的时候,但这里的“眠”并不是指已经休息和熟睡的时候,而是应该首先指:晚上和夜里,再看“对愁”说明在这里的愁”同时还包含有愁虑意识的焦急。

“江枫渔火”这个“对愁眠”可以解释:诗人的心情同时已是焦急,又快到了对岸牵挂的人夜里休息的时候,这里“对愁眠”的“对”除了对岸意识,“对”还有双向含义,对岸那个让诗人无比焦虑而不安牵挂的人、同样也正在思念牵挂着诗人何时的归来,伊人是也!


东都有湘


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读罢这首诗,又记起毛宁的《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留在枫挢边

无助的我己经流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都发现回到面前

……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舊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航船。

江水,红枫,渔船,炉火,寺庙,钟声。半夜里,寒秋的天际上有星光渺远而灿烂。一个人坐在船头,仰望星空,酒涌上来,不知今夕何夕,明天的路,今后的路,茫然不知,此时此景,落寞忧虑,袭上心头。忽然岸上的庙宇传来悠长而清冷的钟声,这分明是佛在呼唤,引人上岸……

对什么不好,偏是让一个喝了点酒的人,面对苍茫的寒月回忆往昔,无望将来

面对这一汪江水,一是否还能回到过去的欢乐时光?

后人依此谱曲填词,《涛声依旧》,于无声处,爬上心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