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能背誦古詩《鹿柴》,但好像不能理解,家長應如何引導孩子學並理解?

王學君225


小學生在課外背誦的詩歌,甚至在課堂上學過的詩歌,對詩歌的含義都有可能只是做到一知半解。回想自己的中小學時代,當時課本里學過的古詩,雖經老師反覆講解,也很難理解其中的深意,大多隻是死記硬背下來的。但是在以後的歲月中,總會在某一瞬間理解了其中的內涵,因為經歷,所以懂得。

讓孩子們背誦古詩,儘可能挑適合孩子的版本,最好配上插圖的那種,以便於孩子們吸引孩子們的目光,激發孩子朗讀的興趣。小孩子可能不明白詩歌的含義,但是詩歌的節奏美與韻律美,卻是越讀越有味道,越背越朗朗上口的。孩子們的記憶力都非常好,一首詩歌第一天讀幾遍,第二天再讀幾遍,第三天都有可能脫口而出了。建議家長不要給孩子實行硬性的規定,例如一天必須背誦幾首,如果完不成將會受到怎樣的處罰等。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牴觸情緒,覺得背誦詩歌是很痛苦的事情。家長空閒時,可以跟孩子一起朗誦詩歌,慢慢品味詩歌的美妙。

家長可以把幾首詩歌放到一起,讓孩子每天朗讀一定的時間,這樣讀個兩三天,自然就會背誦了,而且不會有太大的精神壓力,家長們不妨一試!至於孩子是不是懂,能懂多少,這個家長不要太重視,孩子背誦的這些詩歌,在以後的歲月中都會慢慢理解的。


春風化雨花草香


會讀古詩,並會背誦古詩與默寫,與理解古詩的含義,這是三件事,三個層次,不少人似乎不太清楚,然而,這是必須分開來的。

我是一位語文老師,教小學語文。當然,《鹿柴》也是上過這一課的。語文老師在上這一課時,是要求學生會讀,會背誦,並會默寫。

老師在講課文時,尤其是古詩,一般會用白話文,來解釋每句古詩的大致意思。使學生能大致瞭解這首詩說了些什麼,作者想表達什麼情感。

有些古詩文字比較淺顯,一講學生就懂。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種理解記憶,還能保留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有的古詩相對比較深奧一些,老師在課堂上也講得比較清楚,可是,只要稍微隔長一段時間,學生就會忘記詩句的意思。哪怕他仍然會背。

舉一個例子,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就說“可憐”這個詞,我猜出大多數學生會忘記它的真實含義是什麼了。

說一下自己,我在小學學的古詩幾乎已經全忘記了。(潮爺今年73歲,小學時幾乎全無印象)倒是初中學的古詩,古文,至今仍然會背不少。哪怕有些古詩文記不全,只要看幾遍,古詩肯定會背出,那古文仍然是會疙疙瘩瘩背出來的。

有些古詩,古文,還是提倡多讀,多背,不瞭解它的意思也沒關係。正如小學生學古詩文,當時記住了,過後忘記了一些。長大了,自然會懂的。

道理我也說不好,反正我就是,以前學的古詩,古文,當時也不定全理解,現在再來讀,情境絕然不一樣。大有“原來如此”的感受!


笨笨潮爺1


小學生記憶力比較強,有些難理解的古詩能流暢的背下來,不理解詩的含義,這是正常的。

《鹿柴》這首詩學生會背,好像不太明白,家長應該怎麼去教孩子理解呢?很簡單,外出遊玩時帶他去爬山。一邊爬山,一邊給他講這首詩的意境。

《鹿柴》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作品,他晚年住在終南山的輞川別墅中,傍晚時鹿柴附近寧靜幽美的景色,讓詩人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詩人住在別墅,那地方人煙稀少,對面的終南山更顯得空曠,看不人影。怎麼理解“但聞人語響"呢?讓學生在山上大聲的喊幾聲,聲音會在山裡迴響,遠處的人能聽到聲音,密密麻麻樹木遮住了他的視線,看不人的。“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是怎麼回事?讓他抬頭仰望天空,太陽的光線穿過高大的樹枝縫隙,撒落在森林裡,地面的青苔在陽光中充滿生命。通過活動,孩子能感受詩歌的魅力。文學來源於生活,儘可能讓孩子在生活中領悟詩詞之美!




辛夷169770


正好這幾天也在跟孩子啟蒙古詩,也背到了,《鹿柴》這首王維很有名的山水詩。

孩子今年下半年就上小學,所以比較大的孩子,對,文字和詩歌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個先了解這個作者,王維的詩歌其實在唐朝流傳的非常的廣也非常的多。

到現在小學生必背古詩中,還包括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和今天這首《鹿柴》

會先和孩子大致講一下王維的生平,和他說說對應的後世人對王維的評價——詩佛。

從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早早來到洛陽,讀書中狀元。到後來一直在洛陽當官,就會提到,送他的好朋友出發去西域,有了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再接著才說到,王維晚年時候不滿唐玄宗朝政上的主張,而半官半隱居。在終南山下建立了一所別墅,而在別墅中寫了,很多附近的景點的詩歌。

用這些景點的名字,寫了了《鹿柴》和《竹裡館》這兩首詩。

怎麼給孩子講古詩?其實,最先應該讓他懂得,詩人為什麼寫這首詩,寫詩的時候想表達什麼樣的感情和思想。

比如說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當時王維才只是一個17歲的少年,自然是流露出不能和家庭團聚,想家的一種憂傷的感覺。

送元二使安西時,他還是個青年,當時惜別好友,肯定是各種傷感和送別的不捨之情。

而到了鹿柴這一篇時,他已經從青年轉為中年,開始對現在的人生心灰意冷,不願意多理朝廷和官場的是非,遠遠的跑到終南山隱居起來。

《鹿柴》這首詩,更多時候顯示的是一種四周無人,寂靜孤獨的感受。

第一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如果有帶孩子爬過山,或者去過比較多樹木的地方。

就可以感受到,當被樹林環繞著時,你看不到周圍的情景,只能看到一棵棵大樹,身邊會顯得格外的安靜。

山裡的地形會有些小複雜,你能感受到樹林中,被你腳踩過的沙沙聲,也能感到風吹過的呼呼聲。

但是,在你的視野中,看不到人的身影。

耳邊就會忽然傳來,人說話的聲音。可能就是,在周圍打漁的漁夫,或釣魚的人,或是在山中砍柴的樵夫,或是挖草藥的農民。

第1句詩便是先點題,空山不見人影的空曠。再用聲音,反倒論證了證明了四周寂靜的環境。

第三和第4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開始用光和影的的構成,來向你展現陽光從茂密的樹頂上照下來,茂密的樹木擋住了炙熱的陽光,只能感到,亮亮的光點,閃耀在樹幹的青苔上。

王維不但是個大詩人,同樣也是一個很有名的畫家和音樂家。

所以讀他的詩,總是能感覺,像是看著一幅畫,聽這一首曲子在耳邊緩緩流淌。蘇東坡就曾經描述過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帶領孩子讀古詩,並不要只糾結文字中的意思,反而更多的拓展出去,想想作者當時朝代的背景,作者曾經的心路歷程和寫詩時候的創作環境,更容易讓孩子理解和背誦。

而從根源的感受到中國文化詩詞的奧秘和深遠意境。


安家媽媽的小世界


我小學三年級老爸就開始教我背蜀道難,而我背下了。知道怎麼做到的?老爸帶我去登峨眉山,與“蜀道”的主題相契合,而且每登一部分就給我講一句詩,解釋詩的本意。結合現實的登山生活,我很能體會到什麼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之類。加上老爸要求每天背幾段,背不上就不往上登。壓力和動力共生,沒等上金頂,到洗象池就全部背完。全程徒步三天整,中間還歷經七十二倒拐,對“難於上青天”的體會比其他同齡孩子都深刻。


一路狂歌41745


1、不經意的放一些唱古詩的,和孩子一起進入那個情景裡,和孩子一起哼唱。

2、和孩子畫古詩,在畫的過程中用講故事式串起來,有利於記憶。

3、在孩子高興的時候,加入每天讀五分鐘左右的古詩,可以放在喜馬拉雅上面,孩子看到有粉絲會很開心,形成習慣。

多觀察自己的孩子性格特點,採取適合自己孩子學習的辦法,引導孩子主動學,然後教會一些方法,他會學得更輕鬆快樂。


飛絮181


只能提點小建議,要背誦古詩,不是為背而背,應該淺釋其義,小孩子不能深釋其義,深釋會帶來難度。因而,要求背誦的古詩課文應該添加簡單的註釋,減少家長督促的麻煩,同時借接地使家長得到應有知識,這樣一來會得到一舉兩得收穫!


一不平2018


為什麼要去理解?有必要理解嗎?古詩詞扣字眼強加解釋就能說的清楚嗎?背誦古詩詞是為了培養一種情懷,是審美和被美感動,摳字眼只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西芹炒豆乾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材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老師在教學古詩時,要求學生了解詩的歷史背景,逐字逐句的教學理解。詩的前兩句是敘事,後兩句是寫景色!


初夏85223706


沒關係,先趁著孩子年齡小,背下來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