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蒋介石以重庆为陪都,为何只过三年,就守不住?

众所周知,1938年武汉保卫战失败后,蒋介石率领全国党政军机关,转移到大西南,以重庆为陪都,由此坚持整整八年,最后熬到了抗战胜利。

可是,1949年蒋介石在人民战争中又战败。南京、武汉先后解放后,他再次前去山城——重庆,准备以那里为新首都,谋图反攻,至少达成西南割据。然而,只隔区区三年,这一次他却没守住重庆,并且丢失了大西南。

抗战时蒋介石以重庆为陪都,为何只过三年,就守不住?

为什么?

其实是蒋介石完全误判了解放大军进攻的主要方向。

蒋介石要保住重庆和大西南,最关键的是要挡住解放大军入川。

中共剑指大西南,解放重庆、成都是大势所趋。可解放军将从哪个方向发起进军?是蒋介石必须首先要研判,且是他部署防御兵力的前提。

按照中共大军此时的态势,入川有两个方向,一个从东沿长江西进川东;一个是从北面的陕西、甘肃南下进入川东。而从历史上看,历代兵家入川,多是由北而来,即从陕西、甘肃等北部南下。

因为,从东溯长江而上,地形险阻,大军难以进击。

抗战时蒋介石以重庆为陪都,为何只过三年,就守不住?

1949年10月,蒋介石召集各路将领在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开会。

在会上,有人提出解放军主力最可能的进军方向,是沿川陕公路南下四川。理由是这里有川陕公路,交通方便,易于解放军推进。

这个判断,与蒋介石完全不谋而合。

在蒋介石的考虑中,川北方向是解放军的入川捷径,且背靠陕北老区,另外有陇海铁路,交通畅通,补给方便,所以他认定解放军主力从北面入川的可能性最大。于是,他决定国民党军主力以四川为核心,以陕南、甘南方向为重点设防。

为此,他宣布:以主力胡宗南集团的第1兵团、18兵团等部5个军,倚秦岭主脉沿成县、徽县、留坝、佛坪、镇安一线构成主要防线,以第7兵团6个军沿白龙江、米仓山、大巴山一线构成第二道防线,全力阻止彭德怀一野大军由陕南、甘南入川。此外,他又以宋希濂集团第20兵团、14兵团等部6个军及地方部队防守湘西、鄂西之巴东、鹤峰至乾城一线,并于位于巫山、巫溪到万县地区的第16兵团3个军相配合,构成川湘鄂边防线,重点放在北面。

抗战时蒋介石以重庆为陪都,为何只过三年,就守不住?

谁知,解放军偏偏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选择了三路进军:一路是沿长江而上,以刘邓大军二野为主力;一路为南路,由划归四野的陈赓第4兵团为主力;一路为北路,以贺龙指挥的一野第18兵团为主力。其中,蒋介石认为最不可能的东线,则是解放军入川的主力攻击方向。

10月22日,在东线,解放军以四野和二野的主力,兵分左、右两路开始向西进军,目标就是合歼蒋介石布防在东线的宋希濂集团。结果,左路集团当即突破鄂西防线,随即发起全线追击。与此同时,右路集团也攻占宣恩,在咸丰全歼敌7个师,追击到乌江。

这一着让蒋介石猝不及防。

抗战时蒋介石以重庆为陪都,为何只过三年,就守不住?

蒋介石慌神了,马上下令防守北面的胡宗南紧急调两个军到重庆,以抵御从东而来的二野主力。胡宗南一调兵到重庆,北面的贺龙也挥师南下。于是,解放大军从东、北两面对重庆乃至川东地区发起进攻。二野王近山12军跑在最前,三个师拿下璧山,直指重庆。国民党重庆守军一听璧山已失,吓得立即沿着嘉陵江往成都而逃。

解放军进入重庆时,已是一座空城,于是大军继续追击,很快又拿下了成都。

就这样,蒋介石再次定都重庆、据守大西南的美梦,完全破灭了。战后,那些当俘虏的将军们聚集在一起,一回想当初蒋介石的防守安排,一个个不禁愕然:

“解放军主力的入川进攻线路,与蒋介石事先的判断完全相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