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展上很少有唐楷作品?

大成國學堂


題主說說的國展上沒有唐楷是非常正常的,特別是楷書國展。作為一個國家級別書法大展,不可能把唐楷搬到這樣的大展上的,因楷書作品的國展,能夠入選起碼要有自己的創新風格,不能像臨摹作品展那樣,越像古代經典越好,楷書國展,最低要在能夠精準臨摹一家楷書之後再有所自己的風格創新,才有可能入展,也不可能把出於臨摹學習階段的楷行集字類作品入選。這樣的國展起碼要能夠代表現代一個階段的一個國家的整體創作水平,具有劃時代的水平,從這個意義說,也不可能把那種風格明顯而缺乏自己創新的楷書作品放到這樣的大展上。不過從翰墨書道的淺見陋識看,近幾十年的國展確是具有唐楷風格的作品少些,但具有魏碑風格的楷書作品佔相當大的比列。其實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因為唐楷已經籠罩了我們的書體數千年來,一說楷書,必言唐楷,直至民國時期的康有為倡導,才為魏碑書法贏得一席之地。之後書法的發展又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只現代的啟功先生又提出了碑帖結合的發展方向。從這個狀況看,唐楷出現在國展上的比例低,是一種正常現象。再說唐楷發展至今特別是明清時期至民國出現的館閣體,已經把楷書寫僵化了,也需要新的探索路子。唐楷作為基礎入門的書體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在這個問題上是沒有什麼異議的,但書法要有時代特色,畢竟要有一個筆墨當隨時代嗎?如果在按照唐楷之館閣體的路子發展下去,顯然是不利於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的,唐楷風格作品的減少無異是一個高瞻遠矚的舉措。實際上,雖然國展上唐楷少了,但學習唐楷或以唐楷為入門書體的情況並沒有削弱,反而更增強壯大了,特別是現代的網絡媒體時代,書法和唐楷等書體、字體的普及更廣泛,書法的教育也更多樣化,並沒有阻擾楷書傳承的正常發展。











翰墨書道


首先,我們要了解,書法到了當代,基本上已經告別了實用的功能,絕大部分成為純藝術!這種發展趨勢使得唐楷逐漸成為書法的基礎訓練部分,繼而要求加深,比如,要求寫活,要求筆法細膩,要求體態自然運動感強……

有不少網友高度捍衛唐楷,顯然只是出於自己的評判標準!可是他唯一沒有考慮到的是,自己對書法的理解有多深?對書法史的研究有多深?

不妨直說,談筆法的細膩精緻,以前不被看好的褚遂良楷書,現在的中書協展覽上非常看好;談字法的變化多端,魏碑無疑更勝一籌,與大部分喜歡的唐楷相比,唐楷是靜態的,而魏碑卻像體育競技中的運動員;談入古,談風韻,二王楷書、鍾繇楷書既高古又有韻味……

整個書法史上,有篆、隸,草、楷、行五種書體,楷書中,又有很多種分類!唐楷因為其整齊美觀迎合了老百姓的審美品味,但恰恰也是因為此而降低了其書法成就!王羲之早就說“狀如算子便不是書”!

當然,有人認為其地位在當代高!不,唐楷在當代地位也不高……我們不妨看一下中書協的各類國展,甚至於是蘭亭獎,有幾個寫歐楷的,有,非常少,很多時候是選上一位作者作為代表!

確實有人起步寫唐楷後來大有成就,但你得知道人家下了多大的功夫,站在什麼樣的文化底蘊上,如何打出來且融合上什麼?






陳天哲


唐楷最適宜於打底,對筆法的訓練有快速入門的效果。書法世界很廣闊,不必在唐楷裡面坐著不動。課間操當然不能否定,但做一輩子課間操甚至拿課間操的標準去指導實戰搏擊,就南轅北轍了。

有時候會有人問到國展為什麼很少見到唐楷作品。這個問題的正確解讀方式是:你大概不會在國際搏擊大賽上看到有人做課間操對吧。但如果有人上來,就用一個課間操的動作KO了一串高手……那是何等的功力?能把唐楷寫的震懾心魄的,不只是上個國展,在書法史留下名字都行。只是當今書壇,並不存在這樣的膽魄和功底。

當然這裡面還有個人差異。有的人性格特質和動作習慣的確就適合唐楷,就像有的人一落筆就抖抖嗖嗖,那隻好去寫時風,玩一點八竿子打不著的《好大王》、《大開通》……。

但終究說來,唐楷入門,隨後根據自己情況調整,但最終的方向都是指向魏晉,因為那是個書法技藝的大整合時代,涵蓋整個書法包括書體、筆法、結字構成、章法的各個層面。至於一輩子能不能到魏晉就不一定了。自古那麼多人去印度取經,成功的三兩位而已,取得多的玄奘大師一位而已。不是因為有孫悟空,命運使然。但不要忘了,書不入魏晉,終落野道。魏晉是每個書者的家,不管你走到哪一步了。

有人說碑體就和魏晉無關,這是無知。那時雖然鄭道昭與王羲之並稱“南北書聖”,但是鄭道昭的筆法結字也都是來自從篆籀到漢隸的發展過程中做的選擇和組合,和王羲之是一個源頭,甚至都不能說北碑與南朝對立。

中國自古有“簡書”和“表書”兩個系統。前者用於個人通訊,講究隨性、快捷,後者用於奏章、表章、墓誌、碑刻。在王羲之時代同樣如此。我們看到了大量王氏家族墓誌,包括王獻之他媽、王獻之他弟等等,一樣是方正端嚴,刀味濃厚,與所謂北碑無異。所以,碑學帖學之爭的本質是“簡書”與“表書”的差異,同樣屬於中華書學的一部分,只能說一母二胎,龍鳳呈祥,並不是像康有為、包世臣說的那麼南北對峙、你死我活。

至於這裡面郭X若以南朝碑體墓誌否認王羲之《蘭亭序》的存在,只是書讀少了、腦子想私利想多了而已。我們永遠要堅決捍衛跳樑小醜的基本人權,放過就放過了,不會汙染大氣的。

總之,假如學唐楷,就好好的學,不要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用唐楷打下堅實的基礎,以“端嚴”兩個字打下自己的書法底子。假如不喜歡唐楷,也沒關係,王羲之也沒學過唐楷,不妨礙去當萬年書協主席。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制定合理的學書計劃,向魏晉進發,以“自然”為自己的止規。這樣學書法,永遠不會錯!

最後,我們要說,初學者,能學帖當然學帖。米芾說“石刻不可學”有其深意在。能學原跡當然學原跡。至少要學“法帖3.0”版極清原跡複製本,一定不要在修改過的、縮放過的、調色過的、裁接成一頁一頁的、黑黝黝模糊不清、筆法糊塗的印刷品字帖中討要古人筆法,那是南轅北轍!

“法帖3.0”展覽級真跡複製帖,大成國學堂致力改變學書生態之作!

敬請點贊關注,臨池學書者,歡迎加我信yudacheng003入群一起快樂書法!


大成國學堂


一些個人的展覽還好一些,國展上基本很少看到唐楷作品,我從2006年開始看展覽到現在,整體的感覺就是每個展覽都會零星冒出幾個唐楷作品,雖然唐楷在展覽裡很少見,但是一個展覽少了唐楷也不行,不完善,所以就會選上幾幅作為代表,一般會是顏體、歐體,最常見的就是褚遂良的楷書。

國展裡沒有雖然唐楷不多,但是楷書作品並不少,大都是魏碑、北魏小墓誌,這些作品寫出來相對於楷書顯得更加活潑有生命力,很受作者和評委的喜愛。而唐楷在國展上比較少,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第一點我覺得和唐代楷書自身的特點有很大的關係,唐代楷書法度嚴謹,書寫起來非常困難和拘束,很難展現書寫著的性情,加上楷書字字獨立,排列感太強,並不符合我們當代社會的審美價值觀。

在古代,除了需要參加科舉考試,大部分的文人也是不寫標準的唐楷的,而是習慣寫輕鬆自如的行書,現在生活本身比較壓抑,回到家不能再去寫嚴謹的楷書了,喜歡自由奔放的行草書,這也是整體社會風氣決定的,不是一兩個人和幾個書法協會可以左右的。

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句話,現在的人喜歡寫行草書,不喜歡寫唐代楷書,這是主要原因。

2、次要原因當然就是書法家協會了,他們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的作用,因為這些評委他們本身都喜歡行草書,他們只是一個縮影,當年的協會那一批老書法家啟功、趙樸初、楊再春都非常喜歡行書,行書也是歷代文人的最愛。

另一方面,一個展覽都是唐楷也會顯得雷同和乏味,滿牆的顏體和歐體確實比較單調,而有了行草書就會豐富很多,唐楷就只能選出幾個代表來了。

當然,隨著網友的呼聲不斷,書協每年也在不斷的增加楷書的入展名額,上次的楹聯展出現了好多的歐體,楷書名家盧中南也加入了評委行列,這算是對於唐楷的一種扶持吧。

然而扶持又能怎樣,下次投稿,大家照樣還投行草書。而那些靠嘴支持楷書的人,他們自己又不投稿。


不二齋




隨園擷英


唐楷在書法的發展進程中,已經到達了一個頂峰,就像我們閱兵式的儀仗隊。這種極其講究法度的書寫,其實連書法家本人也很難做到。看看顏真卿從年輕到老年的書法變化,恐怕不是僅僅變法能解釋了的。褚遂良的孟法師碑和聖教序也是大相徑庭,也不能用變法能解釋的通的,再看看智永大師的真草千字文的兩個版本,墨跡版和碑刻版,這兩個千字文都是智永寫的,真書部分大相徑庭,墨跡版舒展飄逸,筆法和褚遂良的聖教序能看出傳承關係。而碑刻版的真書,則極有法度,虞世南歐陽詢書法的師承關係一目瞭然。所以,我一直認為,書法家都是有兩套標準書寫的,一套是平時比較隨意的,一套寫法是為官方服務的,必須寫的無懈可擊有法度,具有權威性。目前我們學習的唐楷都是這種。這種功能性的法度,現在已經不能適合現代審美的要求,自然就被拋棄了。


比利\n


為什麼國展唐楷少?

答:因為舉辦書法展,什麼蘭亭杯作品展,其本身就是以蘭亭為主的作品。光是蘭亭杯展就舉辦了幾次。在有唐楷沒什麼不好,我看過很多作品。現在書法,即是書法那就是提高書寫的意義了。便稱之為藝術,現在科技是發達了,用筆寫字很少了,甚至很多高才生,用電腦打字沒問題,真是讓他(她)寫幾個字,那就難了,甚至寫出來的字,沒法看,練習書法的人,首先是自己對字產生的是好感,沒有好感,就無從書寫了,在有就是不想把漢字丟掉,漢字是中國書寫的主體與創造。是國寶。還有就是不管是寫什麼筆體,都是在發揚國家的文化精神。喜愛書法是很大一部分人的追求,也是樂趣,參加展覽是有所想法,和自己書寫的能在別人眼中得到認可.,也是把漢字留下來的最好的辦法。這沒什麼不對。還有就是我只想把字寫好,自己看著就舒服,也是樂趣。不是唐楷只為練字用,現在形成的筆體,楷書、隸書、行書,行楷,草書,篆書,無論哪種筆體,寫好了,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也正是因為有這許多人不段的追求書法藝術,才是產生對社會的一種精神文明的一種傳播。書法是傳播的一種形勢。也是宣揚文化的一種精神。所以是無論那種筆體對書法來說都會有不同人的追求與欣賞和學習。只要是好的東西我們都應該發揚。也不應該有歧視某一種筆體。

我想說無論組織什麼樣的書法展覽都是好的。在有單純從臨帖來說,從外觀看就應該形象,不然就不是臨帖,有人會說那不等於印刷或複寫了嗎?其實不然,如果你臨帖都臨不好,怎麼搞造作,只有你把帖臨得象,然後,在加上你個人的修為和認知,搞一些創作。因為,只要能稱之為字帖的字,首先,它的間架結構是正確的,只有掌握好字,它是什麼結構的字,有上下結構,左右結構,上中下佶構,左中右結構,相背結構,相擁結構等等,掌握了這些,你才能不斷的調整自己所寫的字不足的地方,才能逐步把字寫美觀。這也就是我為什麼喜歡水墨君的字的所在。

唐楷不單單隻為初學者,真正能寫好唐楷,也會有他所在的價值。


墨幹古


什麼藝術性啊 什麼實用性啊 說多了都是給急功近利的書法現狀找託詞 說白了 評委沒有幾個楷書寫得好 更不用說唐楷了 所以國展上要有唐楷才怪呢


CZF6834


為什麼國展中一定要有唐楷?不奇怪嗎?難道現在春晚也要唱唐歌?


眉公孫有清


唐楷太難了,沒人寫得好,也沒人拿的出手。沒人投稿啊!投了自己都沒信心。

所以啊,寫點創新書法,也就湊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