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城,到宣城,一个渴望远离尘嚣的诗人,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从京城,到宣城,一个渴望远离尘嚣的诗人,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南齐大诗人谢朓,诗词绚丽,品性伪劣,危急时刻出卖岳丈,留下千古骂名

建武二年(495年),是谢朓短暂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年夏天,他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太守,实现了“凌风翰”、“恣山泉”之宏愿。

此前一年,齐武帝萧赜驾崩,竟陵王萧子良与侄子萧昭业展开皇位之争,萧子良落败,骠骑大将军萧鸾扶立萧昭业继位,改元隆昌。可是转瞬之间,萧鸾拔剑在手,相继诛杀萧昭业、萧昭文兄弟,屠戮萧氏十几位王子,攫取江山社稷,篡登帝位,史称齐明帝。

一连串凶残杀戮,惊得谢朓魂飞胆丧,日夜惊恐;而人生理想的幻灭与信念的崩摧,更令他满眼迷惘。世人争名斗利,争权夺位,为此前赴后继,血溅青史,究竟为了什么呢?官高矣,位显矣,总有撒手尘寰的一天;富翁矣,土豪矣,总有灰飞烟灭的时刻。人从母腹里滚落尘世,便是赤条条迈上了不归路,悲欢离合走一遭,又赤条条进了幽冥世界,魂魄复归于鸿蒙混沌——你不但带不走社稷江山,带不走功名利禄,甚至带不走一抹云彩、一缕晨曦、一颗露珠。谢朓眼见天下“粉红乱朝日,浊河秽清济”、“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出世超尘之念,渐渐的熏熏如云——“既秉丹石心,宁流素丝涕。因此得萧散,垂竿深涧底”(《始出尚书省》)、“册情以郁陶,春物方骀荡。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直中书省》)、“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战胜者,去剪北山莱”(《观朝雨》)……

从京城,到宣城,一个渴望远离尘嚣的诗人,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南齐书。萧子显著。记述南朝萧齐王朝之历史。

然而,萧鸾对环绕在萧子良周围的“竟陵八友”,并没有斩尽杀绝,而是区别对待。策动政变的急先锋王融被捕杀;萧衍不赞成政变,并与萧鸾暗通款曲,自然爵禄高升;在政变中有所异动的沈约与范云,先后被逐出京城,调任外藩;谢朓因为夙无大志与野心,意外受到器重,“明帝辅政,以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转中书郎。”(《南史·谢朓传》)。中书郎亦称中书侍郎,中书省属下高级文官,负责编修国史。在“竟陵八友”日渐凋零的时刻,谢朓跃身成为萧鸾麾下高官,他的感恩戴德,化作了对这位杀人如麻的骠骑大将军不遗余力的礼赞,在萧鸾篡位登基已如箭在弦上之时,他写下了《为百官劝进齐明帝表》——“臣闻时乘在御,必待先天之业;神化为皇,乃叶应期之运。况复汤孙有续,纂尧惟德,旧邦贮新,复禹归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谢朓的官运,仅此而已。此后不久,齐明帝一纸诏命,将他送到了宣城太守府邸。他躲避尘世风雨、寄情妩媚山水的愿望,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实现了。

从京城,到宣城,一个渴望远离尘嚣的诗人,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李白,谢朓的超级粉丝。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城乃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坐落于皖南山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结合部,东连天目山,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山,襟山带水,风景绝丽。而宣城人文风景之荟萃,正如浩荡湖水,润泽天下。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一起,并称江南四大名楼;敬亭山为闻名遐迩的“江南诗山”,山麓广教寺双塔,是江南古塔风韵之固化;被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古今溶洞奇观;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更是此地殊丽风景之绝配。范晔、谢朓、沈括、文天祥,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相继来此寓居……

谢朓来到宣城,在城外陵阳山顶建起了一座凌风居室,号曰“高斋”。陵阳山又名天寿山,位于太平湖中游西北岸,南北绵亘,东临澄江,东峰、中峰、西峰,三峰矗立,素有“陵阳三峰压千里”之誉,峰陵积翠,古木横空,鸟鸣如缕。相传汉代陵阳主簿窦子明在此山修炼,得道成仙。谢眺驻足陵阳烟雨中,祭山神,拜子明,眼中的泪水顺着清癯的脸颊滑落,心中的惆怅随着飘摇的烟缕远逝。他像游子回到了久别的故乡,皈依了自己的灵魂栖息地。这一时期,诗人笔下的风景,浸透了陵阳烟岚——“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高斋闲望》);“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寒城以一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

从京城,到宣城,一个渴望远离尘嚣的诗人,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诗魂犹在,神魂难安。一介诗人,何处安身?

关于谢眺的治郡政绩,史书记载很简略,《南齐书》只有一句话:“出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书郎。”只如蜓蜓点水,一晃而过;《南史》对此只字未提;倒是《宣城县志》为他留下了一笔:“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其实,诗人仰卧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只是史家的美好想象,至于实绩如何,不得而知。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清静无为”,从来都是梦想主义者的缥缈神话,断难结出太平盛世之硕果。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嘛!

虽然政绩寥寥,谢朓之于宣城,还是应当自豪的。因为,他留下了那么多的人文胜景!“谢朓楼”、“谢公亭”、“怀谢亭”、“绮霞阁”(以“余霞散成绮”之句命名)、“澄江亭”(以“澄江静如练”之句命名)。如此多的名胜古迹,难怪有人将宣城呼之为“小谢城”、“谢公城”了。究竟是诗人多情,留痕于旖旎山水,还是山水恣情,洋溢着诗人之往事余晖,有谁能说得清?——“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君出新林浦向板桥》),他想象自己化作云中玄豹,隐归于南山云雾里。南山云雾里,但愿是归宿!

从京城,到宣城,一个渴望远离尘嚣的诗人,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据考证,谢朓传世之作170余首,约四分之一作于宣城。其名篇《游敬亭山》,情景交融,其心绪随着移步换景而起伏动荡:“兹山亘百里,合卺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游敬亭山》)。他踟蹰山崖,恍兮惚兮,心神迷离;而“一生低首谢宣城”的李白,追踪而至,吟诵了一首《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系黄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0多座,峰岭叠嶂,怪石兀鹫,风啸如虎,其主峰名曰“一峰”,峻拔入云。诗人攀缘登临敬亭山,闻天鸡铮鸣,望后羿射日,欣然泠然,心花如雪,与山对语,与云相望,与魂相依……

然而,一向希望跳出红尘的谢朓先生,最后却被血腥的政治漩涡吞没了。南齐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欲发动武装暴动,指派亲信刘沨连夜找到谢朓,“欲以为肺腑”,共谋举事。谢朓眼见头顶刀光剑影晃动,吓得寤寐难安,哪里还敢上他的“贼船”呢!萧遥光闻讯,勃然大怒,立刻假传圣旨,将他骗回京城,不久就将他处死了,时年36岁。其罪名曰:“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诋贬朝政,疑间亲贤。巧言利口,见丑前志。涓流纤孽,作戒 远图。”——哀哉!

从京城,到宣城,一个渴望远离尘嚣的诗人,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薜荔兮山之魂,缥缈兮灵之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