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东风吹战鼓擂TLP


医院课题有用,航天课题有用,唯独教育界的课题不但没用,而且有毒。

很多年前,不知什么时候他们流行起课题了,当时我们学校最先申报课题的是化学科组,风风火火搞了几年,听说最后连结题都不行,可是他们是学校最早申报又是最威风最眉飞色舞的一个科组,这是多大的讽刺。其实这些课题有与没有,做与不做,对教学完全没有影响,没有正面影响反而有负面的影响。他们的课题为什么没有结题,因为市教研员没多久就换人了,换人了就把他们的课题掉垃圾桶了(这是调侃,有没掉垃圾桶不知,但绝对是没人跟进了)。这样儿戏的东西,说出来都丢人。

还有,教育界的课题也只是坑钱罢了,坑学校的钱,坑老师的钱。半点作用没有,有些课题是可以向学校申请的,有些人甚至一年可以向学校申领过万元去办课题,最后得到了什么,说不出来,只是结题的时候网上翻一大堆东西,修修改改,符合结题要求就行了。还有那些评审的水平参差,区里面找几个高级或者局里面几个多年没从事一线教育的随便评一评那就算过关了。钱可以照样收。其实你不搞课题,学校一样可以生存,告诉外人我们每个科组都有一堆课题,有些还是国家级的,外人会觉得高大上,其实都是不务正业,不好好教书,就你坑我的钱,我坑学校的钱。

以前写论文是最实际的,因为就算你抄网上的,你也必须修改一下,这还是会显示一点水平的,以前论文区一等奖就可以上台领奖,这还会受人信服,现在人人涌去做课题,造假风气盛行。

最后,课题风气盛行,最受伤的是学生,因为一个课题,经常把学生玩弄于股掌之中,大量的表演性公开课,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公开课是要排练的,而且不与正常进度一致,重重复复,动用几个班来排练,这就是毒,可能不会让学生倒退,但大量浪费时间和心思而收效甚微,就是为了让那批听课老师和评审组称赞一下给过关。

强烈要求不要再搞这些门面功夫了,让我们的学生太受伤。


教你孩子学英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没有参与过任何课题研究,实在是惭愧,所以关于课题研究的话题,我就不再做评论。但我参加过优质课大赛,所以想就优质课说一下我的理解,感觉这跟课题研究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没想过要做优质课,只是感觉能把课讲好,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就行了,所以就没有往这方面用心。后来晋级时就因为没有优质课证书,作了很多难,还好临时抱佛脚,总算是顺利晋级。

反倒是晋级之后,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有一次听我的课,给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后来省里举办优质课大赛,那个教研员指名让我参加,我实在是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只能硬着头皮上。

那段日子,每天都在研究教材、教学方法,想把一节课讲好真的不是容易的事儿,除了要把本册课本研究透彻,还要对照课程标准要求,联系整个学段课文的情况,做好课文重难点设定、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拿到了市一等奖。后因性别原因,没能参加省里的总决赛。

通过次经历,我感觉优质课也不是一无是处,通过这个活动,最起码让人又一次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还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

只是最令人伤心的是,这次活动虽然获得了一等奖,却没有颁发任何证书,我心里就犯嘀咕了,领导,我的证书哪儿去了呢?

还有就是这样的活动算不算学校的公务活动?我为这个事儿,来回交通费、住宿费等花了两个月的工资,我想问领导,参加这样的活动需要自费吗?如果这样进行教学研究都是自费的话,谁还会全身心投入呢?

我只是觉得,不努力研究教学,对不起我那几十个孩子,所以,想想还是算了,这样的活动以后谁想参加就去参加吧,我只做好我自己的教学就算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还好有我567


我觉着有意义。

意义有三:

一,给专家型教师提供一个展现的平台。全国1300多万教师,肯定有专家型人才,就算1%也有13万呢,我们学校庞老师在《中学数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多篇,没花一分钱,每次还能挣几十块钱稿费,目前是全区唯一的正高级。

二 ,现在的课题也不花钱。兰州市从2015年以后,课题全部电子版上传市教科所网站,不用浪费一张纸,也不用交课题费,评审费之类。

三,个人课题都是微课题,不费时间的。我们一线教师确实忙,理论水平低,但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一线,关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最有发言权,只要抓住一点就够啦。我在班级管理中,认为高中生要学会自我管理,就在班级开展主题班会,上一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坚持到高三毕业,利用周会课共组织了54次主题班会,基本上两周一次,学生选题,学生主持,效果很好,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成绩也有了稳定提高,事后我就此写了一个小课题,并获得市级立项。在我们学校内部也做了一定的推广。

课题,论文只要不和职称挂钩,让愿意写的人去写,我感觉挺好的。只是现在各地评职称都把课题当成硬条件,就让人很难过。

我是愚哥,一位老班主任,欢迎朋友们交流。



愚哥有话说


好多人骂老师这,骂老师那的!其实最最黑的是教师的上级单位和上上级单位,这些搞行政的人每天没事干,为了显示自己的确在做事,每天想着法的折腾老师,各种开会,各种评估,各种检查,各种精神,各种学习,然后给老师评定职称,让老师挣回去用于改善生活的工资又掏出来,各种打点,各种发表费用,即浪费老师的时间又让老师增加厌恶感,最后钱也被收刮走,然后还被社会上的人骂,😄😄!当老师真好。这样每天应付上级单位安排的事,考虑自己生活,惦记自己的职称。老师们怎么能安心上好课,哪还有精力好好上课,所以说那些拿到职称的真不一定是好老师,那些没拿到的很可能是专心授课的老师。很多校级领导没给学生上过一天课,竟然是教授!是教授哎!


天理老大


这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比中最具讽刺意义的事情!让“科研”二字蒙羞!甚至让几十年来最具实践意义的教研都蒙羞!

在下“有幸”参与了“初中语文阶梯阅读训练”课题“科研”!

一,撰写报告,向上级申请立项。报告咋吹,大家都应该知道!

二,到县教研室集中开会,教研员讲意义、目标、程序。

三,分组实施。以校为单位。

四,各校组织。今天听听你的课,明天听听他的课,当然,也的确按照“导入”“初读”“质疑”“深读”“释疑”“拓展”“写作或演讲”七个“阶梯”来进行的!可是学生根本没法完成!都是老师代替的!但报告不能如实写!

五,结题。各校把报告写“精彩”上交。最后,抽一个最擅长表演的女老师(她们最有表演天赋)演一堂课。

这是科研?我们通常讲一篇文章不大都这个思路吗?反正领导说:这,就是课题研究!就是新成果!我也沾了光!那,就是科研了咯!


枯藤下的独舞者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大多并没有有多少实际意义。

前些年评职称要论文,老师们就千方百计买论文,自掏版面费发表。论文被吐槽得久了,不再唯论文了,好么,换成了课题研究。

中小学教育,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规律性的知识,大多一线教师,被教育教学和各种繁杂的事务包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回家还有家务孩子老人一堆的事儿,连读个书的时间都难得能挤出来,还有精力去搞课题研究?

反正据我观察到的,所谓的课题研究,都是凭空想象一些理念,在网上搜索、复制、剪切、粘贴,拼拼凑凑,改头换面,上报课题时再去教育局找个熟人说说情,有时再花点钱送个礼啥的,也就差不多能立项了;中间的一年搜集点图片文字材料,最后一年再搞点结题材料,上交一大摞打印的材料,就等着拿证书吧。

如果这就叫研究,真让人觉得好笑;科研能儿戏到这样的程度,也真叫人绝望。

那么,是不是搞成了课题研究的教师就一定比没有课题的教师水平高读书多有思想会教书呢?还真不一定。

拿到不同级别的课题证书,对应着能在职称评定中加多少分,只要晋升了职称,谁还会说课题这回事?早扔到一边儿了。要是问老师课题的一些专业问题,他还不一定能说清楚。

可以说,现在的课题研究,就相当于当年的论文,把老师折腾得不轻。很多老师感叹:真难呀!好不容易盼走了论文,可是又发明了个课题研究,比论文的难度更大!

一些所谓的课题研究培训,更是挤占了老师的时间,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养活了一批贩卖套路的人。

学生呢?成为老师表演、捞取利益的材料!



真是的,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真是有的,尤其是折腾的智慧。

职称制度把很多任何事都异化了,原本初衷很好的,一沾上职称,就会很快变了味儿,然后,就会看到很多人都在这其中被扭曲了。教师渐渐变成了全围着职称转,对职称有利的事就去争去抢,没有直接利益的事情不愿去做,能静下心来读书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了,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越来越少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再呆在这个染缸里,纷纷选择出逃,因为这样不科学的事情时时会折磨着一个清醒的人的神经,你如果想要好好地生存下去,除非把自己和他们变得一样!


七仙女儿说教育


自己半瓶子不满,小半瓶咣当的,还搞课题研究?我也不知道,有些老师哪来的那么大勇气,搞所谓的课题研究!

例如我单位搞的什么关于一个城乡结合的“课题研究”,带着孩子去趟采摘园,就算下乡体验活动了。

全是形式主义,没有一个是真正从孩子的发展,深入了解的研究。更没有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探讨的过程!

把精力放在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研究,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


老牌幼教人


课题研究、继续教育、论文,可谓三座高山,但却是大而无用。

这些举措,本来是为了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而备,但却形式化了,失去了其本来意义。只因老师只是"教书匠",对于一个匠人来说,没必要成为"专家",去掌握那么多新而用不上的教育理论。


一些新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等有了硬件再去学也不迟。若是没有硬件,空学理论谁也没兴趣。

而课题研究,其实是"论文"的变种,换个更"严谨"的方式来研究,可这些课题明明是"专家"的活,偏要一线教师去研究,也就为了课题而课题,没有实际意义。

更可恨的是,职称申报必须要有课题,没有的话就一票否决!这让每年的课题发放时间成了"抢夺站",手快的几分钟就加入一个课题组,手慢的又得等第二年。


况且,课题的结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意味着在这一两年中是不能申报职称的,实质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其实没必要这么折腾,教书匠就是教书匠,成不了专家也不打算成为专家,只需要在讲台上无后顾之忧地上好课,课题什么的没实际作用,都还是折腾。


幽幽南山客


前几年,我都在从事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几乎每年都要承担一个市(区)普教课题,目前已结题的有3个,分别获得市普课题一、二、三等奖。其中2016年,被区教科体局评为教研科研先进个人。我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小学教师有必要进行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有助于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的选取,就是从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中寻找问题,把我们解决疑惑的方式方法和运用到的成功经验,进行再次提炼,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可以从教育教学过程中捕捉信息,与同行交流成功的经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要运用到的教育教学手段。

发现的问题,可以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我们对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或者成功的经验,然后把它提炼、总结出来就是成果。课题研究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刚开始接触课题研究时,往往无从下手,主要表现在课题的选取是否有研究价值?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半途而废。在课题结题时,不能东拼西凑,要总结出一套有价值的理论。

二、科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要有指导性

课题研究的选题,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要保证研究过程中的可行性,以便于实际操作。研究成果要有实效性,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学工作和推广。

三、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课题研究要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Lance课堂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非常明确,那就是毫无实际意义。

这样的观点未免偏颇。也会触动某些人某些机构的神经,因为这些群体是这种形式主义的利益既得者。但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愿说假话,不愿装模作样参与这样的活动,那就应该说一点眼见的事实和感想,以期让有幸见到此帖的人,会心一笑。

我赞赏凭良心做教育的人。敬佩那些不计个人利益而真正做教育研究的人,但是在当下环境中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多数情况下,课题研究基本是胡编乱造,且可以以假乱真。有些做法假到令人让人怀疑人生。比如课题资料的整理,字号、字体、装订极其整齐细致,虚假资料一应俱全,根本没有实验和研究,有的只是挖空心思做出来的数据。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做此事,皆因为有利益可图——参与者评了职称,成了“名师”,审阅机构因为培养了“名师”也是政绩满满,皆大欢喜呀!

但正是这样的做法带坏了风气,使学术造假遍地开花,愚弄了像我等一样“跟不上节奏”的人,也使教育这个神圣的行业,乱象丛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