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裹小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给广大妇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裹”出了深深的“足殇”。借助本文,让我们来看看一双从历史深处走来、又将渐行渐远的“小脚”。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在龙陵县平达乡章赛村,生活着一位裹小脚的老人,她叫李美珍,彝族,生于1932年,现年已有87岁高龄。据老人回忆,她大约于1942年开始裹小脚,如今已经裹了整整77年。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据现代学者考证,裹小脚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元代的裹小脚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裹小脚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裹小脚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虽禁不止,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裹小脚。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李美珍老人虽然没有生活在古代,但受“裹小脚”这种陋习的影响不浅。她在9个同胞兄妹中排行老二,家里劳动力多,家庭殷实,生活富庶。老人家告诉记者,从她记事起,她的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的女性长辈及比她年龄大的小姐妹们都裹着小脚。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当时都以女子脚小为荣为美、脚大为耻为丑,‘大脚姑娘’是很难嫁出去的。‘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更甚者还有小脚不到三寸的。”李美珍老人回忆道。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鉴于当时沿袭下来的“时尚”,李美珍也“跟风”裹起了小脚。李美珍老人说:“先前我自己学裹不成,后来在母亲的指导下,用热水先洗脚,趁脚还热乎暖和的时候,将大脚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尽量朝脚心拗扭,使其紧贴住脚底板,再用浆好的裹布用劲把脚缠好后,又用针线把裹布的头密密缝好,硬挤进尖头鞋里行走。很疼很疼,疼得好像断骨抽筋!”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顿了顿,一种后怕和痛苦的表情在老人的眼神里游走。“白天生厉厉地疼,晚上火辣辣地烧,脚上的肉好了烂、烂了好,恶臭扑鼻,反反复复,白天和晚上我不知偷偷哭了多少回。”老人继续回忆道,“真是‘裹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就这样,“小脚”在日复一日的锥心疼痛中渐渐缠裹成型。然后每隔十天半个月,又再紧一次裹布,又再生厉厉地受一场煎熬。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长度不过三寸,足弓深深弯曲,五个脚趾只见脚拇趾,活脱脱一个小三角粽子模样的“肉疙瘩”,并且相伴终生。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采访当天,李美珍老人被在龙陵县城工作的儿子接到了城里,和孙儿孙女们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老人11岁的重孙女邓雨馨一边和祖母交谈,一边为祖母修剪指甲。问及是否能够经常目睹祖母小脚的“真容”,小姑娘表示长这么大,只见过一次。小姑娘说:“我大约在9岁的时候见到过老祖的小脚,那时老祖的小脚是这样的:大脚拇趾就像‘独树一趾’,单独伸出来。另外的4个脚趾头紧紧朝脚底板的肉里抠进去。当时我感到很震惊,竟然还有这么小的脚,同时还感到戳进肉里的疼,真的难以想象当时老祖受了多少疼痛和煎熬!”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这种畸形的审美观让中国古代女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肉体的疼痛能够日渐“结痂”,但1954年嫁为人妻,继而成为人母之后,李美珍上山种地、带娃办家等,诸多的不便成了谋生路上的“绊脚石”。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耕田种地走不了远路,肩扛手提干不了重活,稍微不慎就会摔倒;带娃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用喊声呼唤跑远的孩子;上下楼梯因腿脚不灵便、重心不稳多次吃过“栽跟头”的痛苦等,但老人家还是用尽全部的力量,像冬日的蒲公英一般以手脚触地的姿势,用最刚强、最负责任的举动,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了儿女,成就了母慈子孝、和乐幸福、有着23名人口的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采访中,李美珍老人还告诉我们,对于裹小脚的妇女来说,“洗脚”是件耗时耗力的“大事”。每次解开长长的裹脚布、脱开鞋套,再泡洗、修剪厚厚的老茧、大大小小的鸡眼儿,然后再次穿戴好,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李美珍老人还从床底下拿出一双破损的绣花鞋给我们观看,红绿黑三色为主的绣花鞋上绣着美丽的花朵,一针一线都是内心追求美丽的默默宣言。据李美珍老人的亲人们介绍,老人的绣花鞋都是老人自己剪裁、一针一线缝、绣起来的。一双绣花鞋缝缝补补,老人家要穿七八年的时间,白天穿好的,夜晚用破旧的当睡鞋,很是节俭珍惜。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说话间,李美珍老人调皮可爱的重孙女邓雨馨还将自己的脚和祖母的脚放在一起,让大家直观地比较一大一小有多大的差异,并将自己的脚穿进祖母的绣花鞋里,但是只能套住近二分之一的脚板。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交谈中,李美珍老人有些累了,从长衣裳里翻出烟盒,拿出槟榔、炉子、烟叶、石灰咀嚼起来。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提过神后,老人又开始打扫院场、到菜园子找菜。午饭时,老人依然没习惯夹菜吃,一味儿的光吃点儿白饭,孝顺的儿孙们总会细心地照料着老人。李美珍老人的儿子说,老人还有个习惯,如果有客人在家里吃饭,老人从不上桌,无论怎么劝说和开导,老人总是独自一人在厨房里静静地吃饭。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午饭过后,李美珍老人和儿孙们一起看电视小做休息,然后李美珍的儿子带着老人到楼下晒太阳。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初春的暖阳下,儿子紧紧牵着母亲的手,边走边聊。春风拂来,掀起了老人缠裹在白布包头里露出来的丝丝银发,就像掀动着一团白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种子。望着老人蹒跚的步履和佝偻的身躯,令人不禁感叹 :那丝丝缕缕的白发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摇摇摆摆的小碎步中,有着多少历史的足殇!

保山聚焦: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小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