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鄭成功這個名字,被人叫了數百年,幾乎所有知道清朝的人,都知道這一位抗擊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

但歷史的真相很殘酷,也充滿了戲劇性。

歷史上其實只有“朱成功”,從來沒有“鄭成功”。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鄭森

朱成功本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

後是由明紹宗賜姓“”,改名為“成功”,所以叫“朱成功”,因為大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世稱“國姓爺”,而能夠被賜國姓,這在明朝是極為罕見的無上殊榮,更要傳諸子孫,整個家族因此高光顯赫,除非日後子孫有叛逆者,否則絕無可能恢復本姓。

《閩海紀要》:

成功原名森,字大木,天啟甲子年七月十五日生於日本。

誕時萬火齊明,丰儀秀整。七歲取回,俶儻有大志。年十五,補南安弟子員。試高等,食餼。赴省試,有金陵術士相之,驚曰:“君非科甲中人也,殆王侯相矣!”

時方銳志場屋,不以為然。及隆武召見,奇其狀貌,封忠孝伯;撫其背曰:“惜朕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

因賜姓朱,改名成功。

自是,中外鹹稱國姓雲。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明紹宗·朱聿鍵

《賜姓始末·卷一》:朱成功者,鄭芝龍之子也;母為夷女,原名鄭森。

《思文大紀·卷二》:賜平彝侯鄭芝龍長子成功姓朱氏,以駙馬體統行事。

朱成功本是鄭芝龍的兒子,鄭芝龍則為明末清初時期,活躍於東南沿海臺灣及日本等地的第一大海盜,並且建有一支實力強大的私人海軍。

《賜姓始末·卷一》:初,芝龍之為盜也,所居為泉州之東石。

因鄭芝龍勢力龐大,明朝政府無力剿滅,便轉而招安,後來鄭芝龍接受朝廷招撫,官封都督同知,但緊跟著清軍就入關了,鄭芝龍緊接著降清,被軟禁於紫禁城,清廷便以此要挾遠在臺灣的朱成功,連續數年招降不成,最終鄭芝龍被打入牢獄,於1661年11月24日被殺。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鄭芝龍入臺灣

而朱成功與父親鄭芝龍之間,因此存在著一定隔閡,甚至可以說是“仇意”。

鄭芝龍當初降清的時候,其實面臨抉擇,他本是明朝的人,降清就意味著叛國,朱成功得知父親要降清的時候,說了這麼一段話:

功不從,上書有:“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編素而己”之句。——《臺灣外記》

大意就是說:“從來都是父親教兒子要忠誠,從來沒聽說過要教兒子侍奉二主的。今天父親不聽兒子的,如果以後遇到不測之禍,那當兒子的就只能給您老人家披麻戴孝了。

後來鄭芝龍不顧民族大義與朱成功的勸阻,毅然降清,朱成功便立即與其斷絕父子關係,徹底劃清界限。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朱成功大敗荷蘭殖民者

那麼鄭成功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是因為清廷打下江山以後,忌諱“明朱”二字,更為了噁心不肯招降的朱成功,於是故意把他稱為“鄭成功”,便是上文所說,鄭芝龍在清軍入關時當了漢奸,改為原姓便意味著與判國賊子無疑,所以將朱成功叫為“鄭成功”,是屬於滿清朝廷的惡意,而並非朱成功本人改回原姓。

而滿清朝廷的根本目的,就是否認當初明帝賜的姓,詆譭朱成功,甚至在滿清侵佔臺灣後,強迫朱成功的後人改回“”姓,對於被賜予國姓的朱成功一門來說,無異於是奇恥大辱。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1683年,清朝水師提督施琅率大軍進攻臺灣

在古代,皇帝賜姓是天大的殊榮,尤其是賜國姓,意味著被賜姓的人跟皇族同是一家,而朱成功的賜姓,更是在後來得到了永曆帝朱由榔的二次承認,以及就連康熙皇帝在鄭氏後人歸降後,也下詔承認了朱成功的“國姓”,並對朱成功遺體予以厚葬。

《清史》:鄭氏歸降後,康熙皇帝下詔:“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但很多人可能會說,那改姓不就是欺師滅祖嗎?

其實不然,在古代,對於這些被賜姓的功臣來說,這反而是一種莫大的榮耀,而且後代子嗣都會延傳賜姓,並以此取名,整個家族也會憑此光宗耀祖。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婁敬,‘婁’者乃‘劉’也。”賜姓劉氏,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

《新唐書·李勣傳》:帝喜曰:“純臣也,詔授黎州總管,封萊國公,賜姓。”

《留青日札·江彬》明·田藝蘅:“彬亦建功,漸謀進用,賜姓朱氏。”

尤其是上古時期的氏族社會,賜姓更

代表祖先榮耀,或彰顯被賜姓者畢生功績

如黃帝第六世孫——伯翳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

皋陶子伯翳(伯翳,人名),佐大禹治水,烈山焚澤,驅逐猛獸,以功賜姓曰嬴,為舜主畜牧之事。(伯翳,黃帝六世孫,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賜姓“嬴”,其後代有沿用“嬴”姓者,乃秦皇嬴政。)

《史記·秦本紀第五》司馬遷著:(伯翳)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刊·伯翳世系》: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父——大業——伯益(賜姓嬴)——(中間省略數代)——非子(即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公伯——秦仲——秦莊公(後續省略數代)——秦始皇嬴政。

由此可見,帝舜賜姓伯翳為“嬴”,而其秦國後世君主,便沿用此賜姓,稱嬴政。

通過此賜姓“嬴”,世人便可獲悉秦始皇的祖先伯翳,曾有助大禹治水的功績,堪稱世族顯赫。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朱成功雕像

所以鄭成功這三個字,本質上就是滿清政府為了噁心朱成功,才故意這麼叫的,而朱成功的反應就是,誰要敢在他面前稱呼他為“鄭成功”,輕則怒而相向,重則抽刀怒斬,不外如是。

在記錄南明政權的史料中,除清廷方面稱其為“鄭成功”外,絕對不可能有人敢如此稱呼,就連朱成功最親密的部下,也會尊稱他一聲“藩主”,而諸如明朝遺老徐孚遠、沈儉期等人,在留於後世的文書中,也會稱其為“賜姓公”,或稱其“招討”,即最初朱成功在南澳招兵時,自封“招討大將軍”,後來因軍功卓絕,明紹宗便加封其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

《臺灣外記·卷二》:封忠孝伯,賜尚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

至於民間百姓,則稱朱成功為“國姓爺”,甚至就連和朱成功有關的遺物,均被冠以“國姓”二字,如“

國姓瓶”、“國姓井”,此處國姓均為“朱”。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朱成功軍隊所用“火藥瓶”,別名:國姓瓶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福建泉州“國姓井”

《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廈門大學·鄭成功歷史調查研究組編):

荷蘭殖民者,也都隨閩南百姓的稱謂,而按閩南語音譯為“Kocksinja”,即朱成功。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國姓爺接受荷蘭殖民者投降

殊不知,在朱成功死後,竟然被清廷噁心了數百年,直至今時今日,依舊矇蔽著無數世人。

實際上,鄭森本人除在部下或外界,如與荷蘭人、西班牙交涉時,自稱“本藩”外,其自擬函件,亦或所寫詩文,落款必鈐“朱成功”三個字,於他而言,這便是莫大的殊榮。

此名更在鄭森自鑄的銀幣——“漳州軍餉”上得以證明,漳州軍餉的幣面有“連筆草書花押”,而其中的紋樣,便包含“朱成功”三個字。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圖中紅色橢圓為“朱成功”草書字樣

隆武二年十二月,即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今福建泉州小金門島)誓師反清,便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

《臺灣通史·卷二·建國紀》:文移(誓師公文)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時年二十有三也。

(鄭重聲明:為防止產生歧義,此處所說“《臺灣通史·卷二·建國紀》”,為“明朝建國“,而《臺灣通史·卷二》所著歷史階段,為”起於永曆十五年,終於三十七年”,望各位頭條讀者不要誤解。由此更加證明,臺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本人聲明,絕無特殊政治立場,只陳述歷史,望各位頭條讀者知悉,謝謝。)

綜上所述,自古以來的賜姓,便是古人對於功臣的最高榮譽之一,因此朱成功將明紹宗賜予的“朱成功”,看的比自己的命還重要,甚至達到被人叫一聲原名“

鄭成功”,就會大發雷霆的程度。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朱成功收復臺灣

而鄭成功這一名諱,只不過是清廷東拼西湊而來,因朱成功原名也不叫鄭成功,而是鄭森,後來明紹宗不止賜姓,更是一起賜名為“成功”,但滿清朝廷為報復朱成功不降之意,所以便將明紹宗賜他的名字“

成功”,與被朱成功視若“叛國本姓”的“”結合為“鄭成功”,實則含有譏諷貶低之意,且充滿了惡意嘲弄。

還有另一層意思,是因為清廷在打敗鄭氏集團後,為防止鄭氏抗清殘餘力量東山再起,便將“鄭”姓指為“抗清姓氏”,以此昭告天下,復朱成功本姓為“鄭”,稱為“鄭成功”。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朱成功雕像

而更加諷刺的則是,朱成功曾經為收復臺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乃至子孫因其卓越功績而家門顯赫,卻不曾想鄭氏後人懼怕清廷強權,為與明朝撇清關係,也不再稱自家先祖為朱成功,而隨清廷之意,稱作鄭成功。

如果國姓爺本人泉下有知,自家後代竟改用清廷所喚之“鄭成功”來稱呼自己,恐怕也會含淚九泉,不得安息吧。

——————

參考文獻:

《賜姓始末》清·黃宗羲:朱成功者,鄭芝龍之子也;母為夷女,原名鄭森。

——————

《閩海紀要》:成功原名森,字大木,天啟甲子年七月十五日生於日本。

誕時萬火齊明,丰儀秀整。七歲取回,俶儻有大志。年十五,補南安弟子員。試高等,食餼。赴省試,有金陵術士相之,驚曰:“君非科甲中人也,殆王侯相矣!”

時方銳志場屋,不以為然。及隆武召見,奇其狀貌,封忠孝伯;撫其背曰:“惜朕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

因賜姓朱,改名成功。

自是,中外鹹稱國姓雲。

——————

《臺灣外記》:功不從,上書有:“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只有編素而己”之句。

《臺灣外記·卷二》:封忠孝伯,賜尚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

——————

《清史》:鄭氏歸降後,康熙皇帝下詔:“朱成功系明室之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

皋陶子伯翳(伯翳,人名),佐大禹治水,烈山焚澤,驅逐猛獸,以功賜姓曰嬴,為舜主畜牧之事。(伯翳,黃帝六世孫,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賜姓“嬴”,其後代有沿用“嬴”姓者,乃秦皇嬴政。)

——————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刊·伯翳世系:》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父——大業——伯益(賜姓嬴)——(中間省略數代)——非子(即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公伯——秦仲——秦莊公(後續省略數代)——秦始皇嬴政。

——————

《鄭成功收復臺灣史料選編》(廈門大學·鄭成功歷史調查研究組編):

荷蘭殖民者,也都隨閩南百姓的稱謂,而按閩南語音譯為“Kocksinja”,即朱成功。

——————

《臺灣通史·卷二·建國紀》:文移(誓師公文)稱“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時年二十有三也。

——————

《史記·秦本紀第五》司馬遷著:(伯翳)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

——————

《思文大紀》:賜平彝侯鄭芝龍長子成功姓朱氏,以駙馬體統行事。

——————

鄭成功被誤叫了數百年,曾破口大罵:“老子姓朱,不姓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