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簡史之明鄭時期(上)

感覺還是換回原本的寫作手法好了,嘻嘻

明鄭時期又被稱為鄭氏治臺時期、東寧王朝、東寧王國、鄭氏王朝、明鄭王朝,或以其建國者,稱其為延平王國、鄭氏王國等。現今歐美主要使用東寧王國,如英文 Kingdom of Tungning、西班牙文 Reino de Tungning 等,此用法未知由華文世界或者西方率先使用。此外當時西方人也有稱鄭氏政權為福爾摩沙王國(英語:Kingdom of Formosa)、臺灣王國(Kingdom of Taiwan)、國姓爺王朝(Koxinga dynasty)者。朝鮮王朝稱其為大樊國或大樊。

臺灣簡史之明鄭時期(上)

明鄭王朝旗

  • 背景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建立大順政權;不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族建立的清朝八旗軍又擊敗李自成,定都北京,並繼續向南方進攻。與此同時,明朝遺臣在南京建立了史稱南明的偏安政權,但軍事不利,清兵以破竹之勢克南京,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陸續接收其勢力,繼續在東南沿海武裝抗清。1658年~1659年間,鄭成功大舉攻打南京失敗,實力大損,迫於形勢,決定奪取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支配的臺灣以供部隊給養。

臺灣簡史之明鄭時期(上)

鄭成功北伐

  • 登陸臺灣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正月),鄭成功在金門誓師;他親率將士25000名、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次月抵達澎湖,四月抵達鹿耳門。並利用漲潮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以優勢兵力包圍荷軍防守薄弱的普羅民遮城,並切斷荷軍水陸交通,不久,普羅民遮城守將貓難實叮獻城投降。

臺灣簡史之明鄭時期(上)

鄭成功登臺路線

  • 荷軍節節敗退

四月初,鄭成功親率大軍對防禦堅固的荷蘭首府熱蘭遮城進行攻打。經派楊朝棟諭揆一投降無效後,即調集火炮朝城堡炮轟,然而在從大員市鎮朝城堡進攻時,卻遭荷軍居高臨下擊退。之後鄭軍即採取長期圍困,同時將多數部隊派往各地囤墾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五月下旬,荷蘭東印度公司得知臺灣戰況後,決定派七百人、戰艦十艘赴臺。七月初抵達。之後雙方稍有接觸,但均無較大戰事。至八月,雙方再度海戰,鄭軍經一小時激戰,擊毀荷艦二艘、俘小艇三艘、殺敵百餘人,其餘荷艦逃往遠海。

臺灣簡史之明鄭時期(上)

臺江海戰

  • 失敗的同盟

    荷軍遭此重創,無力再對鄭軍發動攻擊,只有幾次零星的騷擾式突襲。十一月清靖南王耿繼茂致信揆一,說他知道鄭成功攻打臺灣的消息,提議清荷結盟,掃除中國沿海的鄭軍。大員評議會認為這是最後的機會,便派遣3艘火力最強的戰艦,以及滿載作戰物資的2艘小船,準備與清軍共同作戰,藉此逼迫鄭軍解除包圍。十二月揆一派領軍艦前往福州。不料卡烏到了澎湖時藉口避風停滯不前,後來更直接率部分軍艦返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

  • 收復臺灣

    十二月初鄭軍於鯤鯓半島發動總攻擊,以大炮不停轟炸,打向烏特勒支碉堡,幾乎將之夷為平地,荷蘭守軍被迫自行炸燬碉堡殘餘部分後撤退。此役徹底瓦解了熱蘭遮城內守軍的士氣,揆一有意開城投降,雙方便開始協商和談內容。鄭成功表示在9個月的圍城期間,已有相當多的花費,除了要荷蘭人交出熱蘭遮城外,更要裡面所有的財物作為賠款。而揆一等人則是堅持條約必須有全副武裝撤退,以及雙方互換人質,也盡力爭取可帶走的個人財產。最終於2月1日,雙方代表到大員街,依照本國習俗,舉行誓約、簽字、蓋章等程序,完成締約。

臺灣簡史之明鄭時期(上)

荷蘭簽約投降(1662年2月1日)

  • 對臺灣影響

    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建立了臺灣第一個漢人區域政權,隨者戰役來臺的將士以及眷屬,加上收留不願配合遷界令的中國沿海人民,估計約帶來了數萬移民,臺灣跟東南亞、太平洋等南島文化開始分道揚鑣,漢文化漸漸成為臺灣的主流文化。

臺灣簡史之明鄭時期(上)

民族英雄鄭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