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一次人口大流动,让湛江市区人口在短时间翻了一倍

之前文章谈到了湛江古代史上的四次大迁徙,奠定了湛江人口来源的基础。除此之外,上个世纪还有几次人口大流动,每一次都与时代的大事件密切相关。

上世纪最大一次流动,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那个时候,我国沿海地区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虐下,相继沦陷。当时,广州湾(今湛江市的一部分)是法国殖民地,暂时偏安一隅,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的一次人口大流动,让湛江市区人口在短时间翻了一倍

广州湾地图

特别是我国沿海通道被日寇切断后,广州湾成了通商重镇和航运中心,大批物资都由此进出口。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38年至1940年期间,每年由广州湾出口的物资达一千万美元,是战前的20倍。进口的物资更大,1942年达最高峰,进口额占国统区21.7%。

广州湾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水陆交通方便,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大商人纷纷到广州湾开设商号。三、四年时间,广州湾的酒店、茶楼、银号、旅店应运而生,新的建筑楼房拔地而起,可谓“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1941年底香港沦陷,港澳一带大量难民涌入广州湾,一时令广州湾人口膨胀。这个时候有10多万难民逃到广州湾,霞山由二万人猛增至四五万人,赤坎由四、五万人增到十万人,可以说这次流动让湛江市区人口短时间翻了一倍!

由于香港人猛增,湛江就此有了一个“小香港”的称号。后来,弹丸之地的广州湾实在装不下这么多人,一些人还转移到海康、徐闻、廉江、吴川等地居留。

当时,各行各业的难民齐集广州湾,当中有不少名人,如香港电影皇帝吴楚帆、张瑛;粤剧泰斗马师曾、薛觉先、红线女;大画家赵少昂;球王李惠堂等人都到广州湾避难。人口的猛增,令广州湾经济文化畸形发展,当时的繁华程度在全国的大城市中都算是名列前茅。

上世纪的一次人口大流动,让湛江市区人口在短时间翻了一倍

香港影帝吴楚帆

1943年2月,日寇侵占广州湾,部分难民转入了广西或雷州半岛内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逃难广州湾的难民,80%回原籍,留下来的两万多人,在广州湾安家落户,为湛江地区以后的建市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如香港粤曲平喉领袖郭湘文、讲古大王单眼仔孔权、杰出英语老师邓成夷、著名医生张超、邝斌全、著名商人陈基等都是湛江1945年建市时的第一批外籍市民。

总之,抗战时期的人口暴增及畸形的经济繁荣,是湛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次短时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上世纪的一次人口大流动,让湛江市区人口在短时间翻了一倍

1945年广州湾庆祝抗战胜利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讲到解放后湛江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有兴趣的朋友请记得关注和阅读喔。(本文已获湛江民间历史学家骆国和老师原创授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