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将张辽是如何一战斩杀太史慈的?张辽最终的结局如何?

忠肝义胆岳老三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是东吴名将太史慈在临终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段话说的是又壮又悲,悲壮异常,有那种壮志未酬身却先死的无奈之感。说完之后太史慈就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一岁,无不令人折腕叹息。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氏,早年和刘备一起帮助孔北海剿灭黄巾,后投奔刘瑶,在刘瑶处不得重用,孙策讨伐刘瑶,太史慈和孙策发生了著名的神亭岭大战,后来被孙策收降。自此成为东吴大将,帮助孙策扫平江东,是东吴的开国功臣。

对于太史慈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出自于名著《三国演义》当中,太史慈是被张辽设伏受箭伤而亡;一种是来源与正史,太史慈在赤壁之战之前建安十一年就逝世了,所以在正史当中便不存在之后的张辽设伏太史慈受箭伤而亡的事。因为小说《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大家都愿意接受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都认为张辽和太史慈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下面笔者就先从从演义的视角出发,阐明剖析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

赤壁鏖战之后,曹操安排了张辽为主将,李典、乐进为副将驻守合肥这个重要的地方,曹仁守南郡,曹洪守彝陵,夏侯惇守襄阳。除了张辽守卫的合肥安然无恙之外,其余的几个地方都丢失了,孙权带着兵马一直在合肥和张辽交战,但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直到程普带着兵马过来汇合了之后,孙权有了底气便开始和张辽决战。两军对阵之时,太史慈和张辽大战七八十回合都不分胜负,李典和乐进合计偷袭孙权,吴将宋谦挡住乐进,被李典一箭射死,太史慈见状回撤,吴军针脚大乱,张辽趁势取胜。

罗贯中在此处就已经给了读者一个暗示,论武太史慈可以和张辽平分秋色,论智还不如李典乐进,如果和张辽过招肯定不行,为之后的被张辽设计被伏击做了铺垫。

在这个时候孙权都被张辽气哭了,不仅被张辽打败,爱将宋谦还死了,正在小孙郁闷的时候,太史慈给孙权出了一个主意。太史慈手下一个叫戈定的人和张辽手下养马官是兄弟,就把密谋里应外合的计划告诉的孙权,旁边的诸葛瑾告诫太史慈,说张辽足智多谋不能莽撞。子义是坚决要去干张辽,在加上小孙同志报仇心切,就拨付子义五千兵马,去包抄张辽的老窝合肥。戈定也和他的同伙商量好了,先放火让城中大乱,趁机刺杀张辽,这个计策对一般的将领可能适用,对付张辽不行,因为张辽是帅才。

在这里笔者认为,演义中的描述把太史慈说的有点没脑子,因为兵家大事那么重要,居然交个一个小小的养马官,着实是有点轻浮,只能说是为之后的太史慈遇伏而做的铺垫。

张辽在得胜归城之后,命令部下人不卸甲马不落鞍,防止东吴趁着庆功松懈的时候偷袭。有胜虑败,张文远真帅才也,戈定那小儿科的把戏估计是玩不动张辽的。城中起火四处大乱,戈定动手了,张辽准确的分析是作乱之人蛊惑军心,不可能是整个城里的人都造反。李典擒杀戈定并知道事情原委之后,张辽将计就计把太史慈骗到城中,张辽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而回。

小孙知道太史慈受伤,便退兵不打了,后来太史慈病重,小孙让张昭看望太史慈,太史慈说了: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句话之后就驾鹤西去了,小孙知道太史慈去世,悲伤的不得了,就把太史慈葬在南徐,他的儿子太史享被孙权当做了养子,孙权这一点做的很不错。

罗贯中先生对太史慈一生的评价是: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正史当中的太史慈声名显赫,消灭了刘磐一帮寇匪,孙权让其管理南方的事务,连曹操都给他写信,心中空无一物只放了一味中药当归,可见曹操对他也是很重视,也证明了太史慈在当时的影响力已经是超出了江东的范围,连中原的曹操都听说了。但是太史慈是无缘参加合肥大战的,因为他在建安十一年就病逝了,临终前说了开头的那断话,在他死后他的后人受到孙权的优待和演义中是一致的,算是得了善终。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太史慈的评价是:

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说完了太史慈,再聊聊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先后跟随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可以说是他是颠沛流离历经了坎坷未遇明主,后来吕布兵败身亡,被曹操降服。跟随曹操征战乌桓建功立业,于关羽意气相投。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之后奉命守卫合肥,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士兵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击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造成东吴军队大乱,后来又差点活捉孙权,此战在《三国志》张辽传中有详细的记载。经过这一战,张辽威震江东,晚上小孩子哭闹,大人们就用张辽的名字吓唬小孩,“张辽止啼”这个典故就被流传下来了。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没有一丝的懈怠,因为张辽在,东吴就不敢觊觎合肥这块地方。曹丕晋升张辽为晋阳侯,在洛阳张辽朝拜曹丕的时候,曹丕亲自询问了他关于打败孙权的一些细节,并加封了他的家人和跟随他作战的士兵。张辽回到驻地之后生病,曹丕亲自握住张辽的手,并且赏赐宫廷的衣服。当时东吴是非常害怕张辽的,孙权得知张辽生病了以后,告诫诸将不能轻举妄动,因为张辽太猛了。

但是英雄总有谢幕的时候,张辽因为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算是一个因公殉职的将领,曹丕都为张辽的逝去而落泪,他的儿子张虎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曹丕追忆当年张辽李典在合肥立下的功劳,写下诏书,高度评价了当年张辽以少胜多的丰功伟绩,使得东吴至今还没有勇气来攻打我们,是国家真正的良将,对张辽和李典都大行赏赐。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虽然太史慈和张辽分别为不同阵营的名将,但是他们的精神值得钦佩。太史慈临死不忘要为国家建功立业,感叹自己死的太早;张辽作为封疆大吏,从未辜负国家对他的托付和信任,最终病逝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俩都有着恪尽职守的优良品质,如果两人能一个喝顿酒,说不定还真的能成为好朋友。兴亡谁认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用这样的一段话来概括他俩的一生,是再合适不过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蔡公子讲历史


三国中,猛将遍天下,但有趣的是,武力强的猛将基本都在曹操和刘备阵营,孙权阵营则基本没有叫的上号的,也只有太史慈一人勉强能算武力高强。不知道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是不是东吴爱萝莉的传统导致的哈哈!好了,调侃的我们不说了,我们来聊聊张辽如何一战斩杀东吴名将太史慈。

张辽,我们知道,曹操“五子良将”之首,一生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曾有张辽以300军破孙权十万大军一说,可见其勇猛。赤壁之战后,张辽主要镇守合肥,期间,多次打败孙权,让孙权赚了个“孙十万”的名头,可见张辽给孙权造成多么刻骨铭心的伤痛!

(张辽)

三国故事中,最精彩最热血的就是猛将之间的碰撞,这一次是太史慈对战张辽。一次,孙权鏖战张辽,虽兵力占优,可惜还是被张辽击退,身处险境,亏得太史慈勇猛舍身相救,才得以脱险。

(孙权)

急于立功的孙权,当下悲愤交加。此时太史慈心生一计,说自己手下有一人名唤戈定,与张辽的马夫是兄弟,而马夫因被张辽责罚心怀怨恨,愿为内应刺杀张辽。太史慈已让戈定混入城中,我方愿为外应进攻合肥。孙权苦战未果,一听此计,觉得可行,便让太史慈依计行事。

不得不说,张辽真不愧是五子良将之首,这个计策被其识破了。但张辽不动声色,将计就计。张辽先秘密斩杀戈定和其马夫,再埋伏好于城中,半夜佯装举火。太史慈一看,顿时大喜,奸计得逞了,马上就率大军杀入城中。结果显而易见,被埋伏的张辽杀了个措手不及,军队死伤殆尽,自己也被乱箭射伤,手下拼了命才把他就回营中。

三国猛将,最重气节,每逢惨败,必气急攻心。回到营中的太史慈,悲愤难当,导致伤势加重,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太史慈大呼“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而后,享年41岁!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而在正史上,太史慈其实并未与张辽交手,因为在合肥之战发生之前,太史慈就已经病逝了!

当然,那句“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确实是他说的,代表了一代名将建功立业的追求,对征战沙场的向往!

至于张辽的结局,在曹丕称帝后,张辽已经老了,且身染重病,仍然驻防合肥。公元222年,张辽击败吴江吕范后病情加重,不久病亡。而《三国演义》中,张辽则是被丁奉一箭射伤,回到许昌后因箭疮迸裂而亡!不得不说,《三国演义》中众多名将都是死于名不见经传之人手中,不知道,罗老这样的安排是何意?

我是七夜侃历史,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祝福大家升职加薪,天天好运气!


七夜侃历史


张辽与太史慈皆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不过太史慈却因早亡令后人多有惋惜,话说太史慈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清楚,太史慈之死与曹魏名将张辽有着莫大的关系,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历史上的张辽与太史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

张辽计杀太史慈

张辽计杀太史慈一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话说孙权自赤壁一战大胜后,便一直对合肥虎视眈眈,继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后,孙权终于坐不住了,于是开始率军攻取合肥。时合肥守将乃张辽也,副将有李典,乐进,此三人皆曹魏名将也。初次对阵时,太史慈便与张辽展开了大战,然七八十回合过去了依然不分胜负,然正在两人酣斗时,魏将李典,乐进突然引军直接杀向孙权,使得孙权首战失利。孙权战败回营后十分沮丧,这时太史慈前来安慰,并为孙权献上一计。时太史慈有一亲信的故友在张辽账下当差,太史慈使亲信买通故友刺杀张辽,然后与自己的亲信里应外合,杀入合肥城中。然不想张辽谨慎多谋,张辽擒杀内奸后将计就计,将太史慈引入城中时,张辽一声令下,顿时箭如雨下,吴军伤亡惨重,太史慈也身中数箭,虽得以逃出,但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历史上的太史慈与张辽

当然,张辽计杀太史慈毕竟是小说之言,其实历史上的太史慈并非被张辽计杀。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和张辽究竟是怎样的呢?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太史慈乃东吴名将也,素以忠勇著称,本为刘繇部下,刘繇被孙策所破败走豫章后,太史慈逃入山中收拢残部继续抵抗孙策,后被孙策所俘,因孙策诚心劝降,加之感念孙策不忘昔日神亭岭一战,故此后诚心追随孙策,助其平定江东立下不世之功。

只可惜太史慈英年早逝,公元206年,太史慈病逝,年仅四十岁。太史慈死于赤壁之战前,所以根本不可能随孙权攻打合肥。太史慈临死前曾留有一名言: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真英雄也,然其早逝,何其悲壮也!

张辽,字文远,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原为吕布部将,吕布被曹操所破后归降曹操,此后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功勋。自曹操南征孙权无果后,便委以张辽大任,命其驻守合肥以防东吴,曾于逍遥津一战大败东吴孙权,名震天下。据《魏略》记载:

“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这便是后来所说的“张辽止啼”。

公元222年,孙权背盟,反叛曹丕,曹丕遣张辽,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时张辽已染病在身,却依然坚守在一线,于同年击破吴将吕范,然而张辽自身的伤病也愈加严重,不久病逝于江都。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三国演义》毛本53回,讲述孙权率领太史慈等人进攻合肥,与张辽交战。第一日交战,张辽和太史慈大战近百回合,不分胜败。但其他吴将太垃圾,乐进突击孙权,李典射死宋谦,太史慈因此弃却张辽退回,被张辽乘势掩杀,吴兵大乱。

太史慈当夜献计,原来张辽手下的养马后槽,与太史慈部将戈定是弟兄,愿意内应刺杀张辽。诸葛瑾认为这个计策很冒险,但太史慈坚持。于是东吴制定了里应外合的战略。谁知张辽足智多谋,提前有所准备。当后槽和戈定在营中放火捣乱时,反被李典擒拿,张辽将二人斩首。此后,张辽下令打开城门,太史慈以为城中已乱,带兵杀入,被城上乱箭射下,太史慈中箭受伤,回营后大叫而死。东吴第一流猛将就此含恨而终。

不过,演义中的张辽射死了太史慈,自己却也死在箭下。那是在224年,曹丕亲统大军讨伐东吴,被东吴大将徐盛击败。曹丕的龙舟着火,慌忙下船逃跑。丁奉拦截,张辽上前迎战,却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好徐晃救援,回去后不久就死了。演义中丁奉武艺最多只有强二流,比张辽差了一个档次,结果却被这么一箭断送。更亏的是,太史慈死的时候还有一首赞诗,张辽死的时候却只有一句“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要知演义中曹魏是反角,东吴是配角,多数时候曹魏戏份比东吴多,结果作为曹魏第一号名将,这么轻轻交代过去,太可悲了。


巴山夜雨涮锅


《三国演义》中太史慈确实是张辽所杀,这在书中第五十三回有描述;

太史慈与张辽大战六七十回合,不分胜负,而后太史慈所献的里应外合之计被张辽识破,张辽将计就计,设下伏兵,袭击进入合肥的太史慈,张辽下令士兵万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回到营帐后便身亡。

当然这只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其实太史慈在正史和演义还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演义中将太史慈去世的时间王后调了很多,比如演义中还参加了群英会、赤壁之战,甚至还于合肥对战张辽,那么正史当中的太史慈又是如何去世的?

太史慈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早年跟随刘繇,其武功高强,曾与小霸王孙策大战,不分胜负,之后归降孙策,为孙策平定江东,屡建战功,《三国志》记载太史慈善于射箭,箭术精湛,弦不虚发,有一次跟随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个人在城楼上扶着墙大骂孙策,太史慈一箭命中此人手掌,将其手掌钉在墙上,士兵高呼。

曹操听闻之后欲收太史慈,送中药“当归”,但是被拒绝,正史中太史慈应该是病逝的,公元206年去世,时年41岁。

所以张辽在正史当中并未斩杀太史慈,而是演义渲染情节而杀之,那么张辽最终结局如何?

张辽乃曹魏名将,演义当中张辽是被东吴将领丁奉所杀,当时张辽跟随曹丕讨伐东吴,然而军队被徐盛击溃,曹丕一路乘船败逃,上岸时丁奉追来,张辽为保护曹丕前去对战,不料却被丁奉用箭射中腰部,回到营帐后同样不治身亡,曹丕得知厚葬。

而正史当中,张辽也是病逝的,张辽一生曾跟随多个主公,有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之后多次击退东吴军队的进攻,合肥之战更是率800精兵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江东,一时间名声大噪。

曹丕登基后,张辽依然担任防御孙权一职,公元221年,张辽染病,但是孙权依旧不敢轻举妄动,一年后,张辽带病迎敌,击溃东吴将领吕范,同年在江都去世,时年54岁,《三国志》作者陈寿称其为五子良将。


羽评郡主


太史慈作为文武双全忠义无双的战将,他的早亡着实让人感到惋惜,在三国历史当中被曹操、刘备、孙策同时看中,可以说您太史慈确实是人中之龙,在营救孔融的时候与刘备相识,被刘备极为欣赏,在与曹操相遇后,曹操赠送其“当归”,意为当归降于我,在与孙策的相遇中,则是一段佳话,英雄相见恨晚。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参加了合肥之战,中了埋伏身中数箭,回营后伤重身亡的,在正史《吴传》中,也没有记载太史慈具体是怎么死的,只写到在孙权统事后,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太史慈。后不久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我个人推断太史慈作为孙策旧臣,地位极高,可能不在于周瑜之下,因此讲吴南的实际最高治理权交予太史慈,在古代南方湿气大,易发流病,可能是感染了什么传染病突然去世了,因为古代人科学发展不高,因此也无法判断太史慈是怎么死的,就没有记载太史慈到底是因为什么死的。作为人杰,也许老罗想让他死的更加有价值,就给他加戏了,让他北上参加了合肥之战,将军死则马革裹尸战死沙场。

张辽的结局很明确,历史中明确道张辽晚年参加了曹丕伐吴的战争,作为东线主力,张辽奉命屯兵合肥,但不久在合肥病逝,而演义中不知道老罗是什么意思,让张辽中了一箭,伤重身亡。

老罗感觉在三国演义中挺喜欢让人中箭的,我记得徐晃也是病逝的,也让他挨了一箭,张辽作为曹魏元老,五子良将可谓是一生无憾,而太史慈则比较可惜,因为早逝,事迹较少,连东吴二十四虎臣都没有列入。


曹小翔xixi


太史慈和张辽都是三国时代最为出类拔萃的将领之一。太史慈为东吴打下半壁江山,张辽为曹操镇守南方疆土,屡立战功。而且二者可以说分别是东吴和曹魏集团的外姓第一将。今天我们就来从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来聊一聊关于这两位名将的故事。

一、《三国演义》中的张辽和太史慈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狮。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这是罗贯中老爷子对于东吴名将太史慈英勇善战,浩气长存的完美概括。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太史慈与孙策因战而遇,因战而惜。其君臣之间的知遇之恩,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令广大读者为之感慨。太史慈本身英勇善战的形象,浩浩然然的英雄气质更是让人喜欢不已。小说三国演义中,太史慈出场于徐州救急的时候,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将太史慈的箭法无双,枪马娴熟描绘的有声有色,并表现出其仁义忠孝的高贵品质。随后最精彩的情节出现,孙策在率军征讨江东的时候,与太史慈兵戎相见,二人以武相识,惺惺相惜,在经历数次大战之后,君臣得遇,从此跟随孙策征讨江东六郡,打下了后来东吴国家的疆域基础,可以说是孙策帐下第一将。后来太史慈转战南北,在数次大战中为东吴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天妒英才,合肥之战太史慈因误信人言,中计兵败,自己也中箭受伤,后因重伤不治,病逝于南徐,年仅四十一岁。文学记载中的太史慈英勇善战,箭法无双,忠孝节义,浩然长存。但作者为了突出张辽的功绩,对太史慈在智谋方面有些弱化,所以才导致大多数以为太史慈是张辽所杀。

文远英才世间稀,吴侯惶惶跳乌溪。江东儿郎多才俊,闻君入吴夜不啼。


张辽,字文远。在《三国演义》中,最初是吕布手下八将之首,后来曹操击败吕布,招降张辽。进入曹营之后,张辽的才能开始显现,南征北战,功勋赫赫。成为曹营“五子良将”之首,也是曹魏政权外姓第一名将。在破刘备,征袁绍,定荆州等战争中屡立奇功,后来曹操委派张辽坐镇合肥,抵御孙权,在与孙权的数次战争中捷战频频,合肥之战,击杀孙权亲卫宋谦,东吴名将太史慈。更有“张辽止啼”的典故流传至今。后来张辽长期镇守合肥之地,堪称曹营南国柱石。在小说中,张辽死于魏吴广陵之战,渡江之时不幸中箭,回到许昌后不治身亡。张辽是《三国演义》中非常饱满的艺术形象,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作者加以修饰,美化等方面的加工,更使得张辽有勇有谋,英勇善战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历史上的太史慈和张辽

大丈夫生于世上,当带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死乎!


历史上的太史慈,弓马娴熟,箭法精良。得遇孙策之后,助其一统江东六郡。后来总管南方军务,以镇东吴后方。是东吴政权名将之首,出世有名,乱世英才。后来因病去世,英年早逝,令人叹息。陈寿评价:“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也许历史上的太史慈的故事没有文学作品中那样传奇,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为东吴政权立下的赫赫战功,足以踏入东汉末年名将之列。太史慈忠孝仁义,知恩图报的优良品质和浩浩然然的古代侠士之风更加令人倾佩。

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


与太史慈稍微有些不同,张辽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更高一些。史学名家对其也有着很高的评价。张辽少年时就因为平叛而出名,后来命途多舛,多次奔波,直到遇见曹操后,才开始了自己传奇的名将生涯。战袁绍,降昌豨,破乌桓,平叛乱等战事中屡立奇功,名震天下。尤其是在合肥之战大破孙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一度成为曹操左膀右臂,晚年带病出征,在途中逝世,名将风范,传奇一生。在唐宋期间纪念古代名将的武庙十哲七十二将中,位列左侧第十二位,是列入的三国众将之首。

以上就是关于太史慈和张辽一生的大概故事,我是小逸聊史,品读古今史实,探讨人生哲理,感谢小伙伴们阅读观看,如果觉得小逸说的有道理,求大家动动小手,点点关注!😊


史韵丶


在演义中,太史慈并不是被张辽斩杀的,而是中了张辽的埋伏受伤气愤而亡。故事出自第53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剧情如下:

赤壁之战后孙权进攻合肥,和张辽鏖战日久未分胜负,特调程普前来支援。张辽得知孙权援兵已到,便前来挑战骂阵。孙权大怒,遂领兵出击,却被张辽杀败,亏得太史慈救驾才得以脱险。

回阵后,太史慈向孙权献计,说他手下有一人名唤戈定,与张辽的马夫是兄弟。马夫因被张辽责罚心怀怨恨,愿为内应刺杀张辽。太史慈已让戈定混入城中,自己愿为外应进攻合肥。孙权许之。

不料张辽得胜归来没有放松戒备,反倒识破了戈定和马夫的计策。张辽立斩二人,并将计就计,设好埋伏等太史慈入城。太史慈见城中火起,便因军杀入城中,不料中了埋伏,被乱箭射伤,亏得陆逊和董袭相救才脱险。

回到帐中,太史慈气愤难当,大呼“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而亡,终年41岁。

但在正史中,太史慈的死和张辽并无关系。

太史慈箭法出众早年避乱辽东。孔融被黄巾军围困时,太史慈受母亲之命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后跟随刘繇和孙策为敌,刘繇战败后率部众归附孙策,为孙策讨平江东立下汗马功劳。

206年太史慈因病去世,死前疾呼“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而合肥之战是赤壁之战后发生的,所以史慈不可能和张辽交手。

赤壁之战后,张辽奉命驻军合肥,曾多次大败孙权,使江东的小孩子只要一听张辽来了就不敢哭泣。曹丕称帝后,张辽虽然身染重病但仍然驻防合肥。222年,张辽击败吴江吕范后病情加重,不久病亡。

在演义中,张辽则是被丁奉一箭射伤,回到许昌后因箭疮迸裂而亡。


石头说历史


张辽没有杀太史慈。这个故事之所以能编出来,是因为孙权太羞耻了。

历史上的太史慈是病死的,毫无疑问。但是,为什么民间要让张辽杀掉太史慈呢?这则谣言的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孙权就是个猪。

三国时期,合肥的战略意义,仅次于荆州。

这是因为对孙权来说,凭借长江天险,只要水军不出毛病,基本上别人过不了长江就被灭掉了。而孙权也坚决不允许世界上有一支可以抗衡东吴的水军。所以为此他宁可撕毁盟约,灭掉关羽。

然鹅,如果孙权打算把自己的战果进一步扩大,他就必须要打下合肥,这时候,他的水军才可以转化为陆军,扩大战果。

反之,如果孙权没有合肥,那么孙权和魏国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我打不过你,你打不了我,然后大家和平相处就好。

而曹魏镇守合肥的武将,正是张辽。

于是,孙权发起了对合肥的进攻。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进攻合肥有多羞耻:

第一次打合肥:张辽与臧霸主动出击,打残了孙权的江西营,抓了孙权的都督公孙阳。

第二次打合肥:张辽好紧张,于是在合肥靠水的地方,修了一个土城,孙权看了一眼,麻蛋,我们东吴是水军,谁能打陆战?然后装模作样的呆了二十天,撤了。

第三次打合肥:这时候,张辽已经把主力交给曹操打张鲁去了。结果孙权带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没治,张辽带了800人,连夜劫营,杀了孙权一天一夜,孙权全军士气低落,败退。

于是张辽在江东一带,人称"止儿夜啼“。

但是,这能说明张辽很厉害吗?

后来曹丕称帝,这时候张辽已经死了。孙权一看,哈哈哈哈哈,兄弟们,给我上!

曹丕很恐慌,就问群臣:张辽死了啊,东吴打合肥,我们怎么办?

这时候有个武将叫”满宠“,这人在三国演义里没啥名气,站出来说:张辽当时带了800个人打退孙权,信不信我带80个人就够了?

然后满宠带了80个人劫营,打退孙权。

孙权对陆战的这种战绩,直接让讲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都抓狂了!你™什么情况,魏国是不是下次带黄河四鬼来,你孙权也打不过啊啊啊!

于是,为了弥补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只好把病死了的太史慈再从棺材里拉出来,中了张辽的阴谋诡计,再死一次。


酒骑风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太史慈和张辽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但是历史上他们俩甚至面都没见过。

在《三国演义》里,为了突显张辽,把太史慈在合肥之战中给写傻了,居然轻信他人,妄图里应外合,结果被张辽发觉,将计就计在合肥城内射死太史慈。

(历史上太史慈是个用箭高手)


实际上太史将军早在公元206年就去世了,而《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张辽大显神威的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15年。而历史上的太史将军在江东时主要还是跟着孙策混的,他忠义守信,有勇有谋,深受孙策信任。太史慈活着的时候,主要负责江东南方的事务,和他发生冲突的也多是刘表,后来在任上去世,时年四十一岁。

合肥之战太史慈写假了,不过张辽是真的猛。

张辽参与的是第二次合肥之战,当时曹操主要兵力都在汉中,合肥只有张辽,李典,乐进带了七千人驻守。

孙权见这是一个染指淮南的好机会,便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

开战当时,张辽趁吴军立足未稳,亲率八百人直冲孙权军队,历经孙策,孙权的两朝大将陈武被斩杀(守仁君估计陈武应该就是演义里太史慈的原型),其它诸将都被张辽冲垮,迅速溃退,幸亏吴军大将潘璋一马当先斩杀了退下来的将领和两个士族,这才迫使吴军扭头再战,稳住阵脚。

张辽的勇猛吓得孙权急忙离开战场,跑到一个山包上,他见张辽兵少,就指挥大军将张辽团团合围,没想到张辽左冲右突居然冲了出来,张辽冲出来之后听见阵中还有自家兄弟,就又返身杀入阵中,来回几次救人,最终扬长而去。

这一仗就把吴军士气打没了,曹军反而士气大涨。后来围攻合肥数十日不下,吴军撤退,张辽趁机带兵追杀,甚至以少量兵力将孙权包围,多亏东吴各将用命,孙权才得以南归。

这一仗,张辽威震江东,也叫响了张八百,孙十万这两个称号。


后来张辽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淮南防备孙权,并多次击败来犯吴军,尽管后来张辽病重,孙权依旧非常忌惮。张辽于公元222年病逝于江东,死后备受历代推崇,位居古今六十四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