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身居高位后,有勇有谋的太史慈为何再无作为?

feng569661700


太史慈在跟随孙策之前,曾经于万军之中单骑突围,寻找刘备来解救孔融。后来又有在神策亭单独跟孙策大战数百回合,甚至拿到了孙策的头盔。

但是太史慈自从投奔孙策之后,却很少有比较出名的战绩传出,这是为何呢?

其实以史为鉴认为只有三个原因。

一、对手名气不够大


太史慈的一生其实挺悲剧的,无论是跟着孔融还是跟着刘繇,太史慈只能凸显个人的武勇,而不能带领士兵显示自己的才华。

孔融自己本身就是眼高手低,不然也不会被黄巾军屡次围困,第一次好在有太史慈帮助,让刘备解围。后面只能抛妻弃子逃亡了事。

而刘繇本身虽然是汉室宗亲,面对孙策这样的江东小霸王,手下有太史慈这样的豪杰竟然不能用!当有人劝刘繇重用太史慈的时候,刘繇竟然说:如果我用了太史慈为将,恐怕许子将要笑话我的吧!

于是刘繇拿太史慈这样的绝世名将当侦察兵用。但就是这样,太史慈都几乎活捉了孙策。

后来刘繇败亡,孙策重用太史慈。太史慈才真正得以彰显自己的才华。


我们看到,太史慈之前的经历中,有刘备、孔融、刘繇、孙策这样的英雄人物,虽然太史慈没有权力,但是一点小事迹都搞的人尽皆知。

但是太史慈投靠孙策后,遇到的对手不是宗贼就是山贼,在史书上连个名字都没有,就算太史慈立下赫赫战功,没有一个有名的对手,连带着太史慈的战绩也不为人所知。


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太史慈投靠孙策之后,虽然孙策立即任命太史慈为帐下都督,拜折冲中郎将。要知道跟着孙坚起兵的第一大将程普这时候也不过是荡寇中郎将!韩当、蒋钦等人还只是个校尉。可见孙策对太史慈的重用。


而太史慈也不负众望,先是用两个月的时间收复刘繇旧部数万人来投奔孙策,彻底平定了刘繇残余势力。

然后因为江东未平,孙策需要自己冲锋陷阵,开疆辟土。当时孙策的对手都是东吴各地的宗贼、山贼、越民等,虽然没有啥名将,但是比较难缠。而荆州和东吴交接的建昌、海昏等地经常受到刘表从子刘磐的进攻。刘磐虽然不是刘表亲儿子,但是三国志中记载刘磐十分骁勇,是荆州众将中少有的以“骁勇”形容的武将。

于是孙策把自己的铁杆亲信任命为各地太守,一方面治理地方,一方面平定叛乱。

在各地太守中,孙策自己任命自己为东吴最重要的会稽太守,舅舅吴景为丹杨太守,堂哥孙贲为豫章太守;堂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基本上都是自家亲戚。

而对抗荆州刘磐的重任,孙权就把他交给了太史慈。孙策任命太史慈为建昌督尉,并且全权负责管理海昏、建昌六个县的将领和士兵抵御刘磐。

话说太史慈果然厉害,自从太史慈去了建昌后,刘磐竟然再也没有机会前来骚扰东吴了。三国志记载:刘磐绝迹不复为寇。

俗话说得好: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太史慈虽然不知道在建昌都做了哪些贡献,但是从上任前刘磐屡次为祸,到太史慈上任后,刘磐压根不敢来,可见其水平。

三、恨不能向天再借五年时光


正当太史慈打算大放光彩时,孙策竟然被暗杀了。年轻的孙权继位后,首要问题自然是巩固孙吴根据地。于是孙权就把前来服丧的周瑜留在东吴。

因为除了太史慈,没几个人能抵挡刘磐,于是孙权就把对付刘磐以及荆州的军政大权都给了太史慈。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但是可惜的是,太史慈在建安十一年的时候竟然病逝了。据吴书记载,太史慈在临死前叹息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真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啊!太史慈死后,孙权也是非常痛惜悼念。




后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觉得太史慈去世太早,这样一员好汉竟然没能赶得上赤壁之战。于是大笔一挥,给太史慈加上几年寿命。

让太史慈赶上了赤壁大战,甚至还赶上了合肥大战。

《三国演义》中,在赤壁之战前,太史慈还在群英会上为周瑜担任监酒官,于赤壁战中则负责绕到曹军背后,断绝来自合肥的曹军援兵。在合肥之战一役中,太史慈还大战魏将张辽,最后死于乱箭之下。

可以说罗贯中对于早早去世,没有赶上后面大战的太史慈也是极为偏爱的了,干脆就在小说里让太史慈大显威风,最后马革裹尸,也算是顺了太史慈临终前的叹息之意。

但是太史慈真的要是活到赤壁之战时,其地位肯定和周瑜比肩,而不会是周瑜的一个监酒官。

要知道太史慈投降孙策时,孙策是明确承诺:“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这是很明显是把太史慈当做合作伙伴来看待的,而不是普通的下属。

三国志的排名也说明了这一点。太史慈、刘繇、士燮三人的传记在一起,并且排名吴书第四。仅次于孙坚孙策、孙权、三嗣主等东吴领袖的传记。

而刘繇、士燮则都是一方诸侯,后来虽然或败或降,但是远比其他人地位要高,而太史慈和他二人并列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要知道周瑜、鲁肃、吕蒙三人的传记才是吴书第九;而所谓的江东十二虎臣程普、黄盖等人的传记则是十二个人挤在一个传记里排名第十。看出差距来了吧。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在《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是中了张辽计策,身中数箭重伤不治,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但是细看史料才知道,所谓“张辽乱箭射死太史慈”根本就不靠谱,太史慈连赤壁之战都没赶上,更别说在赤壁之战后跟张辽交锋了——张辽虽然是曹营数一数二的名将,但是要想乱箭射杀太史慈,他还真没那个本事,即使有本事,也没机会,即使有本事有机会,曹操也不会答应,因为太史慈可是曹孙刘争相结纳的名将。如果让曹操拿许褚典韦、刘备拿黄忠魏延去换太史慈,曹刘愿意,孙策孙权也不肯——如果太史慈在世的时候典韦还活着而刘备已经有了黄忠魏延的话。

在正史中,太史慈也是个大个子美髯公,“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考虑到关羽虽然神勇但却不会避箭,跟太史慈交手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毕竟太史慈是可以跟小霸王孙策打得不可开交的。

像太史慈这样品貌出众武艺超群的名将,曹操当然不肯放过,于是专门派人给太史慈送去了一个密封的匣子,说是书信,但却没有一个字,里面就放了一些中药当归(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没有片言只字,这是为了保护太史慈,即使匣子被孙策截获,也不能说太史慈私通曹操。要知道曹操一生就给两个人送过匣子,一次是空匣子送给了荀彧,结果荀彧自杀(一说为“以忧薨”),而另一次就是送给太史慈,但却白送了——估计太史慈是用来炖了当归鸡,跟孙策俩人吃的满嘴流油,而且可能还会擦擦油嘴取笑曹操:当归送得有点少,一顿就吃没了……

在《三国志》里,太史慈的地位那是相当高的,《吴书四》中明确写着:“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太史慈病逝的时候,正在荆州前线防御刘表的侄子刘磐——“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

这样大家就看明白了:太史慈镇守孙刘边界(此刘为表而非备)的时候,刘表是不敢乍刺的……


半壶老酒半支烟


历史上的太史慈可不是一个无名小卒,他的武力值不亚于江东小霸王孙策,更是北海救孔融,一人一骑在万千敌军中如入无人之境。就这样一个猛人武力值爆表,然而在他投奔孙策后,却变得默默无闻。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太史慈,东汉末年的名将,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他不仅人长得帅,跟关羽一样都有一个帅气的大胡子,而且他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是个神射手,武力高强。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太史慈:“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太史慈本与北海的孔融没有什么瓜葛,只是孔融仰慕太史慈的气节,就赠予太史慈的母亲重礼。后来,在孔融被黄巾军围城后,无人敢出城求援,太史慈挺身而出,一人一骑在万千敌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求助于刘备,最后在刘备的救援下,救了孔融一命。

随后,太史慈离开了辽东,投奔了自己的同乡扬州刺史刘繇。恰逢此时,江东小霸王孙策来攻击刘繇。刘繇派太史慈去侦查敌情,恰恰遇到了孙策与手下大将十三人。虽然当时太史慈身边只有一个小兵跟随,但是他不退而进,与江东小霸王孙策大战三百回合,最后胜负未分,在双方大军赶来后,各自退去。

据《三国志 太史慈》传记载:“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根据这个记载,可知当时太史慈可是遇到孙策以及其手下韩当、黄盖等大将,却没有丝毫的胆怯,并且与孙策大战而不分胜负,可见太史慈有多猛。

后来,刘繇战败,太史慈护送刘繇逃跑,他自己进驻泾县,抵御孙策,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孙策生擒。之后,太史慈向孙策投降,两人一起执剑走天涯。接下来,按理说像太史慈这样的猛人必将大放异彩才对。然而,事实是他却默默无闻。据史料记载,他投降孙策后,被任命为昌都尉,兼治海昏,令刘表的从子刘磐不敢进犯。其次,就是有一次太史慈跟随孙策平叛,一箭将城楼上辱骂孙策的小兵的手给钉在了城楼上的柱子。不久之后,在公元206年,太史慈英年早逝,终年41岁。

关于太史慈投奔孙策后,之所以默默无闻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孙策太强悍了,根本不给别人机会。江东小霸王孙策勇猛无敌,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了江东,根本不给别人机会,即使后来大名鼎鼎的周瑜、鲁肃等人也在当时表现平平。而等太史慈投降孙策后,江东已经基本平定,太史慈只能跟着孙策打一打山贼这样的二流部队,根本就没有太史慈表现的机会。这真是所谓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呀!

第二个原因是太史慈是个短命鬼,活得太短了。公元206年,41岁的太史慈英年早逝。如果他再活两年,等到赤壁之战爆发,想必像他这样的猛人也必然像周瑜、黄盖等人一样在此战中大放异彩。但终究是天命难违,他没有熬过去,最终他错过了这一场名垂千古的大战。

也正是如此,太史慈在临终前大呼:“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时也命也,最后太史慈在壮志未酬的遗憾中死去,可叹可悲呀!


密探零零发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这是太史慈临死前说出的话,显然太史慈志向远大,很想创立一番事业,可惜英年早逝,太史慈去世时只有41岁。



《三国志 太史慈传》: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

---这是太史慈的外貌描写,身高七尺七寸,约合现在的一米七八,长着很漂亮的胡须,手臂像猿一样善于射箭,而且箭不虚发,百发百中,这是太史慈的射术高明,射术跟吕布有得一比。

不仅如此,太史慈还是三国中少有的有勇有谋的猛将。



太史慈曾经单骑突围数千黄巾军,向刘备搬援兵救孔融,但他的突围不是硬拼,而是使用了计谋,先是连续几天在城墙下射箭,麻痹黄巾军,然后乘黄巾军放松警惕,突然突围,而且是一个冲过黄巾军。

使用计谋说明太史慈有谋,一个人突围数千黄巾军说明太史慈有勇,但太史慈的勇猛还不仅仅与此。

太史慈投靠刘繇后担任侦察队长,有次带着个小卒偶遇孙策带着十三个人,其中有黄盖、韩当等猛将,太史慈不但不退,而且还与孙策打成了平手,要知道孙策横行江东无故手,太史慈能与孙策打成平手,就是与孙策能力相当。



太史慈虽有勇有谋,可是前半生未遇明主,又没有资本独立一方,协助孔融解北海之围后,并没有跟随孔融,况且孔融也不是成大事之人,只是个文人,太史慈离开孔融就回家了。

几年以后,太史慈南下扬州投靠同乡扬州刺史刘繇后,凭太史慈的能力却得不到刘繇的重用,只在刘繇手下当了个侦察小队长。

刘繇被孙策击败后,太史慈曾经独自带着一帮人依托城池,占山为王,只可惜势力太小,后被孙策击败便投靠了孙策,这个时候太史慈已经30岁了。



太史慈投靠孙策后,被孙策安排在江东西部的建昌及海昏等地抵御刘表的侄子刘磐,刘磐算是当时刘表部下最骁勇的将领,手下还有黄忠等将领,自此太史慈就成为孙策手下镇守一方的大将。

为什么之后太史慈没什么作为呢?

这是由东吴当时的战略决定的。孙策是江东领导人,主要负责开疆拓土,但孙策也没有三头六臂,总得需要有独当一面的大将替他镇守各地,所以开疆拓土等出尽风头的事,都是孙策自已做的。



所以镇守边疆这样默默无闻的事就是太史慈这样的将领来负责,镇东边疆能有什么大事呢?就算偶有冲突,那级别也不高,不太被载入史册。

别说太史慈,就连周瑜这样的人,大多数时侯也是镇守地方,跟太史慈类似,要不是后来的赤壁大战,周瑜并不一定比太史慈有名。



太史慈没有什么作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活得太短。

太史慈公元206年就去世了,没能活到赤壁之战,如果太史慈多活三年,参与赤壁之战的话,太史慈肯定就会有作为了,有可能就是太史慈与周瑜共破曹操大军,名扬青史。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还好了,不能算没有作为,只是死得早了点,死前那些功绩又有点偏离历史主线,不够醒目罢了。


白露为霜65799235


正史上说: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他身长七尺七寸,胡须蓄得很漂亮,手臂很长善于射箭,且弦不虚发。可见,太史慈不但是个一表人才的美男子了,还是一个箭无虚发的神射手,而且他还是个忠义无双,智勇双全之人,于是他曾被称为“不世奇才”。

太史慈年少时努力好学,在郡里任奏曹史。正好郡府与州府之间闹矛盾,谁先上报者就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州里的奏章已送走,郡太守担心自己落后,便寻求可放心委派的人,这时就选上了太史慈,当时他才二十一岁。

太史慈日夜兼程到达洛阳,到了至接纳上奏的公车门口,看到州里派来送奏章的人正在请求通报。他就走向前去问他:“你想通报奏章?”那人答,“正是。”太史慈说,“奏章在哪里?奏章的签署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吧?拿来让我看看。”那人一点也不知道他是东莱郡派来的人,于是就拿来奏章让他看。岂知太史慈早夺过奏章,就用刀把它砍坏了。于是那人急得直跳脚大叫:“有人砍坏了我的奏章。”太史慈对他说: “你要不把奏章给我,我也无法砍坏它。现在,我们两人吉凶祸福是同样的了,我看你还不如与我一起逃走罢了。这样不会一起受到死刑的处罚,还可以获得活命呢。”那位小官说:“你为郡里弄坏我的奏章,目的已经达到,你还逃个什么呢?”太史慈回答说:“其实,郡里只是派我来看奏章报上去没有。是我做得过分了,才把奏章弄坏。现在回去也同样会被谴责迁怒,所以才想与你一起逃走。”那小官想想认太史慈的话有道理,于是就同他一起逃走了。

但是,太史慈与那小官一起出城后他自己又悄悄跑转来送上郡里的奏章。这时州里听说了又换一个小官去送奏章,但上级主管官员因奏章内容有矛盾而未再受理,州里就因理短而受害。

这样,太史慈是逃出了,但是他却被州里所痛恨,为此他担心受害,就躲避到辽东。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就派人给太史慈的母并送去物品。当时,孔融因为黄巾军攻州掠府出兵驻守都昌,但他很快被起义军管亥所包围。这时,太史慈从辽东回来他母亲对他说:“你与孔北海从未见过面,但从你避走之后他对我一直体恤。现在他受到贼兵包围,你当速去救助。”于是太史慈立即一人步行到都昌。此时包围得还不太严密,太史慈就等到夜间乘人不备进去见孔融,请求孔融派兵随他出城砍杀。

但是,孔融却不听,想等待外面的援兵来解救。可是,一直未见救兵,城里人没有办法冲出,这时太史慈主动请求派他去。孔融说:“贼兵包围严密,你的决心虽然很大,恐怕实在困难。”太史慈回答:“您赡待我的老母亲,对我有恩。现在事情已十分迫急,希望您不要再犹豫了。”孔融于是答应他的请求。等到天明,太史慈便带上箭囊提着弓弩上马,令两名骑兵跟随在后,打开城门出去了。外面包围的人都很惊骇,这时步兵、骑兵错杂冲出。但太史慈快马来到城下的壕沟内,插好随从所拿的两个靶子,就跃出壕沟射靶,射完后就径直进入城门。第二天早晨又是这样,于是城外包围的人有的站起来、有的趴卧着,都在观看太史慈射靶。一连三天都是这样,于是城外包围的士兵都大意起来,于是太史慈就用鞭猛抽马直向包围圈冲去。等包围的明白过来时,他已突围而去了,由于他箭射得好,也无人敢追赶他。

太史慈于是到了平原,找到对刘备求救,他说:“我与孔北海并非骨肉至亲,只是因为相互仰慕名声志趣相投而有分灾共难的情义。如今孔融被围,危在旦夕。考虑到您仁义之名,故想仰仗于您,才让我冒着枪林刀丛,突破重围,将此事托付给您。希望您能救他活命。”这时,刘备严肃地回答说:“孔北海知道这人间还有我刘备在啊。”于是他当即派精兵三千跟随太史慈前去救助。到了之后,包围的人听说救兵已到,就撤围逃散而去,孔融得以解围了。之后,孔融更加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而加以敬重他。

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同郡,有人劝刘繇可以用太史慈为大将军,但刘繇却说:“如果我用太史慈,许劭不就讥笑我吗?”于是他只派太史慈去侦察孙策的兵力如何。当时,太史慈只带一个骑兵与孙策猝然相遇,太史慈便冲上去挑战,正与孙策相对。孙策刺太史慈的坐骑,两人交战时,孙策又夺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后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得到了孙策的头盔。

后来,太史慈同刘繇一道逃往豫章,可是他却悄悄藏在山中,自称丹杨太守。这时孙策军队平定宣城地区,只剩下泾县以西六县没有归服。这时,太史慈又进驻泾县,设立屯府,还招来大量的山越夷民前来归附。不久,孙策亲自率军前来攻打,这次太史慈不敌而被擒获。但孙策不但没有难为他还给他松绑,并握住他的手说:“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交手的时候,如果你当时抓住我会怎么处置?”太史慈说:“我也不知道会怎么处置。”孙策听了放声大笑,他说:“今日国家大事,我当与你共同为之。”说完就立即下令命太史慈为门下督,授给他兵马,随即又升为折冲中郎将。

后来,刘繇去世,部下一万多人无所归属,这时孙策就命太史慈前去安抚他们,并在昌门为太史慈饯行,去时孙策牵着他的手说:“何时能回来?”太史慈回答说:“不过六十天。”后来,果然如期而归。

刘表的侄儿刘磐,骁勇过人,他多次侵犯艾县、西安县等县地方。这时,孙策分出海民曰、建昌周围六县,任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并让他率兵抵御刘磐。从此,刘磐不来侵犯各县了。不久,太史慈跟随孙策一起征讨麻保一带的贼寇。开战之前,有一个贼兵在军营里缘楼上咒骂,并且一手着楼上的柱子,这时太史慈引弓搭箭,嗖的一下,一箭穿透那人的手并钉在柱子上。这时,士兵无不拍手叫好。

后来,曹操听到太史慈的名声,给他送书信,并用小匣子密封着。但打开一看,里面并无什么书信,只是装了中药材当归。可太史慈对此却未予理会。后来,孙权掌权,考虑到太史慈能制服刘磐,就将管理南方的事务委托给他。

到了建安十一年,太史慈去世了,享年才四十一岁,他的儿子太史享,官至越骑校尉。

其实,太史慈确实是个人才,但他早年错过了刘备与曹操,得遇孙权之后,虽然受到了重用,但没多久他就去世了。所以他一生的才能与抱负,都没有得以充分的施展,所以

便显得没有大无作为。


超能博士


死了!有什么做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