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

自古以来,国家的兴衰更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西周初年,华夏大地上大约有大大小小八百多个诸侯国。历经了数百年的征伐兼并,到战国末期,只剩下韩赵魏燕楚秦齐等七个主要国家,以及卫国等为数不多的附庸小国。可是,在春秋时期强盛多年的晋国却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脱胎于晋国历经了“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国。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究竟去了?结局又是如何?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

“三家分晋”的背景

笔者前面的一篇文章曾经提到,由于春秋初期晋国经历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内乱耗时六十七年,鉴于如此惨痛的教训,后面继位的国君们对公族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控制其力量,特别是在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逐杀诸公子,并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使得晋国成为诸侯国中仅有的无重要公族力量的国家,史称“晋无公族”。由于国家治理必须依靠贵族士大夫协助,这就给了外姓贵族在晋国政坛崛起的机会,也使得晋公室力量衰弱。这些新兴异姓贵族之间既互相联合又互相争夺权力,经过多年激烈的斗争,特别是在公元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消灭智氏家族的“晋阳之战”后,韩赵魏三家贵族取得了晋国的实际控制权。次年(公元前453年),三家正式分晋,晋幽公只保有绛和曲沃两邑。

晋国国君的末路

三家分晋后,晋国国君地位一落千丈,作为名义上的君主,晋国国君非但不会得到韩赵魏三家的朝觐,反而要前去朝见三家主君。虽然周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愿承认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家的地位日益稳固,周天子最终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资政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但要求保留晋国国君的地位,且在三家之上,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开端。

随着地位得到承认,晋国国君的日子更加难过,韩赵魏三国面临晋国国君这一棘手难题也是一劳永逸。公元前376年,三家废晋国国君,迁于端氏,公元前349年,三国联合出兵瓜分晋国仅有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庶民,又将其迁往韩国治下的屯留,韩昭侯表面上热情接待,暗地里唆使晋静公的韩妃秘密杀死他,至此姬姓晋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