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學步(153):遊絲陰刻細如毫 神藝失傳昆吾刀

關於“遊絲毛雕”(圖1)的古工技術,本號《一夫之》經不斷研究、步步深入,先後擬發了《古玉學步(98):揭去層層故玄妙圖說古工遊絲描》、《古玉學步(101):辨別古今遊絲紋細察接砣與平行》及《古玉學步(122):一線識破仿古意一絲不苟真遊絲》探索系列,越來越接近本源。

古玉學步(153):遊絲陰刻細如毫 神藝失傳昆吾刀

圖1

現就此前所得出結論“這樣的陰刻線工藝,砣痕嗎、刻線嗎?皆不得而知了。”作進一步探索如下:

砣具和解玉砂是華夏古玉文明的“秘密武器”,辨識古玉必須要見古砣工跡和解玉砂痕(參見《古玉學步(38):解密古工“黑科技” 軟索一線竟解玉》),然而卻可能有一種情況是另外的,這就是細如毫毛的陰刻線。

高古玉的精細陰刻線早就出現,從文化期的良渚玉器到戰漢時期的遊絲毛雕都是這一類型。良渚玉器神秘的陰刻線密度最緊者1毫毛之間居然刻劃了4-5條陰線;戰漢時期的遊絲毛雕也是密如毫末令人震驚。本來已經細如毫毛,就無法再用砣具施以解玉砂的工藝來雕刻了,無論良渚玉器神秘的陰刻線還是後世的遊絲毛雕,都是用“尖銳器”刻制的;所以無論微距放大多少倍,都只能找到“尖銳器”遊走特徵的軌跡而已,難辨砂痕(圖2)。

古玉學步(153):遊絲陰刻細如毫 神藝失傳昆吾刀

圖2-1:徒手刻劃痕

古玉學步(153):遊絲陰刻細如毫 神藝失傳昆吾刀

圖2-2:砣刻痕

同樣是精細陰刻線,良渚的陰刻線與後世的遊絲毛雕卻完全不同,區別有二:

一者,良渚陰刻線是純徒手刻劃,所以其留下的刻劃痕寬窄、深淺、長短都明顯變化很大,我們稱為特徵“古樸”(圖3),如果陰刻線太過整齊劃一,那就不是古良渚。而後世的遊絲毛雕則相比而言,“細如髮絲、流暢婉轉”(圖4),兩者幾乎天壤之別。

古玉學步(153):遊絲陰刻細如毫 神藝失傳昆吾刀

圖3

古玉學步(153):遊絲陰刻細如毫 神藝失傳昆吾刀

圖4-1

古玉學步(153):遊絲陰刻細如毫 神藝失傳昆吾刀

圖4-2

古玉學步(153):遊絲陰刻細如毫 神藝失傳昆吾刀

圖4-3

二者,經考古發掘已經證明良渚陰刻線的工具,是“硬度同軟玉類似或更高的石核、燧石”(參見《古玉學步(142):驚歎神工藏鬼斧難為樸器刻良渚》)。而對於雕刻遊絲毛雕陰線使用的工具的判斷,目前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此類細若髮絲的陰線是用高硬度的尖狀器;另一種觀點認為“遊絲毛雕”陰線是用極小的勾砣雕琢出來的。無論是用“昆吾刀”刻劃出來還是用輕薄細小、刃口鋒利的砣具琢刻,都與良渚陰刻線工具“石核、燧石”有很大差別的。

目前對於遊絲毛雕的工具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此類細若髮絲的陰線是用高硬度的尖狀器——“昆吾刀”刻劃出來的,此說認為玉作砣具不可能雕琢出如此細淺流暢的陰線紋,況且當時也沒有如此輕薄細小、刃口鋒利的砣具。另一種觀點認為“遊絲毛雕”陰線是用極小的勾砣雕琢出來的,原因是玉料硬度大,古代難以找到符合條件的高硬度尖細器刻劃工具,況且如不借助砣具刻劃,僅憑手持高硬度尖狀器亦無法刻劃出如此精緻圓熟的淺細線。兩者看起來似乎都有道理。

“昆吾刀”由於失傳已久且沒有考古發掘實物證明,加之通用的“莫氏硬度”指標有些軟玉高過金屬鐵的硬度的原因,使人難以相信“昆吾刀”是否真實存在?

其實,“昆吾刀”應該是曾經的真實存在。

昆吾是古代一種寶劍的名字,相傳周穆王伐昆戎,西戎獻昆吾之劍,這種寶劍切玉如泥,相當於“鹿盧”“太阿”“屬縷”之類。《列子·湯問》有:“周穆王大徵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劍,火浣之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屍子》也有: “昆吾之劍可切玉”的記載。

昆吾又作昆吳,是夏朝的諸侯國,後為商湯所滅。《詩·商頌·長髮》:“ 韋顧既伐, 昆吾夏桀 。” 毛傳:“有昆吾國者。”鄭玄箋:“ 顧、昆吾皆己姓也。” 相傳是顓頊之後陸終長子樊的封國,滅於商湯。

昆吾有利器,純粹是一種礦藏的原因,就金屬銅。《山海經》:“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銅”。

昆吾山特產——赤銅,赤銅色彩鮮紅,如同赤火一般。用這裡生產的赤銅所製做的刀劍,非常鋒利,切割玉石如同削泥一樣。上古的銅合金刀劍兩千多年出土後鋒利無比的例子是不乏的,所以用這樣的銅合金製成雕玉的昆吾刀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這種昆吾刀不是用來徒手刻玉的,是用這種特殊的合金銅製成剛性的針砣砣具,然後用這樣的昆吾針砣雕刻遊絲毛雕,才能雕出後代無法企及的遊絲工藝。

這樣的昆吾針砣是如何“妙在雙鉤”完成雕刻的?有待進一步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