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53):游丝阴刻细如毫 神艺失传昆吾刀

关于“游丝毛雕”(图1)的古工技术,本号《一夫之》经不断研究、步步深入,先后拟发了《古玉学步(98):揭去层层故玄妙图说古工游丝描》、《古玉学步(101):辨别古今游丝纹细察接砣与平行》及《古玉学步(122):一线识破仿古意一丝不苟真游丝》探索系列,越来越接近本源。

古玉学步(153):游丝阴刻细如毫 神艺失传昆吾刀

图1

现就此前所得出结论“这样的阴刻线工艺,砣痕吗、刻线吗?皆不得而知了。”作进一步探索如下:

砣具和解玉砂是华夏古玉文明的“秘密武器”,辨识古玉必须要见古砣工迹和解玉砂痕(参见《古玉学步(38):解密古工“黑科技” 软索一线竟解玉》),然而却可能有一种情况是另外的,这就是细如毫毛的阴刻线。

高古玉的精细阴刻线早就出现,从文化期的良渚玉器到战汉时期的游丝毛雕都是这一类型。良渚玉器神秘的阴刻线密度最紧者1毫毛之间居然刻划了4-5条阴线;战汉时期的游丝毛雕也是密如毫末令人震惊。本来已经细如毫毛,就无法再用砣具施以解玉砂的工艺来雕刻了,无论良渚玉器神秘的阴刻线还是后世的游丝毛雕,都是用“尖锐器”刻制的;所以无论微距放大多少倍,都只能找到“尖锐器”游走特征的轨迹而已,难辨砂痕(图2)。

古玉学步(153):游丝阴刻细如毫 神艺失传昆吾刀

图2-1:徒手刻划痕

古玉学步(153):游丝阴刻细如毫 神艺失传昆吾刀

图2-2:砣刻痕

同样是精细阴刻线,良渚的阴刻线与后世的游丝毛雕却完全不同,区别有二:

一者,良渚阴刻线是纯徒手刻划,所以其留下的刻划痕宽窄、深浅、长短都明显变化很大,我们称为特征“古朴”(图3),如果阴刻线太过整齐划一,那就不是古良渚。而后世的游丝毛雕则相比而言,“细如发丝、流畅婉转”(图4),两者几乎天壤之别。

古玉学步(153):游丝阴刻细如毫 神艺失传昆吾刀

图3

古玉学步(153):游丝阴刻细如毫 神艺失传昆吾刀

图4-1

古玉学步(153):游丝阴刻细如毫 神艺失传昆吾刀

图4-2

古玉学步(153):游丝阴刻细如毫 神艺失传昆吾刀

图4-3

二者,经考古发掘已经证明良渚阴刻线的工具,是“硬度同软玉类似或更高的石核、燧石”(参见《古玉学步(142):惊叹神工藏鬼斧难为朴器刻良渚》)。而对于雕刻游丝毛雕阴线使用的工具的判断,目前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类细若发丝的阴线是用高硬度的尖状器;另一种观点认为“游丝毛雕”阴线是用极小的勾砣雕琢出来的。无论是用“昆吾刀”刻划出来还是用轻薄细小、刃口锋利的砣具琢刻,都与良渚阴刻线工具“石核、燧石”有很大差别的。

目前对于游丝毛雕的工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类细若发丝的阴线是用高硬度的尖状器——“昆吾刀”刻划出来的,此说认为玉作砣具不可能雕琢出如此细浅流畅的阴线纹,况且当时也没有如此轻薄细小、刃口锋利的砣具。另一种观点认为“游丝毛雕”阴线是用极小的勾砣雕琢出来的,原因是玉料硬度大,古代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高硬度尖细器刻划工具,况且如不借助砣具刻划,仅凭手持高硬度尖状器亦无法刻划出如此精致圆熟的浅细线。两者看起来似乎都有道理。

“昆吾刀”由于失传已久且没有考古发掘实物证明,加之通用的“莫氏硬度”指标有些软玉高过金属铁的硬度的原因,使人难以相信“昆吾刀”是否真实存在?

其实,“昆吾刀”应该是曾经的真实存在。

昆吾是古代一种宝剑的名字,相传周穆王伐昆戎,西戎献昆吾之剑,这种宝剑切玉如泥,相当于“鹿卢”“太阿”“属缕”之类。《列子·汤问》有:“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昆吾之剑,火浣之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尸子》也有: “昆吾之剑可切玉”的记载。

昆吾又作昆吴,是夏朝的诸侯国,后为商汤所灭。《诗·商颂·长发》:“ 韦顾既伐, 昆吾夏桀 。” 毛传:“有昆吾国者。”郑玄笺:“ 顾、昆吾皆己姓也。” 相传是颛顼之后陆终长子樊的封国,灭于商汤。

昆吾有利器,纯粹是一种矿藏的原因,就金属铜。《山海经》:“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

昆吾山特产——赤铜,赤铜色彩鲜红,如同赤火一般。用这里生产的赤铜所制做的刀剑,非常锋利,切割玉石如同削泥一样。上古的铜合金刀剑两千多年出土后锋利无比的例子是不乏的,所以用这样的铜合金制成雕玉的昆吾刀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这种昆吾刀不是用来徒手刻玉的,是用这种特殊的合金铜制成刚性的针砣砣具,然后用这样的昆吾针砣雕刻游丝毛雕,才能雕出后代无法企及的游丝工艺。

这样的昆吾针砣是如何“妙在双钩”完成雕刻的?有待进一步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