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丨沈东平:血染中原留英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旭兵

“说日本,道日本,日本真是虎狼心;占我地,杀我民,堂堂大国受蹂躏;举红旗,拿起枪,坚决打倒小日本……”在抗日英烈沈东平的家乡舞阳县,许多乡亲在祭奠英雄时,还能传唱他当年谱写的抗日战曲。

沈东平,原名张秉乾,1905年出生于舞阳县太尉乡林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吴佩孚部在漯河招募学兵,年满18岁的沈东平前往报名,从此开始他的军旅生涯。随后他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共产党员吉鸿昌举起抗日反蒋大旗,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沈东平跟随吉鸿昌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同盟军失败后,党组织派沈东平回河南开展地下活动,寻机组织地方抗日武装。1937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河南省委,沈东平任省委委员兼豫东特委书记。

“沈东平的组织能力特别强。”据舞阳县委党史办负责同志介绍,1938年5月,日军铁蹄踏入豫东。为开展敌后游击战,沈东平和西华县长楚博等人以县保安大队、4个区和58个联保的武装力量为基础,迅速组成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团,不久改名为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军。7月,中共河南省委指示西华人民抗敌自卫军,深入睢杞太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共豫东特委决定由沈东平率1500余人作为第一梯队先行出发。当时,部队内少数人眷恋故土,沈东平对战士和家属耐心讲保家卫国的道理:“鸟爱巢,不爱树,大树倒,往哪住!”听了沈东平的话,战士们纷纷表示:“不赶走日军,我决不回家!”

就在这年7月,沈东平获悉驻睢县日军要给城南河堤岭日军据点运送弹药、给养,当即决定打一个伏击战。7月29日,伏击战在日军经过的马路口村打响,在与日军援兵激战中,沈东平身负重伤,仍临危不惧,沉着指挥,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最终,他和17位勇士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不幸牺牲,在豫东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抗日十八勇士殉难后,埋葬于平岗集。2003年,睢县人民政府将沈东平等抗日十八勇士的忠骨迁葬于睢杞战役烈士陵园,并建立十八勇士纪念碑。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名单,沈东平名列其中。

如今,在豫东的原野上,沈东平烈士洒下的热血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而他为了民族解放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伟大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