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酒充斥的市场上,为什么货真价实的白酒反而没人相信?

普济


这现象古人叫“滥竽充数”,金融界叫“劣币驱逐良币”,假的比真的像,叶公一样,平时与龙为伴,真龙来了反而吓得钻进床下。



传统做酒的厂家槽坊,体会最深,明明的真酒,好酒,偏偏搞不赢假酒,酒精酒。关键是喝酒人还都知道假酒和劣质酒精酒喝了伤人,就这也卖不过,眼睁睁看着人们把假酒搬回家,这里的美酒傻傻的继续酒海里存着。


其实道理很简单,三个主要原因形成这个反常局面:

⒈做伪劣假冒白酒成本低,暴利。主要表现在①制造成本低,几块钱的东西能卖到几十几百;②生产很容易,几样不值钱的东西兑兑就是,要多少可做多少;③运营成本低,只要平时有打点,基本没人管。

⒉勾兑技术日新月异,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说不该用劣质酒精,我这是食用酒精,不算违规;里面给了头痛粉,喝了跟真酒一样头不再痛;添加塑化剂,跟真酒一样挂杯;各种风味香精兑进去,跟真酒一样的香醇。

⒊假冒伪劣产品,自己知道是什么玩意儿,就只能加大忽悠,满世界吆喝;因为暴利,就有钱吆喝,漫口谎言。想想一瓶酒成本5块,卖20块,拿出10块吆喝,还有5块可赚。这个账吓死做真酒的,200%广告费,100%的利润,想都不敢想,可做伪劣假冒的能够做到,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们的产品知名度高,卖的快而多。

所以,真酒一直的搞不赢酒精酒,一般的低档粮食酒,口感没酒精酒顺,价钱比人家高,知名度不如人家大,叫人如何去选择。


普济


这里引用下我们汾酒董事长李秋喜先生的话:“固态制曲、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的传统工艺白酒与勾调食用酒精的新工艺白酒在文化内涵、附加值以及品质方面的显著差别。在所谓的“消费者主权时代”,如果消费者还不清楚自己购买的是否为新工艺白酒,是不公平的。

从他的话中透露出“三个”很重要的信息。

一是:“新工艺”白酒和“传统工艺”白酒之所以有现在不堪的竞争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酒企,渠道,乃至社会对白酒的知识传播是非常有限的。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健康白酒的认知与选择,大多数消费者是没有很清晰的认知的,是分辨不出白酒的工艺与品质的。这是中国社会对传承文化的白酒产品所缺失的认知责任。

二是:从李秋喜先生的发言立场可以判断,汾酒作为中国历史第一文化名酒,始终保持着“从品质出发,为健康酿酒”的经营理念,且千百年来传承不变,以健康,消费者主权,品质白酒等概念来定位汾酒的形象。

三是:李秋喜先生对当下中国白酒市场表现出的“畸形”所做的“呼吁呐喊”。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白酒的宣传形式一直围绕“高(xu)大(jia)上(kong)”的形式进行媒体宣传,在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环境下,各路酒企(除汾酒外)争先霸占媒体,打造高档次产品形象,逐渐忘却了白酒的本质——喝到肚子里的东西,再加上“新工艺”白酒的成熟,市场自然而然地来了一手“移花接木”,撑起来的利润空间让这些酿酒企业闷声发大财,却不管不顾白酒,一个作为最能表达中华文化的产品,所该有的品质与形象。

汾酒,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傻傻地”甩在了后面。汾酒蕴含着一种山西人的朴实,山西人的腼腆。不喜欢张扬,不喜欢展示,埋头在那里做“最真”“最踏实”的简单事,代代的汾酒人接过前辈们用心酿酒的担子,走过千年,没有任何一家白酒企业能在如此浩长的历史大河中稳步前行直到如今。这一切都该让人们知道,李秋喜先生不遗余力地为此奋斗着。

我相信,任何商业都会回归本质——品质。汾酒一直坚持,且在这样的核心下发挥各方能力来为社会,为每一位消费者提供最方便,最真的信息——汾酒做的永远是好酒。

当下白酒市场品质虽然不堪,但会好起来的,人们会慢慢认识到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工艺与品质,会认识到何为底蕴,何为文化,何为精神。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后用一句话建议:想买真正的粮食酿的好酒,就买汾酒。

(注:关于李秋喜先生表达的信息仅为作者理解,不代表本人观点)


杏花村戒酒


我觉得市场上也不是都是酒精酒吧,现在纯粮食白酒也是很普遍的,只是看你愿不愿意花钱买罢了。

其实饮酒还是喝好酒比较好,因为有她一定好处。

饮酒——即是一种文化的传统,也是一种个人的习惯。

我们可以众乐乐,也可以独乐乐,这俨然也是酒文化的一种传承。

酒:有琴棋书画般的烹牛宰羊且为乐的豪情,也有茴香豆般吆五喝六的乡情。

酒:和天下、融万物。雅可举杯敬天地神灵,俗可胡吃海喝狐朋狗友。

酒!雅俗共饮之!

喝好酒,喝的是心情,喝的是健康,当然是建立在适量基础上的哦!





用户9259288490796


酒精酒,应该就是液态法酿酒的俗称吧,说白了就是乙醇加水加四酸四酯等香味物质,其中乙醇就是酒精,水负责稀释调度数,香味物质负责口感和香味。

我本人不推荐这种所谓的酒精酒,说不好听的,品质没法保障,不是专业人士都不知道喝的是什么,假酒都当真酒喝了。讲个故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几年前去东北出差,一个酒厂,酱香型的,几十年前茅台厂援建的,虽然已经停产了,但是窖藏的酒真是太好了,真不比茅台差,当然喝的不是基酒,是总工亲自勾兑的酒,懂酒的应该明白。这位总工老师,以前是泸州老窖的,退休后被聘请到这个酒厂,老爷子矍铄,而且绝对专业。给我说了很多故事,比如瞧不上五粮液,没有泸州老窖的援建,五粮液还就是个作坊,哈哈。

重点来了。我不太懂酒,但是跟老爷子相处了一段时间,也算学了些知识。比如,白酒都是要勾兑的。老爷子经常会说现在的白酒厂都黑了心了,一开始我不太理解,直到,有一次我俩聊到这个话题。老爷子拿出一些试剂,就是酒精水酸酯什么的,给我调了一小杯酒,然后拿出一瓶五粮液,也倒了一小杯,然后端给我,说尝尝哪个是五粮液,哪个是调的酒。我试了一下,以我品酒的水平,真的是无区别,口感,香味,辣度,完全一样。我真是服了。

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如果想要,这些所谓的名酒,几乎都可以通过液态法仿制,除非的真的品酒师,根本喝不出来。各位到底喝下去的是什么,自己琢磨吧。而且,更黑的,一个酒厂的产能是有限的,扩大超能,不光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还要耗时。所以,即使是名酒,今年产量五千吨,看卖的好了,明年就一万吨,您猜猜这多出的五千吨哪来的?哈哈。


王鹏SPS


现在的白酒业,已是酒精酒充斥的天下,最大的问题是白酒业自降标准,允许这样的“垃圾酒”进入市场,真正传统纯粮酿造白酒又营销炒作成天价,进而攫取商业暴利,爱酒者也只能望天价而一声长叹,所以,想要在这么疯狂的白酒业现状下选纯粮酿造酒难上加难,特推荐如下:清香型:53度出口汾酒、56度红星二锅头(小扁瓶);浓香型:52度剑南春、52度泸州老窖特曲、55度古井贡酒、46度纯粮绵竹大曲;酱香型白酒:53度茅台镇的酒(严选定制)、53度四方酱酒(泸州出品)、52度北大仓酱酒、53度武陵源酱酒、53度赖茅(2000年之前生产);凤香型白酒:55度西风酒等。


生命之舞4


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1.价格原因。现今大量酒精酒充斥市场,价格低廉,便宜,在长久的时间里,普通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酒精酒,在纯粮食酒出现在市场后,过高的价格可能是消费者并不买账的原因。

2.酒类文化普及的原因。大多数人喝酒只是纯粹为喝酒而已,对于酒文化酒知识,知道的其实并不多,消费者不能分辨哪种酒对人体有益,也并不知道纯粮食酒和酒精酒的酿制工艺的区别。因此,买什么酒就看价格,心里面没有“我应该喝什么酒”的认知。

3.市场混乱,已经让消费者对很多酒企业失去信心。这是我认为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同时,对于消费者和酒企业,也是伤害力最大的一点。

长期以来,酒精酒,劣质酒被一些无良企业伪装销售,利用普通大众不懂酒、贪便宜的心理,把它们伪造成一些知名品牌高价销售。

消费者买了之后发现上当,内心中对于买酒或者对于某些酒品牌就有了抵触心理。最后会导致:明明知道自己买的是假酒,也不愿意去上当的想法。

总而言之,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合适且用心酿制的好酒,才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长期立志于打造酒品牌,酿出纯粮好酒的酒企业(天人十二载)更会让大众熟记,在他们心里留下好口碑!


天人十二载


首先提问者的这个问题的描述有点奇怪,很像是自己用后半句话在回答自己的前半句话。白酒这个东西主要成分就98%的水和酒精,剩下2%左右是造就其不同风味、香型的各种酸、酯、醇、醛类,大约有600多种,所以白酒才有那么多种变化的香型、风格。在人们可以分析出造就不同香型、风味的因素之后,题主所谓的“酒精酒”就得到了诞生条件。

不过这种“酒精酒”比“货真价实的白酒”受欢迎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价格。

但是这个所谓的“货真价实的白酒”到底怎么定义,在舆论上跟事实上还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只有像以前那样这边亲眼看着粮食进去,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老式酿造工艺,之后那边白酒出来,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白酒。但是说实话如果所有市面上的酒都这么来弄,那真的没多少人喝得起酒了。一些高端白酒品牌的比较有名的执行国家固态酿造标准的白酒可以说就是这么来的,但是价格往往十分高昂。

其次就是所谓的“酒精酒”跟“假酒”也不是一回事。正规出产的“液态法白酒”不等同于一些不法商贩的制假贩假,至少在食品安全的角度是这样的。因为使用这样的方式让白酒价格降低是没办法的事情,截止2017年我国贫困人口还有3047万人,这其中确实有饭都吃不上的人,如果仍然加大产量把更多的优质粮食拿来酿酒,甚至像一些“酒友”义愤填膺的说的“就应该只用粮食酿好酒”,那么这个事情是不是需要权衡一下。

不过我之前跟一个人聊类似的事情,他说“你的说法有问题,穷人又不是喝酒的人造成的,又不是喝酒的人让他们穷的!”,我觉得确实是如此,但是顺着这个思路的想:所谓的喝酒精酒也不是被逼的吧,现在有纯粮酿造的茅台之类的看要选择啊,为什么很多人不喝呢?可能答案也是因为囊中羞涩之类的吧,这个“囊中羞涩”很多情况下也不是别人造成的吧。

所以我觉得所谓“货真价实的白酒没人信”这个说法太笼统了,其中“没人信”是因为之前发生过不少的酒企制假导致的问题,而“没人买”就更简单了,就是因为贵啊!老式传统的纯粮食酿造本身就有粮食成本高、出酒率不高、酿造陈化时间长等等因素存在,而且一些小作坊技术有限,酿酒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害的醇类、醛类未必能管控的好,如果连检测都有没有早晚会出事的。

所以针对白酒这个事情,我是建议浅尝辄止,如果是真的非喝不可,大品牌、口碑好的酒精酒也不是不行,至少在安全性上比小作坊的连检测都没有的酒要强。

对于美食、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


哑巴美食家


喝酒的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自己买自己喝,这种是一般的工人,干了一天的活了比较累,吃过饭喝二两睡解解乏,这个人群比较大喝酒的消耗量也比较大了,但是这类人的收入一般都偏低些,对酒的要求不是太高,但是对价格比较敏感,勾兑的酒价位偏低,这是他们选择的主要原因,如果纯粮食酒价位能比勾兑酒价位低些的话,这类人群也会选择的!

第二种喝酒的人是别人买酒送他们喝的,这类人喝酒一般是为了交流下感情,偶尔喝,他们对酒的质量要求的高,但是这类人群有限,现在国家对官员的铺张浪费,受贿行贿查的比较严,对高端一些的纯粮酒的销量也是一种冲击!


用户6964499023


俗话说得好: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话用在酒类商品里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除了名牌酒,市面上还有很多酒精计充斥,那为什么还会有人选择呢?

俩字“外行”。

我们回到一个场景里,一个是包赚素朴但是酒质较好,另一款是包装优美但酒质较差的酒,在“颜值即正义”的年代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难道真没有造型又好,酒质也好的酒么?

有但是那样就贵了,例如茅台。

一瓶酒的成本是有预算的,他如果重点加在酒质上,包装成本必受削弱,反之酒质就会很差。

而作为大多白酒是商品很明显他的作用是买卖,关系自然是 包装>酒质.

由于做酒的原因很多酒友找到我,让我推荐性价比高的酱酒,我每次的首推都是性价比较高的"光瓶酒\


酱酒文化工作室


站在消费者角度只需问一个问题:您愿意喝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还是纯粮食酿造的白酒?答案很清楚,根本不用讲那么多没用的东西。

在这逐利的时代,成本很低,利润很高的液态法白酒(食用酒精)就成为很多商家快速谋利的产物。拿到社会上,这样的问题是站不住脚的,不仅没有人给他喝彩,还会有无数的人给他扔鸡蛋。因为这种变态的价值观是不会有人认可的。

有句顺口溜;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酒是由粮食提炼出来的,是粮食经过酿酒工艺蒸出来的精华。

不是货真价实的白酒没人信,而是该怎样分辨粮食酒和食用酒精才是重中之重。这个就得靠大家购买的时候仔细观察一下酒瓶背标详细说明,

国家标准GB10344《饮料酒标签标准》明确规定饮料酒必须标注酒名、配料表、净含量、制造者(经销者)名称和地址、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或保存期)、产品标准号与质量等级、产品香型、产品度数等。

其中配料表有写食用酒精那就一定是食用酒精了,还有再看执行标准;

X液态法GB/T20821-2007:这个建议大家不要喝了,是食用酒精勾兑的.

X固液法GB/T20822-2007:这个也建议不要喝,用不高于30%的固态纯粮基酒+食用酒精+香精+水勾兑出来的。

固态法:真正的粮食酒

小曲固态发酵标准:GB/T26761 真正的粮食酒

酱香型固态发酵标准:GB/T26760-2011真正的粮食酒

浓香型固态发酵标准:GB/10781.1-2006真正的粮食酒

清香型固态发酵标准:GB/10781.2-2006真正的粮食酒

米香型固态发酵标准:GB/10781.3-2006真正的粮食酒

当然这只是从标注来看,希望对大家有一定帮助,还可以通过试饮,闻等等其它方面判断,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