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酒充斥的市場上,為什麼貨真價實的白酒反而沒人相信?

普濟


這現象古人叫“濫竽充數”,金融界叫“劣幣驅逐良幣”,假的比真的像,葉公一樣,平時與龍為伴,真龍來了反而嚇得鑽進床下。



傳統做酒的廠家槽坊,體會最深,明明的真酒,好酒,偏偏搞不贏假酒,酒精酒。關鍵是喝酒人還都知道假酒和劣質酒精酒喝了傷人,就這也賣不過,眼睜睜看著人們把假酒搬回家,這裡的美酒傻傻的繼續酒海里存著。


其實道理很簡單,三個主要原因形成這個反常局面:

⒈做偽劣假冒白酒成本低,暴利。主要表現在①製造成本低,幾塊錢的東西能賣到幾十幾百;②生產很容易,幾樣不值錢的東西兌兌就是,要多少可做多少;③運營成本低,只要平時有打點,基本沒人管。

⒉勾兌技術日新月異,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亂真。說不該用劣質酒精,我這是食用酒精,不算違規;裡面給了頭痛粉,喝了跟真酒一樣頭不再痛;添加塑化劑,跟真酒一樣掛杯;各種風味香精兌進去,跟真酒一樣的香醇。

⒊假冒偽劣產品,自己知道是什麼玩意兒,就只能加大忽悠,滿世界吆喝;因為暴利,就有錢吆喝,漫口謊言。想想一瓶酒成本5塊,賣20塊,拿出10塊吆喝,還有5塊可賺。這個賬嚇死做真酒的,200%廣告費,100%的利潤,想都不敢想,可做偽劣假冒的能夠做到,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他們的產品知名度高,賣的快而多。

所以,真酒一直的搞不贏酒精酒,一般的低檔糧食酒,口感沒酒精酒順,價錢比人家高,知名度不如人家大,叫人如何去選擇。


普濟


這裡引用下我們汾酒董事長李秋喜先生的話:“固態制曲、固態發酵、固態蒸餾”的傳統工藝白酒與勾調食用酒精的新工藝白酒在文化內涵、附加值以及品質方面的顯著差別。在所謂的“消費者主權時代”,如果消費者還不清楚自己購買的是否為新工藝白酒,是不公平的。

從他的話中透露出“三個”很重要的信息。

一是:“新工藝”白酒和“傳統工藝”白酒之所以有現在不堪的競爭局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酒企,渠道,乃至社會對白酒的知識傳播是非常有限的。隨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健康白酒的認知與選擇,大多數消費者是沒有很清晰的認知的,是分辨不出白酒的工藝與品質的。這是中國社會對傳承文化的白酒產品所缺失的認知責任。

二是:從李秋喜先生的發言立場可以判斷,汾酒作為中國歷史第一文化名酒,始終保持著“從品質出發,為健康釀酒”的經營理念,且千百年來傳承不變,以健康,消費者主權,品質白酒等概念來定位汾酒的形象。

三是:李秋喜先生對當下中國白酒市場表現出的“畸形”所做的“呼籲吶喊”。從本世紀開始中國白酒的宣傳形式一直圍繞“高(xu)大(jia)上(kong)”的形式進行媒體宣傳,在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的環境下,各路酒企(除汾酒外)爭先霸佔媒體,打造高檔次產品形象,逐漸忘卻了白酒的本質——喝到肚子裡的東西,再加上“新工藝”白酒的成熟,市場自然而然地來了一手“移花接木”,撐起來的利潤空間讓這些釀酒企業悶聲發大財,卻不管不顧白酒,一個作為最能表達中華文化的產品,所該有的品質與形象。

汾酒,也是在這個時候被“傻傻地”甩在了後面。汾酒蘊含著一種山西人的樸實,山西人的靦腆。不喜歡張揚,不喜歡展示,埋頭在那裡做“最真”“最踏實”的簡單事,代代的汾酒人接過前輩們用心釀酒的擔子,走過千年,沒有任何一家白酒企業能在如此浩長的歷史大河中穩步前行直到如今。這一切都該讓人們知道,李秋喜先生不遺餘力地為此奮鬥著。

我相信,任何商業都會迴歸本質——品質。汾酒一直堅持,且在這樣的核心下發揮各方能力來為社會,為每一位消費者提供最方便,最真的信息——汾酒做的永遠是好酒。

當下白酒市場品質雖然不堪,但會好起來的,人們會慢慢認識到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工藝與品質,會認識到何為底蘊,何為文化,何為精神。

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後用一句話建議:想買真正的糧食釀的好酒,就買汾酒。

(注:關於李秋喜先生表達的信息僅為作者理解,不代表本人觀點)


杏花村戒酒


我覺得市場上也不是都是酒精酒吧,現在純糧食白酒也是很普遍的,只是看你願不願意花錢買罷了。

其實飲酒還是喝好酒比較好,因為有她一定好處。

飲酒——即是一種文化的傳統,也是一種個人的習慣。

我們可以眾樂樂,也可以獨樂樂,這儼然也是酒文化的一種傳承。

酒:有琴棋書畫般的烹牛宰羊且為樂的豪情,也有茴香豆般吆五喝六的鄉情。

酒:和天下、融萬物。雅可舉杯敬天地神靈,俗可胡吃海喝狐朋狗友。

酒!雅俗共飲之!

喝好酒,喝的是心情,喝的是健康,當然是建立在適量基礎上的哦!





用戶9259288490796


酒精酒,應該就是液態法釀酒的俗稱吧,說白了就是乙醇加水加四酸四酯等香味物質,其中乙醇就是酒精,水負責稀釋調度數,香味物質負責口感和香味。

我本人不推薦這種所謂的酒精酒,說不好聽的,品質沒法保障,不是專業人士都不知道喝的是什麼,假酒都當真酒喝了。講個故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幾年前去東北出差,一個酒廠,醬香型的,幾十年前茅臺廠援建的,雖然已經停產了,但是窖藏的酒真是太好了,真不比茅臺差,當然喝的不是基酒,是總工親自勾兌的酒,懂酒的應該明白。這位總工老師,以前是瀘州老窖的,退休後被聘請到這個酒廠,老爺子矍鑠,而且絕對專業。給我說了很多故事,比如瞧不上五糧液,沒有瀘州老窖的援建,五糧液還就是個作坊,哈哈。

重點來了。我不太懂酒,但是跟老爺子相處了一段時間,也算學了些知識。比如,白酒都是要勾兌的。老爺子經常會說現在的白酒廠都黑了心了,一開始我不太理解,直到,有一次我倆聊到這個話題。老爺子拿出一些試劑,就是酒精水酸酯什麼的,給我調了一小杯酒,然後拿出一瓶五糧液,也倒了一小杯,然後端給我,說嚐嚐哪個是五糧液,哪個是調的酒。我試了一下,以我品酒的水平,真的是無區別,口感,香味,辣度,完全一樣。我真是服了。

說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如果想要,這些所謂的名酒,幾乎都可以通過液態法仿製,除非的真的品酒師,根本喝不出來。各位到底喝下去的是什麼,自己琢磨吧。而且,更黑的,一個酒廠的產能是有限的,擴大超能,不光需要大筆資金投入,還要耗時。所以,即使是名酒,今年產量五千噸,看賣的好了,明年就一萬噸,您猜猜這多出的五千噸哪來的?哈哈。


王鵬SPS


現在的白酒業,已是酒精酒充斥的天下,最大的問題是白酒業自降標準,允許這樣的“垃圾酒”進入市場,真正傳統純糧釀造白酒又營銷炒作成天價,進而攫取商業暴利,愛酒者也只能望天價而一聲長嘆,所以,想要在這麼瘋狂的白酒業現狀下選純糧釀造酒難上加難,特推薦如下:清香型:53度出口汾酒、56度紅星二鍋頭(小扁瓶);濃香型:52度劍南春、52度瀘州老窖特曲、55度古井貢酒、46度純糧綿竹大麴;醬香型白酒:53度茅臺鎮的酒(嚴選定製)、53度四方醬酒(瀘州出品)、52度北大倉醬酒、53度武陵源醬酒、53度賴茅(2000年之前生產);鳳香型白酒:55度西風酒等。


生命之舞4


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1.價格原因。現今大量酒精酒充斥市場,價格低廉,便宜,在長久的時間裡,普通人們已經逐漸適應了酒精酒,在純糧食酒出現在市場後,過高的價格可能是消費者並不買賬的原因。

2.酒類文化普及的原因。大多數人喝酒只是純粹為喝酒而已,對於酒文化酒知識,知道的其實並不多,消費者不能分辨哪種酒對人體有益,也並不知道純糧食酒和酒精酒的釀製工藝的區別。因此,買什麼酒就看價格,心裡面沒有“我應該喝什麼酒”的認知。

3.市場混亂,已經讓消費者對很多酒企業失去信心。這是我認為最關鍵也是最直接的一點,同時,對於消費者和酒企業,也是傷害力最大的一點。

長期以來,酒精酒,劣質酒被一些無良企業偽裝銷售,利用普通大眾不懂酒、貪便宜的心理,把它們偽造成一些知名品牌高價銷售。

消費者買了之後發現上當,內心中對於買酒或者對於某些酒品牌就有了牴觸心理。最後會導致:明明知道自己買的是假酒,也不願意去上當的想法。

總而言之,對於消費者而言,價格合適且用心釀製的好酒,才會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而長期立志於打造酒品牌,釀出純糧好酒的酒企業(天人十二載)更會讓大眾熟記,在他們心裡留下好口碑!


天人十二載


首先提問者的這個問題的描述有點奇怪,很像是自己用後半句話在回答自己的前半句話。白酒這個東西主要成分就98%的水和酒精,剩下2%左右是造就其不同風味、香型的各種酸、酯、醇、醛類,大約有600多種,所以白酒才有那麼多種變化的香型、風格。在人們可以分析出造就不同香型、風味的因素之後,題主所謂的“酒精酒”就得到了誕生條件。

不過這種“酒精酒”比“貨真價實的白酒”受歡迎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價格。

但是這個所謂的“貨真價實的白酒”到底怎麼定義,在輿論上跟事實上還是有爭議的。有的人認為只有像以前那樣這邊親眼看著糧食進去,然後經過一系列的老式釀造工藝,之後那邊白酒出來,這才是“貨真價實”的白酒。但是說實話如果所有市面上的酒都這麼來弄,那真的沒多少人喝得起酒了。一些高端白酒品牌的比較有名的執行國家固態釀造標準的白酒可以說就是這麼來的,但是價格往往十分高昂。

其次就是所謂的“酒精酒”跟“假酒”也不是一回事。正規出產的“液態法白酒”不等同於一些不法商販的製假販假,至少在食品安全的角度是這樣的。因為使用這樣的方式讓白酒價格降低是沒辦法的事情,截止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還有3047萬人,這其中確實有飯都吃不上的人,如果仍然加大產量把更多的優質糧食拿來釀酒,甚至像一些“酒友”義憤填膺的說的“就應該只用糧食釀好酒”,那麼這個事情是不是需要權衡一下。

不過我之前跟一個人聊類似的事情,他說“你的說法有問題,窮人又不是喝酒的人造成的,又不是喝酒的人讓他們窮的!”,我覺得確實是如此,但是順著這個思路的想:所謂的喝酒精酒也不是被逼的吧,現在有純糧釀造的茅臺之類的看要選擇啊,為什麼很多人不喝呢?可能答案也是因為囊中羞澀之類的吧,這個“囊中羞澀”很多情況下也不是別人造成的吧。

所以我覺得所謂“貨真價實的白酒沒人信”這個說法太籠統了,其中“沒人信”是因為之前發生過不少的酒企製假導致的問題,而“沒人買”就更簡單了,就是因為貴啊!老式傳統的純糧食釀造本身就有糧食成本高、出酒率不高、釀造陳化時間長等等因素存在,而且一些小作坊技術有限,釀酒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有害的醇類、醛類未必能管控的好,如果連檢測都有沒有早晚會出事的。

所以針對白酒這個事情,我是建議淺嘗輒止,如果是真的非喝不可,大品牌、口碑好的酒精酒也不是不行,至少在安全性上比小作坊的連檢測都沒有的酒要強。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喝酒的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自己買自己喝,這種是一般的工人,幹了一天的活了比較累,吃過飯喝二兩睡解解乏,這個人群比較大喝酒的消耗量也比較大了,但是這類人的收入一般都偏低些,對酒的要求不是太高,但是對價格比較敏感,勾兌的酒價位偏低,這是他們選擇的主要原因,如果純糧食酒價位能比勾兌酒價位低些的話,這類人群也會選擇的!

第二種喝酒的人是別人買酒送他們喝的,這類人喝酒一般是為了交流下感情,偶爾喝,他們對酒的質量要求的高,但是這類人群有限,現在國家對官員的鋪張浪費,受賄行賄查的比較嚴,對高端一些的純糧酒的銷量也是一種衝擊!


用戶6964499023


俗話說得好: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句話用在酒類商品裡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

除了名牌酒,市面上還有很多酒精計充斥,那為什麼還會有人選擇呢?

倆字“外行”。

我們回到一個場景裡,一個是包賺素樸但是酒質較好,另一款是包裝優美但酒質較差的酒,在“顏值即正義”的年代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後者。

難道真沒有造型又好,酒質也好的酒麼?

有但是那樣就貴了,例如茅臺。

一瓶酒的成本是有預算的,他如果重點加在酒質上,包裝成本必受削弱,反之酒質就會很差。

而作為大多白酒是商品很明顯他的作用是買賣,關係自然是 包裝>酒質.

由於做酒的原因很多酒友找到我,讓我推薦性價比高的醬酒,我每次的首推都是性價比較高的"光瓶酒\


醬酒文化工作室


站在消費者角度只需問一個問題:您願意喝食用酒精勾兌的白酒還是純糧食釀造的白酒?答案很清楚,根本不用講那麼多沒用的東西。

在這逐利的時代,成本很低,利潤很高的液態法白酒(食用酒精)就成為很多商家快速謀利的產物。拿到社會上,這樣的問題是站不住腳的,不僅沒有人給他喝彩,還會有無數的人給他扔雞蛋。因為這種變態的價值觀是不會有人認可的。

有句順口溜;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酒是由糧食提煉出來的,是糧食經過釀酒工藝蒸出來的精華。

不是貨真價實的白酒沒人信,而是該怎樣分辨糧食酒和食用酒精才是重中之重。這個就得靠大家購買的時候仔細觀察一下酒瓶背標詳細說明,

國家標準GB10344《飲料酒標籤標準》明確規定飲料酒必須標註酒名、配料表、淨含量、製造者(經銷者)名稱和地址、批號、生產日期、保質期(或保存期)、產品標準號與質量等級、產品香型、產品度數等。

其中配料表有寫食用酒精那就一定是食用酒精了,還有再看執行標準;

X液態法GB/T20821-2007:這個建議大家不要喝了,是食用酒精勾兌的.

X固液法GB/T20822-2007:這個也建議不要喝,用不高於30%的固態純糧基酒+食用酒精+香精+水勾兌出來的。

固態法:真正的糧食酒

小曲固態發酵標準:GB/T26761 真正的糧食酒

醬香型固態發酵標準:GB/T26760-2011真正的糧食酒

濃香型固態發酵標準:GB/10781.1-2006真正的糧食酒

清香型固態發酵標準:GB/10781.2-2006真正的糧食酒

米香型固態發酵標準:GB/10781.3-2006真正的糧食酒

當然這只是從標註來看,希望對大家有一定幫助,還可以通過試飲,聞等等其它方面判斷,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