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美麗的黔東南州錦屏縣,因青山似錦,秀麗如屏而得名

這裡的木商文化、軍屯文化歷史悠長,是中國南方集體林區縣,貴州省重點林業縣,全縣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是全國著名的杉木之鄉、青石之鄉和水電之鄉,境內風景秀美,處處鳥語花香、滿目山清水秀。

清晨,一輪陽光透過山巒,畫眉鳥伴著朝陽婉轉歌唱。傍晚,夕陽西下,清水江上漁舟唱晚,碧波盪漾。這裡的侗族人民勤勞而善良,風土民俗濃郁,有美味絕倫的侗家油茶、河口醃魚、啟蒙酸菜,有聯合國生態博物館,600年軍屯古城堡的隆裡古城,也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紅軍長征瑤光毛澤東住址,有2004年被貴州省委、省政府命名的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龍華24烈士之一的龍大道故居。而最具有地方特色、最能體現侗鄉文化印象的景觀就是雄踞在清水江上,位於縣城三江鎮東南角“錦屏文書樓”下的清水江風雨橋。

清水江風雨橋始建於2000年,於2000年12月奠基動工,於2003年5月竣工,歷經工期兩年半,是目前全國第二長的風雨橋。由石拱橋和木製風雨樓兩部分和諧組成,最大的獨石拱橋橋長311米,寬9.1米,高28米。有3墩2臺、4拱、拱跨度30米,全部採用北京故宮石材原產地“打巖塘”出產的青石砌築鋪面而成。

雄跨在清水江上的風雨橋,遠遠望去,像一條巨陣長龍,飛簷畫棟,鱗次櫛比,又像一位威風鼎鼎的將軍守護著家鄉,保護著家鄉的人民。橋頭,一副“雕欄玉砌蜃樓倒影橋映三江亭作錦、俚諺鄉謠流水行雲曲飄四海韻當屏”的橋聯讓人浮想聯翩。橋上,一幅幅栩栩如生,描繪當地苗侗人民鄉情民俗、繁衍生息的木刻畫鑲嵌在閣樓裡,簡直就是一座瞭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長廊,絢麗奪目的大紅燈籠掛滿橋廊兩旁,一眼望不到盡頭,好似一隻只既調皮又可愛的小精靈,在向來往的人們招手微笑,向遊客表示熱烈的歡迎。

從錦屏縣城新修建的清水江二號大橋上眺望,三座風雨橋的全貌盡收眼前,不同風格的三座風雨橋分別橫跨在清水江、亮江和小江之上,每一座風雨橋分別有不同數量的亭臺閣樓聳立在風雨橋上,當地人叫鼓樓閣,傳說是古代人們用來奏樂和歡聚的地方。閣樓全部用當地著名的“八年杉”木材建成,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固定。據考證,錦屏最古老的文鬥苗寨風雨橋建成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能工巧匠的偉大智慧。我們眼前看到的清水江風雨橋,橋下有三根巨大的的石頭橋柱支撐著橋面,根部深藏於河床中,聳立於江水中上百年,這三根石頭柱子很像《西遊記》裡面的“定海神針”,當地人叫它們是“定河神柱”,意味著神柱永保百姓平安。

清水江風雨橋是侗鄉人民休息、乘涼、遊玩的場所,不信你去看看:這兒有正在強身健體的市民、有往來行走散步的人們、當然還有許許多多放學後來到這兒嬉戲玩耍的學生......特別是每到元宵節,按風俗習慣都要舉行燃放煙花儀式慶祝新年,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時候,五彩繽紛、魅力四射的各種煙花從風雨橋上連續升起綻放,一朵朵、一串串絢麗的煙花在夜空中爆炸散開,和清水江風雨橋構成了一幅光彩奪目、繁花似錦的畫卷,讓人看後留戀忘懷。每到炎熱的夏季,風雨橋的橋面上、樓閣裡、橋廊中全部是到此乘涼休閒的市民,遠處侗歌飛揚,近處歡聲笑語,一幅和諧景象。

我熱愛家鄉錦屏,更愛家鄉美麗的清水江風雨橋,他裝扮了侗鄉的美麗,是侗族人民勤勞智慧的象徵,他見證了侗鄉的成長和繁榮,橋廊上那一排排、一串串的大紅燈籠掛在風雨橋上,喜慶、熱烈,意味著侗鄉人民的生活紅紅火火、美滿幸福。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黔東南州錦屏縣,因青山似錦,秀麗如屏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