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白粉病危害大,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種植戶該如何防治?

假如時光倒流_


小麥白粉病是小麥重要病害之一,各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白粉病很好辨認,症狀似麵粉落在葉片上,主要危害葉片,葉片受害後可使葉片早枯,分櫱數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減產5-10%,嚴重減產30-50%,甚至絕收。

小麥白粉病最好採取預防的手段來預防白粉病的發生和危害,必要時採取化學措施來控制白粉病發生和危害。預防措施主要有:


一、種植抗性品種。種植抗性品種是預防白粉病發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如種植鄭麥831等品種。

二、藥劑伴種或種子包衣。小麥白粉病發生地區可每100公斤小麥種子可選用苯醚甲環唑懸浮劑有效成分6-9克,或戊唑醇種子處理懸浮劑有效成分3-4克等藥劑進行種子拌種或包衣,通過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能減輕或抑制白粉病發生和蔓延。

三、加強田間管理。種植密度大、田間鬱蔽、偏施氮肥等均有利於白粉病發生。在合理密植的基礎上,要加強小麥田間管理,雨後要清溝理墒,降低田間溼度;及時防除雜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避免偏施重施氮肥,施肥時要氮磷鉀配合使用,通過健身栽培措施來提高小麥抗病蟲能力。


四、化學防治技術。白粉病可在發病初期或病株率達到20%或上三葉病葉率15%以上時,每畝使用25%戊唑醇懸浮劑30克,或25%丙環唑乳油40克,或40%腈菌唑乳油10克,或30%醚菌酯可溼性粉劑16克,或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70克,或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65克,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重病田間隔10天左右再防治一次,注意輪換用藥。


農作物栽培知識講解


白粉病是春季小麥最容易發生的病害種類之一,它具有發病範圍廣、傳播速度快、病情危害重的特點。小麥從苗期到成株都可感染白粉病,苗株地上的各個部位都會受害,防治不及時容易導致小麥減產,該病應當儘早預防和防治。那麼如何來有效的防治小麥白粉病呢?下面和大家系統介紹一下:

一、判斷準小麥白粉病的病發規律特徵

白粉病一般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而且一般先侵害距離地面較近的植株基部葉片,然後在逐步侵害中上部的葉片,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受害嚴重,病情較重時,小麥從上到下整株看起來會會覆蓋有1層灰白色的病黴層。

小麥發生白粉病後,一般先會在葉片上出現很多細小的白色斑點,隨後病斑點會逐步擴大且連成灰白色到淺褐色的病斑,並且後期還會出現很多針頭大小的小黑點。

白粉病發生後,輕則造成小麥苗株葉片莖葉發黃乾枯,重則導致小麥倒伏、無法抽穗、籽粒乾癟,對小麥的產量影響很大。

二、注意使用的抗病性強的品種

目前來說,大部分小麥品種對白粉病具有一定的抗性,但不同的小麥品種在抗病性能上具有很大的差別,使用抗病性好的品種播種,是防治白粉病最直接有效、同時也是最經濟的方法。

因此,在小麥白粉病發病率高、病害重的地區,在購買麥種時應當選擇抗病性能力強的品種;另外,對於經常發生白粉病的地方,儘量不要使用自留種,播種前地裡長出的自生麥也要進行徹底清除,以防帶菌傳染。

三、播種前拌種,減少苗期病害

為防治小麥苗期遭受白粉病的危害,應當在播種前進行藥物拌種,不僅可以防治白粉病,而且還可以兼防其他小麥病害。可以選用的藥物有:戊唑醇、苯醚甲環唑、三唑酮、福美雙、粉鏽寧、多菌靈等。

四、適當晚播,保持合理密植

播種期過早,不僅容易造成小麥旺長、冬前養分消耗大、葉片狹長、植株細弱、越冬時易受凍害、抗病能力下降,播種密度過大,會導致小麥群體過大、田間密不透風、中後期易倒伏,都會加重小麥白粉病的病情,而且因為苗期溫度高、降水多,更容易發生白粉病。所以在白粉病發病比較多的地區,建議採取精量半精量播種、適當晚播的模式合理密植,一方面來保持田間合理密度、提高小麥的通風透光性,另一方面可以錯開白粉病的發病期,減少小麥發病受害。

此外,對於有旺長現象的麥田,在小麥起身或拔節前一週時,可以按照每畝50-80克15%多效唑兌水噴施,以此來控制旺長、矮壯苗株、增強小麥抗倒伏能力,也取得較好的白粉病防治效果。

五、注意病發的溫溼度,做好病害提前預防

溫溼度對小麥白粉病的病害情況影響非常大,小麥白粉病在15-20度的溫度和80%以上的溼度中最容易爆發流行,但此外在溫度小於10度的環境中,病情發展緩慢,在高於25度的環境中,病情發展受抑。

因此,如果是回溫快、氣溫高、降水多的地區,以及其他年份降水少、當季降水多的地區,應當注意在早春時提前噴藥預防,尤其要加強在3-5月份白粉病高發期的防治管理。

此外,一方面小麥生育期內要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水量和氣候土壤的乾溼情況靈活合理的澆水,澆水時不可一次澆水過大或者大水漫灌,也不可在陰雨天氣時澆水,要採用澆小水、勤澆水的方式;另一方面對於降水較多的地區,應該在田間地頭提前挖好排水溝,在雨後及時進行排水排澇工作,以防田間積水、溼度過大而導致白粉病大面積發生。

如果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採用測土配方施肥,以此實現精準施肥、合理施肥的科學性。

六、掌握髮病時間,在最佳時機進行藥物防治

就大部分地區來說,小麥白粉病一般在3月在3月中旬到4月上旬開始發病,在4月中下旬到5月中上旬進入病發高峰期,病情會在從5月中旬開始逐步穩定,但春季回溫快、溫度高、降水較多的地區,白粉病的發病期早、發病重、易爆發流行。

一般來說,當小麥植株的病葉率達到10%或者麥田發現有明顯的發病中心時,就應當及時進行噴藥防治。小麥苗株根基部葉片剛出現明顯集中的病斑時且暫未植株中上部葉片蔓延時,是防治小麥白粉病的最佳時機,此時應當立即進行第一次用藥。具體藥物防治方法如下:

在發病前預防時,可以每畝使用25%丙環唑15毫升或粉鏽寧10克或80克50%多菌靈等藥物重點噴施小麥植株的中下部葉片,連續噴施2次,每隔7-10天噴施1次。 在病發後防治時,應當在病發初期時用藥,可以每畝使用15%三唑酮90克或12.5%烯唑醇35克或30%嘧菌酯25毫升或50%託布津50克或12.5%腈菌唑2500倍等藥物+磷酸二氫鉀80克(或蕓薹素內脂等)等葉面肥進行噴施,每次噴水量不低於100公斤,每隔7-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重點噴施小麥植株的中下部葉片,噴水量以葉尖滴水為佳。

在防治方法上,也可以在分別在小麥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漿期分別噴施1次藥物。

在藥物使用上,應當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白粉病對藥物產生抗性而降低防治效果。

點擊上方“關注”農技小揹簍 每日瞭解更多新鮮農業種植知識


農技小揹簍


農民朋友:眼下正是小麥抜節孕穗時期,也是小麥白粉病高發期,望各位朋友千萬注意白粉病的發生。

一、小麥白粉病也叫粉鏽病,有的是粉白色、有的是粉黃色、還有的是黑灰色。年老人也可戴眼鏡到麥田看看。這種白粉病象撒在麥葉上一層面粉。緊緊粘附在葉片上,手搓不掉風颳不掉。起初在根部葉片只有一小丁點,後來逐步由下部老葉片向上部嫩葉片擴散。開始它只是一壟二壟而後傳染到整塊整片。白粉病它是靠吸食葉片汁液生存。有的人開始不把它當作一回事,只看作是老葉自然退化。直到植株枯萎、早衰、死穗、葉片乾枯白粉病圍攻穗粒時。他才明白白粉病竟然如此厲害,己是後悔莫及。

二、小麥白粉病應為典型的氣候性發病。發病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常年大面積種植小麥已形成病菌常年住留土壤造成土傳因素。二是病毒種子移傳因素。三是由於種麥密度過大,偏重氮肥再加上小麥後期陰雨時長造成根部溫高溼大、通風不暢而引發了小麥白粉病。在防治方面。各家小戶應當統一防治,齊抓共管。防止因小而失大。要時常注意天氣變化,以田間監測病情為依據,緊抓適期統一防治。同時,在小麥發病初期可用80%的多鏽靈加15%的三唑酮對小麥進行統一噴霧。到小麥孕穗前期也可用15%的粉鏽寧可溼性粉劑兌水60千克對小麥進行噴霧。如其不然,你的小麥一定會因病減產減收,請大家統一行動多加防範,爭取把小麥病害壓宿到最低限度,力爭今年小麥奪得大豐收。





農村土秀才


(一)

小麥進入春季後伴隨著氣溫升高,各種病蟲害就易發生,如果不加以防治就會大面積流行。特別是麥蚜蟲和白粉病及赤黴病危害較為嚴重。

首先我們要知道白粉病是如何發生的?它有什麼危害性?造成小麥白粉病和赤黴病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由於天氣回暖小麥孢子菌伴隨著溫度升高而在果樹木,疏菜,瓜果及麥類作物均可發生。

(2)小麥大麥或燕麥在拔節期板易感染白粉病特別是高溫高溼的天氣是導致病原菌大流行。剛開始從小麥根部葉片逐漸發上發展直至麥穗。初為白色粉狀物後隨發展為褐紅色,植株和葉片因受侵害而失取營養而枯碣。

(3)麥田通風透光不良,造成這種因除受連陰雨天的限制外,大多是農民求豐產的心理所影響。在播種時播量太大使麥苗過於稠密了,在加上澆水過頻造成田間溼度大,給白粉病增加了侵害創造了條件!

(二)

當你的麥田發生白粉病赤黴病時,必須立即加以防治。不能因一時疏忽而造成麥子因病蟲危害而發生大面積流行而減產。

小麥白粉病防治可用"粉鏽寧""多菌靈

"或"三唑銅""烯唑醇""託布津"對小麥按畝用劑量均允噴霧。要先從麥苗下面葉片至下而上不漏噴的方法實施噴藥。(可加井崗黴素)防治赤黴病。

小麥植株上若發生紅頭蟲和麥蚜蟲時,可用吡蟲啉,噻蟲銨等環保藥物進行防治。噴藥時可加植物調節劑(蕓薹素)磷酸二氫鉀或紅太陽牌"木酢液"進行葉面噴霧,以保護和供其小麥生長的營養。

噴霧時最好在上午10點左右,下午在14點後為益。選擇無風雨天效果更好!遇雨需重噴。





黃河奔流


小麥作為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極其廣泛,隨著春季的到來,小麥白粉病也來龔了小麥白粉病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以及質量,面對白粉病該如何防治呢?下面為大家介紹白粉病的危害症狀及防治措施。

危害特徵

白粉病屬於低溫病害,適宜溫度在15~25攝氏度,可危害葉片、花、果實以及木質化程度不高的幼嫩枝條。病發初期為黃色小點,後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產生一層白粉狀黴層,黴層會隨著時間逐漸變成灰白色,到最後變為淺褐色,並且上面有許多黑色的小點。病發嚴重時,病斑會連成片,導致小麥葉片發黃枯死,莖和葉鞘受害後,小麥植株易倒,矮小細弱,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


防治措施

1、選種優良品種

種植時選擇抗病豐產的優良品種,播種時可根據所在地的環境因素適當延遲播種,以減少麥苗的發病率。

2、種子處理

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拌藥處理,使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根據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或2%戊唑醇溼抖劑100~200g/100kg種子拌種,用藥時兌適量的水,對種子均勻攪拌,拌種後及時播種,以避免堆悶時間過長影響到種子發芽,播種時避免播量過高,造成田間群體密度過大,影響小麥生長。


3、合理施肥

春季小麥處於反青期,對氮的需求量較高,白粉病對高氮作物特別偏愛,最容易發生病害。此時應該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鉀肥的用量,特別是磷肥,可以避免氮肥的過量使用,減輕病害的發生。

4、藥物防治

現在有不少針對白粉病的藥物,像白天使、乙嘧酚、嘧菌酯、醚菌酯等,都能有效滅殺白粉病病原體,修復病害受損組織,提高植株的免疫力。用藥時應混劑或混配使用,避免單一使用產生抑制性,從而影響到小麥正常生長。



GP瀟灑


小麥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據有關部門監測,小麥的白粉病。近幾年在華北,東北,西北麥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病嚴重的趨勢。小麥白粉病有專屬性,對於麥類,比如大麥與小麥,小麥白粉病只侵染危害小麥,對大麥不構成威脅,大麥白粉病也不侵染危害小麥。小麥白粉病一般發病時期在小麥的後期,小麥後期正是小麥形成產量的關鍵時期,如果這個時期受小麥白粉病危害,就會出現小麥葉片上佈滿白色的病菌粉末,白色斑點有小至大,一般一致兩毫米,逐漸蔓延至整個葉片,甚至小麥的整個地上部都會受到白粉病的危害。光合作用的能力下降,小麥需要葉片進行光合作用製造幹物質積累減少,小麥由於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而變得乾癟,千粒重下降。一般年份產量可下降10%以上,如果,在小麥後期相對溼度超過70%,適宜小麥白粉病的溫度,恰好在15~20度之間,就有可能會造成小麥白粉病的大發生,如果這時不注意進行藥物防禦,治療,就有可能導致小麥達到50%以上減產。成熟的小麥白粉病病菌孢子和隨風傳播。

小麥白粉病發病重的地塊,大多由於小麥的抗病力低下,生長勢弱,植株不健壯,特別是偏施氮肥過多,小麥植株徒長,貪青晚熟的小麥相對發病較嚴重一些。由於肥水管理不及時,旱情加重,缺肥缺水的地塊,容易形成小麥的弱苗,由於播種過密,在生長中,小麥苗爭肥爭水嚴重,大多形成弱苗,小麥的弱苗容易感染各種病害。因此這樣的小麥苗如果感染了白粉病,發病相對較重一些。

小麥白粉病的防治,首選適宜當地種植的高抗病性小麥品種。在施肥上應採取測土配方施肥的方法進行使用。各種農作物的秸稈應堅持秸稈還田進行培肥地力,秸稈還田的土地應適當的增加氮肥的使用量。秸稈還田三年以後有機質明顯高於不經過秸稈還田的土地,土壤肥力進入良性循環。增施有機肥,對提高小麥的活性和抗病性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在肥水管理上應注意遇旱能及時的澆水,遇澇能及時的排水。小麥的後期應注重“一噴三防”這是多年來的經驗總結。對於白粉病發病較重地區地塊,除了選用抗病性能力強的小麥種子外,還要進行適當的藥物拌種。一般採用小麥專用種衣劑進行包衣後播種,同時對多種病害都有防禦作用。

在小麥白粉病發病初期,可選用30%的咪菌酯懸浮劑30克兌水50斤+天達2116+機硅農藥增效劑。進行小麥葉面噴灑防治效果可超過90%以上。也可用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進行葉面均勻噴灑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應7至10天再重複噴灑一次。同時可酌情混入植物生長調節劑,殺蟲劑,磷酸二氫鉀等,在小麥後期,還能起到預防乾熱風的目的和起到一噴多效的目的。


木雨聽風


問:小麥白粉餅危害大,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種植戶該如何防治?

小麥作為我們主要糧食之一,在北方小麥種植面積廣品種多,當然,種植戶最為關心的是產量和品質,要想種植高產量好品質,那跟平時管理是密切相關的。特別是近些年,由於品種、栽培制度、肥料、水、氣候條件的影響,使小麥白粉病普遍發生,導致小麥葉片早枯,成橞率減少,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以菌絲體在冬麥苗上過冬,主要危害小麥葉片,最初在葉片上形成白色絲狀黴斑,然後逐漸擴大,嚴重時可覆蓋葉片大部分或全部,在後期病部黴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對小麥影響危害大,使其減少產量。

小麥白粉病綜合防治方法

  1. 選擇抗病品種,抗病能力強又高產品種,還需因地制宜選擇品種種植,合理規劃種植密度,根據土壤配方施肥,從而有效防治小麥白粉病發生。
  2. 在小麥播種之前,需要進行種子處理,可用粉鏽寧拌種,可以有效控制苗期病情,減少小麥越冬菌量。

  3. 如在管理期間發現小麥白粉病病情,需及時噴施粉鏽寧可溼性粉劑進行防治,控制其小麥白粉病危害。
  4. 在小麥收穫後要徹底進行一次田間清除病殘體工作,這樣有效消滅小麥白粉病病原體,可以減少來年小麥病蟲害的發生。

鄉小農


小麥白粉病發生普遍,在小麥各個生育期都有可能發生。通常在陰雨天、田間溼度較大、光照不足的情況下易發生此病害。此外,小麥播種較早、密度過大、偏施氮肥、植株衰弱、管理不當的田塊也易發病。

為了防止小麥白粉病危害,影響到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種植戶們應當及早進行防治,具體方法如下:

1、種植抗病品種,可根據當地環境情況選擇合適的小麥品種;

2、加強小麥田間管理,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適當晚播,提高小麥植株的抗病能力。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提倡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適時排灌水;

3、小麥播種前,每畝用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20~25g拌種,可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條鏽病等;

4、在發病初期進行噴藥防治。每畝可選用15%粉鏽寧可溼性粉劑80~100g或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20~30g,加磷酸二氫鉀80~100g,混勻後兌水30~45千克均勻噴霧,一般噴藥1~2次。

以上是我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交流。如果喜歡,歡迎點贊並關注!謝謝!


南皇陽農業


小麥白粉病危害大,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種植戶該如何防治?

小麥白粉病是很常見的一種病害,白粉病就是小麥的莖葉上會佈滿白色的粉末,風一刮就會到處散落,白粉病也是這樣進行傳播的。

小麥得上白粉病有很多原因,比如氮肥用的過多造成了小麥提前返青,小麥田地乾旱或施肥不足造成小麥長得弱抗病能力差,此外小麥種植的過密也容易發病。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地裡的自生小麥一定要在種植前清理乾淨,因為很可能白粉病病菌就寄生在這些自生的小麥中。

小麥白粉病的預防

現在小麥已經有很多抗白粉病的優良品種了,我們可以根據當地的條件進行選擇這種抗病的品種。種植小麥的時候一定要施足基肥,給小麥施肥的時候可以適當多施一些磷鉀肥,雨水多的時候要做好排水工作,小麥地溼氣過大容易發病。天氣乾旱的時候要適時的澆水。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地裡的自生小麥一定要在種植前清理乾淨,因為很可能白粉病病菌就寄生在這些自生的小麥中。


鄉村劉肉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