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亩产量达不到国际水平,中国大豆究竟路在何方?

南沙十一阿哥


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本人大致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答案,认为对该问题的回答还是有所欠缺,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点都没有点出来:土地问题!您没看错,确实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不解决好,我国的大豆科研水平再高,我国的大豆生产水平也难以提高上去。个人认为我国大豆的出路不是说单产提升就可以解决的,还要我国土地问题能够解决。

为什么说土地问题是阻碍我国大豆发展的一大障碍呢?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家知道我国的农业种植格局是传统的小农作业,当然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传承下来的问题就是农业农田过分分散!虽说该制度一度在历史上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则是时至今日阻碍了机械化的发展,分割成为小块农田的农作方式根本无法实施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由此所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显然大豆产业过分依赖于人力,造成大豆生产人力成本偏高的同时,整体生产成本偏高,经济效益低下。当然了这不只是我国当前大豆生产所存在的问题,玉米、花生、水稻等农作物均存在此问题。

而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大豆在每斤1.7元一斤还几乎不赚钱而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可以在1.5元每斤的价位水平售出还可以实现盈利的根本性原因了。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曾表示:未来中国农业的出路首先是解决生产关系问题,通过土地流转将我国的小块田地合并为大块,走向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其次才是发展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这句话内涵很深刻,其中虽未明确指明何种作物,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我国未来大豆产业的发展方向呢?

土地问题不解决,我国的大豆产业就不可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自然也不可能实现我国大豆产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大豆正在经受着‘天花板’和‘地板’的挤压。”一方面补贴已经达到极限,大家知道2018年黑龙江大豆补贴已经高达320元了,国家为此要担负多大的财政负担?其次,在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提高,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又该如何解决?

可以说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已经陷入了一个魔咒,大豆产量增无可增,传统生物技术可以说已经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期,而新的生物技术只能存放于实验室中。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值得反思的,但是这都不是首要的!首要问题还是要抓紧时间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全球大豆平均亩产是多少,没有一个官方权威的数据,但是中国如今的大豆亩产数据确实很难看,别说和美国相比了,现在已经被巴西,阿根廷这些种植大豆历史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国家所超过,真的是令人汗颜。



下面以2017年的数据为准,来看一看中国和其他大豆生产大国之间的亩产数据差异有多大,在这一年度,

美国大豆平均亩产继续是世界第一,达到了210公斤以上。

巴西大豆以亩产190公斤左右位列其后,

而另一个南美洲大豆主产国阿根廷的亩产在160公斤以上,

而去年,咱们国家的大豆平均亩产只有120公斤左右。

也就是说,国产大豆现在的亩产只有美国的六成,巴西的七成多,阿根廷的八成左右。

国产大豆产业一度辉煌

国产大豆曾经也一度辉煌过,1952年以前,中国大豆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产量和种植面积位居全球之首。

即便是后来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先后被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这三个国家超过,但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大豆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无需进口。

可是,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这么说吧,现在的国产大豆就是扶不起来阿斗,简直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国产大豆产业发展困难重重

国产大豆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亩产较低的问题,种植面积微弱,产量逐年下滑,种植效益低下,市场规模没有提高,如果不是国家每年给着大量的补贴,国产大豆如今的遭遇会更加难看。

2017年,中国大豆平均亩产还是120公斤,也就是240斤而已。据钟情三农了解,十年前,国产大豆的亩产已经是这个数据,可现在国际大豆市场日新月异,中国大豆已经被排挤出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行列了,可是国产大豆还是这个样子,真的是令人着急……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设立大豆优势产区,提高种植科技水平,缺一不可。

否则,国产大豆没有未来可言。


钟情三农


露在错位需求定位!

国家统计局刚发布的2018年粮食生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为127公斤/亩!一些对此数据不敢信的网友可以看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原文以及明白“平均亩产”这个概念,也许你家种的大豆的确可以达到200公斤每亩,但是也有的地方可能只有100公斤每亩。所以只有用平均亩产来衡量我国大豆产量的总体情况。但不管怎么算,我国的大豆产量长期低于别人是个不争的现实。

那么我国的大豆路在何方?提高产量是一个必经之路,没有产量做支撑,只能成为少数人的小众产品。但是提高产量不是终极措施,因为我国大豆产业的一个最大限制因素是大豆的种植面积。虽然2017和2018年连续两年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几百万亩,但是这些依然杯水车薪。除非我们能额外开发出7亿亩的耕地,那时我们的已提高产量的大豆产业将独步全球。那么面对耕地面积不足的现状,只要分清油用大豆和蛋白用大豆的需求,我们的大产业将再次重振。那就是将大豆产量提高的同时来提高蛋白含量的品质。若是我们利用1.15亿亩的大豆种植面积全部种植高产优质的蛋白用大豆,这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的豆制品需求,而且可以高价出口。这样我们的油用大豆虽然进口了,但是我们的蛋白用大豆将占领豆制品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这样,国内一大兜为原料的产业都得到满足,豆农也有丰厚的种植回报。


柳小庆


我种了几年大豆,除了特除的涝年几乎绝产,一般年份也就是亩产三百斤左右。稍好点的年份亩产两袋豆。最好的时候亩产四百斤。管理好了,措施跟上,在现有的品种,技术情况下亩产四百斤能实现。

根据自己的总结,观察,和学习,借鉴,提出以下观点同大豆种植户分享,探讨。

一:大豆种植地块一定排水通畅,土壤有机质较高,肥力好的地块。大豆最怕涝。

二: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

三:大垄双行播种。

四:及时灭草一定一次灭净。

五:我认为播种期不要过分追求早,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早种的大豆植株矮,收获损失大,长出来也不一定收得回去。我建议在芒种前种最好。(个人看法)

六:和教科书上所不同的是我不主张中耕,中耕伤跟是难免的,大豆成熟度不一致。二,就是如果中耕时垧情不好,起土块直接影响收获。

七:及时灭虫,追肥,特别是鼓粒肥效果很好。

八:及时收获,在大豆完熟就及时开始,即便是有几棵未归圆的也无关紧要,有几个胖豆没关系,在豆堆里就归圆了,比炸到地里好。

我原来种豆根据书上,早中耕保垧散寒,有利于大豆生长,其实没多大好处。大豆生长很快,只要保全苗,前期不怎么长,一进伏季,追两次页面肥,几天就长起来了。结夹部位高,收获方便,不掉枝掉夹,损失率很低。豆子还光滑,色泽好,非常好卖。

自己的经验,与大豆种植户共同探讨。


伏枥的老骥57128762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豆确实是中国主要农作物里的一个短板。

说它是短板,还不仅仅是指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消费——因此每年进口9000多万吨,从而成为进口最多的农产品、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水稻、小麦、玉米甚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都有大幅提高,但就是这个大豆的单产没有太大进步。

原因有很多,无非是从育种、投入品、设施、市场等多个角度来看,不过题主没有问原因,所以在此也就不作分析了。主要谈谈我对国产大豆出路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在育种技术方面加把劲儿。无论是转基因技术也好、更精准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也罢,以及属于常规领域的分子育种等等,尽快培育出更“牛”的新品种是王道。这个“牛”,至少有三方面,一是产量高,二是抗逆性好,三是投入少。产量高比较好理解,抗逆性好是指更经得起冰冻、天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减少投入则包括劳动力投入、化肥农药地膜等等,这些成本减少了,自然利润也就相应增加了,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也才能更好发挥。这是从根本上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的办法。

此外,在市场错身方面有所突破。国内大豆市场需求主要是用来作饲料和榨油。相比而言,前者似乎更重要。这就是近些年为什么进口大豆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尴尬的是,中国已经加入了WTO,进口门槛不是说抬就抬的,大豆当年作为博弈手段降了关税、为东南沿海制造业做出突出贡献,同时由于耕地有限也无法太大面积种植这种低产作物,这才一步步丢了国产大豆的市场空间。但中国人、整个中日韩东亚三国,都有消费豆制品的传统习惯。国产大豆刚好蛋白质含量比进口品种更高,这个特点应当更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在提高口感品质、强化营养元素等方面多下功夫。不要跟美国、巴西拼规模化生产、拼数量。这是没有前途的。


三农记者董峻


中国大豆产量达不到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这是事实,但大豆的出路却不在提高产量。

大豆在中国是比较效益很低的一个作物。目前大豆每年播种面积近1.2亿亩,主要是靠高额的农业补贴撑着。即使产量再增加10%,如果没有补贴也不会有人种。

很多人认为,在我国黑龙江搞一个非转基因大豆基地,可以拯救大豆产业。这也许是个办法。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抵触情绪是很大的,非转基因产品,如果价格增加50%,对那些对转基因疑虑很深的人并不是很大的挑战。而且一个产品的受众群体并不需要百分之百,哪怕有20%到30%也就够了。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简易地将非转基因产品从转基因产品中分辨出来,而不是靠厂家的宣传和标签儿。如今宣传和标签已经严重的失去了公信力。分辨非转基因对于大宗的粮食还相对容易些,但对一桶一桶的豆油实在是太难了。第一,你不可能一桶一桶去测;第二,豆油主要是脂肪,而转基因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这些东西在豆油中本来就是“痕量”的,你还要给这个痕量物质鉴定出来,还要知道是不是转基因,所需要的技术还挺高大上。我作为一个农业技术员,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了。50%的价格代价,却不能保证买到的东西是自己想要的,这件事情就没有办法持续。



种田博士后



老传人在苏州


我是东北农民我来说几句 记得十几年前东北大豆亩产量还在500斤左右的,接下来这些年大豆亩产逐年下降,为什么呢?产量去哪里了呢?还能找回过去的产量吗?嗯我帮大家缕缕这里的原因。

1 随着政策补贴增大农机增型,经营面积过大 田间管理跟不上去 为了求高产过量使用化肥 乱用农药导致土壤板结。

2 轮作意识跟不上,连续三年到五年种植玉米地块药物残留极高(阿特拉津)在种植大豆产量想高都难 。

3 土壤板结 土壤有机生物菌难以生存,过量农药 化肥是罪魁祸首。

最后真心希望种植者们都能清醒意识到这方面的危害,能够做到知彼知底都有个良好的措施应对这方面系列的问题。切记土地是自己的要珍惜 爱护 柯护好它。

感谢我的不请自来 希望大家谅解谢谢!


禁养宠物就少吃转基因


1、中国大豆种植没必要与国外拼单产量,否则方向错了,事倍功半,既浪费土地资源,也无助于豆农、包括大豆国营农场企业资金与人力的投入产出效率;

2、大豆作为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大豆油品、动物饲料、食品以及其提取物为主要成份的保健品,前两项国外生产效率高,相比较中国大豆无竞争优势,中国大豆的主攻方向应是后两项,即研发种植更加适应于人直接食用的大豆,即为大豆食品饮品、豆腐制品以及以大豆提取物为主要成的保健品提供高品质的大豆原料,而用于食用油及饲料的大豆种植只能兼顾;

3、如果这个方向正确,国家实验室以及大型国营农场和农垦集团应投入资源研发有机大豆的新品种,中央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研发出来的优质大豆种子以优惠价向广大散户豆农推广。


好游者记录


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亩产量远低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平均每公顷大豆产量为1.8吨左右,而美国,巴西,阿根廷均为4吨以上。除了上述国家广泛种植转基因大豆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上述国家大豆的种植普遍采用免耕法,所谓免耕法,就是让收割后的大豆秸秆残茬烂在地里充当肥料,其核心就是尽量减少翻动土层,减少裸露地表,减少田间作业,近可能地保留秸秆。我国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一直是以精耕细作为特征,这一方式体现了我们农民的勤劳,但这种方式会造成土壤的水分丧失和耕层土壤的流失,中国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很低,比如我国大豆主产区的土壤有机物含量在2%-3%左右,而美国及巴西阿根廷都在4%以上。客观原因造成我国大豆亩产量低于国外。目前我国对大豆的年需求已超过一亿吨,国产大豆产量不过是1450万吨,2017年我国进口了9600万吨的大豆,其中从巴西进口5000万吨,美国3200万吨,其余的从阿根廷及其他国家进口。这进口的9600吨大豆如果全部让我国自己生产,需要多少亩地你们自己算一算。即便是我国放开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每年的缺口依然很大,仍需大量进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改变饮食习惯,向印度学习,由吃肉向素食主义过渡。二是直接购买国外的食用油和猪牛羊肉,满足国人反转的心理(其实国外的食用油和猪牛羊肉也是转基因大豆提取或喂养的)。聪明的你,觉得哪条路适合我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