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豆畝產量達不到國際水平,中國大豆究竟路在何方?

南沙十一阿哥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本人大致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答案,認為對該問題的回答還是有所欠缺,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點都沒有點出來:土地問題!您沒看錯,確實是土地問題!土地問題不解決好,我國的大豆科研水平再高,我國的大豆生產水平也難以提高上去。個人認為我國大豆的出路不是說單產提升就可以解決的,還要我國土地問題能夠解決。

為什麼說土地問題是阻礙我國大豆發展的一大障礙呢?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大家知道我國的農業種植格局是傳統的小農作業,當然這也是歷史遺留問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傳承下來的問題就是農業農田過分分散!雖說該制度一度在歷史上極大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則是時至今日阻礙了機械化的發展,分割成為小塊農田的農作方式根本無法實施大規模機械化作業。

由此所帶來的問題是什麼呢?顯然大豆產業過分依賴於人力,造成大豆生產人力成本偏高的同時,整體生產成本偏高,經濟效益低下。當然了這不只是我國當前大豆生產所存在的問題,玉米、花生、水稻等農作物均存在此問題。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國大豆在每斤1.7元一斤還幾乎不賺錢而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國家可以在1.5元每斤的價位水平售出還可以實現盈利的根本性原因了。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曾表示:未來中國農業的出路首先是解決生產關係問題,通過土地流轉將我國的小塊田地合併為大塊,走向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其次才是發展農業技術(包括轉基因),這句話內涵很深刻,其中雖未明確指明何種作物,但是這又何嘗不是我國未來大豆產業的發展方向呢?

土地問題不解決,我國的大豆產業就不可能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自然也不可能實現我國大豆產業的飛速發展。目前“大豆正在經受著‘天花板’和‘地板’的擠壓。”一方面補貼已經達到極限,大家知道2018年黑龍江大豆補貼已經高達320元了,國家為此要擔負多大的財政負擔?其次,在勞動力成本、農資成本不斷提高,農藥汙染、化肥汙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又該如何解決?

可以說當前我國大豆產業已經陷入了一個魔咒,大豆產量增無可增,傳統生物技術可以說已經到了難以突破的瓶頸期,而新的生物技術只能存放於實驗室中。這些問題都是當前值得反思的,但是這都不是首要的!首要問題還是要抓緊時間推動我國農村土地流轉!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全球大豆平均畝產是多少,沒有一個官方權威的數據,但是中國如今的大豆畝產數據確實很難看,別說和美國相比了,現在已經被巴西,阿根廷這些種植大豆歷史不過只有幾十年的國家所超過,真的是令人汗顏。



下面以2017年的數據為準,來看一看中國和其他大豆生產大國之間的畝產數據差異有多大,在這一年度,

美國大豆平均畝產繼續是世界第一,達到了210公斤以上。

巴西大豆以畝產190公斤左右位列其後,

而另一個南美洲大豆主產國阿根廷的畝產在160公斤以上,

而去年,咱們國家的大豆平均畝產只有120公斤左右。

也就是說,國產大豆現在的畝產只有美國的六成,巴西的七成多,阿根廷的八成左右。

國產大豆產業一度輝煌

國產大豆曾經也一度輝煌過,1952年以前,中國大豆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產量和種植面積位居全球之首。

即便是後來在種植面積和產量上先後被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這三個國家超過,但在20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我國大豆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無需進口。

可是,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這麼說吧,現在的國產大豆就是扶不起來阿斗,簡直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國產大豆產業發展困難重重

國產大豆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畝產較低的問題,種植面積微弱,產量逐年下滑,種植效益低下,市場規模沒有提高,如果不是國家每年給著大量的補貼,國產大豆如今的遭遇會更加難看。

2017年,中國大豆平均畝產還是120公斤,也就是240斤而已。據鍾情三農瞭解,十年前,國產大豆的畝產已經是這個數據,可現在國際大豆市場日新月異,中國大豆已經被排擠出世界主要大豆生產國行列了,可是國產大豆還是這個樣子,真的是令人著急……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設立大豆優勢產區,提高種植科技水平,缺一不可。

否則,國產大豆沒有未來可言。


鍾情三農


露在錯位需求定位!

國家統計局剛發佈的2018年糧食生產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大豆平均畝產為127公斤/畝!一些對此數據不敢信的網友可以看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公告原文以及明白“平均畝產”這個概念,也許你家種的大豆的確可以達到200公斤每畝,但是也有的地方可能只有100公斤每畝。所以只有用平均畝產來衡量我國大豆產量的總體情況。但不管怎麼算,我國的大豆產量長期低於別人是個不爭的現實。

那麼我國的大豆路在何方?提高產量是一個必經之路,沒有產量做支撐,只能成為少數人的小眾產品。但是提高產量不是終極措施,因為我國大豆產業的一個最大限制因素是大豆的種植面積。雖然2017和2018年連續兩年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幾百萬畝,但是這些依然杯水車薪。除非我們能額外開發出7億畝的耕地,那時我們的已提高產量的大豆產業將獨步全球。那麼面對耕地面積不足的現狀,只要分清油用大豆和蛋白用大豆的需求,我們的大產業將再次重振。那就是將大豆產量提高的同時來提高蛋白含量的品質。若是我們利用1.15億畝的大豆種植面積全部種植高產優質的蛋白用大豆,這不僅可以滿足我國的豆製品需求,而且可以高價出口。這樣我們的油用大豆雖然進口了,但是我們的蛋白用大豆將佔領豆製品的國內和國際市場。這樣,國內一大兜為原料的產業都得到滿足,豆農也有豐厚的種植回報。


柳小慶


我種了幾年大豆,除了特除的澇年幾乎絕產,一般年份也就是畝產三百斤左右。稍好點的年份畝產兩袋豆。最好的時候畝產四百斤。管理好了,措施跟上,在現有的品種,技術情況下畝產四百斤能實現。

根據自己的總結,觀察,和學習,借鑑,提出以下觀點同大豆種植戶分享,探討。

一:大豆種植地塊一定排水通暢,土壤有機質較高,肥力好的地塊。大豆最怕澇。

二: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高產,優質品種。

三:大壟雙行播種。

四:及時滅草一定一次滅淨。

五:我認為播種期不要過分追求早,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早種的大豆植株矮,收穫損失大,長出來也不一定收得回去。我建議在芒種前種最好。(個人看法)

六:和教科書上所不同的是我不主張中耕,中耕傷跟是難免的,大豆成熟度不一致。二,就是如果中耕時垧情不好,起土塊直接影響收穫。

七:及時滅蟲,追肥,特別是鼓粒肥效果很好。

八:及時收穫,在大豆完熟就及時開始,即便是有幾棵未歸圓的也無關緊要,有幾個胖豆沒關係,在豆堆裡就歸圓了,比炸到地裡好。

我原來種豆根據書上,早中耕保垧散寒,有利於大豆生長,其實沒多大好處。大豆生長很快,只要保全苗,前期不怎麼長,一進伏季,追兩次頁面肥,幾天就長起來了。結夾部位高,收穫方便,不掉枝掉夾,損失率很低。豆子還光滑,色澤好,非常好賣。

自己的經驗,與大豆種植戶共同探討。


伏櫪的老驥57128762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大豆確實是中國主要農作物裡的一個短板。

說它是短板,還不僅僅是指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市場消費——因此每年進口9000多萬噸,從而成為進口最多的農產品、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更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年水稻、小麥、玉米甚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單產水平都有大幅提高,但就是這個大豆的單產沒有太大進步。

原因有很多,無非是從育種、投入品、設施、市場等多個角度來看,不過題主沒有問原因,所以在此也就不作分析了。主要談談我對國產大豆出路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在育種技術方面加把勁兒。無論是轉基因技術也好、更精準高效的基因編輯技術也罷,以及屬於常規領域的分子育種等等,儘快培育出更“牛”的新品種是王道。這個“牛”,至少有三方面,一是產量高,二是抗逆性好,三是投入少。產量高比較好理解,抗逆性好是指更經得起冰凍、天旱、洪澇、病蟲害等自然災害,減少投入則包括勞動力投入、化肥農藥地膜等等,這些成本減少了,自然利潤也就相應增加了,農民種大豆的積極性也才能更好發揮。這是從根本上提升國產大豆競爭力的辦法。

此外,在市場錯身方面有所突破。國內大豆市場需求主要是用來作飼料和榨油。相比而言,前者似乎更重要。這就是近些年為什麼進口大豆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尷尬的是,中國已經加入了WTO,進口門檻不是說抬就抬的,大豆當年作為博弈手段降了關稅、為東南沿海製造業做出突出貢獻,同時由於耕地有限也無法太大面積種植這種低產作物,這才一步步丟了國產大豆的市場空間。但中國人、整個中日韓東亞三國,都有消費豆製品的傳統習慣。國產大豆剛好蛋白質含量比進口品種更高,這個特點應當更充分發揮出來,比如在提高口感品質、強化營養元素等方面多下功夫。不要跟美國、巴西拼規模化生產、拼數量。這是沒有前途的。


三農記者董峻


中國大豆產量達不到國際先進國家的水平這是事實,但大豆的出路卻不在提高產量。

大豆在中國是比較效益很低的一個作物。目前大豆每年播種面積近1.2億畝,主要是靠高額的農業補貼撐著。即使產量再增加10%,如果沒有補貼也不會有人種。

很多人認為,在我國黑龍江搞一個非轉基因大豆基地,可以拯救大豆產業。這也許是個辦法。消費者對轉基因產品的牴觸情緒是很大的,非轉基因產品,如果價格增加50%,對那些對轉基因疑慮很深的人並不是很大的挑戰。而且一個產品的受眾群體並不需要百分之百,哪怕有20%到30%也就夠了。現在的問題是用什麼辦法簡易地將非轉基因產品從轉基因產品中分辨出來,而不是靠廠家的宣傳和標籤兒。如今宣傳和標籤已經嚴重的失去了公信力。分辨非轉基因對於大宗的糧食還相對容易些,但對一桶一桶的豆油實在是太難了。第一,你不可能一桶一桶去測;第二,豆油主要是脂肪,而轉基因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這些東西在豆油中本來就是“痕量”的,你還要給這個痕量物質鑑定出來,還要知道是不是轉基因,所需要的技術還挺高大上。我作為一個農業技術員,實在想不出什麼辦法了。50%的價格代價,卻不能保證買到的東西是自己想要的,這件事情就沒有辦法持續。



種田博士後



老傳人在蘇州


我是東北農民我來說幾句 記得十幾年前東北大豆畝產量還在500斤左右的,接下來這些年大豆畝產逐年下降,為什麼呢?產量去哪裡了呢?還能找回過去的產量嗎?嗯我幫大家縷縷這裡的原因。

1 隨著政策補貼增大農機增型,經營面積過大 田間管理跟不上去 為了求高產過量使用化肥 亂用農藥導致土壤板結。

2 輪作意識跟不上,連續三年到五年種植玉米地塊藥物殘留極高(阿特拉津)在種植大豆產量想高都難 。

3 土壤板結 土壤有機生物菌難以生存,過量農藥 化肥是罪魁禍首。

最後真心希望種植者們都能清醒意識到這方面的危害,能夠做到知彼知底都有個良好的措施應對這方面系列的問題。切記土地是自己的要珍惜 愛護 柯護好它。

感謝我的不請自來 希望大家諒解謝謝!


禁養寵物就少吃轉基因


1、中國大豆種植沒必要與國外拼單產量,否則方向錯了,事倍功半,既浪費土地資源,也無助於豆農、包括大豆國營農場企業資金與人力的投入產出效率;

2、大豆作為原料主要用於生產大豆油品、動物飼料、食品以及其提取物為主要成份的保健品,前兩項國外生產效率高,相比較中國大豆無競爭優勢,中國大豆的主攻方向應是後兩項,即研發種植更加適應於人直接食用的大豆,即為大豆食品飲品、豆腐製品以及以大豆提取物為主要成的保健品提供高品質的大豆原料,而用於食用油及飼料的大豆種植只能兼顧;

3、如果這個方向正確,國家實驗室以及大型國營農場和農墾集團應投入資源研發有機大豆的新品種,中央財政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研發出來的優質大豆種子以優惠價向廣大散戶豆農推廣。


好遊者記錄


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的畝產量遠低於國外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平均每公頃大豆產量為1.8噸左右,而美國,巴西,阿根廷均為4噸以上。除了上述國家廣泛種植轉基因大豆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上述國家大豆的種植普遍採用免耕法,所謂免耕法,就是讓收割後的大豆秸稈殘茬爛在地裡充當肥料,其核心就是儘量減少翻動土層,減少裸露地表,減少田間作業,近可能地保留秸稈。我國的農作物的種植方式一直是以精耕細作為特徵,這一方式體現了我們農民的勤勞,但這種方式會造成土壤的水分喪失和耕層土壤的流失,中國土壤的有機物含量很低,比如我國大豆主產區的土壤有機物含量在2%-3%左右,而美國及巴西阿根廷都在4%以上。客觀原因造成我國大豆畝產量低於國外。目前我國對大豆的年需求已超過一億噸,國產大豆產量不過是1450萬噸,2017年我國進口了9600萬噸的大豆,其中從巴西進口5000萬噸,美國3200萬噸,其餘的從阿根廷及其他國家進口。這進口的9600噸大豆如果全部讓我國自己生產,需要多少畝地你們自己算一算。即便是我國放開轉基因大豆的種植,每年的缺口依然很大,仍需大量進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全國人民改變飲食習慣,向印度學習,由吃肉向素食主義過渡。二是直接購買國外的食用油和豬牛羊肉,滿足國人反轉的心理(其實國外的食用油和豬牛羊肉也是轉基因大豆提取或餵養的)。聰明的你,覺得哪條路適合我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