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在擊敗羅斯諸公國後約18年,蒙古西征軍再次踏上了西進歐洲的道路。當時面對蒙古大軍的,主要是波蘭和匈牙利這兩個天主教王國。蒙古人知道歐洲各個王國之間存在著複雜的聯姻關係,攻一點會引發其他國家的反應。所以拔都和速不臺的軍隊主攻更大的匈牙利,而作為偏師的合丹,拜答爾的任務就是阻撓波蘭軍隊支援匈牙利人。

於是在賽約河之前,蒙古人和歐式軍隊在裡格尼茨進行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抗。在缺乏瞭解對手的情況下,蒙古人以過硬的戰術素質和火藥武器,擊敗了當時才初步進入封建時代的波蘭。但是波蘭也很快反應過來,在半個世紀不到的時間裡就實現了逆轉反擊。

典型弱國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13世紀的波蘭 只是看上去較大而已



當時的波蘭,遠不是後來那個能和條頓騎士或俄羅斯人爭霸的東歐強國。在遭到入侵之際,波蘭子啊實際上已經被一分為四。四個封君都是皮亞斯特王朝的後裔,國王波拉斯瓦夫五世則只是名義上的共主。

真正有實力的,只是西里西亞的公爵亨利二世。隨著波拉斯瓦夫的軍隊和另一些領主的軍隊戰敗,還在使用木質城牆的都城克拉科夫被焚燬蒙古人。於是,西里西亞就成了最後的抵抗希望。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抵抗蒙古入侵的亨利二世公爵



聽聞東方來了新的強大敵人,亨利二世很快向西方世界求援。在他看來,基督世界應該放棄一切爭執去齊心合力對抗異教徒。可歐洲各王室正關注著神聖羅馬皇帝和教皇之間的權力爭奪,對看似遙遠的威脅不怎麼上心。幸而亨利並沒有乾等別國援助,自己開始集中西里西亞和波蘭各地軍隊。

波蘭的主力是由亨利二世麾下的直屬部隊。他們主要來自首都克拉科夫和加利西亞、奧萊博、梅什科的騎兵部隊。除此之外,還有他掏錢招募的僱傭步兵。在當時的波蘭軍中,僅僅有約80名聖殿騎士和他們帶來的兵卒與農夫參戰。所以,很多21世紀網絡文學中屢屢出現的所謂條頓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根本就是捕風捉影的無稽之談。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13世紀的波蘭軍隊中 精銳士兵極少



在集結了足夠的兵力後,亨利公爵自認為8000-10000人的隊伍就可以開始行動。因此,波蘭軍隊的規模也不是廣為流傳但不知出處的所謂50000大軍。而拜答爾的軍隊規模,此時也在萬餘人左右。其中有一定比例的部隊是欽察人、中亞的突厥系附庸,以及少部分東歐的盧塞尼亞和羅斯的僕從軍。因此,兩軍的人數比較接近,兵力對比並不懸殊。很多21世紀網絡歷史發明家筆下的蒙古式以少勝多,其實也只存在於他們那不可告人的想象。

波蘭的地形非常平緩,易攻難守。除了維斯瓦河等大河外,基本上沒有其他的山川可以依託。有了這樣的舒適戰場上,蒙古騎兵的機動性和戰術得以充分發揮。當他們得知波希米亞援軍即將到來之時,迅速轉向攔截亨利的隊伍。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蒙古人也帶來了少量突厥和羅斯附庸部隊



兩軍佈陣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克拉科夫被毀後 雙方勢必進入野戰階段



兩軍在裡格尼茨相遇後,迅速擺開了陣勢。但和南方的匈牙利人不同,波蘭人的封建化進程才剛剛開始,完全不是後來那個以騎兵著稱的軍事強國。波蘭和東歐的貴族封君可以集結起規模不小的騎兵力量。但軍中真正的騎士卻數目極少。他們的步兵部隊比騎兵更弱。

波蘭軍中最精銳,也最有戰鬥意志的是少數聖殿騎士。他們和自己隨從步兵一起,部署在國王本人所在的全軍中心。那裡還有亨利二世的其他直屬部隊,主要就是來自西里西亞和克拉科夫的騎兵。通常會身披鎖子甲或者皮甲,頭戴西歐式的圓頂盔或者東歐式的有鍊甲護面的尖頂盔。護具還包括手持的三角盾、圓盾或者水滴形盾。但是除了少數戰馬有罩袍外,多數騎兵的馬匹是沒有防護裝具的,這一點在戰鬥中顯得非常致命。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波蘭軍中僅有少數人的裝備與蒙古精英們相當



陣型的兩翼前排是弩兵,後面有從貴族封地徵調來的農民和日耳曼裔礦工。這些礦工身材敦實健碩,是後來格林童話中矮人的原型。但他們基本沒有面對大規模東方軍隊的經驗,很多人還是頭一次拿起武器上陣。身上只穿著加固的亞麻衣甲,很難對抗蒙古人的箭矢。

此外,波蘭方面的遠射火力也明顯不如蒙古一方。所以需要以中軍的騎兵迅速突擊,同蒙古人近戰解決戰鬥。否則時間拖得越長,波蘭人的傷亡就會越大。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波蘭步兵大部分是徵召臨時工 僱傭軍也比例很少



裡格尼茨戰場本身,是河流間一塊足夠大的曠野,非常適合進行騎兵野戰。僅從人數上看,蒙古人和波蘭人沒有差距。但波蘭方的兩翼僅僅是有弩手保護的無經驗臨時工。這些人很容易因為傷亡和敵軍恐嚇而自己混亂。

蒙古一方用輕騎兵構成了第一線,分成左中右三個陣型。後面是石砲和被稱為中國噴火龍的架設式火箭。全軍的最後方還有作為總預備隊的具裝騎兵。由於蒙古人對於斯拉夫人的長相沒有識別能力,因此覺得這次的對手和之前那些羅斯諸國一樣。不過他們也注意到對手有遠多於羅斯人的騎兵。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在蒙古人眼裡 波蘭與羅斯 保加爾突厥沒什麼區別



裡格尼茨之戰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蒙古人在裡格尼茨施展了經典騎兵戰術



戰役以波蘭中軍的第一旗騎兵衝鋒拉開了序幕。在牧師完成了祈禱之後,輕騎兵紛紛出陣,作為全軍的先鋒試探蒙古人的火力。

按照慣用的戰術,蒙古前線的中路輕騎兵開始佯裝後退,與急速衝鋒的波蘭輕騎兵拉開距離。左右兩翼的弓騎兵開始向這些衝鋒的波蘭軍兩翼迂迴。當波蘭騎兵衝鋒到距離蒙古中軍約百步的距離時,蒙古輕騎兵紛紛彎弓搭箭。左右兩翼的騎兵會優先射擊對方的戰馬。波蘭騎兵馬失前蹄,在箭雨之中屍橫遍野。第一波衝鋒就這樣被蒙古人化解。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蒙古人在兩翼不斷射殺脫節的波蘭騎兵



在發現騎兵和少數騎士被殲滅之後,亨利二世決定讓步騎兵保持緊密的距離,防止彼此距離太大。於是他命令以前陣的剩下2個旗的騎兵打頭陣,和步兵一起前進。蒙古人看到對方步騎兵陣型緊湊,自知無機可乘,不能做分割包抄和迂迴。所以還是選擇佯裝敗退,在與對手保持距離的過程中,引誘對手因為行軍速度不一而露出破綻。

雖然有的地方騎兵因為錯誤理解軍令而臨陣脫逃,但是波蘭人的陣線大致保持了完整無缺。只是在長時間的行軍後,中路騎兵還是很明顯地拉開了與兩翼步兵的距離。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蒙古人從金國學會了不少化學武器



根據波蘭方面的史料記載,蒙古軍隊的傳令官揮舞著羊頭徽標,指揮陣後的配重投石機和架設式火箭,向著衝鋒中的波蘭騎兵和步兵發射。這些武器是《武經總要》裡記載的火箭和毒藥煙球,裡面混合了石灰、火藥、巴豆、狼毒、瀝青、砒霜等化學物。蒙古軍還順勢點燃了蘆葦和牛糞,加強有毒煙霧的攻擊效果。至於他們自己,則會事先準備溼面具和蘸水護具,所以受到的影響不大。

這些都是在宋金戰爭中積累的化學武器經驗,但是被缺乏認識的波蘭人記載為巫術。很多人的衝鋒嚴重受到干擾,更有人眼淚直流、噁心嘔吐或暈倒在地。全軍一片混亂。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波蘭步兵在崩潰後慘遭蒙古輕騎兵追殺



在毒煙和火光散去之後,波蘭人的衝鋒已經停止。蒙古兩翼的弓騎兵先殺向了左右兩翼的徵召礦工和農民。後者在蒙古軍的攢射下紛紛潰散,因為缺乏鎧甲而傷亡十分慘重。波蘭僱傭步兵們也紛紛開始逃命。這樣的混亂,導致了波蘭兩翼的兩翼未經一戰就開始崩潰。後來很多人的耳朵都被蒙古人切下,裝滿了9大袋子,成為了記功的標誌。

中路的波蘭騎兵還在奮戰,但是在蒙古人的衝擊下猶如困獸之鬥。全軍最後方的聖殿騎士很想幫忙,卻被源源不斷的潰兵擋住了前進的道路。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人數很少的騎士團成員 在戰鬥中表現比較不錯



作為總指揮的亨利二世,發現自己的退路已被切斷,身邊的騎兵也是越打越少。蒙古人咆哮著戰吼殺來,公爵和三位僅存隨從殺出血路突圍。他的坐騎很快受傷倒地,幸而一位部下把馬讓給了他繼續使用,但最後還是被蒙古人俘虜。

他被蒙古人按在地上向蒙古戰死者的屍體下跪,然後向綿羊一般被斬首。戰後,蒙古人還不忘將亨利的頭顱插在槍尖上,圍著裡格尼茨城進行遊行。希望以此震懾還在抵抗的守軍。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亨利二世的頭顱被蒙古人用來震懾守軍



至於經常在網絡文學中被宣判全軍覆沒的騎士團成員,僅僅損失了3名騎士和2名軍士。他們大都在一片混亂之中全身而退。

隨後,拜答爾的這路軍隊完成了為主力牽制波蘭軍隊的使命。全軍開始南下與攻擊匈牙利的友軍匯合,參與新一輪的大戰。所以蒙古人即使擊敗了波蘭的野戰力量,也沒有來得及去逐個清除剩下的波蘭堡壘,更沒有清除波蘭的地方組織。得益於封建制的鬆散影響,波蘭沒有在領袖被斬首後陷入全國癱瘓的命運。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華沙無名烈士祭壇 紀念抵抗蒙古犧牲的將士 作者拍攝於2015年



知恥而後勇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蒙古人後來還第二次入侵波蘭



1287年12月,也就是南宋在崖山之戰被徹底殲滅後的第8年,波蘭迎來了第二次蒙古入侵。但是這一次戰爭卻是以波蘭的勝利告終。

金帳汗國的蒙古大軍,帶著羅斯城市盧茨克大公姆季斯拉夫和加力奇大公列夫的附庸部隊,一起入侵分裂中的波蘭。全軍兵分南北兩路,大有一舉擊垮波蘭的架勢。此時承擔起抵抗重任的是萊澤克二世麾下的15000名戰士。由於對手除了蒙古人外,還有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王公,所以這一戰還有守住天主教東部邊緣的意味在裡面。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磚石加固後的克拉科夫城堡 作者拍攝於2015年夏



經過前次蒙古入侵的經驗教訓,波蘭的領主們紛紛將木質城牆換成了石質結構,以便更好的抵抗燃燒武器破壞。在重建的都城克拉科夫,特別配置了大大小小的弩炮和弓弩,以便有效殺傷蒙古人的遊騎。

在戰略上,波蘭人的策略是用堡壘分散敵人的兵力,再用熟悉本地的地方諸侯部隊在遭遇戰中消耗對手兵力。最後集中優勢兵力尋找敵人決戰。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面對大量石頭城堡 蒙古人也無所適從



在維斯瓦河以東的土地上,蒙古人在圍攻所有的波蘭石質城堡之後都鎩羽而歸。欽察汗國的禿剌不花,只能讓隨行的魯塞尼亞部隊圍攻城市,自己在平原上尋找波蘭主力野戰。最後,蒙古人遭到波蘭地方軍隊的節節阻擊,又在拉格沃被萊澤克的主力軍擊敗。

禿剌不花的軍隊退出波蘭後,萊澤克又指揮軍隊南下,防禦首都克科夫。蒙古南北路軍的配合不利,給了波蘭人以從容還擊的時間。12月24日平安夜,南路軍在諾蓋大汗的指揮下直撲首都克拉科夫,但是遇到了嚴陣以待的波蘭守城部隊。在宗教熱情的激勵下,蒙古軍的多個千夫長被波蘭人擊斃。鑑於強攻無果,蒙古人只能劫掠克拉科夫周圍的鄉村和農莊。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擊敗蒙古入侵的 萊澤克二世



隨後,萊澤克和妻子以及主要的隨從前往匈牙利,請求與匈牙利國王勞迪斯洛夫四世的結盟。於是匈牙利國王派出了援軍和波蘭人匯合,並在次年的斯塔裡-撒茨克之戰中,用野戰全殲了諾蓋大汗手下的一支部隊。

在發現波蘭的地方軍隊和匈牙利人正從四面八方合圍自己後,諾蓋大汗深感不安。於是主動帶著剩下的主力撤出波蘭,只能以劫掠加利西亞的羅斯城邦加以補償。波蘭人不僅在野戰中擊敗了對手,還沒有喪失任何重要的戰略據點和城堡。更沒有貴族被劫持為人質,或者被蒙古人擁立為傀儡政權。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蒙古軍隊的暴行 讓很少有歐洲領主與之合作



客觀上說,蒙古入侵犯下的暴行和亞歐間巨大的文化差異,讓波蘭、匈牙利的地方派都很少有和入侵者合作的可能性。介於兩者之間的羅斯城邦,在文化上更接近於拜占庭,與天主教世界也有一定距離。直到今天,俄羅斯算不算歐洲國家都在歐洲本土有很大的爭議。但是波蘭和匈牙利都是天主教的東部屏障,他們的一舉一動會引發天主教世界的反應,所以更容易獲得外援。

蒙古人在東歐的主力大都集中在東面的金帳汗國。他們對中歐的武力輻射,已經在波蘭和匈牙利達到了極限。這讓任何頭腦清醒的波蘭和匈牙利貴族們,寧可失去封地去流亡避難,都不會選擇賣國投敵、為虎作倀。


知恥而後勇:裡格尼茨戰役與兩次蒙古入侵下的波蘭王國抵抗

在東方 蒙古人依靠大量僕從軍永遠消滅了宋朝



相比之下,南宋的抵抗,已經在1279年的崖山之戰後徹底結束。在整個蒙古征服階段,南宋各地都是降兵降將不斷。

在之後的歐洲戰爭中,還經常有蒙古人參與。但他們總是成為了戰鬥中可有可無的雞肋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