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大唐自安史之乱后,内有藩镇割据自立,不服朝廷管辖,外有吐蕃、回鹘等外敌不断入侵围攻,然而大唐在这内忧外患的煎熬下仍旧坚挺了将近一百五十年,这一切都离不开帮助大唐克敌伐叛的十大中兴名将,正是他们稳住了大厦将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续了大唐的国祚。他们分别是: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西平郡王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唐代军事家,唐朝中期名将。因爵封西平郡王,世称李西平。李晟出身军伍世家,十八岁便投身军旅,李晟原为边镇裨将,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征讨吐蕃。他身高六尺,勇武绝伦,善于骑射,曾一箭射杀吐蕃猛将,名扬军中。769年,吐蕃进犯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李晟时为凤翔右军都将,率一千士卒兵出大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直奔临洮。他屠灭吐蕃定秦堡(在今甘肃临潭),生擒堡帅慕容谷钟,迫使吐蕃解除灵州之围,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左金吾卫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781年,李晟被任命为神策军先锋都知兵马使,与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合兵援救临洺。他在双冈(在今河北邯郸西北)大败魏军杨朝光部,并乘胜追击,与田悦战于临洺。当时战况激烈,唐军各部皆退却。李晟率部冲锋,踏着坚冰渡过洺水,横击魏军,使得唐军重新振作,合力击破田悦。782年李晟又在洹水击破田悦,乘胜进军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因功被授为左散骑常侍、魏府左司马。783年,泾原兵变,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793年,李晟去世,

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咸宁郡王 浑瑊: 736年-800年,本名日进,铁勒族浑部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南)人,唐朝中期名将。浑瑊精通骑射、武功过人,生性谦虚谨慎,虽位至将相,但从未有自矜之色,深受唐德宗信任,得以保持功名终生。浑瑊早年随父于朔方军征战,安史之乱爆发后,先后为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的部将,大小数十战,军功最盛。仆固怀恩叛乱时,吐蕃军十万入侵,浑瑊率二百骑兵冲阵,大破吐蕃。泾原兵变时,浑瑊于奉天力战,大破数万叛军。并率军收复咸阳,出任奉天行营兵马副元帅,封咸宁郡王。会同马燧率军讨平李怀光叛乱,再升为检校司空,出镇河中。787年,浑瑊奉命主持唐蕃平凉会盟,但疏于防备,遭吐蕃伏击,浑瑊夺马逃归。此后仍镇河中。次年,加邠、宁、庆副元帅。796年,升任检校司徒兼中书令。800年1月,浑瑊去世。获赠太师,谥号“忠武”。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扶风郡王 马璘:721年-777年,字仁杰,岐州扶风(今属陕西)人,唐朝中期名将。马璘出身将门之家,少时整天游荡,无所事事。在二十岁时,马璘偶然间读了《马援传》,这位东汉名将的事迹对他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读到“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归”时,马璘慨叹道:“岂使吾祖勋业坠于地乎!” 之后马璘在安西都护府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由于屡立奇功,马璘累官至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安史之乱时,马璘统精兵三千至凤翔镇护驾勤王,初战卫南(今河南滑县东)时,马璘即以百骑破叛军五千之众。后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与叛军作战,马璘又立殊功,因功升任镇西节度使。后长年镇守西北,屡抗吐蕃。吐蕃围攻凤翔时,任镇西节度使的马璘听到代宗出逃陕州的消息后,立即率精骑四千余人自河西转战长安救难。正值吐蕃军围攻凤翔,马璘率众手持满弓,直指吐蕃军队,突入城中。随后又身不解甲,背城出战,单骑身先士卒奋击,俘斩蕃军数千人,血流于野。次日,吐蕃军再次逼城请战,马璘打开悬门严阵以待。吐蕃军一见马璘出现,心中胆怯,说道:“这位将军不怕死,我们应该避开他。”于是撤军而走, 经过此战,马璘名声大振,进封扶风郡王。768年吐蕃大将尚息结领兵十万再次攻唐,进逼灵武。派大将尚赞摩领兵两万攻打邠州,京师长安闻讯戒严。马璘得知吐蕃入侵,率兵主动迎战,大败吐蕃军,然后将俘虏押送京城,以稳人心。不久,吐蕃连败,只得撤军。九月二十七日,京师解严,威震吐蕃。他虽然读书不多,但忠勇有嘉,武干绝伦,往往在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是中兴之猛将。官至四镇北庭行营节度使、尚书左仆射,封扶风郡王。777年1月马璘去世,年五十六。

获赠司徒,谥号“武”。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南康郡王 韦皋: 746年-805年,字城武,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京兆望族。唐朝中期名将、诗人。韦皋在蜀地二十一年,和南诏,拒吐蕃。史称其“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785年,出任剑南节度使,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世称”韦南康“。805年韦皋去世,年六十。

获赠太师,谥号“忠武“。《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凉国公 李愬: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县(今甘肃省临潭县)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元和中兴的顶级名将。李愬有谋略,善骑射。816年,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于次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战后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后任武宁节度使,大败平卢李师道,连战皆胜。820年,改任同平章事、昭义节度使,旋即改任魏博节度使。821年,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为其报仇,因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阳养病,拜太子少保。同年病逝,年四十九。

获赠太尉,谥号“武”。 846年,配享宪宗庭庙。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陈国公 李光颜: 762年-826年,字光远。突厥阿跌族,河曲(今山西河曲)人,原名阿跌光颜,因功赐姓李,唐朝中期名将。李光颜出身将门,勇健善射,随兄在河东军任偏将,在讨伐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时立下战功。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命高崇文、李元奕、严砺等共同出兵讨伐叛乱的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在战斗中,李光颜夺旗斩将,出入贼军来去如神,从此小有名气。同年八月,夏绥节度使韩全义之甥杨惠琳拥兵抗拒朝廷新任的夏绥节度使上任,河东节度使严绶受命进击杨惠琳,他派李光颜兄弟率军进击,李光颜于此役立下战功。此后历授代、洺二州刺史,兼御史大夫,814年升任忠武节度使,次年参与讨伐淮西叛镇吴元济,与淮西军多次交战,牵制其主力,为李愬夜袭蔡州提供条件。淮西之乱平定后,封武威郡开国公。818年,任义成军节度使,与田弘正等奉命征讨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屡破平卢兵。次年,迁邠宁节度使。唐穆宗即位后,官加使相,历任凤翔、忠武等镇节度使。822年,受命征讨成德叛藩王廷凑,因时局混乱,深感难以成功,便推辞回镇。唐敬宗即位后,正式受拜司徒兼侍中。826年李光颜去世,年六十五。

获赠太尉,谥号“忠”。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北平郡王 马燧:726年-795年,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祖籍右扶风(今陕西兴平),唐朝中期名将。马燧少时博览群书,又攻兵书战策,多谋略。安史之乱爆发时,曾劝范阳留守贾循倒戈,事泄逃脱。有从破安史之功,后又屡挫吐蕃入侵,历官赵城尉、左武卫兵曹参军等职。781年,奉诏讨魏博叛将田悦,马燧先斩田悦部将杨朝光,又于临洺大破田悦。785年率军连败李怀光,平定河中。786年吐蕃寇边,马燧率军出击。次年,因轻信吐蕃,力赞平凉之盟,致使唐朝会盟副使及将士多人被俘。事后,被削夺兵权,改任司徒兼侍中。789年与太尉李晟获绘像凌烟阁。795年马燧病逝。

追赠太尉(一作太傅),谥号“庄武”。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义阳郡王李抱真:733年-794年,本姓安,字太玄,河西人,粟特族,唐朝中期名将,开府仪同三司安修仁玄孙、司徒李抱玉从父弟。李抱真沉着多谋,小心忠谨。代宗时李抱真奉命主持昭义军事务时,他认为山东地区将有变乱,泽潞定会遭到进攻。此地刚经战乱,土地贫瘠、赋税繁重,人民益加贫困,无法供养军队。李抱真于是登记每户的男丁,三名中选一名。有才能、力气的人,还能享受免除租税、徭役的权利。李抱真发给他们弓箭,下令说:“农闲时,分班比赛射箭。年底时,我将召集你们进行比赛。”到年底,李抱真将兵士征调起来,举办比赛,并按照成绩给予奖惩。后又命他们照常练习。 经过三年的时间,李抱真征调的兵士都善于射箭,他说:“军队可以作战了。”于是召集辖区内各乡的士兵,共有两万人。因此前的练兵少有花费,使得昭义军的仓库储备较为充实。李抱真厉兵秣马,成了制约山东的重要力量。当时,全国都认为昭义军的步兵“冠诸军”。 建中二年(781年),李抱真与河东节度使马燧等协作,于临洺之战、洹水之战大破魏博节度使田悦,夺回了此前被魏博夺占的洺州全境。“四镇之乱”时,他策反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与其联手击败反叛的幽州节度使朱滔,迫使其逃回幽州。因功获授检校司空。李抱真相信长生不老之说,最终在贞元十年(794年)因丹毒而死,年六十二。

获赠太保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武威郡王 郭昕:郭子仪的侄子,唐朝中期名将。唐肃宗末年至唐代宗永泰年间,吐蕃不断侵入大唐西部边疆,郭昕奉命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后担任安西四镇留后。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各镇,吐蕃久攻不下,直至头发花白。郭昕被隔绝在西域长达十五年,直至781始与内地联系上。787年吐蕃军攻陷北庭,安西再度与内地失联。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冬,吐蕃攻陷龟兹,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充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殉职于任上。后世尊其为“铁血郡王”。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邠国公 乌重胤:761-827,字保君,张掖郡(今甘肃张掖市)人。唐朝中期名将,昌化郡王乌承玼之子 ,本为潞州牙将,拜昭义军都知兵马使 。810年昭义节度使卢从史意图叛乱 ,他配合权宦吐突承璀平叛,拜河阳军节度使,封张掖郡公。淮西之乱爆发,配合忠武节度使李光颜,身经百战,最终平定叛乱。战后,拜检校司空,进封邠国公。元和十三年(818年),调任横海军节度使,次年,建议朝廷削弱节度使势力,将军政大权还交各州刺史,唐宪宗采纳此议。历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迁司徒、太子太师、横海节度使等职。827年,奉命讨伐叛臣李同捷,多次击败叛军,同年乌重胤病逝于军中,年六十七,

追赠太尉,谥号懿穆。

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十大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