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把饭吃了,就给你吃糖。”

“做完作业,才准玩游戏!”

“考试考好了,就带你去游乐场。”

……

为了让孩子做好某某事,就答应孩子奖励他渴望得到的某样东西。

作为家长的我们,不陌生吧。

为了激发孩子做事的意愿,我们最容易也最通常的做法就是简单粗暴的给与物质奖励。

因为,物质奖励,操作起来很简单,而且见效快。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优妈也不例外,曾经常常通过这一方法来“哄骗”孩子。

可是,有一天,我同样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激励优宝,没想到这小子还跟我讲条件了,知道得寸进尺了。

这才意识到,“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就是在害他”这句看似恐吓的话,其实也有它的道理。

可,物质奖励的效果,又明明白白的摆在那!

让人不得不心生疑惑:

到底该不该用物质奖励孩子?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赞同的人会说:

鼓励孩子勇于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物质回报,无可厚非,效果也非常显著。

不赞同的人认为:

物质奖励是以“报酬”的形式与孩子做交易,这会毁掉孩子。

于是有了两种不同的争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让很多父母有点迷糊了。

该还是不该?我们继续往下看。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香港歌星陈美龄,把3个儿子送进斯坦福大学,她在儿童教育经验分享中,特别提到“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

理由是:

物质奖励,孩子会有失去兴趣的一天,不是孩子的永久朋友;而比如说一件有趣的事情作为奖励,就很好。

因为,有趣的东西,孩子永远不会失去兴趣,物质奖励却不然。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洪兰,就此做过一项实验调查。

你所奖励的物质,都可以用钱买到,所以用“钱”作为“物质奖励”的代表进行实验。

实验开始:

请学生尽快用鼠标把计算机屏幕上的圆圈拖曳到一个正方形里。

每拖曳一个圆圈,第一组给五毛钱,第二组给五分钱,只有第三组是被请求参加实验的,没给任何报酬。

结果第一组在五分钟内拖了159个,第二组101个,第三组却拖了168个。

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无报酬的请求帮忙效果可以和给付金钱的一样好;

第二,钱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有那么大动力,给得不合适,效果也不好(如第二组的成绩)。

也就是说,物质奖励不是万能的,奖励不恰当,反而会适得其反。

就拿优宝来说:

他奶奶以前为了哄他好好吃饭,哄他乖乖去学校,常对他说,表现好了就给他买玩具。

甚至,到最后,他自己穿衣服,收拾书包这种本应该做的事,也要有奖励才肯去做。

物质奖励,竟然让孩子上瘾了?

这还得了!当时优妈就铁定心要把他给纠正过来,不然这孩子就难管了。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做某件事,那么这件事就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这种被动,仅仅是为了奖励而已。

正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刘建洪博士所说:

孩子是否有内在动机和主动性,决定了他能否做好一件事。

内在动机,会让孩子自愿主动的进行,外部动机则是外力作用。

简单来说:

孩子们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内部动机在起作用。

因为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他们会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所以乐于去做。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但,如果父母常用奖励玩具或零花钱去激励孩子学习、做事;

那么孩子的内部动机就慢慢转化为外部动机,他们不再为了自己的兴趣而会为了奖励而做,这种进步难以持续。

这点,绝对是正确的。

当你一直用物质奖励去激励孩子时,等到有一天你就会发现,物质奖励越来越难推动孩子了,孩子的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大。

一定要认清:

物质奖励,不是没有用,而是用不对,就成了害人凶器——吞噬了孩子的内驱力。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奖励的正确法则

物质奖励有效,但是又不能滥用,到底该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创立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

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孩子也一样,这三个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是主动的必要条件。

三者的不同:

1.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如果,你对孩子的爱或者表扬是“只有你……才可以……”这种模式;那么,孩子受控感增加了,自主感自然就下降了。

2.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当孩子能感到某件事,可以由他自己决定的时候,心情是愉快的,积极性明显要高。

3.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大人也一样,当某件事你做得到的时候,你的胜任感就是一种内驱力,会让你主动去做。

所以,奖励孩子时,要考虑到是否能满足孩子三个心理需求,至少其中之一。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具体的奖励法


一、奖励的是态度

一件事情需要给予物质奖励才做,表明只是为了奖励而做。

会给人造成一定消极暗示“我不要奖励,所以可以不做”“我不想做,可以放弃奖励”,从而降低内在动机。

所以,你给孩子奖励,应该告诉他,不是为了让他做成某事而奖励,仅仅是因为他的态度。

比如说,你想让孩子考试考好一点,打算奖励他。

你可以说,看到他这么努力的在复习,不管考得怎么样,这个奖励是努力后应得的。

二、奖品适当,价值适中

奖励的价值不要太高,其价值和奖品要与孩子的年龄、取得的成绩等等相适应。

能满足孩子必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需要,就好了,没必要一味追求“高价值”。

适当的物质奖励,比如书本、学习用品、送同学的手信等等,都是可以的。

也可以是有趣的事情,比如给妈妈化妆,一起做手风车等等;最好不要是吃喝玩乐的享受。

一定要遵循,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享受为辅的原则。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三、少奖为佳

适当时候、适当次数的奖励,就相当于给发动机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频率过高、过于泛滥,反适得其反。

只会让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行动,而且胃口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难以触动。

千万别形成不断加码的习惯,不然到最后很难收住,会害了孩子。

四、说到做到

看着很鸡肋,但作用力不可小觑。

只有你说到做到,孩子才会信服你。

如果说的次数远远高于实际行动的次数,那就是空话。

不但起不到一点作用,还将失去作为家长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著名教育家脑科学家认为: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否则你是在害他?



总结一点:

奖励,不是把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乏味,而是,奖励本身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

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今日话题

你们对孩子都会进行哪些有趣或是有意义的奖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