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新鄉市歷史悠久,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都有遺址留存,是《詩經》重要發源地之一,流行於古代新鄉地區的詩歌,佔國風的四分之一。反映朝代興衰更迭的牧野之戰、張良刺秦、陳橋兵變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其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在研究這些歷史的同時,記者發現其中兩處------

河朔圖書館舊址、潞王墓都和河師大兼職教授、研究館員郭力先生有關。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新鄉衛河公園原名暴張花園。公園為紀念辛亥革命犧牲犧的暴質夫、張宗周二位烈士修建的紀念堂。1924年由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胡景翼、楊虎城等15人倡議,由暴張好友郭仲隗、韓經亞募資,在衛河南岸購田三十畝建成紀念堂。新的紀念碑於2007年4月重建於公園內。暴張衣冦冢也在此園內。紀念堂早已破損,但紀念碑尚存,只是如今已不在園內,保留在公園東門南鄰的新鄉市武警大隊院內。

河朔圖書館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由三層四角攢尖頂式的主樓和左右兩層單簷歇山頂式的配樓組成,脊飾為清宮式做法,為建築更添幾分肅穆。配樓兩側牆外各有一個寬敞的陽臺,由漢白玉欄杆環繞,顯得渾厚典雅,挺拔俊秀。在河朔圖書館舊址大門右側的牆壁上,鑲嵌著一塊刻有“河朔圖書館”字樣的碑刻,這為唐肯所書。

出生於江蘇武進一個書香世家的唐肯,是明代文學家唐順之後裔,自稱“荊川后人”,他早年留學日本。1933年,唐肯調任河南省第四行政區新鄉專員公署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和新鄉縣長。看到河南教育落後,唐肯在新鄉大興教育之風,在他所轄的14個縣中,每個村莊都要辦學堂。此外,他還決定在新鄉建一座規模較大的圖書館。

此前,新鄉已有了一座圖書館。1928年3月,新鄉縣警備司令陳連富奉馮玉祥命令,把破獲北關賭局一案的罰款用於修建“中山圖書館”。但是,這座圖書館規模不大,房屋僅有20多間,徵集、採購圖書上萬冊。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郭仲隗先生

1933年,郭仲隗會同河南省黨政軍各界倡議在新鄉修建河朔圖書館,由當時新鄉各界要人及士紳等人組成了籌備委員會,唐肯任主任。在所轄各縣採用募捐、搖彩票等辦法,籌集銀幣46000元,在新鄉縣城購地作為館址。1934年動工。1935年8月,由天津祥記工廠承建的長44.49米、寬21.73米、建築面積達1740平方米的河朔圖書館竣工。

據《河南政治》第七卷第二期載: “新建總館地址在車站與城內中間衛河邊上,該地四面環河,呈洲形,有地50餘畝,頗擅風景之勝,交通之便。館舍為宮殿式樓房,系由天津基泰工程公司設計,內有大閱覽室、新聞雜誌社、文物陳列室、演講室及其他辦公室,同時可容納300餘人閱覽……”

雖然河朔圖書館歷經繁華變遷,但依然不失莊重典雅之勢。河朔圖書館的設計出自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楊廷寶之手,堪稱楊廷寶中年時期的佳作。1921年至1924年,祖籍河南南陽的楊廷寶,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並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楊廷寶到歐洲遊歷。1927年,楊廷寶回國不久,就被請到中國近代成立較早的中資建築公司天津基泰工程公司工作。楊廷寶對中國古典建築做法深為熟諳,特別對明清式建築悉心研究,從中吸取營養。他還主張對中外古今的建築特點兼收幷蓄,在建築風格上致力於探索和創新。他的作品或古今結合,或中西合璧。在他的設計中,河朔圖書館整個樓基為長方形磨光白料石砌築,上方是疏密相間的磚砌壁柱。壁柱上方是飛簷畫角,體現了中國宮殿式建築的威嚴。建築內部主要樑架為鋼混結構,堅固耐用。在這裡,中西建築設計理論、技藝,相互滲透、融會貫通,體現了當時的文化潮流、科學技術和時代精神。

新中國成立後,楊廷寶參與設計了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北京圖書館等重要建築。他與梁思成、劉敦楨等人一起,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一代宗師。

圖書館建成後,國民黨新鄉專員唐肯為董事長,第一任館長由新鄉專署民眾教育館長楊耀武兼任。唐肯取名為“河朔圖書館”。“朔”是北方的意思,“河朔”泛指黃河以北,就是河南的豫北以及河北的邯鄲等地。

河朔圖書館的首批圖書,是唐肯向各地文化界的朋友募集來的,有幾十柳條箱。為此,唐肯寫下了“大廈連雲秘籍累篋”八字草書。後來的河朔圖書館,有工作人員數十人,藏書5萬冊。當時還建有巡迴文庫,以鄉鎮小學為對象開展借閱活動,每月巡迴一次。1938年2月,新鄉淪陷前夕,河朔圖書館館長楊耀武將珍貴圖書3萬餘冊,分裝70箱,運往信陽師範學校,後又隨信陽師範學校轉運潢川。可惜的是,途中書籍全部散失。日軍侵佔新鄉後,將河朔圖書館佔為兵營,殘存圖書損毀殆盡。

1949年10月,在河朔圖書館原址上建立了“平原省圖書館”。1950年9月,開放了閱覽室。1951年5月,開放了借書處。從1938年河朔圖書館閉館後,中斷了13年之久的新鄉市公共圖書館又重新開放。

“平原省圖書館”,這是解放後新鄉市唯一的圖書館,集中了原太行行署和冀魯豫行署的藏書以及河朔圖書館的藏書。平原省雖然只存在短短的3年,但當時的平原省圖書館,卻收藏了一批珍貴書籍。始建於1557年的浚縣天寧寺藏經閣,原存6053卷南藏經,經本長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用潔白竹紙裱裝,為毛筆抄寫與木板刷印混臺版本。400餘年間,保存完好。1949年,平原省將這些經書,收藏於平原省圖書館,今藏於新鄉市博物館。

李時燦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民國時,出任河南教育司司長及北洋政府的參議員和眾議員。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館,李時燦被聘為清史館名譽協修,負責徵集和整理中州文獻工作。後來,由於軍閥混戰,李時燦為了保護一批珍貴文獻,將其從北平運回河南老家。後來,其子李季禾將保存完好的738部、1682冊、3000餘萬字的中州文獻捐獻給平原省圖書館。現存的中州文獻,大都是抄本和稿本,有的已成為稀世孤本。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建制撤銷,平原省圖書館改名為“新鄉市人民圖書館”。1973年稱為“新鄉市圖書館”。現在,新鄉市圖書館有各類藏書80多萬冊,在館藏5萬餘冊古籍中,列入善本的就有1000餘種,其中117種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所收錄。元刻本《韻府群玉》、明刻本《汜乘》、嘉慶抄本《歧路燈》等,是國內孤本或罕見的珍本。清康熙抄本《三國志玉璽傳》,為海內外僅有的保存完整的孤本。2001年6月,新鄉市圖書館遷至16層樓高的新圖書館,原址劃歸新鄉市群眾藝術館使用。

上文中發起籌建新鄉市圖書館的郭仲隗先生,就是郭力先生的曾叔祖。而新鄉另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潞王墓,則和郭力先生也有緊密關係。在郭力先生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後,2006年, 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新確定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新鄉潞王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園的擴展項目進入此名單。記者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由河南省政協學習和文史委員會編輯的《改革記憶-----河南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書中發現了郭力先生就此事撰寫的一篇回憶文章:

郭力:收回國寶潞王陵的內幕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潞王陵位於新鄉,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稱其為潞王墓或者潞王墳,建成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佔地面積15.7萬平方米。墓主人朱翊鏐是朱元璋九世孫,萬曆皇帝唯一的同母弟。陵園由神道、潞簡王墓、次妃趙氏墓組成,是我國曆史上罕見的藩王陵墓,建築材料除採用極少數磚木外,幾乎全部採用青石、白石築砌,故有"中原定陵"、"中原石頭城"之稱。就其面積、佈局和石刻藝術,完全可以和北京定陵媲美。

然而,一直到2001年,潞王墓還是處在被嚴重破壞和被監獄佔用的的境地,面臨滅頂之災。2000年,我時任新華社河南分社主管主辦的《河南商報》地市部記者,主要負責報道新鄉的相關新聞,我感到這是一個重大題材。

每次去潞王墓前期採訪,看到的情節都是觸目驚心:潞王墓背靠鳳凰山,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當地為了發展經濟開始放炮開山,僅2000年2到6月份,21家大型採石場每天組織2000多人放炮採石,每次炸藥引爆引起的震動相當於5級地震,也就是說潞王墓每天要遭受數次5級地震!另外,潞王墓附近為河南省四大建材基地之一,13家小水泥廠每天灰塵排放量為38噸,灰塵酸霧不僅嚴重汙染空氣,而且嚴重腐蝕石刻文物!更讓人揪心的是,潞王墓的重要組成部分---次妃趙氏墓從上世紀50年代就被河南豫北監獄佔用,裡面有大批武警和數千犯人,獄方缺乏文物文物保護意識,想拆就拆,想建就建,從特殊渠道取得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裡面亂搭亂建現象慘不忍睹!

如果僅僅報道一下潞王墓被破壞的現狀,完全可以發稿,但是在前期調查中,我發現國內文物專家、河南省人大、政協,新鄉市人大、政協,《中國環境保護》、《中國文物報》等幾十家媒體在十幾年間就沒有停止過呼籲,中央政治局委員都有過專門指示,均無明顯效果,這種情況下倉促發稿,容易成為爛尾新聞,缺乏建設性,會浪費一塊好原料。

於是,我開始分析報道會涉及的相關部門,他們的負責人擔心什麼,希望看到什麼樣的結果。作為媒體除了輿論監督,能不能牽線搭橋,在潞王墓得到保護的情況下,各方利益得到主張?

河南新鄉這1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兩處都和他有關

郭力先生

小水泥廠開山炸石,汙染環境,根據國家和河南省的相關政策應予取締,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新鄉市政府和區政府,只要政府加大監管力度,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媒體在報道的同時,也是幫助政府做輿論鋪墊。監獄方每天組織上千犯人開山炸石,利潤不菲,幾乎成為監獄方的主要財政來源。停止開山炸石,就等於斷了監獄方的財路,兩軍對壘,先斷其糧草,這仗就好打了。

同時,被破壞的鳳凰山,完全可以建設成一個森林公園,這更符合當地長久發展的利益,新鄉市政府應該會給與理解和支持。

監獄方是沒有保護好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因是他們沒有文物常識,這肯定是要提出批評的,監獄因為歷史的原因佔用了次妃趙氏墓,這裡遠離市區,監獄幹警和家屬生活極為不便,如果監獄能夠搬遷,皆大歡喜。經過特殊管道和監獄方溝通,監獄負責人除了委屈以外,也極力主張監獄搬遷。當時新鄉市字高速發展,市區附近大塊的土地已經不多,而且地價在不斷上漲,我個人給獄方的建議是:早搬遷早有利!晚搬遷不僅沒有利,而且後患無窮!

通過和各方的溝通,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通過系列報道,促成停止崩山炸石、從監獄手中收回潞王墓的重要組成部分---次妃趙氏墓?在和報社領導彙報了報道思路後,時任《河南商報》社長徐建勳大力支持,主管副總編胡巨成表示:在發稿時,如果總編室傳真佔線,直接發到他辦公室!在地市部主任郭書臣的支持下,我開始著手撰寫潞王墓的相關報道。

2001年2月19日,《河南商報》以通欄標題發表我採寫的《炸青山鳳凰變病雞 佔墓園王陵成監獄-----救救國寶潞王墓!》一文。

開篇便是新鄉市潞簡王墓博物館館長向人大代表發出緊急呼籲:"我國目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明代藩王陵----潞簡王墓正面臨滅頂之災,挽救這一國家級文物刻不容緩!"文中歷數潞王墓的精美、華貴,在中國文物界的地位,尤其是次妃趙氏墓,在明代歷史上絕無僅有!然後,用精準的數字,和觸目驚心的現場描寫,說明潞王墓正在水深火熱中掙扎。最後把問題交給了新鄉市政府:環境汙染、收回次妃墓的問題如何解決?

頭篇報道發出後,新鄉市政府政府沒有回應。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今晚報、市場報、華商報、河南電視臺等數十家媒體紛紛跟進報道,新鄉市政府政府依然沒有回應。媒體一陣熱鬧後,一切歸於平靜,我也一籌莫展,下面的報道怎麼做?沒有了新聞由頭。

報社再次提供的強大的"炮火"支援。2001年3月2日,《河南商報》在醒目的位置,大標題刊登《鄭州一讀者向新鄉市政府進言----保衛遺產 保衛潞王墓》,並配發編者按:本報2月19日《救救國寶潞王墓!》一文刊登後,許多讀者來電來稿,呼籲新鄉市當地政府儘快採取措施,不要讓這樣的國寶再遭重創。現編髮其中的一封讀者來信,希望能引起新鄉市政府的重視。讀者在信中問新鄉市政府:作為一方政府、一任國家的公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是否該給歷史留下點麼?只要我們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謀福利,相信當地政府、當地政府的政府一起努力,所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此子一落,滿盤皆活。正在鄭州參加河南省"兩會"的新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玉峰看到此文,馬上與我聯繫,於是峰迴路轉,有了商報3月6日的第三篇報道《日前,新鄉市副市長張玉峰緊急約見本報記者,通報該市為保護潞王墓採取的措施和下一步的安排-----潞王墓看來有救了》。4月1日,河南省文物局局長常儉傳到潞王墓實地考察,4月3日,新鄉市委書記李建昌、市長連維良帶領該市黨政領導班子到潞王墓現場辦公,要求有關部門要介入,嚴格執法,小型水泥廠要控制,並陸續關停。潞王墓有這麼高的文物價值,是新鄉人民的驕傲,如果保護的好,可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而監獄方面也傳來積極的消息:向新鄉市人大、政協、市委、市政府遞交了《關於豫北監獄從潞王陵區搬遷的提請議案》後,又以豫北監獄3號文件的形式,向新鄉市市委、市政府呈送了《河南省豫北監獄關於從潞王陵區搬遷的意見》。各方面歷年擠壓的矛盾、誤解在不斷化解,相關利好消息我在《河南商報》以《新鄉市現場辦公明確要求-----保護鳳凰山 開發潞王墓》為題進行的報道。

商報"救救國寶潞王墓!"的呼籲,已經持續報道了進3個月,不僅引起了國內媒體的廣泛關注,更引起省市兩級領導的高度重視,4月初,時任河南省政府副省長的賈連朝針對潞王墓現狀批示:請新鄉市政府切實採取措施,依法保護文物;請省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給與支持,並督促落實。隨後,河南省司法廳廳長徐國紅、省監獄管理局黨委書記王有仁在新鄉市委書記、市長陪同在,到豫北監獄進行調研,並就豫北監獄搬遷,收回潞王次妃墓進行了商議,表示服從大局,時機成熟,立即搬遷。我懷著喜悅的心情,在4月9日以《副省長賈連朝批示 有關各方拿出措施----監獄搬走讓位"潞王妃"》為題,給潞王墓系列報道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此後,新鄉市投資1.8億元,搬遷了豫北監獄,關停了100多家採礦企業和7家水泥廠,還啟動了以潞王陵和鳳凰山為核心區的省級森林公園建設。

2006年, 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新確定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潞王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園的擴展項目進入此名單。

(郭力,河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研究館員,河南商業經濟學會研究員、副秘書長,開封收藏家協會顧問、副會長。宏承號創始人。新鄉市政協第九、十、十一屆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曾任《魅力中國》雜誌執行總編、大相國寺佛樂總策劃、北京創意村河南總經理。曾參與策劃過國家級非遺大相國寺佛樂、鄭州弘億國際莊園、重慶新名片南濱路、中原地區最大的禪修基地官渡寺、焦作雲臺古鎮、開封鼓樓區舊城改造、新鄉葫蘆小鎮等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