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水——新鄉人的母親河

一起來看看新鄉文明的發源地——衛水。

衛水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衛河,古老的衛水穿新鄉城而過,由西向東將新鄉分為南北兩半。衛河是新鄉人的母親河。

看一下歷史記載:它源發輝縣蘇門山,至合河鎮匯合小丹河東流至新鄉市區又流向衛輝市。它的前身基本上為清水,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發河北諸郡縣男女百餘萬人在清水的基礎上開挖成永濟渠,成為南北大運河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所在地域為春秋時之衛地,故名衛河。又因隋朝皇帝開挖,故又名御河。在歷史上它是豫北地區漕運的主要河道。

衛水——新鄉人的母親河
衛水——新鄉人的母親河

“漕運”舊指由水路往京城運糧或運送軍糧。也就是說衛河曾是水運的主要航道,據載在清末民初往來於新鄉、天津的貨船就達700餘隻,船民3000人,飲馬口,北關更是當時的商業集中地。

各位可以順便穿越一下:大約是民國初年一個春天的午後,你穿著斜對襟的旗裝,漫步飲馬口碼頭,幾艘小船安然的停靠在岸邊,春天午後的陽光稍微有些刺眼,灑在水中波光粼粼的,你眯起眼睛看到一艘貨船從不遠的地方緩緩駛來,轟鳴的馬達聲驚起了一群飛鳥,幾個站在岸邊的船員揮著手衝著那艘站在甲板上的船員打招呼,你站在那裡心也隨著那艘船搖搖晃晃的,因為你在心裡渴望著一次遠行,渴望著坐上那艘船去看看這個小城以外的地方------

20世紀50年代末衛河更是迎來了新鄉航運的黃金時期,1952年,引黃人民勝利渠通水,1958年共產主義渠竣工放水,衛河水量充沛,百噸以上大船暢通無阻。航船發展為1700餘隻,年貨運量最高達到83.6萬噸,客運量達到6.87萬次,達到歷史鼎盛。

但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許多中小企業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水毫不留情的排入了衛河,衛河變成了臭水溝,昔日美景不復存在。記得小學時還曾經寫過一篇《小雨珠的煩惱》發表在《新鄉日報》上,講的是一滴小雨珠從空中落下,它很開心,想著自己雖小卻也一定要為大地做些貢獻,它要滋潤一下小草或者花朵或者莊稼,哪怕只是滋潤一下路邊的泥土,它也一定會感到開心。可是很不幸的它落在了衛河裡,它和那些臭水融為了一體,小雨珠充滿了煩惱----

今天經過治理的衛河終於又重新煥發了生機,站在勞動橋頭,和平橋頭,望著如今風光秀麗的衛河,想著它的曾經:衛水,從默默無聞到繁華,從繁華到落寞,再到如今的靜謐祥和。

衛水——新鄉人的母親河

康熙五十四年進士,暢泰兆(字子交,新鄉人)的一首 《衛水詠》帶給我們多少前塵往事

湛湛蘇門水,城隅澴漩過.

晴輝吐珠浪,斜照玉飛波。

鼓棹澄光碎,連天素練多,

川流長不息,隔浦聽魚歌。

清沏激越的蘇門山水,

從城的一角奔湧而過,

晴日裡太陽的光輝吐著珍珠似的浪花,

夕陽映照又好似碧玉飛波。

划動的船槳打碎了水面清沏的光亮。

水天相連如同白色的綢緞綾羅,

河中的流水長流不息,永不停止,

隔著水濱能聽到互答的漁歌。

再來看(明)張縉彥的元夜泛衛水演《法華經》放河燈

十里紅霞外,步虛聽梵經。

客舟穿夕靄,溪水帶春星。

人就佛光白,竹增酒氣清。

隔林滿月出,宿鳥起寒汀

明代以前新鄉有舊俗:正月十五元宵節(亦即上元之夜 ,又稱元夜)在衛河上泛舟,放河燈,並演《妙法蓮花經》,是一大景觀,十里衛河熱鬧非凡,燈光映紅河面,如紅霞映天,壯觀無比。這種習俗直延至民國,從明末清初人張縉彥《元夜泛衛水演‘法華經’放河燈》一詩中即可尋覓放河燈的情景。

在這十里之外,就看到紅霞映天。

我輕輕地邁著步子去聽佛經。

衛河中的客船穿過傍晚的雲霞,

河中的流水帶著春天的辰星。

人們跟隨著佛的靈光,

竹子能增加酒氣的香馨。

隔著樹林一輪滿月升起,

夜宿的野鳥被驚醒,

飛出水邊寒冷的沙坪。

還能不能更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