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日本新年號「令和」?

迷路的安然


日本官方說法取自《萬葉集》: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說起來,就是風和日麗的意思。我們小時候寫文章,第一句話往往就是,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陽光明媚,萬里無雲……

看來,日本也開始走小清新的風氣了。

說起來,日本人對年號還是很看重的,畢竟年號經跟著一代天皇,日本天皇都比較長壽,基本都能用上個二十多年甚至更長。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民治年號後,只用了數個。

明治之後是大正,這算是日本的盛世了。日本就有年號跟中國重合的,比如日本也有貞觀,也是一個盛世。

大正朝時沒有明治時的暗鬥,軍國主義也沒有後面那麼瘋狂,總體是比較自由的。

“大正”兩字取自《易經》卦辭: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大正之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昭和了,這個年號取自中國《尚書·堯典》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昭和年代,日本算是坐了一把過山車,有瘋狂的侵略時代,也有二戰結束後,要承擔責任的時候,但比較走運,日本很快經濟復甦,迎來了一個黃金期。

昭和之後就是平成,出自《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日本人認為平成年代是最灰色的年代,經濟繁榮的泡沫被擠破,這一代的日本人常常揹負經濟上的重壓以及精神上的迷茫。

現在他們取名令和,可能就是希望過點小確幸的日子了。

說回這個令和,他們說取自《萬葉集》,《萬葉集》差不多相當於日本人的詩經。大概是中國晚唐時期編寫的。那這些詩歌難免受到中國的影響。比如這一句很可能受中國東漢張衡的《歸田賦》影響。

《歸田賦》是如下的句子: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前些日子,日本人說要跟我們收二維碼使用費,部分網友說,那要向日本收漢字偏旁使用費,這偏旁不說,這個年號使用費,咱們是不是商量一下?


腦洞歷史觀


今天,日本新年號被正式公佈了。新的年號被定為“令和”,並將於5月1日起正式啟用。新年號的公佈,不僅意味著明仁天皇將在本月內退位,也標誌著日本30年平成時代的結束。



圍繞著日本新年號展開的討論立即在中日網絡上引發了熱議。據日本官方的說法,新的年號出自日本古典詩集《萬葉集》中的《梅花歌二首》的序言。其中有“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一句,即取其中二字。

按照日本年號的定名規則,一般來說都是出自中國的儒家古籍裡。例如平成年號就出自《尚書‧大禹謨》: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然而,此次以日本古籍來定名,還屬頭一次。

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少數還在以年號紀年的國家之一。日本的年號紀年效仿的是中國古代的年號,因此,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後才開始了年號的啟用,此後一直是以中國古籍為其定名規則。

即便是此次的令和年號,雖然取自《萬葉集》,但中國學者依然找到了其中國典籍的出處,即《文選》中漢代張衡的《歸田賦》。其中有“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一句,可看做是《梅花歌序》的借用。

當然,“和”字是日本76%的國民最為喜歡的第一漢字。日本人大多願意以和來為平成時代劃上句號。這也象徵著一個新的和平時代的到來,是一個寄予了全體日本國民希望的年號。


傅斯鴻


跟咱中國有屁關係哦?人家門口貼副對聯,人家沒咋地,你這整天堵人家門口,研究來研究去。最後驚呼狂叫,這幅對聯我家以前貼過!然後恨不得讓全小區的人都知道,咱小區有頭有臉的人家貼著的對聯我家以前就貼過!我他媽的臉上真有光!別傻逼了!中國人的臉都快讓你們這群人渣丟光了!你分析個屁呀!說穿了不就是想嘛玩意兒都往中國文化這裡圈唄!他日本要是連口飯都吃不起,又有多少人會關注他用啥年號呢!從骨子裡透出來的不是文化自信,而是文化自卑和意淫。中國典籍有多少?恐怕只要是人嘴裡說出來的話你都能找到出處吧?不要生拉硬拽了!誰造的,誰解釋,跟你麼關係!


夜雨老巷


新的年號,將於今年5月1日新天皇即位時使用,“平成”年號也就再使用1個月就壽終正寢;我不認為此舉措出於“去中國化”的革新考慮。


但,這屬於天皇因“生前退位”而變革的年號,是彰顯皇位交接和平而美好吧?而新天皇還沒有即位,就史無前例地公佈新年號,是預示將來政策走向嗎?現任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新年號公佈前,高深莫測地表示“希望聽從各方意見後,再進行決定”。

安倍晉三的謹小慎微,是寄希望新年號帶來新氣象嗎?我個人不認為新年號會給日本朝野帶來新的政治方面的轉機;日本史固然是天皇繼往開來的歷史,新的天皇命由天定,世襲制的客觀存在無需國民來投票選舉,“令和”期間會有什麼新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希望星晨58298869


今天是2019年4月1日愚人節,日本政府在這天公佈了新的年號——令和。

鄙人才疏學淺,不懂這兩個字的讀音,只知道這兩個字是漢字。即使官方聲明出自日本的詩經,鄙人還是認為這是中國字。姑且分析一下這兩個字的含義。

令,意思是政令。

和,打麻將的時候“和了”就是贏了。

大約日本政府希望政府的命令一出就贏了。

日本人不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可以當贏講,還可以當huo和稀泥來講。這樣一來“令和”這個年號的意思就是“政令就是和稀泥”。🤭

中國字“和”是多音字,有“糊”音。那麼年號“令和”就是政令,命令糊塗了。

“糊”還指做飯炒菜沒做好,鍋底部分焦黑。糊了,就是失敗了。例如,考試烤糊了。就是考試考砸了,失敗了。“令和”,豈不是政令糊了,失敗了!

中國有句話叫“樹倒猢猻散”!日本不會改朝換代後樹倒猢猻散了吧!



潤楊閬苑


這一次的日本年號,應該是日本歷史上的首次“去中國化”的年號。之前的日本年號,不僅全部脫胎於中國古籍,甚至很多直接就跟中國的年號撞了車。

最噁心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貞觀”。一代天可汗,偉大的唐太宗李世民使用的年號,居然在唐朝還沒滅亡的時候就被日本清和天皇偷了過去,還美其名曰日本的“貞觀之治”。

還有漢光武帝的“建武”和明孝宗的“弘治”,全部被日本人拿去用了一遍。前者恰逢日本南北朝,使用者旨在學習漢光武帝,結果除了學了個年號啥也沒學著;後者更是在中國的弘治帝死後不到五十年就拿過去用,似乎也有想要“弘治中興”的意思。

比如著名的“永和”,既是東漢順帝的年號,也是東晉穆帝的年號,然而在日本人自己的南北朝裡面,“永和”這個已經被中國用了兩次的年號又被拿過去,再用一遍。

縱使是明治維新以後,四位天皇的年號,也全部出自漢家經典:

明治: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周易》

大正: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周易》

昭和: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尚書》

平成: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史記》;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尚書》

125代天皇,247個年號,幾乎無一不出自中國典籍,甚至還有幾個和中國年號撞車,這實在是貽笑大方。因此,新天皇德仁的年號的選取,就有如下規定:

硬規定:1、符合國民理想的良善意義;2、2個漢字;3、至今未曾使用為年號或諡號

軟要求:1、常用漢字;2、每一個字筆劃最多12到15劃;3、開頭的羅馬拼音不使用M(明治)T(大正)S(昭和)H(平成);4、儘可能避免使用民間自辦票選的前幾個年號;5、避免使用廣泛被使用在人名上的文字;6、不使用和大企業相同的名稱等。

最後,令和橫空而出。據說,這兩個字出自日本古詩集《萬葉集》:“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只不過,早在《萬葉集》出世以前,地動儀之父就已經寫下了如下句子: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說到底,倭奴永遠也逃不脫受漢文化支配的宿命。



青言論史


2019年4月1日,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宣佈,“令和”被選為日本新年號。2019年5月1日正式啟用“令和”為日本的年號。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也說明了出處,新年號出自,日本古典文集《萬葉集》:“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萬葉集》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本,用日本片假名寫成的詩歌總集,其地位相當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日本採用《萬葉集》的內容來命名日本天皇的新年號,其中包含了什麼含義呢?

其實, 日本採用《萬葉集》意在擺脫對漢文化的影響力,以此彰顯本國文化的歷史地位。日本歷代新天皇繼位的年號都來自於中國古典文學,比如日本裕仁天皇的年號“昭和”來源於《尚書》當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明仁天皇的年號“平成”來源於《史記》當中的“內平外成”和《書經》當中的“地平天成”。而現在日本直接跳過中國古典文化,採用日本用片假名寫成的《萬葉集》,說明漢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力已經在降低。他們採用《萬葉集》意在擺脫對漢文化的依賴,強調日本文化優先的態度。

日本最早的文字是從中國傳入朝鮮,再由朝鮮傳入日本。朝鮮人最開始將中國文學帶入日本,日本天皇看不懂,所以就學習了漢字。但是,漢字傳入日本,也遭遇了水土不服。漢語和日語本來不是同一個語系,其差異之大不亞於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的差別,按日語的發音和語法體系,最合理的文字應該是拼音文字。所以,用表意的中國字在日本卻被用來當作拼音文字,一部分還被直接當作詞彙,這就造成了日語書寫體系的複雜和混亂。這樣發展下去,日本根本寫不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出來。

其實,日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書寫本民族的詩歌總集《萬葉集》時,日本人就只用漢字的發音表示日語的音,這被後人稱作“萬葉假名”。而後日本又創造出了真正的日語文字,這就是被稱為“平假名”的日語字母。平假名是從中國的草書轉化出來的,對日本來說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後來日本人又創造了“片假名”的字母,其使用的是漢字的偏旁或一部分,現在則用來標識外來語。不過真正意義上的規範,在近代才定型。當片假名出現以後,一個叫紫式部的宮廷貴族婦女正用平假名寫下了一部不朽的文學著作《源氏物語》。所以,日本的《萬葉集》又叫“萬葉片假名”,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用日本文字寫成的古典文學典籍。《萬葉集》在日本的歷史地位,和中國《詩經》在國內的地位差不多。不過,《萬葉集》受到唐詩的影響也很大,裡面也深刻的包含了唐朝文化的影子在裡面。不過,日本未來的新天皇繼位,多半會採用本國的歷史典籍,來命名,畢竟開了一個頭就難以停下來了。


謀士說


2019年4月1日,日本公佈了新年號-令和,但仔細分析,實在不是什麼好年號,因為日本新年號犯了三個大忌諱。第一;年內改元。在以前的中國,改元一般不發生在年內,不論是皇帝駕崩還是讓位,新皇帝繼位後只宣佈新年號,但當年仍使用舊年號,新的年號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一才使用。這樣做既是為了表示對舊皇帝的尊重與還念,也是為了減少年號突然更替對社會的影響。而年內改元,同一年雙年號,往往都是伴隨著叛變與竄位等中大事變而出現的,不是什麼好事,所以後來成了大忌。日本這次年內改元,實在是沒文化。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天皇5月1日退位後新天皇登基後再公佈新年號,當年仍然使用老天皇的年號,等到2020年1月1日在實施新年號紀元。第二;三代重字。我們知道,新天皇年號叫令和,與他爺爺昭和重了個和字,這也犯了忌諱。因為新天皇是昭和時代出生的,與他爺爺同處過一段昭和的時間。而他即位後使用的年號也有個和字,比如說,令和天皇出生於昭和三十五年,這句話感覺兩個和子天皇像兄弟倆,這樣就犯了字的忌諱,實在有礙觀瞻。第三;出處不對。我們都知道,年號出現於西漢,漢武帝時期,是華夏文化的產物。最好的正統年號應該出自四書五經。退一步來說也應該是出自先秦時代的古籍中。再退一步也應該是兩漢兩晉時代,南北朝時代的南朝古籍已經是最後底線了。包括隋朝之後的古籍是絕對不能用作年號的,因為隋唐大統一後,華夏文化就進入了全面的民族融合文化時期,雖然文化更加多元了豐富了,但也不那麼純粹了,不是純粹的華夏文化了,像年號這種關乎國運的事,正統性與純粹性是至關重要的,絕不可兒戲。而日本的新年號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也就是奈良時代(相當於唐朝中期)的日本古籍,這已經完全喪失了年號的精髓。這就像一群中國人用漢語演繹哈姆雷特一樣,故事差不多,但精髓已經完全沒了。此們一開,以後的日本年號就完全隨意了,就是個記年工具而已,以後它可以出自漫畫,也可以出自其他小說,什麼阿貓阿狗,小K,貝吉塔,弗利薩,都能成為日本年號了,實在不是什麼好事。


王城179164645


沒什麼好評價的,年號只是一種紀年的方法,就算你是表決心,可誰哪天不表幾次決心呢?

這次日本的新年號是“令和”,在此之前的247個年號全部出自中國古籍。而令和則出自日本古籍《萬葉集》。

這次年號的“脫中”讓很多中國老百姓很不爽,實際上根本沒必要。日本可以說是中國周圍國家對中華文化最有認同感的,他不像韓國越南一樣整天變著法的擺脫中華文化對他的影響。

而且令和這個年號雖然出自《萬葉集》裡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但是這句話實際上還是取自東漢張衡《歸田賦》裡的“仲春令月,時和氣清。”繞一圈他又繞回來了,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太深,他脫不了。

關於年號這一塊守仁君不想說太多,守仁君主要想說令一件事,昨天守仁君逛頭條的時候看到有關日本年號的消息,下面有一條評論說“為什麼中國現在不用年號,咱們的好東西都被日本給繼承了。”

守仁君認為,有些東西不要了也就算了,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日本可以採用年號紀年比較關鍵的原因是日本還有天皇,新年號更多代表的還是改朝換代,和皇室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而咱們中國的皇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沒有了,年號沒有存在的意義,並代表不了什麼東西,年號的使用,更換都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參照,而且用起來還相當麻煩,別人用公元紀年,你用年號紀年,來回換算就夠你煩的了,守仁君可忘不了初中時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來回換算的痛苦。

總而言之,年號這東西和君主和皇室是脫不開關係的,而且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咱們要做的就是不要忘記歷史,至於再把他搬回來,沒有太大必要啊,


守仁讀仁


年號是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紀年名號——由漢武帝劉徹率先啟用,劉徹一生一共使用過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此後歷代帝王繼位都要更改年號,謂之建元。皇帝在位期間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也要更改年號,謂之改元。明代以前的皇帝一般都有多個年號,比如唐高宗李治有14個年號,當然也有例外:唐高祖李淵一生就用過武德一個年號、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就用過貞觀一個年號。明、清兩朝的皇帝一般都只有一個年號,只有明英宗朱祁鎮第一次在位時使用“正統”年號,而在多門復辟之後使用“天順”年號,另外清太宗皇太極在改後金國號為清、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時將年號由天聰改為崇德。朝鮮、琉球、日本、越南等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國家由於受古代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採用年號紀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後廢除年號紀年,袁世凱稱帝期間一度使用過“洪憲”年號,但僅僅83天后這一年號就隨著袁世凱的倒臺而取消。如今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以及朝鮮、韓國、越南都已廢除君主制,因此年號也就成為了一種歷史記憶,而目前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就成為了全世界唯一還在使用年號紀年的國家。

公元645年日本朝廷在遣唐使、留學生的推動下效法中國大唐王朝推行了一場全方位的改革:效法隋唐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仿照隋唐三省六部制創設八省百官制;進行兵制改革;根據漢字草書偏旁結構發明了平假名,根據漢字楷書偏旁結構發明了片假名。與此同時日本也效法唐朝開始啟用年號紀年,由此誕生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大化”,因此日本歷史上這場劃時代的改革就被稱為“大化改新”。“大化”這一年號取自中國古籍——至少有三本中國古籍中均出現過“大化”一詞:《尚書》大誥中寫道“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漢書》卷五十六中寫道“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後,天下常亡一人之獄矣”;《宋書》卷20中寫道“神武鷹揚,大化鹹熙”。所謂“大化”也就是偉大變化的意思,正是這一極具寓意的年號開啟了日本歷史的新篇章。在此之後的1373年中日本先後啟用過247個年號,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這1373年中日本曾出現過247個天皇,因為早期日本歷史上的天皇也和中國古代皇帝一樣會在自己在位時期改元。

2019年4月1日中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首相官邸正式公佈:新年號“令和”將於5月1日正式取代目前的“平成”年號。更換年號的原因是天皇皇位的傳承——日本天皇明仁曾於2016年8月8日向國民發佈電視講話表明自己“生前退位”的決定。2017年12月1日召開的日本皇室會議確定天皇明仁將於2019年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德仁將於5月1日即位。4月1日上午日本政府召集京都大學教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等9位公眾人物舉行懇談會,就新年號的備選方案徵詢意見,隨後在聽取國會參眾兩院正副議長的意見後召開內閣全體會議,討論確定新年號並通過相關政令。隨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記者會上發表談話向國民闡述新年號的涵義等相關情況時指出“令和”出自日本最古老詩集《萬葉集》的語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蘊含了“文化在人們美麗心靈相互靠近之中誕生併成長”的涵義。日本在明治時代採用了“一世一元”制——即一個天皇在位期間只用一個年號,在此之後日本陸續使用過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個年號,均是在前任天皇駕崩後新天皇繼位時更換年號。然而此次更換年號是基於退位特別法,而非因為天皇駕崩。在明治時代之前日本天皇實際上不過是幕府將軍手中的提線木偶,當時因政治原因退位的天皇並不少見,但自明治時代以來的150年間再無天皇生前退位的事例。由於現任天皇明仁要到4月30日才正式退位,所以“令和”這一新年號是由現任天皇明仁簽署政令公佈的,以致於堅持“一世一元”的人認為這涉嫌違背自明治時代以來日本年號的“一世一元”制度,因為“令和”這一年號雖然是為即將繼位的皇太子德仁準備的,但就是在現任天皇明仁任期內公佈的,因此有明仁在位期間改元之嫌。

在此之前日本的247個年號皆出自中國古籍:“明治”取自《易經》的“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大正“出自《易經》第十九卦中的“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昭和”取自《尚書·堯典》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平成”出自《史記》的“內平外成”和《書經》的“地平天成”,取其“內外、天地能夠和平”。而在更早的時候日本甚至有出現年號與中國年號重合的現象:日本清河天皇在859年-877年使用的貞觀年號與唐太宗李世民重合;圓融天皇在976年-978年使用的貞元年號與唐德宗李適重合;後醍醐天皇在1334年—1338年使用的建武年號與漢光武帝劉秀重合;後奈良天皇在1555年—1557年使用的弘治年號與明孝宗朱祐樘重合。“令和”這一新年號是首次取自日本古籍的年號,不過出自《萬葉集》第五卷《梅花歌卅二首並序》中的“於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這句詩其實化用了東漢張衡的《歸田賦》“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1989年改元“平成”時曾開創過日本歷史上首次電視轉播年號公佈情況的紀錄,不過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使這次“令和”年號的公佈是通過網絡直播的。綜上所述可知“令和”年號的公佈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四個第一次:明治時代以來首次因天皇“生前退位”而進行改元;首次在新天皇即位前由現任天皇簽署政令予以公佈;首次選取於日本古籍;首次通過網絡現場直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