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周天子为何不招兵买马,广纳天下贤士,效仿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北园高架超车王


简单来说,是因为战国时期的周王室已经彻底废了。

一个强国有很多标志性特征,最主要的是钱、地、人,其中人最为重要,毕竟只要有人在,钱可以挣甚至抢,地可以开荒也可以抢,没人就基本废了,可反过来,如果没有足够的土地和足够的钱,怎么招揽人呢?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周天子之所以不能够重振江山,原因就是因为王室在这个矛盾中一天天地被困死,人、钱、地都是越来越少。

西周初年的统治者们设计出了最符合当时情况的统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等,无一不是为了周天子的权威服务,是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制度,随着时间推移,到西周中后期,制度的弊端已经日渐显现,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周天子对诸侯的管控能力下降。

下降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周王室的实力下降,另一个是诸侯的实力增强,二者的直观体现就是军事实力。

早在武王灭商之前,周朝就有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武王伐纣时,有“戎车三百人,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周王室军队进一步扩充,并且为了维持王室的军事权威,确立了明确的等级划分。

周初的军队编制最高单位是“师”,直属周王的军队有西六师(驻守镐京)、殷八师(镇守殷商故地)和成周八师(驻守成周),相对于诸侯的三师、两师,周王室具有绝对优势,谁敢动,揍谁!

不过这是周初,到西周中后期,由于财力的下降,王室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军事实力下降。另一方面,一些诸侯要么有钱,具备扩充军队的能力;要么经常打仗,锤炼出悍战的军队,这些诸侯,就是日后春秋争霸的主角。

王室的自救行动也就是这时候开始,周厉王和周宣王都推行了改革,只是效果并不理想,周厉王直接被赶下台,周宣王虽号称中兴,可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南国之师全军覆没,西周军力进一步下降,为西周灭亡埋下伏笔。

西周灭亡对周王室的打击更是沉重,连老家都丢了,土地、人口、军力全都损失重大,平王东迁还要诸侯出兵护送。

而且周平王并不广受拥戴,除了秦、晋、郑等少数几个诸侯以外,其他诸侯普遍认为是周平王的舅舅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是弑父自立,要不是周平王的叔叔周携王太废被处理掉了,王位还真不好说是谁的。

先天劣势使得东周王室并不如从前那般受诸侯拥戴,王室很难调动太多诸侯的军队协同作战,而对于周平王这种破坏礼法的行为认同,无疑促进了周礼的奔溃,礼崩乐坏迅速展开,春秋争霸也拉开了序幕。

第一个挑战周王地位的不是别人,正是周王室的近亲郑庄公,郑庄公的爷爷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他跟周平王是同辈,想当初周平王东迁,郑桓公的父亲郑武公就派兵护送。

而东迁成功的周平王也知道自己合法性不足,所以大加赏赐,以拉拢诸侯,比如封秦国为诸侯,连老家都给出去了(当然也是因为丢了);对郑国和晋国也割了不少土地,这些土地,曾经都是王室的。

正是这种对分封制的恪守,使得周王室的土地越来越小,土地越小,则产粮、人口都少,军队也少,实力愈弱。

相反,大中诸侯国通过征服蛮夷和吞并小诸侯国获得更多土地和人口,实力愈强。

这种强弱对比是需要时间的,其间有一些事件被视作代表。

第一件是繻葛之战。

这一战的起因很简单,因为王室废了,郑国牛了,就看不起周王了,之前周平王就曾憋屈地跟郑国完“周郑交质”,诸侯竟然跟诸侯交换人质!

周平王死后,新继位的周桓王不满 ,想恢复大周国威,就打压郑国,于是双方冲突逐步升级,最后在繻葛干架。

这时候的周王,多少还是有点实力的,至少拉起了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打辅助,而郑国没点底子哪敢惹事,直接打得王室联军大败,周桓王肩膀还中了一箭,天子威严扫地,更不被诸侯当回事了。

第二件是“尊王攘夷”。

这是管仲给齐桓公制定的方针,此时的周王室已经很弱小了,几乎没有什么诸侯前去朝拜周天子,但名义还在,大家伙办事也还扯几句周礼,于是齐桓公亲自出马,前去朝拜周王,并把周王当作揍人的借口,想揍谁了就扯一句:“你没去朝拜!”

在那个大家都不鸟周王的时代,还真是一甩一个准,其他大国一见这借口这么好用,纷纷效仿,但到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到一定程度了,霸主们发现只要有实力,不去朝拜周王照样可以揍人,自然也就没有人朝拜周王了。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人们发现还有件事需要周天子出面,那就是第三件——“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晋国和齐国是被下边的卿大夫给架空了,所不同的是一个是三架一,一个是一架一,不过这种以下犯上很没有合法性呐,韩赵魏三家一合计,当初晋国就是周天子封的,现在周天子这么困难,不如我们接济接济他,让他给我们个封号吧。

这时候的周王室,领土已经萎缩到洛邑附近,曾经数百里都算梦想了,而且财政极其不济,连周王登基典礼等大事都拿不出钱来,韩赵魏带着钱来朝拜,周王别说有多兴奋了,当即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后来田氏有样学样,也被周王立为诸侯。

到战国时期,各大强国纷纷称王,更不会有人把周王当回事了,更可笑的是洛邑还分裂成了两个周,周天子只能寄居在周公门下,都这样了,周赧王还想伐秦(当时最强的诸侯国),而他组建军队的钱还是从富商手里借来的,失败后整天躲在高台躲债,也即债台高筑。

扯了这么多,战国时期周王室没能强大原因就是太废了,变法是弱国变强的强效药,却不是死人复活的神药,经过春秋数百年的蚕食,战国时期的周王室已经不具备变法图强的基础了,只有一个城池的周王,谁会去投奔?投奔了又怎么把他带起来?

我们常说变法前的秦国弱,那是相对魏国而言,要知道在商鞅变法前,秦献公也是能够拉起几十万大军跟魏国干的,而周王室完全没有这种能力。

另一个,周王室的地缘格局极差,被各大强国包围,根本难有发展空间,至于周礼等限制还在其次,因为到后期周天子自己都放弃周礼了。


平沙趣说历史


这事儿,首先就是一声感慨:战国争霸很精彩,周天子的钱包很无奈。

对于战国年间的周天子来说,他们继承过来的家业,就是个穷掉渣的烂摊。

这摊子有多穷?可以先瞧瞧周王室的地盘,春秋年间尚且拥有六百里土地的东周王室,接下来却是越活越抽。在春秋争霸的一系列折腾里,就好比一块大蛋糕般,被各路“春秋霸主”东一刀西一刀的宰。到了战国初期时,就只剩了今天河南西部一隅的百多里土地。顶着“周天子”名分,却不过是战国年间的蕞尔小国。广纳天下贤士?那是相当的没有吸引力。

比吸引力更差的,就是周天子的钱包。地盘越来越小,被各路诸侯刮走的,又多是物产丰富的好地段。到了战国初期,基本就剩下穷地方。于是春秋年间时,周天子就穷的叮当响,周平王去世的时候,周王室居然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接下来周襄王即位,更是连出行的车马费都掏不起,最后全是鲁国买的单。

发展到了战国年间,地位“蒸蒸日下”的周天子,更是连买单的人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向各国“告饥”“求金”“求车”,也就是借钱。

到了周赧王在位时,甚至还借起了高利贷,以至于借了还不上,吓得堂堂周天子,竟然修了个高台住进去躲债,捎带给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这么个“债台高筑”的局面,堂堂周天子,又哪里有钱去“壮大自己”?

不过,战国时代,周王室的越活越抽,虽说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必须说,也是周王室不肖子孙们的自作死:明明都惨到这地步了,竟然还不忘了窝里斗。

其实,春秋年间,当周王室尚有六百里土地时,苦心经营再创辉煌,也并非没有机会。可是整个春秋年间,周王室就发生了四次王室争位动乱,每次不但闹得自己元气大伤,土地也一块块被各国趁火打劫。战国时那一百多里的惨淡家当,就是这么自己折腾的。

那到了战国年间,痛定思痛的周王室,是不是该休养生息了?却是加倍的不消停:就为了争这一百多里地,周王室的子孙们,都是精神抖擞继续闹。竟把这点土地,都闹得一分为二。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在洛邑立国,建立了战国年间的“西周”。公元前367年,周显王在巩立国,是为战国年间的“东周”。这两家“东西周”,盘踞在一百多里的小地盘上,依然互相狠掐个不停。“重振周王室”这类理想,显然是顾不上了。

就这样,原本就惨到家的周王室,战国年间又分崩离析,这下彻底连尊严都掉了底,在各个强国眼中,更是丝毫地位都没有。效仿其他列国自强?那是相当没指望。于是就在“东西周”可笑的互掐里,秦国先在公元前255年出兵“西周”,打得西周武公仓皇跑进秦国求投降,六年后又出兵“东周”。

周朝,这个昔日东亚大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终于谢幕。

周朝的加速灭亡,不止来自前辈们的挖坑,更来自后辈们毫无进取心的窝里斗。这其中的教训,历经数千年,依然当得一声叹息。

历史风云录


随着宗室的衰落,周天子能够大展身手的余地越来越小。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一旦没有了周礼的限制,周天子就没有了压制其他诸侯的力量。在周礼之中,对诸侯国的军队是有严苛限制的,周天子六军,诸侯国最多只能拥有三军,只要诸侯国还认周礼,军队就不可能高于周天子。


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是周天子的保障,财政上,诸侯国向周天子进贡,一定程度上也在削弱诸侯国的力量,壮大周天子的实力。诸侯国城池大小,车马多少,包括城墙能修多高都是被限制的。因为诸侯国顾忌和遵守周礼,所以才没有抗衡周天子的力量。后来诸侯国对周礼没那么重视了,军队也不限制于一军两军三军,在曲沃克晋之后,晋国逐渐扩展到六军、八军,周天子对此也无能为力。

周天子的军队渐渐不支,东迁之时平王还要请求诸侯国搭把手。东迁后周朝失去了一大半直接控制的土地,偏偏还要去挑衅郑国。郑伯箭射天子,天子颜面扫地,周朝被诸侯国打得一败涂地。这场战役让大大小小诸侯国们都看到了周朝的最后实力,对周天子更加轻视,再也不来朝贡了,周朝算是彻底没落了。诸侯并起之时,周天子穷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从前都是诸侯国朝贡,现在只有周天子出面去和诸侯要钱,特别是向鲁国。没有钱,就不会有人跟着你东征西讨,况且面对如此势力强大的大国们,这还是一场玩命的战役。

虽然周天子封地富裕繁华,但是看一看地图上面,北晋南楚东齐西秦,都是几倍于周朝的大国。周天子想要招兵买马,但是也要有人愿意跟随他去削藩啊,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那几个大诸侯国正扩张在兴头上,好不容易不受周天子控制,他们会愿意看到周天子重振雄风吗,周天子一旦有所动静,诸国一定会动手脚的。

有网友肯定要问了,周天子是正统的统治者,如果以自己的名义招兵买马,总归会有一部分对他死心塌地的人吧,为什么自己的地盘被耗到只有洛阳这么小了,都不愿意去尝试吞并周围的小国,重新壮大周天子的实力?唉,这就是成也周礼,败也周礼啊!

周礼让他们可以在名义上管理偌大的领土,并且轻松受到朝贡,但是周天子在礼法的制约之下,是不可以吞噬其他诸侯国的,只得不停割自己的的土地,靠封赏来维持统治。周天子为了带头遵守礼法,不被诸侯们找理由群起而攻之,只得默默遵守他们定下来的游戏规则,但是诸侯怎么玩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战国时期周天子面临的问题,让他们难以招兵买马:

  1. 国土小
  2. 诸侯国不受周礼制约。
  3. 诸侯国不再纳贡,经济拮据。
  4. 周礼制度下,周天子不能讨要分封出去的土地,也不能像其他诸侯国一样吞并周边小国。
  5. 诸侯国势力壮大,已经有称王之心,绝对不允许周天子重振雄风。

木剑温不胜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为什么今天的英国不选择整备扩军,吸收全世界的精英,效仿美国重新成为超级大国呢?

英国:“臣妾办不到啊”!

这也是周天子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说的是东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蛊惑,用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楚孝烈王让西周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周赧王只好向天下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周赧王的调遣,他借的钱很快就用光,于是富商债主纷纷上门讨债,无奈的周赧王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躲债。

从“债台高筑”我们就能看出此时的东周王朝有多窘迫了,不仅活人没钱,连周天子死了都没有钱建造陵墓风光下葬,很多还是刷脸借的周边诸侯的票子。

这样的一个东周王朝,你让他如何恢复往日的荣光?

所以,东周是绝对没有重新复兴的可能的,“静Yes”认为,有以下因素彻底扼杀了周王室的希望:

1、迁都洛邑,威严扫地

这一切要感谢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拿自己的权威做诱饵,戏耍天下诸侯。终于,前771年,犬戎来攻,镐京被破,幽王被诛,褒姒易主。

而周幽王的作死,不仅把他的性命搭了进去,而且还彻底断送了西周几代帝王200多年来的苦心经营,从此周天子天下之主的地位一去不返。

前770年,周平王继位,此时的镐京已经在犬戎的烧杀抢掠中彻底化为废墟,再也不能作为周朝都城,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时的犬戎在西部虎视眈眈,谁也不能保证这个野蛮的少数民族不会再来一次攻破镐京的行动。

所以,周平王为规避这一风险,将都城东迁到洛邑。

都城,国之根本,社稷之基,最重要的是祖宗宗庙都在此处,离开这里,意味着彻底告别这一切,也就彻底告别了那个号令天下的强大周王朝。

果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王室离心,而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彻底失去了统御天下的威信。

2、京畿缩水,强邻环伺

周王朝之所以强大,除了君王的能力强大,能够镇得住诸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非常广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整个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都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

京畿,即使都城镐京周边的土地,在周王室将天下分封给诸侯之后,保留了一块自留地,这就是镐京周边的土地,这片土地是周天子的私有土地,是周王室直接统领的,地位远远高于诸侯国。

这些地区为周王室提供赋税,兵员等,帮助周天子组成一个强大的集团,有效管理周边诸侯。

但是现在都城搬到了洛邑,关中平原再也不复所有。那么,周王室靠什么吃饭呢?总不能给诸侯国要饭吧,就算不要土地,周天子也要脸啊!

所以,周天子还是有自己的自留地的。不过比起关中平原,那就小得太过分了。具体来说,迁到洛邑后,洛邑周边的数百里土地就成为新的京畿之地,范围就是洛阳。

土地小了,自然人口就少,收不上赋税,周天子就会饿肚子。而周天子能不能向周边扩张呢?对不起,这里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封给了诸侯国们。

3、政治符号,徒有虚名

孔子曾无比推崇周礼,周天子就是周礼的继承者。

那么,作为有“礼”的人,向桌边诸侯抢土地合适吗?开口要都不合适。

事实上,自从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统御诸侯的周王朝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政治符号。

什么意思?就像寺庙里面供奉的佛像,我们都拜佛,但大部分人并不信佛,周王室就是这样一尊佛,诸侯国在它面前弯腰低头,并不是怕它,而是要利用它。利用它干什么,让所有人成为自己的信徒。

这叫做尊王攘夷,而在春秋时代,这样的霸主,总共诞生了7位。

这样的情况下,诸侯国不把周王室吃掉就已经是烧了高香了,还想着扩张,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到了战国时期,大型兼并战争开始,周王室逐渐没有存在的必要。前256年,秦灭周,周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彻底被历史的大潮湮没。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周天子也很想招兵买马,广纳贤才,但现实很无奈。

任何朝代的发展都是一个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直到灭亡的抛物线趋势,周朝也不例外,西周立国275年,东周立国514年 ,两周总共立国789年,然而真正强大的时候,不过两百年左右。

在那个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四面环绕,上百个诸侯国林立的西周时期,周天子能够维持强大的统治能力,靠的是土地、军队、天子名声,周天子靠土地分封有功之臣,不断地吸引人才来卖命,靠军队打败四面的蛮夷、戎狄及不听话的诸候国,靠天子名声号令天下诸候共同讨伐,维持统治。



在物质奇缺、动荡不安、弱肉强食的时代,维持一切统治的基础就是土地资源,有了土地,才能有粮食和财富,才能有吃的、穿的、用的,才能创建军队,维持统治。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分封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导致西周走向衰弱的原因就是分封制,分到最后无地可分,自然就会衰弱直到灭亡。

分封制问题不解决,西周无法强盛,而西周历史上又偏偏出现三位不成气的天子,加剧西周的衰弱,周厉王与民争利及控制言论,是西周走向衰弱的源头;周宣王用兵失利,导致天子王师衰弱,军事力量锐减;周幽王峰火戏诸候,直接导致西周的灭亡。



到周平王即位时,周天子尚有丰镐二京(今西安及咸阳附近)到洛邑(今洛阳)的大片部中及河洛地区的土地,但周平王为了防范犬戎的侵扰,主动放弃关中镐京(今西安)的土地,而迁都到洛邑,不仅放弃地险要的关中平原,而且周天子的土地极剧缩水,跟一般的小诸候国差不多,这就是东周,东周在历史上基本成了名义和摆设。

各个诸侯国对待周天子的态度是随着周天子实力的极剧下降而成正比,周天子越没实力,诸侯国对周天子越不恭敬。

两周不是不想招兵买马、广纳贤才,实在是没有土地了,没有土地就没有一切,没有土地来分封,就不会有兵马和贤才来投靠,也就不可能强大。



怎么获得土地呢?有两个办法:一是靠战争掠夺和兼并别国土地或蛮夷、戎狄的土地;二是收回分封出去的土地;可是周天子既没有开战的实力,又没有收回土地的能力,只能是走向衰弱。

到了最后,周天子自已连一块地盘都没有了,而是寄居在其它诸候国,最后被秦国所灭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即使周王广发英雄帖,也没人肯去帮他,周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东周能存几百年,完全是诸侯们在讲究名分的时候还需要它这个招牌,到最最后秦国统一大势已定,周王已经毫无价值,索性直接灭了周赧王。

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朝,也开启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大变革历史时期,此时的周平王,仅拥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块地方,方圆600里地,人口至多一二十万,手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军队,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几个诸侯派兵撑起来的,与晋楚齐等方圆几千里、人口百万、带甲动辄一二十万的大诸侯相比,它就是一个小诸侯,即使在春秋初期东周最好的光景给他100个姜子牙一般的人才,东周也撑不起来,底子太差,小国注定很难发展起来,从春秋到战国,500多年,能上台面的总是那几个大国,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一直活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

诸侯普遍怀疑周平王让其外祖父申侯串通犬戎打进镐京,杀父自立,这就严重破坏了周礼,这在讲究周礼的列国诸侯看来这是大不孝、大不忠的行为,为夺王位,勾结外夷,造成生灵涂炭,简直天理不容。所以诸侯们从此低看周王一眼,根本不承认周平王的地位合法,后来逐渐礼崩乐坏,大家也开始频繁的互相攻杀吞并。

当然,春秋时候,周王室还有一定残存的威信,几个诸侯霸主再怎么牛,也不至于在周王面前怎么摆谱,定期还是要去周王那拜见拜见,获得周王的口头名分。


而到了战国,2个标志性的事件,造成了周王室信用的彻底破产,整套周礼也彻底被破坏了,那就是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后来周安王承认田氏的齐王地位,那这些几百年传承的宗法制说破就破了,那谁还拿你周王当回事,天下士子更不可能来投奔这样的君王。

春秋时周王好歹还有600里地,到了战国,周王的处境更差了,领土只有洛邑周围一小块,战国后没多少年就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两个小国人口不过数万,还彼此间经常打来打去,而周天子还得在西周公那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和那些百万人口的大诸侯国家怎么竞争?

也是有了周天子的头衔,才让周王室活到了战国末期,当然,周王室被消灭的时候,一切都那么悄无声息,就像灰尘一样被随手抹掉了。


云中史记


其实早期的周天子是有改革的,比如著名的昏君兼暴君周厉王,他就是因为改革的太狠,企图把宗周之地的财权、人事权等等实权都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以致于遭到了传统旧势力的反对。最后在旧贵族的挑唆下,宗周之地的普通老百姓、朝廷小官僚以及宗周的军队,全民总动员,一起驱逐了周厉王。

经此一役,周天子的威严尽丧,周王室也出现了一个长达十四年的权力真空期。在这十四年里面,没有周天子,周王朝是由当时的周公和召公共同辅政。

值得一提的是,周召联合执政时期,旧贵族对周王室财产的瓜分,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以致于后来周宣王继位之初,根本就没有什么实权,一度还想过要迁都洛阳。因为宗周地区的土地和财富已经都被王族近支诸侯给瓜分了,周宣王沦为了一个空头天子。后来宣王想要招兵买马,重新组建宗周六师,以振兴王业,但问题是他手上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拿什么招兵买马?于是周宣王不得不远调成周八师,以作振兴周王室之用。结果周宣王晚年连战连败,搞得成周八师也损伤大半,又不得不招募犬戎人以补充军队,为后来犬戎杀死周幽王埋下了祸根。

平王东迁之后,原有的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全军覆灭。周平王自己又因为得位不正(杀死老爹才继位的),令诸侯们对他继位蔑视,不拿他当根葱,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春秋小霸郑庄公。

郑庄公这个人,他本身是郑国的国君,同时还兼任周王室的卿士,这就好比村里面的首富兼任村委会委员,那他还不把什么好东西都往自己家里搬啊?至于村里面穷成啥鸟样,跟他没关系。西周就是被这号人给玩死的,玩的连渣都不剩。到了东周,情况没有任何改变,仍然是舅舅打灯笼——照旧。


于是这就导致周天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压制薅羊毛的诸侯国,这一压制就导致了诸侯国对周天子开战了。而这第一战,就是历史上周桓王与郑庄公的繻葛之战。这俩人是爷孙关系,郑庄公要大周桓王两辈。爷孙俩一个在郑州,一个在洛阳,孙子召集了四个小弟助战,结果被同族爷爷打的惨败,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从此威严扫地。对内不能压制薅羊毛的卿士,对外无法约束礼崩乐坏的诸侯,从此便被诸侯们压制在了洛阳方圆六百里的狭小区域内,再也没有振兴。

周桓王之后的几代周天子,还要点脸,时不时的出现刷点存在感。到了战国时期,当时的周天子,则如同深闺怨妇一般,堕落到完全不要碧莲的地步了。

不过,周王室的衰落也不能全赖周天子。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他是不可能兼并其它诸侯的,否则会被诸侯们视为行为不正,更不拿他当根葱了。而诸侯们,他们则没有这种道德负担!因为诸侯只要不侵占他们本国的士大夫的利益,对外怎么扩张,怎么兼并小诸侯国,都不会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毕竟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弱者就活该被吞并,谁让你弱呢?


因此,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无法招兵买马,广纳贤才,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周天子的道德负担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地名义上都是他的。虽然实际上周天子只能管辖洛阳附近几百里的土地,但是天子作为天下共主,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像齐国、楚国、晋国那样通过吞并小诸侯国来壮大实力。否则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形象就崩塌了,诸侯国们谁还会鸟他?拿他当天子对待?

其实,诸侯们也有这种道德负担。比如说三家分晋,士大夫可以侵占晋君的财富,而晋君则不能抄士大夫的家。再比如鲁国,也有三桓之乱。这说明诸侯和天子是一样的。他们可以对外扩张,但是不能对内盘剥,否则就没人服他们了。

第二、周天子的政治负担

周天子是周朝宗法和古老秩序的守护者,这就注定了他必须要维护周朝的法统。如果它想学战国七雄一样,搞变法强国,那么天子就跟诸侯没俩样了,会失去他的合法性。这就好比谁都可以讲民主、讲共和,但是唯独皇帝本人不能讲。因为这是在革他自己的命!不是谁都能承受这种政治压力的。

这一点诸侯也一样,只不过诸侯的压力会小很多。但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也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反扑。其中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才成功的,而吴起则被楚国旧贵族射成了筛子。周天子如果敢变法,难度会更大。

第三、周天子的环境太糟糕了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以洛阳为都,而洛阳这块地方,用后来张良的话说:洛阳四面地形皆可守备,更有城郭土地。但中间的面基太小,不过几百方圆,而且土地贫瘠不能积累粮食,更容易四面受敌,不合适为都。也就是说,洛阳看似一块风水宝地,实乃四战之地,谁要是这个地方作为根据地,很难有突破,会被周围的强敌锁死。所以周天子就算有胆子变法,搞强兵富国的那一套,洛阳这个根据地也不适合他发展。




第四、周天子昏庸无能

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以周威烈王和周赧王的名气最大。这俩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威烈王后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请求威烈王封他们为诸侯。结果威烈王不仅不反对,反而举双手双脚赞成。貌似是在说,苍天啊,大地啊,没想到牛逼轰轰的晋国也有今天?沦落到跟我一般田地了?!哈哈。

然而三家分晋之后,又间接引发了齐国的田氏篡位。自此,诸侯们纷纷下克上,弟克兄,子克父。燕、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周王室从此再无翻身之日。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威烈王。

而另外一个周赧王,号称战国第一老赖。身为周天子,居然借钱不还。债主讨上门要钱,他就躲在一座高台上赖在,于是就产生了债台高筑这个成语。至于周赧王为什么会欠钱,这是因为他号召诸侯们一起伐秦,作为表率,他自己也武装了五千人马参战。结果诸侯们摆了他一道,嘴上答应去,结果都没去。周赧王带着五千人马气势汹汹杀向秦国,最后又灰头土脸的回去了。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反倒欠了一屁股债。

第五、内讧

战国初期,东周王室从方圆六百里的二等小国沦落到了方圆百里的末流小国,这还不是最惨的。周考王时期,他封了自己的弟弟为公,在本来就不大的东周王朝内部又分了一个小国出来,历史上被称为西周国。这就好比一个县里面只有一个镇,县长兼镇长不就完事了么,但是县长要摆谱,非要搞两级行政班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结果就是西周国后来又分裂,巴掌大的周王室辖地还分成了两个小国:西周国和东周国。每个小国就管两三万人,搁今天就是两个镇长的水平。

而且这两个镇长还特来劲,就这两个巴掌大的小国还打内战呢!背后各有诸侯国的支持,打的特别来劲,也不知道他们打来打去图的是什么?躺在地底下的周武王要知道子孙这么不成器,估计要再气死一遍。



总的来说,周王室的积贫积弱是长年累月的结果。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积重难返。周天子就算想求变,道德和政治负担又时时刻刻的桎梏着他。变法就等于推翻了自己的统治法统,不变法又没有钱招兵买马,这是一个死循环。而周天子在面对这种生死抉择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是混吃等死,一代比一代混账,最后被秦国给灭了。


Mer86


东周为什么不学习战国七雄变法强大起来?原因两个:一、开局不好;二、朝政长期被国外控制

一、开局不好。

周平王宜臼因为联合西戎击杀周幽王,因此有弑父的名声,备受诸侯们的鄙视。即便是周平王在晋、秦、郑、卫四国支持下回到洛阳,得到了诸侯们的承认,但很多诸侯对周平王即便承认周平王的合法性,但依然对周平王冷眼以对。

只有在西周时期受尽冷眼的宋国热心的为周平王跑上跑下,以此获取名望。

本来是一呼百应的周天子,结果变成了没人搭理的周天子,这就是周平王时的东周开局。

没人理就算了:秦国派人来说,要求以岐山为界;晋国要汾水地区;郑国要垄断东周卿士职位。就连南边的楚武王,竟然召集11个诸侯国开诸侯大会自封为王。

到了齐桓公时期,齐桓公为了称霸,就要求各诸侯必须尊重周天子:他好歹也是老大,你不尊重他,我就打你!

于是春秋时期的周天子就靠别人挣的面子得到了各诸侯的尊重。

到了战国,从晋国分出来的韩魏赵三国,兵强马壮的要求周天子承认是诸侯,周天子如何能够不承认?特别是韩、魏,既是姬姓之后,更是邻居。

由于周平王弑父的名声,导致东周受到了诸侯的冷遇,无力控制原本周国的关中地区,被秦国和晋国给瓜分了,只留下了洛阳一块地方。

如果周幽王太子伯服没有战死,那么东周的开局就会不一样:

作为周幽王正式册封的太子伯服即位,比起被拥立的周幽王弟弟周携王余臣、弑父的逆子宜臼,在合法性和支持度上不会存在瑕疵。

因此也不会发生二王并立而导致的丰镐成为废墟。周天子还是能够牢牢控制关东地区,秦国只能在陇山以西发展,晋国不会成为巨无霸,会东周压制死死的。

结论:东周想要开局好,只能选褒姒儿子太子伯服,不能选废太子宜臼!

二、朝政长期被国外控制

周平王时期,郑武公就以拥立之功和近亲两大理由长期霸占东周的卿士(执政职位,类似相国、丞相职位)。因此郑国首先称霸。

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人一不是姬姓,二和周天子没有不亲,只能拉扯“尊王攘夷”这张虎皮,以谋求影响、控制东周,这就是春秋五霸的内心世界——垄断东周卿士职位。

但能够实现的是晋国。晋国以姬姓、地理近的优势,击败郑国,从此垄断东周卿士职位,挥舞周天子旗帜,指南打北。但楚国就是不服,和晋国一打就是百年。

由于楚国长期和晋国作战,于是就成为了周天子意图用来抗衡晋国的力量。王子朝之乱时,王子朝就是逃去楚国,很明显是想用和晋国对抗的楚国力量夺位。

晋国三分后,东周虽然没有被国外控制了,但多了两个兵强马壮的邻居:韩、魏两国。


东周为了强国做过哪些努力

不要说东周没有为振兴东周而努力过,只是东周作为天下之主,政治是周天子最大的优势,军事才是诸侯们的事情。而且东周周边都是诸侯国,实在没有扩张的空间:东边是郑、齐,北方是晋,南方是楚,西方是秦。

东周要想扩张土地,只能宣战诸侯。但这个办法不可行:1、春秋五霸摆明态度要代劳,周王既无实力也没有插手空间;2、即便能宣战诸侯,也不能灭了夺取土地,因为他是你封,你还只能继续册封;3、天子攻打诸侯,有损声望,诸侯寒心;4、周王要攻打诸侯,只能是西周时的周天子率领诸侯攻打模式,不能自己单独开战,否则很可能打不过,又拉低自己到诸侯的地位。

因此,东周只能用权力平衡的策略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大致的做法就是致胙。齐、楚、秦都有周天子致胙的记录。

1、葵丘诸侯会盟后,周景王致胙齐桓公。结果是诸侯开始背叛齐桓公:“诸侯颇有叛者”,东周宰孔甚至挑拨晋献公不要去参加齐桓公的第二次葵丘诸侯大会,成功挑拨晋国和齐国的关系——之后齐桓公就以讨伐晋国内乱为名出兵。

2、楚成王时,周天子致胙。结果:楚成王十六年,齐桓公伐楚,楚国击败宋襄公,自后一直努力和晋国争霸。

3、周显王5年,周天子贺伯秦献公;周显王9年,周天子致胙秦孝公;;周显王26年,周天子贺伯秦孝公;周显王33年,周天子称贺秦惠文;周显王35年,周天子致胙秦惠王。

从秦国多次被周天子贺伯致胙,可以看出周天子就是意图用贺伯致胙的方式来挑拨诸侯之间的内斗,好自己从中获利。

晋国、齐国、楚国、魏国等没有秦国这么多的贺伯致胙记录,很可能是因为史料的遗缺所导致的。

当这个诸侯被周天子贺伯致胙时,其他诸侯就会嫉妒、仇视,原本的盟友关系就会断绝,其他诸侯就会集中对付这个诸侯。

周天子就是贺伯致胙的方式,来平衡诸侯势力以达到让东周保持优势的目的。

综述

东周因为周平王的弑父名声被诸侯冷遇而开局不好,加上长期被郑国、晋国长期垄断朝政,难以在自己发展、壮大,重新恢复西周时期周王室的实力。

但东周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自己天子的政治优势,通过贺伯致胙的方式,挑拨诸侯间的关系,让各诸侯进行内斗,平衡诸侯势力,防止单独一个诸侯壮大威胁自己。

唯一的变数是:战国开始时,三家分晋,齐、秦、楚三国都陷入自己的内部危机,周天子手中没有工具可以利用,致使魏国独霸。虽然周天子在魏国独霸时先后给秦献公、秦孝公贺伯致胙挑拨秦魏两国之间的关系,但因为魏国独霸后在秦国商鞅的劝说下,一心想要称王,没有成功挑动魏国和秦国进行争斗。

就在魏国独霸称王时,齐、楚、秦三国先后进行变法而强大,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在徐州相王之后,周天子原本的优势就失去了,进入了等死的阶段。

东周在战国被忽视,失去了周天子的优势,原因就在于诸侯国加大兼并、变得强大而无力控制;诸侯称王,周天子的优势荡然无存。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很简单,一方面不想做,另一方面做不到。

周王室其实在春秋前期,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毕竟您那里挂着总公司的招牌,我们个儿再大,也是东周集团齐分公司。也就南方有几个僭越狗,周老板也时不时叫小弟揍丫的,而且那时候是叫得动的。虽然不是小说里那样烽火台召集天下诸侯走方阵,但老板叫你去砍人,你给不出理由又不去,那老板就叫其他诸侯先揍你,诸侯之间都有小矛盾,周老板利用这种关系制衡诸侯,管理整个集团,还是很有效的。

但后来有个人打破了这个格局,他就是郑庄公。其实春秋霸主里面,郑庄公是第一个小霸主,可惜郑国太小了,所以他名气远远小于齐桓晋文这些大个儿。但要说把周王室权威彻底否掉,开启礼崩乐坏的乱世,郑庄公是绝对第一人。

(万世帝王唐国强老师演的庄公)

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对周王室有大功劳,周幽王这个二百五被犬戎宰了之后,郑武公牵头带着秦国晋国卫国联军扁了犬戎,帮着周平王迁都洛邑,周平王都想叫郑武公爸爸了,封地封钱,还默许他可以兼并一些小诸侯。到了郑庄公,郑国已经大到让周桓王不爽了,于是他纠结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没乐死,找茬揍你那是以下犯上,怕齐国晋国这些大国不爽,你送上门就不一样了。周老板这只五国联军用一个国家就总结了,那就是菜。三下两下就被庄公打得满地找牙,周桓王被郑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这一箭可是开辟历史的一箭。在春秋之前打仗是有讲究的,领导即使在敌军中,你也不能动他,而且如果你冲进敌阵被围了,如果刚好看见领导的车驾,你也要下车行礼,然后再厮杀。但郑庄公这一下可把玩法更新了,周老板也可以射一脸,全国诸侯一遍喜悦。之后春秋战国,士大夫杀诸侯和宰猪一样,就是这么兴起的。

郑庄公让大家都知道周老板可以揍,是周王室衰弱的外因,而那时候周王室自己还有点余威,也想过逆袭。但随后另一个人则让周王室放弃了复兴的打算,这个人就是管仲。

我一直觉得这货才是春秋第一霸主,姜小白真的没什么能耐啊,除了什么都听仲父的,仲父么么哒。管仲给小白定的企业文化是“尊王攘夷”,其实就是齐国做老大诸侯长,以天子招牌指哪里打哪里,成就霸业号令天下。小白这时候闪着星星眼问仲父:如果周老板不承认咱们呢?管仲一脸慈祥的回答:那就先揍他。

然后就是小白管仲组合横着走的时间了,组团刷楚国,定期搞会盟,偶尔打蛮夷。周王室感动得大脑缺氧:以前我的先辈们自己去东征西讨,还占不到什么便宜,真是蠢哭了。现在只要把招牌给一个大国,他就帮我把所有管理事物都执行了,做不好我不鸟他,做好了给点封赏就行了,那我就可以开开心心的作自己了,好开心么么哒。

然后周老板就内外兼修的不打算要公司了,躲在洛邑各种作死。后来晋文公重耳协助周襄王姬郑在郏邑恢复了王位,周襄王打算用一块土地来酬报晋文公。晋文公说,土地我大大的有,但希望能允许也死后能够用天子的隧礼来掩埋。襄王想了不同意,说我们老周家要脸,土地你拿走。于是晋文公只得承受恩赐的土地回去了,然后周襄王再看看四周,咦,好像我没地儿了。

战国就不说了,大家都是王了,周天子更忽略不计了。就像一个集团公司,经营到最后,子品牌纷纷独立,而他只剩下一间办公室是一块招牌,没钱发工资也没产品可以卖,人才吃撑了来投奔你。最后还是秦武王看地图发现:咦,咱们不是战国七雄吗?这个地方怎么有一个袖珍字体写着“周”,好讨厌强迫症发作。于是过去把周灭了,也算做了好事。


咸鱼茶馆


周天子其实进行过多次改革尝试,而且远比各诸侯国改革图强要早,只不过都失败了而已。

受生产力所限,西周建立之初无暇有效统治广袤的国土,所以沿用了以前的分封制度来进行统治,即周天子把自己没有能力管辖的土地人口分封给宗亲、功臣、贵族,这些人通过对周天子效忠的方式,来实现周天子对全国的管辖。

最初,周天子军事实力强盛(西周全盛时控甲十万,是大诸侯国兵力的数倍),又对各诸侯国兵力做出了严格限制,因而诸侯对天子的效忠还是十分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实力逐步上升,与之相对的却是周天子实力的下降。为什么会下降?因王位的争夺,西周多次内讧,兵力受损,而新继位的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又将有限的土地人口再次分封出去。

所以,周厉王继位时有了实力下降的忧虑,就希望做出一些改革,来确保西周的实力继续凌驾于各诸侯国之上,但可惜,这次改革失败了,国人发动暴动(国人暴动本质上是周厉王改革损害了贵族的利益),西周实力进一步受损。

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继位后,依然尝试着推行改革,通过“不籍千亩,借民力治公田”的方式,重新壮大了西周的实力,在周宣王带领下,西周重新崛起,并且发起了对楚国的战争取得了胜利,也扩大了土地人口,但可惜西周运气不佳,在此后与周边蛮夷的战斗中,西周多次大败,实力再次受损。

更倒霉的是,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又因为继承人的问题,导致申侯引犬戎攻入镐京,西周最后的家底全部拼光,继位的平王不得不靠秦、郑等诸侯国的护送迁都洛阳,这一迁都直接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周天子的实力下降到了中等诸侯国;二是周天子失去了故土(赐给秦国换取对方对付西戎),将自己局限于一个四战之地。

东迁后的周天子依然希望通过改革重新崛起,比如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就多次向郑国索要土地,压制郑庄公的权力,但可惜这次努力也失败了,率兵攻打郑国不仅大败,还被郑军射了一箭。

那么这次战役也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各诸侯国看到了周天子的真正实力(不堪一击);二是周天子压箱底的家底拼没了。据《左传》记载,周桓王、周襄王去世时,周朝甚至穷到拿不出下葬的钱,不得不求助鲁国。

那么看完这些背景脉络,我们再来说下,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在变法图强,为什么周天子却没有招兵买马、招揽人才。

1、穷。

战国诸侯国变法此起彼伏,但变法的前提却是这个诸侯国有实力(军力+财力)支撑起变法改革,以秦国为例,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实力无法与魏、楚等相提并论,但秦国在变法前依然可以多次击败强大的魏国,这也说明,秦国还是有基础的。

再来看周王朝,前文已述,周王朝的持续衰落,一度穷到没钱安葬天子,这种实力想要招兵买马,招揽人才,难上加难,毕竟人才也是看国度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内讧。

周王朝的改革难度最大,因为他的贵族体系太过庞大,积重难返,稍微一点变动都可能触动贵族的利益,导致图强失败。典型的就如东周公和西周公,原本就已经衰弱到小诸侯级别的东周王室,却还要被贵族继续割裂为东周和西周两个公国,这不是作死吗?

3、四战之地。

前面已经提到,东周王室地处洛阳,坐享天下商贾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军事上的隐忧,即你稍有招兵买马变法图强的迹象,必然触动周边各大诸侯的神经,毕竟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上在诸侯眼里你也就是个小诸侯,如果你强大了,岂不是要威胁到我?魏国强大后又迅速衰落就是因为他出于四战之地,先后受到秦、楚、齐等国的围攻,而实力更弱小的周王室显然更是如此。

所以,概括起来,战国时期周天子之所以没有招兵买马变法图强,原因就四个字:积重难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