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如此雄才大略,为何牌位却差点儿被扔出太庙?

TseHowy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王爷身份造反成功的皇帝,可以说是一位传奇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迁四处征战,痛击蒙古;还支持郑和下西洋,促使中国文化传播和交流;并且修建紫禁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就是这么一位厉害的皇帝,在一百多年后他的牌位差点被移出太庙,这是怎么回事呢?

正德十六年四月嘉靖皇帝继位,他本来只是藩王的儿子,但由于明武宗正德皇帝无子嗣,而武宗唯一的弟弟朱厚炜也早夭,那么皇位继承人就要往上推一辈再找。武宗父亲孝宗的两个哥哥都没有子嗣,只有四弟朱祐杬有两子,朱祐杬长子朱厚熙已死,只有次子朱厚熜在世,所以皇位自然落到了朱厚熜的头上,也就是嘉靖帝。这运气也太好了。

嘉靖帝作为藩王之子入继大统,按道理应该处处小心谨慎,和善的对待拥立的大臣。但是嘉靖皇帝一上位就变了,非要追封生父为皇帝,并把父亲的排位放进太庙。但是嘉靖帝是以武宗的堂弟身份继位的,应该认武宗的生父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而嘉靖只能称他的生父朱祐杬为皇叔,但是嘉靖帝这哪能干呢,于是便引发了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朝中众多大臣都给嘉靖帝上奏折说他把生父兴献王的牌位放进太庙是有违天伦纲常的,但是嘉靖帝丝毫不理会这些奏折,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嘉靖皇帝与群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张璁以明武宗遗诏为利器,打破了杨廷和一手操纵的廷议,他合理解读了明武宗遗诏的逻辑和内容,坚决维护嘉靖帝与兴献王的父子关系,挫败了杨廷和及其依附者不顾嘉靖帝继位的实情而强迫嘉靖帝依照汉宋旧例改换父母的图谋。

嘉靖帝先是追尊兴献王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嘉靖十七年,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虽然兴献帝的牌位进了太庙,但是要把哪位先帝的牌位移出太庙又成了一大难题。天子的太庙里只能放七位皇帝,除了开国皇帝的牌位不能动外,其余的就要遵循“亲尽则祧”的原则,把离现任皇帝关系最疏远的先帝牌位移出太庙。

但是当时太庙里离嘉靖皇帝关系最远的是明太宗朱棣,可朱棣的牌位不能动啊,没有朱棣那皇位就是朱允炆一支的了,根本轮不到嘉靖做皇帝。为了使朱棣的牌位不移出太庙,众位大臣就从朱棣的庙号上动手了,由于开国皇帝一般庙号都是“祖”,称“祖”的皇帝牌位是不能移出太庙的。嘉靖帝便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成成祖,牌位百世不迁。这才有了我们后来所称的明成祖朱棣,这待遇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

这样朱元璋和朱棣的牌位都动不了,那么只能把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移出太庙,这就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阻力了。明仁宗牌位移出太庙后,嘉靖生父兴献帝的牌位顺利进入太庙,嘉靖帝得以如愿以偿。


风尘讲历史


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有名的朝代,它有一个特征比其他朝代更加明显,那就是它有更多成就显著的君主。

虽然贤明的君主每个朝代都有,但是明朝尤其多。说几位比较有名的,如它的第一位君主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兴修利民工程,使经济水平慢慢恢复,也让国家富裕起来。

明成祖朱棣,对内改革政治部门,提高办公效率;对外亲征蒙古,扩大了明的版图,并且加强和外国的联系,使手下臣子多次出使西洋。


朱棣在位期间还主持编订了一部奇书《永乐大典》,这本书包括许多内容,将当时许多书的精华集中到了一起,被西方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全的百科全书。

还有之后的明孝宗、明世宗,都是很有作为的君主,哪怕是最后一位君主思宗,也是一个勤奋有为的君主。

以上所说只是明朝贤明君主的一部分,出于扣题考虑,在此不再过多赘述,这次主要提及的是明成祖朱棣。

通过刚才叙述他的主要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君主,后世大臣对他评价都很高。

但是在他死后几十年,他的牌位居然差一点被移出太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继续挖掘真相。


后世臣子对他的成绩都很认可,为何他还会面临牌位都保不住的局面?

一些对这段历史不怎么了解的朋友一般都认为是朱棣死后出现了一个暴君,对祖辈的牌位不敬,最终才造成朱棣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的。

但事实却比这种情况更复杂。

公元1521年,明武宗驾崩,但他没有儿子,兄弟又早逝,因此最后决定把皇位传给他的堂弟,也就是后来的嘉靖。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剧照

不过要说这位能做上皇帝,那也是极大的运气了。他父亲几个兄弟都无后,而他本来有个哥哥但也早逝,所以机会才给了他。

本来就是因为无人可选才被推上这个位置,当了皇上以后你就先当一阵孙子呗,先把那些权臣麻痹了再干想干的事也不迟啊。可这位皇上不一般,他刚上位就要搞事情,他要把他的生父兴献王追封为帝。

此话一出在朝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都上书表示反对,理由是这不合规矩。而且他越是坚持,下面这些人越是反对。(有人认为嘉靖此举是间接清除杨廷和等一派独大的老臣)

就这样,这个事持续了三年时间,最后还是让他“得逞”了。将他生父追封睿宗,并把仁宗的牌位请出太庙,将睿宗的放进去。

因为太庙只有七个位置,而此时已满。并且之前本来是打算把朱棣的位置清出来的,但是大臣们都认为不可行,因为这位君主的成就和影响都太大,所以只能作罢。

嘉靖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为何这一件事却迟迟无法定夺?

这并不能全怪他,原因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扶持他当皇帝的是太后和内阁首辅,因此他当上皇帝后一直受制于这两方势力,尤其是内阁的杨廷和。

其次,像他这样继位的皇帝是有先例的,而且规矩就是要认前一位皇帝朱厚照的父亲为皇考,你不接受也是这个样子。在那个时代,礼制就是可以逼得你连亲爹都不能认。

再说回具体情况,嘉靖上位以后还是有一群的大臣支持他的。也正是这些大臣分成了另一派站到了首辅杨廷和的对面,尤其是张璁,最后嘉靖能得偿所愿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尽管身后有一众臣子支持,但是奈何这件事本来就不合规矩,且杨廷和背后也有很多固执的大臣坚持己见,甚至被杖责都不改变。

这些大臣如此坚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根据当时的旧制,太庙只能供七个牌位。如果按嘉靖这么做,那就要移出一位,规矩是按亲疏关系来算最远的那个。

而这么算被移出的就是朱棣。前面说过,因为朱棣名声太响、成就太多,把他移出来自然众臣都不同意。

从这件事能看出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尽管过程很麻烦,但是最终在1524年这件事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失败告终,这次斗争结束的标志就是皇上钦定大礼。

不过这件事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比表面上的更激烈,这场争论实际是明中期争夺首辅权利的斗争。

因此嘉靖这次胜利,不仅仅是达到了个人目的,还增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这些应该才是这件事的结果中最重要的。



小小嬴政


事情的导火索就是,嘉靖皇帝想把自己的父亲排位太庙供奉的“大礼仪之争”。元朝末年淮右猛虎朱元璋,一统天下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因太子朱标早亡,朱元璋把帝位传给了皇孙朱允炆。建文帝仓促削藩引发了当时燕王的不满,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南下,攻占南京,加冕称帝是为明成祖(当时叫太宗,改成祖就是怕嘉靖皇帝把朱棣的排位清除太庙)。成祖作为皇帝成绩非凡:一、多次亲征蒙古、北逐大漠,扩张明朝疆土。二、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七下大洋,宣传大明的文治武功,比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早了多少年。三、修著《永乐大典》,对我国的文化留下了不朽的经典。可以说无论文治武功都在明朝皇帝前列。

一百多年后,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明武宗没有留下任何子嗣,大臣们《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原则,令14岁的朱厚熜承袭兴王爵位,宣布明武宗堂弟兴王朱厚熜为新任皇帝,这就是嘉靖皇帝。

这下可好,上来就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并进太庙,尊自己的母亲为太后。这一下炸锅了,君臣之间爆发了长时间的争吵,大臣不服,还被嘉靖皇帝打了板子,造成了“流血事件”。因为历代王朝基本都有“天子七庙”的规定,就是天子的太庙里只能放七位皇帝,如今太庙里已经满员了,嘉靖皇帝如果想把自己的父亲放进去,就得从中间踢出一个。老大太祖朱元璋不能拿出来吧,剩下的六个按照学血缘亲疏最远的就得说是朱棣了,这下大臣们可不干了,因为朱棣文治武功都非常厉害,堪称明君,大臣们为了保住朱棣的牌位,还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嘉靖皇帝和大臣各退了一步,把第三个皇帝朱高炽请出了太庙,这既是赫赫有名的大礼仪之争。



历史纵横帝


这事是嘉靖干的,我们都知道嘉靖的前任是及其荒唐的明武宗,明武宗无子也没有亲的兄弟姐妹,所以武宗死后,只能让他的堂弟做皇帝,这位堂弟就是嘉靖帝。

按照礼仪来说,嘉靖帝应该称明武宗的爸爸为亲生父亲,但嘉靖帝老爸是才是嘉靖的父亲,但大臣们不同意,嘉靖就想尽办法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成为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就是皇考,可以共享太庙。

但太庙只供7个牌位,嘉靖必须扔一个皇帝的牌位出去,扔谁那?朱棣的皇位来位不正,就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去了。


史娱善终


嘉靖那次?排位不够了,从前往后扔罢了,开国朱元璋不能动,有排位的第二不就是朱棣了么?没什么稀奇!


琅琊杜氏


其实他最想移武宗和武宗他爹,可惜不行……


国风6888


可能是因为皇位不正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