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与西夏国的大决战,西夏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惨败?

黄强


蒙古灭西夏,和灭金朝一样打的是持久战,以蒙古当时之实力,要想在短时间内消灭这两大实力强劲的对手是难度极大的,为此成吉思汗采取“分化攻打”的策略,面对“鼠首两端”的西夏人,两次西征都顺带攻打西夏,五次伐夏打的夏襄宗、夏神宗不得不臣服于蒙古,蒙古人历时22年最后才一鼓作气灭了西夏。




蒙古的崛起,对当时已经国力衰弱,日薄西山的西夏和金朝是个巨大的威胁。特别是西夏,早就失去了夏景宗李元昊时期的辉煌。对西夏,蒙古的策略简单又直接,那就是“灭国”,灭了西夏,金朝就等于去掉了左膀右臂,只有灭了西夏,才能顺利拿下金朝,所以,蒙古对灭西夏极为重视。但是,西夏不是撮尔小国,党项人的勇猛不在蒙古人之下,这是一个战时“全民皆兵”的王朝,短时间内要想灭亡西夏实非易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想南下争夺中原汉地,要面对的第一个强敌就是当时实力依然非常强劲的金朝,为了剪除金朝的“羽翼帮凶”,成吉思汗首先想到了与金朝唇齿相依的西夏。为此,成吉思汗于1203年消灭了克列部,这个与西夏世代友好的蒙古部落的灭亡,使西夏失去了和蒙古的缓冲地带,西夏国开始直面蒙古的威胁。1205年蒙古第一次发起攻夏战争,这一次战争属于试探性的入侵,既不伤筋也不动骨,蒙古人只是劫掠了西夏的边疆即北归。




公元1207年蒙古第二次攻打西夏,但遭到西夏的顽抗,蒙军回撤,1209年蒙古消灭高昌回鹘,西夏国土失去两大缓冲力量,局势更加危险。此后蒙古又发起第三次攻夏之战,蒙军大败夏襄宗儿子李承祯的夏军,西夏国都中兴府被蒙军围成铁桶般,夏襄宗求助无门,给了蒙古人很多好处西夏才获得和谈机会。此后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要求,不再与金朝结盟,金朝失了这一强援如去一臂膀,至此形势更不利于己。




西夏在蒙古多次的进攻下不得不称臣于蒙,改变了既往“联金抗蒙”的策略,转而“附蒙抗金”,“夏金联盟”至此破裂,金朝局势更加危险。而为求自保的西夏,在昏君夏襄宗的统治下连连出兵助蒙灭金,国内民疲市敝,因此国势日衰,1211年西夏发生政变,齐王李遵顼夺权成功。李遵顼继位为夏神宗,但他一样贯彻“附蒙抗金”的策略,对“唇亡齿寒”的天下大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执意出兵助蒙灭金。西夏连连征战民不聊生民变四起,国家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公元1217年,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夏问题,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进行第四次征夏之战。恰在中间金朝战事又起,灭西夏之事被暂停。1223年预感西夏行将覆灭的夏神宗李遵顼传位于太子李德旺,即是夏献宗。献宗是个明白人,知道蒙古人的野心目的很明确,西夏助蒙攻金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于是转而再与金朝结盟,以挽救大厦将倾。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五次侵夏,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西夏国力早已趋于衰弱,年年征战兵疲民乏,灭夏已在朝夕之间。此战,甘州、沙州、肃州等西夏重镇尽皆丢失,惶惶然不可终日的献宗忧愤而死,南平王李睍继位为帝,是为西夏最后一位皇帝夏末帝。国破家亡之际西夏依然拼死抵抗,名将嵬名令公在应理、夏州丢失后,灵州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亲率5万大军解围,结果遭到蒙军的埋伏,夏军大败,嵬名令公力竭战死。而后,蒙古大军十分顺利地攻占积石州、西宁等地。直到此时,蒙古大军只差西夏最后领土——都城中兴府仍未攻下。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正是病死于蒙古灭西夏之战,面对鼠首两端,无信无义的西夏人,成吉思汗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一战灭(西夏)国。他死前,立下遗言要蒙军继续包围中兴府,务必一战而灭亡西夏,西夏许降,但西夏皇帝绝不能留活口。1227年,中兴府被围困长达一年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夏末帝被迫出城投降。西夏至此宣告灭亡,历时22年的蒙古灭西夏战争结束,时为蒙古监国的托雷尊照成吉思汗遗愿,杀死夏末帝,并大肆烧杀抢掠中兴府,西夏文明因此遭到毁灭性破坏。


蒙古在崛起之初还没有实力吞灭西夏,但随着长达22年的不断的对西夏的侵扰战争,西夏实力大大受损,再加上“夏金联盟”的破裂,蒙古得以分兵处理,西夏在内忧外困之下,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几十万大军也是依靠强征兵丁拼凑而来的,名将嵬名令公的战死更直接导致西夏无大将可用。西夏在慢慢的自我内耗中最终走上了亡国之路。而西夏亡国,失去了一大盟友的金朝局势就更加危险了,同病相怜的金朝灭国也已在旦夕之间矣。


大国布衣


打个比方: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国企老厂,厂旁边很多村子。80年代那会治安不太好,厂里混混和村子上的混混三天两头打架。但无论怎么打,村上的混混都是完胜厂里的混混!

为什么呢?没有别的,因为村上的混混特别狠,因为当时生活条件不好,村上很多人都是务农,反正烂命一条,打架起来都是拼了命的上。而单位的混混呢?因为“兵源”也来自厂里的子弟,养尊处优习惯了,甚至有的还是干部子女,平时在厂里横还行,真正面对不要命的村混混,自然不是对手。

但时过境迁,20年后,国企效益不好倒闭了。而附近村子被征收了,村上的人几乎每户都有丰厚的拆迁款,而且建起楼房做起了包租公。

这时候剧情反转了,厂里的混混经常去附近抢钱、偷东西。村上原来的混混可都不敢出声,为什么呢?个个都有钱了,谁还跟你拼命?


中枪的小鹌鹑


蒙古与西夏国的大决战指的是1226年11月发生的冰原之战,再者,当时的西夏远远没有30万军队,顶多也就凑够20万人,剩余的10万人就是西夏国战败之后被屠杀的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公元1227年正月,西夏王朝覆灭,这个存在了189年的帝国正式宣布灭亡。

其实西夏的存在感很低,因为同时代存在的还有金国和北宋,但是实际上金国和北宋都没有西夏存在的时间长。可是西夏在熬死了金国和北宋后,却被突然崛起的蒙古给灭了国,难道是因为西夏国很弱?其实不然,西夏输就输在了他的圆滑,输在了外交政策上。

下面就从西夏国的建国说起。

西夏国建国之初,由于国力衰败,被北宋大举入侵,西夏虽然抵挡了几次进攻,无奈人力物力太差,情急之下便和辽国结盟,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又和辽国撕裂,西夏又求助于宋朝;再后来又和宋朝撕裂,结盟辽国。西夏反复的圆滑都是因为从中可以获取利益,但是他不知道圆滑早晚会害了自己。

由于在辽国和北宋灭亡的时候,西夏都会趁机咬上一口,结果西夏的国力变得修建强盛,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个时期的金国国力强盛,而南方又是南宋朝廷,于是西夏又和金国结盟,双方稳定了几十年,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庞大的帝国正在冉冉升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分散的蒙古各个部落,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随即就对西夏发动了战争。从进攻西夏到灭亡西夏一共发生了六次战争,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争之后,西夏国彻底宣布灭亡。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1205年,蒙古铁骑冲进西夏,掠夺了很多的资源,西夏国无力反抗;1207年,蒙古军第二次进攻西夏,西夏联合周围的盟军进行抵抗,蒙古军不得已撤兵;1210年,蒙古军在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大败西夏太子李承祯,俘获了多名将士,西夏被迫成为蒙古的附属国。


可是西夏国仍然不思进取,单到宫廷里面发生政变,整个西夏国变得越来越腐朽。1216年,成吉思汗征战花拉子模,希望西夏出兵支援,结果西夏无动于衷,迫使成吉思汗出兵攻打西夏,此为第四次战争。1223年西夏决定和金国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蒙古帝国,可是他们已经错过了好时机。



这个时候的成吉思汗已经西征归来,整个蒙古帝国空前庞大,西夏远远不是其对手。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多次违背约定、言而无信对西夏国发动了战争。1226年8月成吉思汗率领大军攻打西夏,10月拿下夏州城,11月攻陷灵州,双方在此决战。当时的西夏凑齐了10万精兵,加上援兵10万,一共20万军队进行抵抗,无奈实力悬殊,最终20万军队全部战死,蒙古军更是屠杀了10多万的百姓。1227年正月,蒙古大军阿术鲁率军进攻西夏首府中兴府,西夏正式宣布灭亡。


从西夏国建立到灭亡存在了189年,真正灭亡它的不是蒙古军,而是他西夏自己的措施毁了自己。西夏不守约定,到处圆滑,结果导致各国都对其不信任,错过了最佳的合作机会。再加上西夏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大肆浪费奢侈,昏庸腐朽,最终导致了西夏的灭亡。

打字不易,感谢您的观看。如果感觉本人写的还不错的话,轻轻点一下关注。如果有什么意见,大家可以多多评论,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谢谢!


历史清单


虽然看数字30万,感觉很多,但是此前由于西夏多次与蒙古和金朝交战,精锐早已打得所剩无几,国内消耗也是巨大,所以这30万和蒙古大军比起只不过仅仅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西夏这个国家呢,还是一直来说给人很神秘的,西夏在1063年由党项族李元昊建立,到夏末帝1227年亡国,历经十位皇帝,享国189年,还是很长的一个国家了,西夏建立之初,游走于宋国和辽国之间,在这期间先后打败过两个国家,使得国家领土不断扩张,更是在金朝成立的时候,依附于金朝,国家更是到达了顶峰。不过西夏这个国家很神奇的,因为从建国开始,到后期都是母党专权,这也为之后西夏国内政治动荡有很大的影响。后期漠北的蒙古部落开始兴起,西夏与蒙古的克烈部交好,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蒙古吞并,其领袖王汗之子逃到西夏,寻求了庇护,因此在两年之后铁木真便率军攻打西夏,掠夺了边境之后便离去,之后第三次征讨西夏的时候,夏襄宗派其子抵抗,结果大败,而且其将军高逸、嵬名令公先后失败,最后向他的大哥金朝完颜永济求救,结果金朝见死不救,最后西夏就想学当初依附金朝一样,开始依附蒙古讨伐金朝,之后便和金朝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使得国内消耗巨大。在1226年,成吉思汗借口夏献宗没有履行合约,开始攻打西夏,结果由于西夏内忧外患,也无外援帮助,被强大的蒙古帝国灭国。




中国古代史专篇


你不应该问西夏为什么打不过蒙古,而是应该问西夏为什么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

其实我们去看蒙古人的战绩,事实上他们能够灭西夏的话,早在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征讨西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打完了,但是蒙古人硬生生的打到一半,然后就和西夏议和了!直到成吉思汗病死。蒙古人才彻底灭了西夏。

我们必须得说西夏人能够支撑这么长时间,跟自身的彪悍没有任何关系,你军队再多,蒙古人一点儿一点儿的把你军队给吃掉,打了那么长时间的战争,西夏的血早就已经流干了,党项人早就已经没有斗志了,加上在这之前,西夏为了能够在蒙古人的进攻之下,能够苟延残喘而选择放弃了和金的联盟,西夏已经成了一座孤城,没有人救他这个民族的灭亡是早已命中注定的事情。

我们去看蒙古人在攻下其他民族以后做了什么事情,大屠杀也就不说了,大规模的退耕还草让整个地球上的人口如同血崩一样在下降,在蒙古人。纵横欧亚大陆期间,因为这个事情损失的人口达到了两个亿!两个亿呀!这是什么概念?

所以蒙古人对西夏的态度绝对值得人深究,为什么他们会对西夏网开一面呢?

一点正如同很多人猜想的那样,西夏是蒙古人一个练兵场所,当上蒙古的将军,你可以不知道女真人怎么打仗,你可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怎样,但是你必须得了解西夏的党项人究竟是如何作战的,就是因为知道党项人的作战模式,所以蒙古骑兵面对西夏的重兵的时候能够屡屡的以少胜多。

这个地方离蒙古草原比较近,蒙古人想要支援在这地方受困的蒙古骑兵,很简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另一方面,蒙古的将领知道党项人如何作战,在这个地区作战的话也有着一定的保障,所以打一些药,经受考验的年轻的将领,放在西夏进行作战,这完全可以接受。

另一个方面,蒙古人缺粮食,这几乎不是秘密。当蒙古人还没有拿下中原地区的时候,蒙古人一直缺粮食,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粮食的地方,西夏这个地方很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地点,南宋隔了个金,金和蒙古人是死敌,那党项人就是最好的选择。

每一年,西夏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粮食作为和谈的项目交给蒙古人,作为一种保护费。


漩涡鸣人yy


西夏在军事实力上一直弱于辽金蒙三方势力,被击败和消灭都不是没事奇怪的事情。而且西夏在历史上,军事实力其实一直在处于缓步退化之中。面对史无前例的蒙古帝国军队,当然是很少有还手之力。

在蒙古人南下攻略之前,他们已经判定西夏是进攻中原方向的薄弱环节。因为这个国家的地域相对狭窄,很多地方也不富庶,军队战斗力也比较羸弱。


西夏人之所以能在宋辽金三方的争霸和更迭中幸存,也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强,而是出于强权者的战略考量。就从他们之前和以上三方的战争结果来看, 基本上都处于完全的守势状态。其中,就是军事水平最低的宋军都能屡屡依靠数量优势对西夏进行压制,精兵更多辽金则都曾经打的西夏俯首称臣。

西夏人虽然在开国时代,曾经建立过比较完备的动员体制,但奈何架不住本土资源的不足而经不起严重消耗。其最精锐的铁鹞子近卫军,就曾经在和辽国的战争中全军覆没。结果就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消失不见,显然是没有成功进行重建。至于地方上的部落征召部队,也随着战争的长期化而被逐步消耗。到了北宋灭亡前后,西夏军队大部分人已经成为了装备不好的步兵。依托城池和山地掩护,进行机械的硬抗或袭扰作战。因此,在面对早期的金人骑兵时,战绩也非常难看。


但由于金人志在中原,所以暂时保留了西夏来牵制宋朝的西路势力。西夏也借此趁机进行了部分领土扩张。随后,在南宋-西辽-蒙古部落-金国之间,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是的缓冲区。继续依靠自己的地理十字路口位置,从各方面赚取贸易差价。他们和蒙古高原上的克烈部落关系很好,也是出于自己需要开拓贸易路线的需要。

随着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崛起,西夏的两个重要邻居被先后消灭。一个是北方的克烈部落,一个是西面的残存回鹘势力。这两者还都是西夏打通西部商路的重要推手,对西夏的经济有比较大的打击作用。因为失去了贸易来源,他们就只能用国内并不充裕的农牧资源来供养军队。加之重要的武器和原材料来源被切断,只能在之后的时间里越来越弱。


蒙古人在攻打西夏的历次战争中也非常好的利用对手弱点。经常是先用小股部队吸引西夏骑兵追击,然后返身包围歼灭。在做掉了西夏的机动力量后,开始对城市进行彻底的围困。西夏的城防部队往往没有任何突围和反击能力,只能在围困中日益减弱。至于那些规模不大的城寨,则压根挡不住蒙古人的优势兵力强攻。而且东面的金国也拒绝救援,让西夏必须以自己的微弱实力来对抗全部的蒙古大军。

迫于无奈,西夏曾经暂时加入了的蒙古帝国的进攻金国联盟。结果就是有限的人口资源被拖入了长期战争。当时的金人虽然已经没有了建国时期的武力,但依靠中原的物资和自己留下的传统,还是有能力击退西夏弱兵的袭击。西夏就被迫以一种奇怪的进攻态势,将自己陷入了奇怪的消耗战局面。最后是民不聊生,国力更加衰微。


最后,当蒙古人下定决心消灭西夏,后者已经没有多少抵抗能力。其残存的几个主要城市,又被沙漠、草场和山川阻隔在不同区域内。所以也容易被蒙古人逐个击破。机动兵力的全灭,让各个地区的西夏人无法相互增援。迅速的灭亡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米南德王问道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国接纳仇人亦剌合·桑昆(克烈部太子)、拒绝征调和不送质子为由,开始第4次挥兵大举征伐西夏。蒙古军兵分两路:一路自畏兀尔东进,攻陷沙、肃、甘诸州,直逼西凉府;另一路由成吉思汗亲率,从漠北南下,攻黑水、斡罗孩等城,再进至贺兰山。

由于成吉思汗在入侵西夏的半道上射猎野马时坠马负伤,蒙古军被迫驻营休息。年迈的成吉思汗不采纳诸子、众将们暂时回撤的建议,他强忍钻心的疼痛,决定先派遣使臣到西夏责备其主不派兵随蒙军西征且权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逊之罪。

接着,蒙古军进攻西凉府,西夏守将力竭投降,遂杀至河曲之地,攻取应里(今宁夏中卫)等县郡。此时,夏献宗李德旺忧惧而死,夏人拥立其侄南平王李睍为国主。

是年11月,成吉思汗不顾伤痛,亲率大军攻击灵州,西夏王李睍派遣嵬名令公统帅10万大军前去救援。蒙古军突然渡河攻击,夏军溃败,阵亡者无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鉴于西夏军队主力大部分被歼灭,已经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成吉思汗只留部分军队围攻中兴府(今银川),并派西夏人察罕入城招降。

成吉思汗自己则于1227年正月率军南下,攻入金国境内,相继攻陷积石州、临洮府和西、河、宁、德顺等州县,另遣偏师杀入宋境大肆掳掠。4月,成吉思汗来到六盘山歇夏。6月,蒙古军继续向南攻伐,烧杀抢掠,前锋已进至秦州清水县,所经无不残破灰灭。

中兴府被围困长达半年之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西夏末帝李睍遣使乞降。他请求成吉思汗宽限1个月,然后亲往朝觐。

7月,成吉思汗病重,自知死期将近,便招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于病榻前,叮嘱兄弟俩要团结互助,亲密相处,并面授灭金之策。他还吩咐道:“我死后要秘不发丧,以免被敌人知悉;待西夏国主李睍和兴庆府居民在指定时刻开城出降时,要立即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全部消灭 ”。

当月,成吉思汗病逝于军中。西夏末帝李睍在献城投降时被擒杀。蒙古军攻陷中兴府,屠城,立国189年的西夏名实俱亡。

西夏与蒙古决战时尚有30万人马,可早已是强弩之末 。 彼时的蒙古早已在漠北兴起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不断向外扩张,他曾4次率军侵入西夏,蒙古军攻城略地,大肆杀戮,给西夏国力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特别是成吉思汗第3次讨伐西夏时,俘杀大都督府主高逸,夏军伤亡惨重,精锐尽失。后来嵬名令公再次惨败于成吉思汗之手,10万兵马伤亡殆尽,他自己兵败被俘。经数次恶战,西夏经济凋敝,夏军人员物资损失严重,士气低落,已经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所以面对成吉思汗的屡屡入侵与残酷杀戮,大败亏输乃至彻底覆亡已是无法摆脱的最终结局。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题目中所谓的“大决战”,是指发生于公元1226年11月于灵州城外的冰原血战,当年七月夏国主德旺听闻西征归来的成吉思汗对西夏大举用兵的消息后,惊惧致病而死。当年8月,成吉思汗以大将速不台为先锋由西向东杀奔西夏而来,已故木华黎国王之子孛鲁以其父的五投下军、探马赤军由东面夹攻西夏。10月,蒙古军攻陷西夏龙兴之所——夏州城,守将术速忽里以败军投降;11月,东西两路蒙古大军会攻西夏军事重镇——灵州,摆出逼迫西夏军决战之态。西夏政权无计可施,只好搜罗全国精锐十万人马,由嵬名令公为大将前来解围,灵州城内军民也拼死出城助战,蒙、夏双方在一片冰雪的原野上展开了会战,结果是夏军大败、伤亡惨重、伏尸遍野,蒙古军乘势破城后进行了大屠杀,史载灵州城内外西夏军民被杀者超过30万之多。等到了第二年正月,蒙古军大将阿术鲁率军直取西夏首府中兴府,后者已经是亡国在即了。


题目中问及三十万西夏军队为何败绩?其实,西夏援军十万,加上城中守军不会超过二十万,所谓三十万者,有大批灵州百姓在内而已。这样的军队虽属哀兵,但疏于训练,与经过了西征凯旋的蒙古大军相抗,当然是难觅胜机。


西夏王朝在军事上的衰亡早在金灭辽的时期就已经开始,而对于其北面的大蒙古国而言,公元1205年蒙古军就首次攻袭西夏,掳掠了大量财富,直到北返,西夏军都没有能够集合起来予以抵抗。1207年,蒙古军第二次攻夏,这回西夏右厢诸路军得以集结对敌,蒙古军攻势受阻,被迫退军。1210年,蒙古军第三次攻夏,在河西兀剌海城外的对阵中,大败由当时的太子李承祯为主将的夏军,俘杀了副将高逸。其后连破西夏多城,俘获太傅西壁讹答等多名将帅,迫使西夏求和、甘为附庸。


战场上连战连败的西夏王朝,不但不整军经武、发愤图强,反倒是宫廷政变频频,更在蒙古的要求下,悍然对金朝用兵,充当蒙古军的偏师,与金国的关中军队拼个两败俱伤。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西征花拉子模在即,希望西夏跟随出兵遭到拒绝后,立即以骑兵袭击西夏,夏神宗李遵顼远逃西凉府避战,幸亏蒙古军轻骑居多,无法攻陷中兴府而撤兵,此为蒙古第四次攻夏。


1223年,夏神宗退位,太子李德旺继位,西夏终于停止了与金国间的战争,两国修好一致抗蒙。但时机已失,成吉思汗已经结束西征东返,前锋诸军直逼西夏的沙州城,然守将籍辣思义凭险固守,蒙古军数月无法攻拔。转而攻击银州,西夏监军司塔海率众出战失利被俘,伤亡数万,银州沦陷。李德旺眼见诸部溃散、军民乏力,只好再次请降,以皇子为质,成吉思汗始解沙州之围北返,其时被围困达半年之久的沙州城内早已是饿殍满目。。。。


1224年3月,成吉思汗遣使孛秃至西夏,追问皇子入质之事,右丞相高良惠、枢密使李元吉均劝应遵守盟约,以不给蒙古人入侵的借口。但李德旺不听,认为已经修好金国、共同对敌,绝不能“任子一往,受其束缚”,遂决定毁约。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屡次背约、贪而无信,更接纳了乃蛮王子曲出律之子赤剌合翔昆为名,起大军对西夏发起了第六次攻伐。此战,成吉思汗以曾受西夏将领阿沙敢不的嘲讽为辞,坚决要灭国方休,西夏王朝的末日即将来临。。。。


以上,我们简述了蒙古与西夏战争的大致过程,可以看出,灵州之战虽然浩大、惨烈,其实并不是什么“大决战”,因为蒙强而夏弱的格局早在前几次的蒙古侵夏战争中就已出现,西夏没有独自抗蒙的实力,尤其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后,它的灭亡就已被注定,不是某一两次战役的胜负所能够改变的。



史海悠游闾春晖


先说说,当时西夏不只30万人,至少50万人。

蒙古前后与西夏进行了五次大战(也有说是六次。第五次大战,也就是1224年到1226年期间的最后决战中,蒙古曾有短暂的撤军,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两次战争,不过我认为是一次前后连贯的行动,因此应该算一次)。

蒙古为什么前后要与西夏打多达五次大战呢?

(蒙夏之战)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方面来回答。

其一,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借口。

蒙古多次攻打西夏的借口,一般有这些:一是西夏与蒙古的死对头金国交好,或者联合金国抗击蒙古。二是西夏不按照协议向蒙古缴纳岁币。三是西夏不随蒙古出兵攻打别的国家(比如花剌子模等)。四是西夏不按时向蒙古提交质子(把西夏皇帝的儿子送到蒙古为人质)。

其二,蒙古多次攻下西夏的真正目的。

蒙古攻打西夏的借口,只是蒙古人自己口中说的。那么,他们多次攻打西夏,又不一次性灭掉西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一是蒙古最早的实力弱,并不能一次性灭西夏。最早一次攻西夏是在1205年,成吉思汗还没有称大汗,那时候力量比较弱。二是蒙古拿西夏练兵。蒙古要拿下强大的金国,需要找一个地方练兵。西夏的情况和金国差不多,因此西夏就成了蒙古的练兵场所。三是蒙古需要西夏提供粮食等后勤保障。蒙古攻打西夏多次,西夏每次最后都投降了,并答应提供粮食岁币等。蒙古缺少粮食,在不能完全拿下西夏的情况下,让其提供粮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蒙古灭西夏路线图)

有了上面的分析以后,咱们再来回答,蒙古在和西夏最后一次大决战中,西夏为什么不堪一击?

第一,蒙古军非常熟悉西夏的情况。

蒙古军经过了前四次在西夏的练兵和摸底,对西夏军队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处理问题的方法都一清二楚。可以说打起来知根知底,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战术布置安排。

比如,蒙古军与西夏交锋的第一战,蒙古军拖雷的军队3万人,西夏阿沙敢不军队10万人。本来蒙古军兵力居于劣势,但是拖雷在指挥这次大决战的时候,因了解西夏军队的打法,最后反而以少胜多,全歼阿沙敢不,拿下黑水城。

再比如,蒙古军本来想像第四次次那样,先攻西夏都城中兴府,但是,他们知道中兴府兵将众多,无法攻下,于是假装攻打中兴府的大门灵州城,从而把中兴府的30万大军诱出来,采用“围点打援”的方式,一举歼灭西夏这30万大军,从而让都城中兴府成为一座空城。

(成吉思汗)

第二,蒙古军的实力非常强大。

蒙古军在发动最后一次和西夏的大决战前,于1217年发动了和西夏的第四次大战。当时,蒙古和花剌子模发生矛盾,向西夏征兵。但是西夏不同意,因此成吉思汗提兵和西夏大战了一次。这一次围攻西夏的都城中兴府,西夏皇帝逃到灵州,留太子守城。后来成吉思汗忙于和花剌子模的战争,在西夏求和的情况下,放了西夏。此后,成吉思汗领兵西征,但并没有放弃对西夏的压迫。成吉思汗留下大将木华黎与他的儿子孛鲁对付西夏和金国,他们继续对西夏形成压迫的态势。当成吉思汗西征回来,再打西夏的时候,可以说,这时候的蒙古军无论在胆气还是实力上,都空前强大。所以打西夏非常容易。

第三,西夏军队普遍有“恐蒙症”。

蒙古最后与西夏的决战进行了四次大战:一是黑水城与阿沙敢不的大战。二是沙洲城与籍辣思义的大战。三是灵州城外与嵬名令公的大战。四是围攻都城中兴府。从这四次大战来看,西夏的将领普遍比较害怕。尤其是嵬名令公带领30万人前往救援灵州,出兵的时候就游移不定,打仗的时候战术错误,逃跑的时候慌乱不堪。所以,30万大军毁于一旦。


张生全精彩历史


西夏被蒙古所灭,根本性原因不外乎两个:

1、盟友。在铁木真开始攻打西夏时,西夏要求金国援助,但救援的使者刚到燕京,金章宗就去世了,即位的卫绍王拒绝支援西夏,以坐山观虎斗的姿态看待蒙古攻打西夏。

“敌人相攻,中国之福,何患焉?”

这导致西夏难以独力对抗蒙古,因而臣服蒙古,导致最终的金和西夏双双灭亡。

2、和亲。夏襄宗皇后是克烈部札阿绀孛的女儿,而札阿绀孛的两个女儿分布是铁木真妻子和拖累妻子唆鲁禾帖尼——蒙古、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人的母亲。在西夏臣服蒙古后,西夏和蒙古的和亲越来越多。西夏和蒙古的和亲,导致了西夏国内出现了伴随着西夏灭亡都存在的亲蒙古势力。亲蒙古势力和反蒙古势力的内斗,削弱了西夏在对抗蒙古中的团结能力。在成吉思汗灭西夏战争中,也有很多党项人部落加入蒙古军队,如让中兴府避免被屠城的察汗就是党项人。

西夏的军事体制

西夏的军事体制是和辽朝一样都是部落兵制,加入一些宋朝军事制度进行改良。基本上西夏的军事制度和辽朝差不多:

西夏军队最小的单位是抄,每抄为3人:主力1人,辅助1人,负担1人。这和契丹骑兵的组成是一致的:契丹骑兵,带马3匹,有两个辅助:打草谷家丁1个、守营铺家丁1个。

和宋朝一样,西夏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下设诸司。

军事级别分别是:统军、行主、佐将、佐首领、小首领。

和宋朝有禁军、厢军、乡兵的中央、地方兵种一样,西夏也有中央和地方两种军。


西夏中央军分为:

擒生军,约十万,其实就是契丹骑兵的打草谷家丁、女真骑兵的阿里郎,负责掳掠补充军粮等资源;

卫戍军,约2.5万,部署在兴庆府,和宋朝的禁军一样都是主力;

侍卫军,约5千,是从贵族子弟中选拔出来的卫戍军,专门负责护卫皇帝安全,和金国的合紥谋克军是一样的;

泼喜,约200人,是西夏的炮兵

铁鹞子,原本300人,后扩充到一万,是西夏的重甲骑兵,和辽朝的铁林军、金国的铁浮屠军一样;

撞令郎,由俘虏的汉人组成,是炮灰;

步跋子,有横山等山间部落组成的步兵,经常和铁鹞子配合作战。


地方军分为左厢军、右厢军和十二监司军。地方军最高人数达到50多万。地方军主要由骑兵和步兵组成。每一监司军设置有都统、副统、监军各一人。这三个职位有西夏皇帝任命贵族担任。下设的都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职位有党项人和汉人担任。


总的来说,从西夏的军事体制来看,西夏军的战力也并不比蒙古军低,但西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国家小、人口少,无力如何也抗衡不了差不多统治中国北方的蒙古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