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所有的傳說都認為不可靠,商人可能還不是夏朝的臣民

中國的殷商社會以前,是我們傳統所謂的“夏”朝。那麼夏朝以前是什麼時代?有一種傳統的說法是堯舜,堯舜之前是黃帝,黃帝之前還有伏羲氏,神農氏等。

但是,由於夏朝文字對其記載不是很確切,還由於我們對中國國家歷史發展的瞭解也不是很確切,所以,暫時還不是太清楚夏朝的國家大小和統治時間的。

那麼,堯舜,黃帝這些時代的具體情況也就不是很清楚了,這應該是非常合理的一個歷史邏輯。

不過,商朝之前的“夏朝”一定是一個帝王國家形態的社會了,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也是說得過去的。但是這個朝代存在了多少年,統治著多少人民和部落,好像還不是很清楚。

但是,我們根據商朝已經在使用文字的情況來推測,關於夏朝,即使是傳說,那也是很可靠的傳說。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傳說”都認為是不可靠的歷史,這不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

因為,文字發明和使用之前,人類的歷史主要是用口頭語言來體現的,你不能說口頭語言沒有一句是真的吧?

所以,對於有文字記錄的商朝,特別是周朝來說,當時還存在大量的口頭語言記錄下來的歷史,這些歷史,關於遠古的例如黃帝,伏羲應該說傳說的成分很大,但是對於夏朝的“傳說”真實的成分應該是相當大的。

因為,距離現實越近,那些口頭語言記錄下來的“傳說”成分中,被遺失和被誇張的成分也就越小。

所以,對《史記-夏本紀》我們還是不要全盤否定。

而現在我們大量的考古,例如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馬家窯文化,大地灣文化,都無法與夏朝有具體的接軌。

不過,夏朝之前,肯定是沒有統一的國家和王制的社會形態。

頂多是一種邦聯的性質。因為在長期的族群相處與衝突發展中,族群與族群的合作遠遠大於分裂和鬥爭,這也是在堯舜集團族長領袖的號召下,能夠取得大禹治水成功的客觀基礎。

儘管大禹治水的故事傳說的成分很大,但是你不能說沒有歷史上的大禹治水這樣的事實。

關於族群,其實很多也是有血緣關係的,加上婚姻的互通,族群之間尋找合作和統一的基礎也是非常成熟的。

例如,黃帝和炎帝的大戰,最後還是和談了。這樣的族群社會衝突模式,應該不是唯一的。

此外,我們大家都知道,“國”在漢代都存在。而在商朝之前,更是千國林立的一番情形。

所謂的“國”就是以城池為標誌的一個共同族群罷了。所以,戰國時期的著作《大學》裡面的“治國平天下”的“治國”,實際就是在一個池城以內行政管理,而“平天下”的“天下”才是真正的“國”而且,很可能也是戰國時期的“國”,而不是秦始皇以後的國。

這麼說來,夏朝的“國”可能頂多就是幾個大部落的統一,而且,還沒有實現所謂的全部落的統一,也就是說,夏朝距離當時所知之部落,並沒有全部統一。

但是商朝比夏朝的擁有國要多,周朝就更多了。

所以,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國號”都是以部落首領的發祥地為名稱的,可能不少都是後人那樣稱呼他們。

例如夏朝,應該不是夏朝君主的國號,而是後人根據夏朝國君在夏這個地方才這樣稱呼他們,商朝,周朝都是如此。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國號,大概只有元明清三個朝代,不是按照帝王首領發祥地來取國號的,其他毫無例外的都是以帝王發祥地為國號的,就以這樣的文化承傳來說,夏朝也是存在的,只是這個時代不是多麼強大,有可能商朝的商這個部落,當時都不會是夏朝統一下的一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