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劃江而治,南宋能享國150多年,南明因祖訓僅存38年

翻開歷史書,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同樣是經濟繁盛一時的漢民族王朝,同樣是劃江而治,為何南宋能享國152年,南明僅存38年呢?這個問題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問題,

我們先了解下宋朝與明朝有哪些共同點。

同是劃江而治,南宋能享國150多年,南明因祖訓僅存38年

宋朝與明朝同點,宋朝和明朝都是漢族王朝,政治上都是崇文抑武國策,文官占主導地位,宋明兩朝都設諫官言官,相互制約;無論是宋朝還是明朝文官指揮軍隊戰鬥的事例隨處可見,明朝的戰鬥力要比宋朝強多了。兩個朝代都受外族侵擾,長期和外族鬥爭,宋朝曾經跟党項族西夏、契丹遼國、女真族金國、蒙古發生戰爭;明朝在前期和中期有蒙古,後期有女真族後裔滿族,沿海還有倭寇騷擾。

兩朝都有優異戰績和失敗恥辱,女真突襲成功造成北宋“靖康之難”將宋朝皇室連窩端,連同宋徽宗、宋欽宗都被俘虜到了北國;明朝有土木堡之變,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一意孤行最後被俘虜;但這兩朝被俘虜皇帝命運不同,徽欽二帝受盡恥辱死於五國城,朱祁鎮寧死不屈,反受優待最後被釋放。南宋釣魚城保衛戰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明朝在寧遠大捷中用紅衣大炮將努爾哈赤炸成重傷而死。

同是劃江而治,南宋能享國150多年,南明因祖訓僅存38年

宋明兩朝都曾自毀長城,在大敵當前時,宋明兩朝都有自毀長城的舉動,宋高宗和秦檜為了與金國談判,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岳飛,迎回韋太后和徽宗棺梓;明朝崇禎皇帝冤殺袁崇煥,將大明推向絕境。

宋朝與明朝不同之處在於宋朝亡於異族的持續打擊中,明朝更多的是被李自成等農民摧毀的,滿清之是坐收漁翁之利,兩朝最大的不同,南宋享國152年,而南明僅享國38年;南明和南宋為何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同是劃江而治,南宋能享國150多年,南明因祖訓僅存38年

原因是多方面的,北宋靖康之難是金國一次奇襲戰,雖然皇室被俘虜,依然保留了一百多萬最精銳部隊,這是與金國抗爭的基礎;南明時期,明朝軍隊主力關寧鐵騎、戚家軍都已不成建制或者全軍覆滅;南宋雖然農民義軍多,但是沒有明朝末期李自成、張獻忠那麼大的規模,南宋農民起義沒有動搖皇室根基,而南朝卻在農民義軍打擊下,無法據守長江方向,不能有效劃江而治……。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南宋有趙構主心骨,南明的藩王都像當皇帝,內訌嚴重等等諸多原因。南宋與南明不同命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民族政策,這也是筆者在這篇文章重點討論。

我們先來簡略瞭解歷史上那些民族政策,其實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原民族與少數民族相愛相殺,互相融合的歷史;秦漢打匈奴,盛唐伐突厥,五胡亂華十六國,五代十國沙陀族政權,到宋夏遼金並立,蒙元一統中原,再到女真族後裔滿族建立大清,最終完成中華民族大一統疆域。

同是劃江而治,南宋能享國150多年,南明因祖訓僅存38年

所以,要談宋朝和明朝處理民族關係的方式有什麼不同?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涉及到政治、經濟、以及外交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本文深入簡出地探討一下,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多多包涵。我們先來看看宋朝對民族關係的處理:

北宋時期民族關係是最為複雜的關係,北宋承接的是五代亂局,前有沙陀族建立後唐、後晉、後漢,又有如日中天的契丹遼國,西北有党項族西夏,後有崛起的女真族,橫掃天下的蒙古族,所以北宋各個時期民族政策是不同的。不可否認,宋朝在如此複雜的國內國外環境下,能夠享國三百多年,其民族政策是十分成功的。

同是劃江而治,南宋能享國150多年,南明因祖訓僅存38年

宋朝採取民族政策,宋太宗提出的“修德以懷遠”的民族關係;宋仁宗時期,存在主和派和主戰派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范仲淹提出“反對戰爭,各民族和睦相處”“攻防兼備,持重守禦”;宋神宗時期又提出“懷服伐判”,王安石提出“兼制夷狄”,司馬光提出“懷柔優於征伐,御之得其道”先治內功在御外民族的思想。

同是劃江而治,南宋能享國150多年,南明因祖訓僅存38年

宋朝民族政策上存在“兼制夷狄”、“華夷兩安”、“欲勝夷狄,先強中國”三個方面分歧。 在這三種觀點相互交織下,結合內外環境影響,在一代名臣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相互諫言掣肘的情況下,北宋以“歲幣”“和談”等形式花錢買平安,與契丹遼國簽訂“澶淵之盟”,與西夏簽訂“景德和議”,維持邊境百年和平,為北宋贏得了發展時間,從取得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盛世繁榮。宋朝採取花錢買平安這種方式,並不意味著膽小怯戰,只是時機未到而已;燕雲十六州,統一中國仍是宋朝歷代皇帝目標。

總之,宋朝採取的方式是國力軍力強勢時,能打贏就打,不能打贏就“歲幣”和談;和談之後利用強大的漢文化進行同化;於是便有了這樣的狀況,漢化的契丹,漢化金朝都逐漸失去了草原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所特有崇武精神;宋朝趁機聯金滅遼,聯蒙滅金,報了一箭之仇;唇亡齒寒,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幸的南宋遇到了冷兵器史上最強大的蒙元軍隊,最後被蒙元滅掉年,偏安一隅的南宋,以半壁江山享國150多年,這說明宋朝民族政策是成功的。

同是劃江而治,南宋能享國150多年,南明因祖訓僅存38年

我們再來看看明朝的民族政策:開國皇帝朱元璋實行“南北有別”方針,對北部殘留的蒙元部隊,最開始是實行“乘勝追擊”,到“固守邊疆”,也曾經“主動出擊”;在處理南方少數民族關係,採取“因俗而治、寬裕待民、以夏變夷”等政策。換句話說,明朝對少數民族政策也是非常靈活多變的,國力強盛時奉行“華夷一家”,“恩威並施,以夷制夷”方針,國力衰弱時實行“攻防兼備、持重守禦”方針。

綜上所述,宋朝與明朝對少數民族政策,沒有本質不同,都是強盛時進攻,衰落時防守;融合時進行漢化,漢化後最終被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宋朝“歲幣”“割地”政策與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的祖訓。

同是劃江而治,南宋能享國150多年,南明因祖訓僅存38年

宋朝懂得迂迴,懂得曲線救國,明知道打不過契丹和金國的情況下;進行賠款、納貢是最可行的、代價最小的方式,這點賠款要比一場戰爭代價要小很多,賠款的數額不足軍費開支的百分之一,所以說,宋高宗和秦檜的外交斡旋,卑躬屈膝,猶如韓信的胯下之辱,留下青山在,才能休養生息,東山再起。

反觀明朝,奉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保存了面子,卻丟掉了裡子;好漢不吃眼前虧,明朝剛猛有餘,靈活不足策略;正是這12字的祖訓,造成了能伸不能屈的骨氣,最終導致戰略上的失敗,葬送了大明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