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撤退中,如果德軍裝甲部隊直接進攻,會有什麼後果?

軍武文齋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載入二戰歷史的,因為改變了歐戰的態勢,法國被德國打敗舉手投降是必然的,因為法國軍界的思維一直停留在一戰塹壕戰的水平上,將對德國的防禦寄託在連綿不斷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上。

幸運的是英吉利海峽成了德軍始終無法飛躍的天塹,由於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失誤,使得英國政府爭分奪秒地實施了“發電機計劃”,不惜動用一切渡海工具,包括海軍艦艇、客輪、貨輪,甚至連漁船、帆船都出海了,將英法聯軍33萬餘人,從法國小漁港敦刻爾克撤到了英國本土。

儘管英國遠征軍所有的重型裝備都丟棄在了法國,也標誌著英國的勢力撤出了歐洲大陸,屬於灰溜溜的逃命,但卻保留了日後開闢西線戰場的火種,這部分官兵的求戰慾望非常強烈。

歷史不能假設,存在的就的合理的,倘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不接到來自德軍統帥部停止追擊,等拉下的步兵跟上再進攻的命令,而是坦克、自行火炮和摩托化部隊滾滾而前,則英國政府不可能將30餘萬英法大軍安全順利地撤到英國本土。

一旦德軍圍殲了位於敦刻爾克周邊的英法聯軍,當然,當時將近40萬英法聯軍一定會作困獸猶鬥,德軍的損失也將非常慘重,但英法聯軍的大覆滅,將極大地打擊英國政府的抵抗意志。

則德英之間,非常有可能會簽訂停戰協議,希特勒則回過頭來,將全力以赴地進攻蘇聯,巴巴羅薩計劃將提前啟動,那麼二戰歷史就將重新書寫了。

當德軍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緊逼,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尤其是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全力追擊的態勢下,離日後成了著名的小港僅10英里路程,5月24日,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德軍圍殲英法聯軍功虧一簣。


據解密的歷史資料,德軍統帥部擔心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會陷入敦刻爾克附近的水網沼澤低窪地,因為脫離了步兵的掩護,非旦不利於裝甲集群展開,反而有被英法聯軍圍殲的可能。

此外,帝國元帥戈林曾拍著胸脯向希特勒保證,憑藉德國軍就可以將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消滅,但戈林人算不如天算,連綿不斷的大霧天氣,妨礙了德國空軍的行動,導致空中轟炸效果不佳。

另外,希特勒也非常有可能故意放英國人一馬,目的就是留個人情,讓部分英軍撤回本土,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簽訂停戰協議。

5月27日,德軍恢復了進攻,但英法聯軍有了喘氣的機會,重新組織了防禦陣地,自始至終有組織的抵抗,延遲了德軍的進攻,且為大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了更多的時間。


國平軍史


損失會很大,但是這符合戰略目標,如果讓我指揮的話,我覺得應該讓裝甲部隊配合空中力量,率先一步封鎖敦刻爾克。

美國的上將巴頓曾經說過一句話,你別跟我抱怨你到底今天有多累,或者是你們部隊傷亡有多大,我讓你前進的時候你給我前進,我讓你後退的時候你就後退,我讓你停下的時候就停下,總之一句話,我的命令就是上帝的旨意,在適當的時候犧牲,在適當的時候勞累,可以獲得更多的戰果。

這不是一句空話。美國將軍巴頓,他的集團軍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傷亡最少,攻佔土地最多,戰功最大的集團軍,這也得益於巴頓將軍,他的這個指揮作戰理念。

確實,英國人和法國人針對德國裝甲部隊的三次防禦作戰,讓德國裝甲部隊驚出了一身冷汗,英國和法國針對德國部隊的作戰力量並不是想想象之中那樣的不堪,而是確實是有真實的實力在那裡擺著,如果讓裝甲部隊打頭陣,那勢必會遭到英國和法國阻擊部隊的層層抵抗,或者是頑強阻擊,這樣的話,裝甲部隊的力量將會損失慘重,是不可爭議的事實。

但是我們仔細去想一想。閃電戰閃電戰,什麼是閃電戰?就是以小博大,以弱勝強,如果用一支力量去博得更大的一個戰略目標,這對於整個戰局來講,這是如同天平之上增加下去的一個小砝碼,本來二者是持平的,就因為這一個小小的砝碼,讓整個天平朝你清閒。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這30萬人沒有撤到英國,對於英國下一步的政治格局來講,是不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對於納粹德國來講,缺少了這30萬精銳力量防禦的英倫三島,是否有能力把功課呢,無論是進攻英國或者是說服英國,德國人都有自己的底氣,接下來英國和德國的談判或者是雙方之間的合作上面,德國人可以佔據更多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像在這之後的英倫三島的空戰裡面一樣,德國人拼死跟英國人死磕,但是就是不能登陸英倫三島!

有人說英國人靠著海軍防守著英倫三島,個人覺得不是,德國空軍咋面對英國空軍的手並不佔弱勢制空權就代表著制海權,你制空權沒了,你談什麼去掌握制海權,這是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和美國展開那一場場激烈的海空爭奪戰,得出來的一個血一般的教訓,妄想用戰列艦去對抗航空母艦,想都別想,人家飛機直接把你暴揍一頓,沒有任何二話。

缺乏制海權的英國人能否守住英吉利海峽?德國部隊能否登陸英倫三島?(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沒有這40萬人守衛的英倫三島,能不能擋住德國攻擊的浪潮,這其中的利益,大家仔細去想一想。

是德國軍隊或者是德國裝甲部隊,確實可能損失慘重,但是以這個損失去換取整個英倫三島的談判,這不是一種利益上面的博弈嗎?這也是閃電戰延伸的一部分。

就如同我在描述閃電戰弱點的那篇文章裡所說的那樣,希特勒或許只知道閃電戰這個名字,卻不知道這個閃電戰究竟代表著什麼。


漩渦鳴人yy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當時的局勢:

1940年德國在結束了對波蘭的佔領之後回過頭來對付西部戰線上的盟國。4月9日凌晨4點德軍入侵丹麥,6點丹麥國王就宣佈丹麥投降。同時雖然奧斯陸郊外的炮臺重創了偷襲的納粹海軍,但是奧斯陸、卑爾根等挪威主要城市還是在4月9日當日就被納粹佔領,挪威政府及王室 逃往挪威與瑞典的國境附近躲避。就在英法聯軍嘗試幫助挪威抵抗納粹德國的入侵時,5月9日夜間德軍佔領盧森堡後,正式拉開了法國戰役的序幕。5月14日荷蘭軍隊停止戰鬥,女王威廉明娜逃往英國 。5月17日布魯塞爾被德軍佔領,比利時被推到投降的邊緣。與此同時,巴黎籠罩在德軍人侵的陰影之下。5月20日,德軍的先頭裝甲部隊抵達英吉利海峽,德軍初步完成了對位於法國北部以及比利時的英法比聯軍的包圍。

●5月21日的戰場形勢圖,藍色實線是當時的前線,粉色區域則是德軍從5月16日到21日為止前進佔領的面積。德軍此時已經初步完成了對法國北部以及比利時的盟軍陸地部隊的包圍,紅色箭頭代表德軍的進軍方向。此時被包圍的比利時軍隊主要防守北部,法國第一集團軍防守中間的突出部,南部以及法軍和比利時軍隊之間的戰線則主要是英軍防守。21日英軍在南部阿拉斯進行了最後一次突圍嘗試後開始撤退。

●敦刻爾克海灘上,士兵們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著撤離。

而這時候的法國和英國呢?十天前,也就是5月10號,一直提倡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張侗倫在工黨和自己的保守黨壓力之下被迫辭職。溫斯頓 ·丘吉爾應英王喬治六世要求組建一屆新政府,直到5月10曰晚才組成戰時內閣,自己出任聯合政府的首相兼國防部長。這是英國方面,法國方面更加糟糕,同樣是5月10號,剛剛上任兩個月的法國總理保羅·雷諾因為與總司令甘末林的矛盾,宣佈了政府內閣辭職,而軍隊總司令甘末林在當晚也引咎辭職,可以說英法兩國在當時的指揮體系是一片混亂 。我們再來說一下包圍圈內的情況吧,此時包圍圈內有所有的英國遠征軍、法國陸軍第七集團軍群以及比利時陸軍撤退下來的幾個嚴重減員的軍,總計40餘萬,但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堅持比軍已經無力進行反擊或是採取其他的軍事行動,只能據守當時的防線。法國第七集團軍群面對的情況一樣棘手,軍隊內部的通訊極端不暢,在德軍的步步緊逼之下,第七集團軍群內部各軍各師當時基本處於各自為戰的情況之下,頂在第一線的是法國陸軍第一集團軍。

●德軍推著重武器步行前往敦刻爾克,可見路旁都是被遺棄的英軍布倫車。

●拋棄在敦刻爾克的法軍索瑪S-35坦克

正在此時,隨著英國軍隊的撤退,德軍的坦克部隊已經由索姆河沿著大西洋海岸北上包圍了加萊。德軍的A、B兩個集團軍共 計80萬人從西面、南面和東面三個方向不斷收緊對盟軍的包圍圈。其中A集團軍有7個裝甲師,大約有2000輛坦克,而B集團軍有3個裝甲師,大約800輛。而這些坦克中的大多數都是一些老舊過時的一號坦克和二號坦克,一號坦克只裝備兩挺7.92毫米MG13機槍,正面裝甲最厚處也只有15毫米,至於二號坦克,裝備了一門20毫米速射炮和一挺7.92毫米機槍,正面裝甲最厚處比一號坦克略厚一些,有30毫米厚,而更加先進的三號、四號坦克,數量非常少,其中的三號坦克還只裝備著37毫米46.5倍徑的火炮,而裝備了75毫米24倍徑的四號坦克數量更是十分稀少。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裝甲師的編制中,其步兵炮營內有一個連裝備的是“野牛I”自行步兵炮,其上面安裝的150毫米 sIG33步兵炮在城市巷戰中可以發揮很大作用,一炮就能震懾住一幢樓房中的敵軍步兵。至於如果德軍裝甲部隊直接進攻敦刻爾克被圍之敵,其實可以參照一下其他戰例:

當時A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停下了腳步,但是B集團軍群依 舊在從南面和東面向著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其中東面的德軍在解決比利時陸軍僅剩的一點抵抗,對敦刻爾克形成直接威脅的就是從南面向著敦刻爾克進軍的七個德軍師共計11萬人以及800輛坦克 。擋在這11萬人面前的則是法國第四大城市裡爾以及負責守城的法軍第一集團軍5個師共計4萬 名法軍。

●向著里爾進發的德國摩托化部隊以及坦克師

此時里爾守軍的指揮官是法國將軍莫里涅,4萬名守軍所屬的第一集團軍一直處在包圍圈 的突出部,時刻有被德軍包圍的危險。隨著兩翼的英軍以及法軍士兵的快速撤退,莫里涅及其手下的4萬名士兵已經非常清楚他們在里爾的任務就是儘量拖延德軍前進的腳步,為身後的盟軍士兵爭取儘量多的撤退時間。身後的大部隊已經向著海邊撤去,他們一旦被包圍是不可能有人來救援的,他們只有戰死以及投降兩種可能的結局。

●里爾圍城戰的法軍統帥莫里涅,戰後被授予歐布爾丹榮譽市民稱號

28日,7個師的德軍包圍了里爾城。在被包圍的法軍中包括了第一摩洛哥步兵師、第二北非步兵師及第五北非步兵師三個殖民地軍團,屬於納粹德國宣傳中的低等種族,德軍自然認為這些摻雜了低等士兵的法軍就和他們沿路遇到的盟軍一樣,沒幾個小時就要投降。莫里涅把 自己的指揮部設在了里爾城西南部郊區的歐布爾,正對著德軍進攻的方向。就在德軍的包圍圈馬上要合圍時,莫里涅看準機會組織了最後一次反攻,希望趁著德軍還在佈陣儘量消耗德軍的戰力。憑藉著手下士兵不屈的戰鬥意志,這次反攻竟然成功了。而且,正 是這次反攻為法軍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他們成功地俘虜了德軍第253步兵師的師長弗裡茨 ·屈內。這是自德軍開始人侵以來法軍俘虜的德軍級別最高的軍官。更讓莫里涅驚喜的是,屈內的身上剛好帶著德軍7個師的進攻計劃圖,這就使得莫里涅在組織防禦以及 突圍時佔據了一定的主動權。就是在這樣的準確情報以及法國士兵不屈的戰鬥意志的支撐下,4萬名法軍把這11萬名德軍牢牢地釘在了里爾城下,並堅持了5天,直到彈盡糧絕之後才向德軍投降 。

●當時里爾圍城戰的德軍指揮官庫爾特·維格被法國守軍的戰鬥意志所震撼,於6月1日在里爾城中為莫里涅的軍隊組織了有尊嚴的投降儀式。圖為受降儀式上德軍官兵在馬路旁列隊向投降的法軍敬禮致意

僅僅依靠4萬人就可以拖延三倍於自身的德軍5天,可以想見,憑藉著背水一戰的勇氣、有力的沼澤地形,依靠適當的戰術、有效地謀略,被圍困的英法聯軍完全可以在敦刻爾克重創先頭的德軍裝甲部隊。而這些德軍裝甲部隊在之後的進攻法國腹地的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因為進攻敦刻爾克而把這些裝甲部隊損失掉的話,其實是得不償失的,況且在希特勒自己的計劃中,放過英國人,是為了想向海峽對岸拋以橄欖枝,向英國人表示善意,以換來對方的求和。只有這樣才能節省兵力來掉頭對付背後的蘇聯人。

最後總結一下,首先使用裝甲部隊對付敦刻爾克中的英法聯軍是得不償失的,在城市戰中缺少步兵的裝甲部隊是十分不佔優勢的;其次把英法聯軍一網打盡不符合希特勒的設想,在戰略上也確實沒有進攻的必要;再次,為了保險起見,這部分裝甲部隊防守南方的法國軍隊反撲,也是理所應當。

最後,如果各位看過之後有疑問或者有什麼建議的,可以評論或者私信告訴給我,如果覺得我寫的還不錯的,也可以關注、點贊、轉發哦!


戰爭新視界


這是5月24日,德軍停止前進時候的地圖。紅箭頭那地方是敦刻爾克,地圖左側是鐮刀攻勢的裝甲師,可以看到當時聯軍的主力都在下邊的突出口袋(李爾地區)那邊。比利時境內先不管他。

也就是說,如果當時裝甲師直接前進,是完全可以搶先把海灘那塊佔了,然後回過頭來和步兵師包李爾餃子就行。也就是說,裝甲師是完全能把這40萬人全部吃掉的,甚至在後援斷絕的情況下,德軍都不用強吃,圍困一段時間就能讓聯軍全體投降了。


但這只是馬後炮看法,當時的情況並不明朗。法國打了一半,都不知道法國主力在哪,裝甲師一路也打的太順了,順的讓人懷疑。而且盟軍在5月21日的阿拉斯反擊戰中,憑藉瑪蒂爾達這種厚皮扳回一點臉面,幾個小時把德軍推回十幾公里。

隆美爾向上面哭訴的時候也謊報遭到盟軍五個師以及幾百坦克的進攻。換你是小鬍子你怎麼想?覺得這裡面有圈套啊,萬一裝甲師全交代了咋辦?法國好歹不是宣稱世界第一陸軍麼?這打的太順了,裡面一定有鬼。


當然上面說的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則是希特勒門清英國離自己隔著條海,而且海軍是絕對打不過英國的。甚至一直希望和英國議和,然後歐洲大陸上自己好好當個小霸王。如果敦刻爾克直接把幾十萬英軍吃了,英國人還能議和就見鬼了。


瘋狗的輕武


如果德國裝甲部隊繼續進攻,那麼灘頭的英法軍隊要麼選擇投降,要麼被全殲,能夠撤回英國本土只能是極少數。

這樣一來,英國被迫與德國媾和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一旦英德媾和,美國人即使參戰也失去了反攻歐洲的最重要橋頭堡,

這樣一來德國人在西線的威脅可以說基本解除了,那麼接下來德國必將傾盡權力進攻蘇聯,俄國人能不能扛得住就真的玄了!

當然這是最壞的情況!

事實上英國人在失去30萬遠征軍之後,任然有強大的海軍力量來封鎖英吉利海峽,其龐大的殖民地依舊可以抽調出大量兵力來防守本土,德國任然沒有必勝的把握。只要英國人的抵抗意志沒有被摧毀,德國人是不可能因為靠贏得一場戰役就戰勝龐大日不落帝國的。

納粹高層也清楚這一點,他們的目的也就是迫使英國接受他們的‘’和平建議‘’而已。留下了敦刻爾克灘頭的30萬英軍只不過想作為‘’人質‘’,做談判是籌碼,只是沒想到英國人跑路的本事這麼強,讓德國人的如意算盤落了空。納粹副元首 赫斯先生還一廂情願的飛去英國謀取和平,結果英國人完全不給面子,直接把他扣留了。後來不論來是後面拋出的海獅計劃,還是德國空軍的進攻,德國潛艇的封鎖,這些武力的威脅都沒能讓英國人買賬。納粹的對英戰略完全是誤判。

回到最初的問題,德國人好不手軟,乾脆利落的幹掉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隊,英國人仍然不會屈服,德國人仍然沒有建立戰勝英國的絕對優勢,德國人依舊擺脫不了兩線作戰的悲催命運。

綜上,一兩次戰役的勝利改變不了納粹德國敗亡的命運,因為他們在戰略上就已經犯下致命的無法挽回的錯誤!


肖含6


我不明白這個直接進攻是什麼意思,如果是說裝甲部隊26日禁止前進的命令撤銷以後,裝甲部隊是參加過對敦刻爾克的圍攻的,只不過是用事實證明了在對方已經完成防禦部署的情況下裝甲部隊在弗蘭德斯的水網沼澤地形下確實施展不開,而敦刻爾克的防禦在26號之後確實已經牢不可破而已。



如果是說23-24日沒有暫停推進的命令,讓古德里安19摩托化軍繼續進攻的話,那麼在當時古德里安的軍確實能夠抽出大約一個裝甲師兵力向敦刻爾克推進(另外兩個師在進攻加來和布洛涅這兩個港口),而擋在古德里安和敦刻爾克之間的只有法軍一個不滿員的步兵團,而敦刻爾克的英軍基本是一些後勤,文職人員甚至隨軍平民,戰鬥力很弱,古德里安有很大的機會佔領敦刻爾克,至少是能夠向加來或者布洛涅那樣進入城市戰,使得英法聯軍失去最後一個可供撤退的港口,這樣一來,歷史上逃脫的三十多萬英法聯軍多半是跑不掉了,但是困獸猶鬥的英法精銳也可能給德軍造成比歷史上更嚴重的傷亡。


DDG的老船塢


雖說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是孤立無援,缺槍少藥的,但是依然有一定的戰鬥力,40萬人全堵在一個小漁村,你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員密度,在如果德軍把的裝甲部隊開進敦刻爾克,很有可能直接激發聯軍的鬥志,在這裡做困獸之鬥才有可能有一條生路,而且德軍裝甲部隊裡擔任主要裝備的是一號和二號坦克,實際上一直到巴巴羅薩的時候德軍也沒有多少三號四號坦克,這些一二號車實際上是非常的脆弱的,就算能夠殲滅聯軍也會損失慘重,以下的行動沒有坦克德軍的閃電戰還能不能發起還是問題,而這個時候戈林說空軍能夠獨自殲滅聯軍正好解決希特勒這個心頭的隱患,他們只是沒有想到丘胖子能下這麼大的決心去解救英軍而已


蛋糕香噴噴


基本可以給聯軍下結論,敦刻爾克撤退中,如果德軍裝甲部隊直接進攻,聯軍一定會是驚弓之鳥一觸即潰,團滅,是後來東線基輔圍殲戰的預演。

眾所周知,敦刻爾克外圍佈防,幾乎清一色是法國軍團。估計有兩種心理因素影響到法軍克敵意志,一是國家已經服了,二是拼死阻敵掩護安全撤離的那幫人,雖說像兄弟但畢竟不是親兄弟,生死攸關,差一韭菜葉也不成。

看上去敦刻爾克就像影響二戰結局的幾個關鍵軸之一。其實差得很遠,老希順利拿下英國怎麼樣?英國之外的英屬加拿大澳洲都全須全影著。更何況,還有老米在啊。這個世界,只要沒有能力把有能力兩線(甚至三線)作戰的老米打殘,再額外給你加拿大澳洲都沒戲。

但當時,德軍地面裝甲部隊打累了,於是那個吃豬食長大的戈林,一提出空中解決,老希也像吃上豬食了,就信了一頭豬,批准了——地面部隊不喘一口真心不行了。


齊國長城走遍


敦刻爾克大撤退堪稱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在被德軍合圍在法國🇫🇷北部的,英國🇬🇧遠征軍主力和法比聯軍一部,近30萬人的有生力量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成功撤退到英國🇬🇧。為日後的戰鬥保留了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鼓舞了因失敗而低落的信心。後世認為是希特勒錯誤的命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才使德軍放走了聯軍。但是我個人有幾點不同的想法僅供大家參考:

1,德軍裝甲部隊經過之前連續作戰其實際兵力和技術裝備(坦克和火炮)損耗嚴重,油料和彈藥也因為補給困難而嚴重不足,繼續進攻其實是十分危險的,按照一般軍事常識應該轉入防禦了。一年後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實際上也遇到了相似的情況。

2德軍裝甲部隊前出過快,後續的步兵部隊跟不上裝甲部隊的速度,德軍裝甲部隊側翼缺乏掩護。突擊集群和主力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縫隙,德軍總參謀部的高級軍官們一直對此憂心忡忡,害怕法軍預備隊(德國人此時並不知道法軍已經幾乎耗盡了全部預備隊)對德軍側翼發起反攻。此時停止前進等待步兵部隊趕上來,其實是在勝負已定的情況下,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危險的最穩妥的方法。

3英國皇家海軍此時扔掌握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裝甲部隊強行向固守在灘頭的聯軍發起進攻,很可能會遭到英國皇家海軍艦炮的反擊。德國空軍雖然掌握著制空權,但是當時德軍飛機✈️反艦能力較差。

其實關於在敦刻爾克由於希特勒的錯誤放走了聯軍主力這一觀點,最早多見於戰後德軍將領的回憶錄,有甩鍋嫌疑。在當時大多數德軍總參謀部的高級將領是支持這一命令的。從現在的視角看德軍裝甲部隊錯誤的停止前進,使得德國放走了聯軍。但是從當時的角度看,這一命令是在德軍已經取得了空前勝利✌的情況下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而採取的一種保守的方法。


飛翔的豬2209754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