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紅橋區這座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民國時期曾被洪水沖垮

天津市內六區之一的紅橋區,在古代曾是荒涼之地,人煙很少,直到元、明、清三代,才開始出現大規模的聚落村莊。

在解放前,以南運河為界,河北側是偽九區公所,河南側是偽八區公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政府接管後,在原基礎上建立了九區人民政府,後來又和八區合併,改稱八區人民政府,這就是紅橋區的前身,直到1955年,才改稱為紅橋區。

提到紅橋區之名的得來,就不得不講講其境內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大紅橋

天津紅橋區這座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民國時期曾被洪水沖垮

咱們今天看到的大紅橋,是1937年建造的,但要說起他的歷史,可遠不止於此。

網上很多文章,一提大紅橋就說是清末光緒年建造的,我估計他就沒仔細查過資料。實際上大紅橋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乾隆年間。在清中期的《大清河下游情況圖》中,就已經標註有"紅橋"一詞,而在清同治年的《天津縣誌》中,也明確了大紅橋在乾隆年間就存在。

但要明確的是,以前的大紅橋是一座木製拱橋,位於子牙河和北運河交匯處,距離今天的位置有200米左右距離,這兩個特點我們可以從下圖中看出。

天津紅橋區這座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民國時期曾被洪水沖垮

道光《津門保甲圖說》中的大紅橋

1870年,晚清重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但當時直隸總督在保定,只要通航的時節李鴻章才到天津辦公,所以天津的衙門不叫總督府,而叫"直隸總督行署"。這個衙門就在南運河北側,其前身是鹽院,所以這一帶又叫院門口。

天津紅橋區這座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民國時期曾被洪水沖垮

對應今天的位置大概是東北角新華書店附近。

1882年,李鴻章在院門口(行署門口)修建了一座鐵橋,結果這座橋高度不夠,南北運河之間的往來船隻不易通過,得把桅杆卸下來才行。

這麼不方便,老百姓肯定不買賬,於是在1887年,就把這座橋挪到了子牙河和北運河交匯處,也就是今天大紅橋的附近。

天津紅橋區這座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民國時期曾被洪水沖垮

上圖就是老大紅橋的照片,這是一座單拱鐵橋,也是天津的第一座鐵橋。

您仔細看圖中的橋頭部分,這一段是用條石砌築的。因為最早它是架設在南運河上的,河寬40米左右,而後來挪至的牙河上,寬度是50米左右,這樣接了10米,雖然解決了當時的問題,但也埋下了安全隱患。

結果在1924年,子牙河河水氾濫,直接沖垮了大紅橋,使用了37年的大紅橋鋼架全部沉入水中,雖幾經打撈,但仍有半數殘骸陷入河底。當時附近有個照相館,照相館老闆隱約感覺到大紅橋要塌,於是安排夥計日夜蹲守,果然拍下了大紅橋坍塌的瞬間,為後人留下了這座鐵橋難得的歷史瞬間。。

天津紅橋區這座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民國時期曾被洪水沖垮

大紅橋倒塌後,人們也想過辦法補救,先是在原處臨時搭設了浮橋,後來又計劃把萬國橋拆卸下來的零件挪過來,不過最終也未實現。

直到1933年,民國政府才計劃重建大紅橋,該橋終於在1937年建成,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大紅橋。

天津紅橋區這座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民國時期曾被洪水沖垮

上世紀80年代,不遠處的新紅橋建成,但老紅橋仍是人們從紅橋去西站、老城的重要通道,直到西站、西於莊拆遷,這座天津最早的大鐵橋才終顯落寞。

但這不會影響它成為紅橋區的標誌性建築,因為這座老橋,曾承載了無數紅橋人的腳步,也見證了紅橋區幾百年來的歷史和發展。

更多天津地名故事,請點擊我的頭像,查看我的置頂文章,說不定以前就講過您住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