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桥区这座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时期曾被洪水冲垮

天津市内六区之一的红桥区,在古代曾是荒凉之地,人烟很少,直到元、明、清三代,才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聚落村庄。

在解放前,以南运河为界,河北侧是伪九区公所,河南侧是伪八区公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政府接管后,在原基础上建立了九区人民政府,后来又和八区合并,改称八区人民政府,这就是红桥区的前身,直到1955年,才改称为红桥区。

提到红桥区之名的得来,就不得不讲讲其境内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大红桥

天津红桥区这座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时期曾被洪水冲垮

咱们今天看到的大红桥,是1937年建造的,但要说起他的历史,可远不止于此。

网上很多文章,一提大红桥就说是清末光绪年建造的,我估计他就没仔细查过资料。实际上大红桥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乾隆年间。在清中期的《大清河下游情况图》中,就已经标注有"红桥"一词,而在清同治年的《天津县志》中,也明确了大红桥在乾隆年间就存在。

但要明确的是,以前的大红桥是一座木制拱桥,位于子牙河和北运河交汇处,距离今天的位置有200米左右距离,这两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下图中看出。

天津红桥区这座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时期曾被洪水冲垮

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中的大红桥

1870年,晚清重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但当时直隶总督在保定,只要通航的时节李鸿章才到天津办公,所以天津的衙门不叫总督府,而叫"直隶总督行署"。这个衙门就在南运河北侧,其前身是盐院,所以这一带又叫院门口。

天津红桥区这座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时期曾被洪水冲垮

对应今天的位置大概是东北角新华书店附近。

1882年,李鸿章在院门口(行署门口)修建了一座铁桥,结果这座桥高度不够,南北运河之间的往来船只不易通过,得把桅杆卸下来才行。

这么不方便,老百姓肯定不买账,于是在1887年,就把这座桥挪到了子牙河和北运河交汇处,也就是今天大红桥的附近。

天津红桥区这座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时期曾被洪水冲垮

上图就是老大红桥的照片,这是一座单拱铁桥,也是天津的第一座铁桥。

您仔细看图中的桥头部分,这一段是用条石砌筑的。因为最早它是架设在南运河上的,河宽40米左右,而后来挪至的牙河上,宽度是50米左右,这样接了10米,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也埋下了安全隐患。

结果在1924年,子牙河河水泛滥,直接冲垮了大红桥,使用了37年的大红桥钢架全部沉入水中,虽几经打捞,但仍有半数残骸陷入河底。当时附近有个照相馆,照相馆老板隐约感觉到大红桥要塌,于是安排伙计日夜蹲守,果然拍下了大红桥坍塌的瞬间,为后人留下了这座铁桥难得的历史瞬间。。

天津红桥区这座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时期曾被洪水冲垮

大红桥倒塌后,人们也想过办法补救,先是在原处临时搭设了浮桥,后来又计划把万国桥拆卸下来的零件挪过来,不过最终也未实现。

直到1933年,民国政府才计划重建大红桥,该桥终于在1937年建成,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红桥。

天津红桥区这座桥,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时期曾被洪水冲垮

上世纪80年代,不远处的新红桥建成,但老红桥仍是人们从红桥去西站、老城的重要通道,直到西站、西于庄拆迁,这座天津最早的大铁桥才终显落寞。

但这不会影响它成为红桥区的标志性建筑,因为这座老桥,曾承载了无数红桥人的脚步,也见证了红桥区几百年来的历史和发展。

更多天津地名故事,请点击我的头像,查看我的置顶文章,说不定以前就讲过您住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