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上市地成迷 場景落地或存“隱患”

《投資者網》劉逸倫

3月18日,有媒體報道稱,人工智能獨角獸公司曠視科技(Megvii Inc)計劃於4月底至5月初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並考慮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架構,消息稱此次集資規模暫定為5億元至10億美元(約合39億港元至78億港元)。對於上述傳聞,曠視科技方面回覆稱“不予置評”。

科創板開閘在即,曠視科技此前也曾傳出將會在科創板登陸的消息。早在2018年12月,《經濟觀察網》就曾報道,中關村示範區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的名單,在總計不到30家企業中曠視科技名列第一位。若優質企業在A股上市將會是股民們的重大利好,坊間甚至有言論稱,“別讓曠視科技‘跑了’”。

事實上,曠視科技於今年1月份便有赴港上市的傳聞,IPO上市的消息更是不絕於耳,也曾有多個上市版本,最終到底是在上交所還是港交所上市,業內人士稱,這與公司自身考量有關,也是各方博弈的結果。

赴港上市?

3月18日,據香港信報消息,阿里巴巴關聯公司螞蟻金服有份投資、早前傳出有意赴港上市的內地人工智能公司曠視科技,據消息人士透露,該公司計劃4月底至5月初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並正積極考慮採取同股不同權的架構,有機會成為繼小米(01810)及美團點評(03690)後第三件在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對此,曠視科技回覆“不予置評”。

早在今年1月份,彭博社曾發佈報道稱,曠視科技會赴香港上市,承銷商為高盛和摩根大通。而最新消息是,目前已有更多的投行加入成為安排行。據悉,曠視科技赴港上市集資規模暫定為5億至10億美元(約39億港元至78億港元),預計估值可以高於400億元,符合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的上市要求。

這是否意味著,曠視科技赴港上市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據悉,對於內地企業來說,赴美或赴港上市的優勢是,其上市門檻相對較低,對於財務指標要求不高更看重公司未來發展,能接受同股不同權、VIE架構等股東結構,上市排隊時間較短,海外資本退出便捷。除此之外,中國香港是中國南大門、國際金融市場,除上述優勢外,還擁有港股通這個“神器”,可吸引內資參與交易,提升市值。

據瞭解,曠視科技過去曾考慮在A股上市,但現時偏好在港上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香港容許同股不同權雙重架構,公司亦向聯交所表達初步意願,會研究以同股不同權的架構上市,但最終是否採用仍有待進一步落實。不過,開閘在即的科創板亦允許同股不同權,不排除曠視科技會考慮科創板。

曠視科技在科創板上市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2018年12月初,中關村向上交所提供的科創板名單中,曠視科技名列第一位。此後眾多投資者、大眾輿論均默認曠視科技會登陸上交所,例如雖有海外上市的傳聞,新浪財經媒體依然將曠視科技納入“科創板潛力百強榜”名單之中,在其他坊間流傳的各種版本“科創板名單”中,曠視科技也是不可缺少的企業之一。

對於企業而言,登陸A股的好處是市值最大化。一位上海私募基金的合夥人丁先生對《投資者網》稱,大陸資本市場給出的溢價遠超過美國、中國香港遠。例如,奇虎360私有化時迴歸A股上市時,其以每ADS 77美元(對應每股A類或B類普通股51.33美元)的價格收購其他股東持有的360公司股份。該價格相對於2015年6月16日360的收盤價有16.6%的溢價,相對於過去30個交易日收盤價的算術平均價有32.7%的溢價。以擴大估值,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便於股東套現的角度來說,在科創板上市是個較好的選擇。

2019年1月15日,在“陸家嘴資本夜話”論壇上,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所長施東輝更是明言:“VIE架構和紅籌股都可以在科創板上市”,釋放了制度紅利吸引互聯網公司。

“獨角獸曠視科技上市”的消息多次引發高度關注,早在2017年,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曾透露,“上市這是會發生的,我們希望我們會是第一個。”業內人士稱,最終曠視科技將會選擇在上交所還是港交所上市,將會具體與公司自身利益考量有關,同時也將會是各方博弈後的結果。

經歷了7輪融資的曠視科技並不缺錢,公司曾表示,“由於其主要業務和客戶都在國內,因此考慮到品牌的原因,希望在A股上市。同時還有人工智能第一股這個原因可能會獲得較大估值以及很好的品牌效應。”

場景落地“隱患”

官網所示,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行業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致力於為全球行業用戶提供領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解決方案,構建城市級智能物聯網系統。曠視科技研發的人臉識別技術、圖像識別技術、智能視頻雲產品、智能傳感器產品、智能機器人產品已廣泛應用於金融、手機、安防、物流、零售等領域,擁有上千家核心客戶,其中包含阿里巴巴、螞蟻金服、富士康、聯想、凱德、華潤、中信銀行等眾多行業級頭部企業。

消息透露,曠視科技的財務狀況已達收支平衡,有別於部分已上市的明星企業目前仍為鉅額虧損。據一份網傳的融資報告中稱,公司在2017營收達到9000萬美元,並已實現盈利。有報道稱曠視科技2018年營收將達到2.65億美元,利潤5000萬美元以上。但曠視科技創始人兼CEO印奇予以了否認,他回應道,“2017年確實是規模商業化比較重要的一年,增幅較大,有盈利的可能。大的趨勢可能差不多,但具體數字肯定不是真實的。”對此,《投資者網》向曠視科技進行信息核實,公司並未予以回應。

曠視科技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仍來自安防,而安防領域的主要付費客戶是政府。根據公開資料,曠視科技核心安防系列解決方案已在全國26個省市上線,並被中國公安部列入重點技術推廣目錄,且該部分業務受到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安防行業從業人士稱,從安防行業國際發展趨勢來看,安防市場是從以傳統硬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為主向運營服務商轉變,同時設備、應用軟件越來越智能化。其中所提到的“傳統硬件提供商、系統集成商”是以海康威視、浙江大華等為代表的老牌安防領域硬件提供商,而曠視科技在安防領域的角色定位更接近於“運營服務商”。

曠視科技在安防領域的佈局從硬件到芯片再到軟件研發等,均是自主研發和提供,除了成本較高外,也曾被指出“技術還不成熟”、“缺乏安防領域的經驗”等問題。此外,雖然公司在安防行業發展前景光明,但據《2018年中國AI+安防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傳統安防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仍約為90%,且外界對傳統安防企業的忠誠度更高。

曠視科技以技術為核心,加大研發投入的同時也使得產品價格高居不下。公司一方面因產品價格不菲而難以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另一方面還面臨來自傳統安防企業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的挑戰,隨著技術差距的縮小競爭壓力也與日俱增。如何打通行業上下游,形成生態閉環,同時加強技術壁壘是曠視科技亟待解決的問題。

此外,公司另一落地場景金融領域也具有一定“隱患”。在21CN聚投訴平臺中,有用戶投訴曠視科技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方,利用借款時人臉識別的照片進行暴力催收,疑似侵犯用戶隱私權。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蒙慧欣表示,曠視科技作為個人信息收集的第三方,雖沒有直接參與用戶簽署相關數據安全保障協議,但是作為金融平臺的合作方負責用戶信息的收集,間接負有保障相關數據安全的義務。此外,任何企業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要遵守《網絡安全法》,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收集、使用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因此,如何在科技創新的同時,平衡創新與信息安全的平衡點是一直以來要專研和解決的難點。

蒙慧欣還表示,任何支付手段第一要素應該是安全,除了資金安全之外,還要包括信息安全。信息群發不僅屬於暴力催收行為還涉及到侵犯用戶個人隱私,平臺應該明白,各類機構或者委託第三方機構的暴力催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行為。

同時,此前曠視科技曾被質疑其“人臉支付”產品具有漏洞,不法分子可利用賬戶綁定的人臉識別個人信息的視頻或照片完成支付,曠視科技曾出面回應上述問題已經進行解決。

若人臉識別支付進一步落地大範圍、大規模的使用,公司如何避免相關數據洩露問題以及系統漏洞問題?《投資者網》向公司有關人士進行信息核實,對方也未予置評。

上海眾人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會長、中國第一代“紅客”談劍鋒曾在兩會期間呼籲不要使用人臉識別,他稱,網絡沒有絕對的安全,“密碼丟了可以再換,但生物信息是不可再生的,一旦丟失,不可能再有第二張臉了。”對於上述問題,《投資者網》將會持續關注。(思維財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