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其他问题,这本身是大问题!

您好,我是君山,一名站在中国教育最底层看教育、发声音的一线教师,感谢您的关注,期待与您交流,真诚与您做朋友!

学校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其他问题,这本身是大问题!

在学校问题里,有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敢研究,视为禁忌。君山认为,这个问题不研究就想着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是:行政很少上课,高级教师很少愿意上课。

这是不正常的!

行政之所以不上课,归结一下原因有两个:

1、学校各类行政事务繁多,过去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都要和学校搞“手拉手”,很多校领导感慨,“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忙不过来、疲于应付,是很多学校里行政工作的常态。网上有人就感慨,一个60多个人的小学校,光行政就有10多个,这正不正常?

可以说不正常,但也可以说正常。如果一个学校,只是想“安全第一”,那10多个行政领导确实多了;但是如果校长有“雄才大略”,各类奖项都要争,这种评比都要过,那10个行政确实不多。

学校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其他问题,这本身是大问题!

2、行政领导之所以不上课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比较现实的原因,当上行政之后,学科业务也就荒废了大半。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行政一般兼职的是副科,教语文的改行教思政、教数学的改行教思政、教科学的改行教思政····总之吧,哪个学科不考试、哪个学科在学校里不受重视,领导一般都往哪里走!这样走倒也有一个好处!至少不会因为行政事务繁忙而误人子弟了,但是,坏处也很明显,“行政不干活、行政就知道偷懒”,这种思想会很消极地影响到部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学校行政事务繁忙的问题。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为中小学教师制定了减负政策:

会议提出,要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更不能随意给学校和教师搞摊派。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

这个政策,与其说是给普通老师减负,其实更大程度上也是给学校行政减负。

学校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其他问题,这本身是大问题!

那么,减负之后,问题又来了:闲出来的行政,现在该干什么?

君山认为,这需要分类讨论:

1、对于学校的校级领导,难免还是会有一些其他事务要处理,比如学校规划、比如校园安全问题、比如各类会议,等等,但是,为了校长的身体健康,也是为了学校能够更加和谐稳定,君山还是建议校长们“少上一点酒桌,多上一点课堂”,利用现在风清气正的好环境,认真研究研究教育艺术,这绝对是中国教育之福。

校长除了“进课堂”以外,也要真正进入校园的日常管理。现实中,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校长,校园活动抓得很花哨、上面关系跑得很勤快,教育之于他们,就是晋升的政治资本。这样搞出来的教育,肯定是华而不实、伤教育的筋骨的。

学校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其他问题,这本身是大问题!

真正的校长应该怎么样呢?也不用“俯首甘为孺子牛”吧!但起码有一点,像“校长陪餐”这样的事情,可以多了解、多做做!

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规定》将从4月1日开始执行。

陪餐当然只是其中的一项!校长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让“校长负责制”真正负责起来!

学校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其他问题,这本身是大问题!

2、对于学校的中层领导,在上面的减负政策真正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以外的事情减少之后,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尽可能多的回归到课堂;起码有2利:

A、减轻一线教师课业负担;

B、有利于在校园内形成更加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所以,在学校领导要不要上课的问题上:

君山认为,在教育部为学校、为教师减负之后,只要是属于学校中的教师,不论处于什么样的职务上,都应该将为学生上课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履行教师承担的使命与职责,并不是说升到中层干部就可以高高在上,不用继续为学生上课,尤其是各类教导、主任,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提高学校教师在本职工作上做出突出成绩的积极性。

学校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其他问题,这本身是大问题!

学校里还有另一类人,也渐渐离教学一线,就是“高级”教师!

这些教师远离一线,主要有两个原因:

1、部分老师,评上高级之后,年纪已经很大,很多都已经临近退休了。

像这样的教师,因为年纪原因,精力有限,学校对其有特殊照顾,这无可厚非。我们现实中也发现,反而很多这些年级大的高级老师,因为一辈子奋战在教学一线,临老评上了高级,早就有了“老死”讲台的决心,所以,这些老师是真爱教育。就算你想给这些老师减负,他们很多也愿意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他们中,甚至一些人,就是退休之后,也愿意响应国家的“银龄计划”,支援国家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应该说,他们曾经是国家教育的脊梁,现在起码也是精神上的脊梁。

学校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其他问题,这本身是大问题!

2、但是,另外一部分评上高级之后,不愿意上讲台的“年轻”老师,就显得不是特别光彩。

这些老师,一辈子为“荣誉生、为荣誉死”,朝着利益,义无反顾前行。拼论文、拼公开课、拼课题,在评上高级之前,这些老师,爱上课、爱当班主任,打了鸡血一样积极向上。但是,一旦评上高级,感觉整个人生就觉得圆满了,一夜之间就人生观坍塌了。我们会看到,这些老师,年富力强,却经常和学校推诿扯皮,不愿意上课、不愿意当班主任,有一些甚至要求管图书室、看实验室,理由就是:想清闲一点。

像第二种情况的老师,就不得不让我反思一下职称制度的弊端了:

职称制度,初衷是为了提高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发展到现在,却成了学校里的“最大不公”。在职称面前,多劳不一定多得,不劳也不是一种可耻;很多年轻力壮的高级老师,理所当然地躺在“高级”线上,拿高工资,笑看人家劳动!

学校里,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研究其他问题,这本身是大问题!

国家花大力气培养的“高级”人才,但是在用人阶段,却体现不出高级老师的价值,这对于中国的教育,是不是一场极大的浪费呢?

个人认为,职称制度必须改,也斗胆提2个建议:

1、

职称应该与工资脱钩,仅仅与荣誉挂钩,让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想要获得学术上认可的人去为职称而努力;

2、做不到第一点,那职称起码要与工作量挂钩!打个比方:高级教师1节课20块,一级教师15块;二级教师10块;上多少拿多少,不上不拿。这样既体现职称的价值,又体现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相信一定能够充分调动高级教师的上课积极性!


最后君山想说:

学校有很多问题,但研究这两类人应该如何动起来,并且是动在中国的教育上,这是我们当前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各位网友,针对君山今天分享的内容,你又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发表你的观点,君山期待与你进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