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勤對戰爭來說有多重要?

汝州梅花玉溫泉


要多重要有多重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是因為趙國後勤、糧草跟不上了,所以才必須出擊,必須要打,不得已必須要換將了!最後失敗!


最有名的就是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的對陣,可以說雙方都受不了了,曹操的糧草已經撐不了一個月,曹操急死了,再耗下去怕失敗!其實荀彧就對曹操說,這個時候我們著急,袁紹一定比我們更著急,他們人是多,但是沒有佔多大便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消耗也更大,荀彧就說,等著吧,很快就會有變!結果果然是,許攸來幫助曹操來了,直接告訴了曹操袁紹的糧草重地烏巢!


曹操也是立馬就拉了500輕騎兵,直接親自領兵殺向烏巢,燒了袁紹了糧草!袁紹的軍隊瞬間瓦解!沒有軍心和士氣!兵敗,袁紹也是把自己喝酒喝死了!


蜀漢對陣曹魏的戰爭也是如此,其實諸葛亮最大的原因就是糧草問題,蜀道太難了,運量的損耗也太大了,所以每次諸葛亮都是要速戰速決,曹魏將領司馬懿就是不跟你打,就是要消耗戰,要拖死諸葛亮,諸葛亮每次都是因為糧食不足而撤兵!


鵬程日誌


後勤對戰爭來說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東西,以前的歷史毋庸贅述,就談談我們國家最近的一次現代化的戰爭好了。中越老山之戰時期,前沿陣地時刻有激戰,而前沿的補給全靠後送。負責向前沿陣地運送補給物資的陣地後勤保障部隊,稱為軍工隊。在老山前線,軍工隊員們的危險係數與前沿陣地的戰士們幾乎是一樣的。在崎嶇的山路上,人背肩扛,將彈藥、食品和飲用水送往前沿陣地,越軍的炮彈不時落下,路上更是佈滿地雷。當時軍內流傳的說法:累不累,看看老山軍工隊;怕不怕,看老山軍工膽量有多大。

某日夜間,電閃雷鳴,某部7連的8名軍工隊員緊急向前線運送彈藥。每人都揹著沉重的彈藥箱,班長祁正榮帶隊走在最前面。當時有越軍特工滲透到我軍陣地後方,隱藏在草叢間發現了這支軍工隊。越軍特工從草叢間扔出一枚手榴彈,正砸在祁正榮的鋼盔上,反彈在他腳下。手榴彈冒著白煙,場面一時驚心動魄。

沒想到,祁正榮不慌不忙,一腳將這枚手榴彈踢飛。遠處傳來一聲爆響,彷彿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一樣,軍工隊繼續前進。軍工隊在老山崎嶇的山路間需要攀爬各種陡坡,最討厭的就是下雨,軍工隊員們形容雨一澆坡跟讓油淋過一樣。極難攀爬。祁正榮揹著兩箱手榴彈先爬上去,再伸手將後面的軍工戰友一個一個拉上來。拉到第五個時,因坡太滑,祁正榮突然失足滑了下去。而下面就是越軍佈設的雷區。

祁正榮還是不慌不忙,拼命一個側身,死命抓住了旁邊一根電話線。他的身子終於停住下滑,停在了離雷區只有不到30釐米的地方。祁正榮跪著一步一步又爬了上來,兩個膝蓋全磨破出血。軍工隊還是彷彿什麼事情也沒發生過一樣,繼續前進,終於將彈藥送上前沿陣地,完成了任務。

這樣的場面,老山的軍工隊經歷了不知多少,真是小意思。其實比送彈藥給養上前沿陣地更危險的,是將傷員從前沿陣地搶運下來。1987年5月1日凌晨,老山前沿18號陣地正與越軍進行激戰。凌晨3點,軍工隊接到電話,命令他們上前沿陣地搶運傷員。19名軍工隊員已經連續工作了14個小時,但個個義無反顧,全體上路。

漆黑的夜色中,越軍用4挺輕重機槍封鎖了整個通道。子彈密得像網,軍工隊被壓制在一塊凹地裡難以抬頭。危急時刻,前沿哨位上的戰士們引開了越軍的部分火力。軍工隊員們迅速躍起,匍匐,躍進,滾進,以最快速度向哨位接近,將傷員抬上了擔架。

這時越軍的火力再度增強,軍工隊員們冒著漫天的子彈抬著擔架往下撤運。為了讓擔架保持平衡,減少傷員痛苦,上坡時跪著挪動,下坡時將擔架高高舉起,終於成功撤下了傷員。

軍工隊員們這樣的英雄時刻數不勝數,他們也被稱作“老山駱駝”。對於這些英雄,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沒有這些英雄,我軍又怎麼可能打贏這場戰爭?所以後勤有多重要大家都能看出來了。參考資料:對越自衛還擊戰 威震南疆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後勤對一個單位來說,應該說是非常非常重要,沒有後勤保障,可能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為什麼這樣把後勤提高這麼一個高度啊?其實這個很多人對於後勤是有偏見的,覺得打仗應該是軍事幹部的事情,但是在實際的戰爭當中啊,沒有後勤給你把各方面的補給補充到位,沒有後勤及時的給你搶救運送傷員,沒有後勤給你搞運輸這些等等方面,你真正的作戰意圖是很難達成的。

2.其實有一個說法是打仗就是打後勤的,因為現在平時的時候,我們說戰鬥力提升它很難有一個量化的,固定的評價指標和標準,但是後勤卻不是一樣的,你比方說真正的出動的時候對吧?你的油要供上吧,你的行進過程當中的保障要跟得上吧,你的這個飲食野戰就餐等等方面要跟得上吧,還有你這個衛勤力量也要及時的靠上去,才可以去保證你這個作戰和演習真實的成功。


3.其實一個真正合格的、優秀的指揮員,從來都不會輕視後勤方面的作用,也從來不會說打仗只是軍事幹部的事情,因為後勤補給如果說出現問題跟不上的話,對於戰士們的軍心士氣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而且這個後勤這一塊是關係官兵最切實的切身的利益的東西,衣食住行說句實話都是後勤方面的這個範疇。

4.當然了,作為後勤來說的話,其實有兩句話,就是後勤不後,後勤要勤。後勤你不能只是單獨的把自己作為一個保障力量來看待,你要把自己放在整個作戰的系統裡面擺進來。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面,我們後勤補給線是怎麼保障的,後勤力量本身他自己也是戰鬥員,也是要深入戰場深入這個戰鬥區域的,而不是遠遠的躲在敵後來實施保障,所以他要整個要融入到整個的作戰系統裡面圍繞著這個中心來實施,來實現我們這個作戰整體上的這個戰略意圖,這才是後勤應該有的內容。

如有關於報考軍校、入伍參軍及後續發展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諮詢


軍校和入伍指導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出自兩千年前的真理,便是對後勤重要性最好的詮釋!

舉兩個例子吧。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納粹德國,其陸軍戰鬥力可以說是全球無敵,控制下的戰爭資源相比同盟國來講也不在少數,不然不能解釋為何納粹德國可以和蘇聯、美國、英國三大強國在陸地、海上、空中輪番廝殺4年之久!

但是納粹德國在軍事上的失敗,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後勤。一開對波蘭、法國的戰爭那是在充分掌握敵情的情況下合理調配資源,然後速戰速決。可以說是戰爭資源和戰爭機器達到了有機結合完成的。對蘇戰爭,因為對敵情判斷不準,納粹德國一開始認為戰爭只用7個月,所有的戰爭資源也就是按照7個月的標準去準備。結果400多萬大軍、4000輛坦克、5000架飛機、數萬門火炮、上百萬輛汽車進入蘇聯,打了半年才剛剛推進到蘇聯首都莫斯科百公里以外,蘇軍非但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戰越勇。而德軍的後勤補給線已經拖至上千公里,並且戰前的物資儲備基本消耗殆盡。更可怕的是交通運輸工具的缺乏更是讓前線的幾百萬官兵的生命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威脅。

蘇德戰爭一開始,德軍的運輸工具主要是火車。隨著戰爭進入蘇聯領土內,蘇聯西部的鐵路不僅稀少而且鐵軌的尺寸與歐洲各國都不相同。眼看火車運力受限,只好改用汽車。誰知蘇聯的公路也好不到哪裡去,偏偏又遇上雨季,更何況幾十萬輛汽車每天的油耗和車輛損耗也不是個小數目。黔驢技窮的德軍後勤部門後來又徵集騾馬。就這樣,莫斯科城下的幾百萬德軍最終因為後勤的一點點枯竭導致折戟。

美英盟國參加歐戰後,最先開始的軍事行動是戰略轟炸。動輒上千架次的轟炸機,專門打擊德國的交通運輸線。從1942年開始持續兩年,雖然給德國帶來巨大的損失,但是依然沒能將其重創。1944年開始轉向德國的工業區和居民區這些戰爭資源集中的地方,不到半年就嚴重創傷了德國的戰爭潛力。納粹德國由此開始血流不止,直至身亡。

第二、解放戰爭時期。

相信讀者對國產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中數以十萬計的老百姓推著獨輪車、肩扛人挑、趕著牛馬驢為解放軍輸送糧食彈藥的場景並不陌生。對後來被包圍在陳官莊地區的國民黨軍杜聿明集團30萬大軍在飢寒交迫中每天靠孤零零的幾架飛機空投糧食的情景也歷歷在目。這就充分說明後勤的重要性!

解放軍幾乎是在沒有任何現代化後勤運輸工具的情況下發起世界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略決戰的。特別是在淮海戰役期間的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就動員了將近550萬民工用於支前行動,佔當時四省總人口的16%以上。其中臨時民工就接近400萬人,運用的大部分是獨輪車、扁擔、馬牛驢等最為原始的運輸工具。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民工們喊出了“傾家蕩產、支援前線”這樣個令世界震驚的口號。縱觀世界戰史,特別是國內戰爭史,老百姓對軍隊能支持到這個份上的,實在少之又少。而國民黨軍80萬機械化部隊靠的完全是幾架運載能力十分有限的運輸機空投物資來補給,對於解放軍的後勤補給系統也是採用最原始的佔領交通要道、派飛機轟炸幾百人的運輸隊伍這些方法,對於解放軍的傷害自然是少之又少。

總結一下,後勤系統對戰爭的重要性,正如開國元帥陳毅總結淮海戰役的那樣:“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獨輪小車推出來的。”


大將軍威武K


戰爭的勝負雖然由許多因素決定,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後勤。如果後勤補給跟不上,再周密的計劃、再勇敢的將士也無濟於事。沒有物資,便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連像隆美爾這樣的戰術家也要大聲疾呼:

大丈夫抱負如何伸展?

隆美爾到了非洲後,希特勒要求他只防御不出擊。但他堅持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率領並不是很強大的非洲兵團,一改意大利軍隊以往的頹勢,打得英國人一路敗退。

現在,就剩下重要的港口——託布魯克。但它易守難攻,是重要的橋頭堡,誰擁有它,誰就能相對容易得到補給,它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也是為什麼英軍放棄了所有地方,但丘吉爾依舊下令死守這座孤城的原因。

一路勝利的德、意聯軍卻止步於該城,幾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城內的守軍有著充足的補給,讓隆美爾一籌莫展。但這枚釘子不拔掉,攻入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的目的就無法達到,他不得不改進攻為圍城。同時,繼續東進埃及。

久攻不下,他把原因歸咎於意大利軍隊。說他們根本就是一群貪生怕死、毫無紀律的烏合之眾,看到對方坦克,就四散奔逃,這情況和1917年時並無區別。(他曾在一戰後期和意大利軍交戰)

其實根本的原因還是補給跟不上,此時希特勒關注的重心在蘇聯,沒有把北非戰場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就連保盧斯視察過戰況後,認為非洲軍團的補給難以持續,攻下埃及的可能性並不大。

為了固守埃及,丘吉爾增調了200多輛坦克,並下令向軸心國部隊發動代號為“戰斧行動”的反攻。然而,擁有優勢裝備的英軍大敗而歸。這次戰役,他們損失了100輛,德軍只有12輛。

但是,接連的勝利,並未徹底扭轉軸心國在北非的形勢,英、美兩國的物資補給能力,讓英軍很快就得到補充;相反的是,德、意聯軍的補給越來越成了問題,尤其是在意大利地中海艦隊屢次吃敗仗之後,他們的補給就更困難了。

得到裝備和兵員補充的英軍,很快就發動了新一輪反攻。

雙方展開了一場裝甲大會戰。德國的88mm高射炮立了大功,犯了兵力分散錯誤的英軍第七裝甲旅141輛坦克中的113輛被擊毀。

但即便如此,長久相持之下,德、意聯軍缺少戰車,缺少汽油,補給不力的劣勢再次凸顯。雖然,英軍損失大大超過德、意聯軍,但是他們有不斷的補給,實力提升很快,一時間此消彼長。

當隆美爾得知有一支強大的英軍部隊從南方包抄過來,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便撤走了部隊。部隊一撤,託布魯克的圍自然就解了。

是役,雙方損失大抵相當。

這是他在非洲戰場的第一次撤退。

他採取速戰速決的背後,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補給困難。他只有通過快速解決戰鬥,來減少自身的消耗或者奪取敵人的物資為己用。

這種戰術的有效破解,就是持久戰、消耗戰。一旦形成曠日持久,戰事久拖不決,比拼消耗的時候,後勤的作用就顯現了。說白了,沒有實力和對方拼下去,也就只有早早退兵了。

正如孫武在《作戰篇》中提到的“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就是說,在作戰中只聽說過指揮水平不高但求速勝的情況,而沒有見過為了講究指揮技巧而讓戰鬥曠日持久的現象。從來就沒有,因戰事久拖不決而對國家有利的情形。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戰爭中直接說後勤,可能有些人還不能馬上認識到它的重要性,那麼換個名詞大家就會馬上明白它的真正意義,那就是“戰略補給”:在古代一般的“戰略補給”主要指糧草、牲畜、藥品、弓箭等;現代的“戰略補給”所包含的內容就太寬泛了,如食品、藥物、彈藥、鋼鐵、石油、橡膠等。


下面我們從古今兩個方面來看看後勤到底有多重要:

一、古代:

1、先以我國漢朝記載的一個數據分析一下:李廣利二徵大宛,“赦囚徒扞寇盜,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駝以萬數齎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轉相奉伐宛,五十餘校尉。宛城中無井,汲城外流水,於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

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李廣利二徵大宛時,(漢武帝)赦免了之前的一些囚徒步卒,而且又徵調了些品行惡劣的少年和邊境的騎兵,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從敦煌出兵六萬多人,那些私人(其實是漢朝徵調的運糧百姓)帶著糧食跟隨部隊參戰的還不計算在內。隨軍的牛有十萬,馬有三萬,驢、橐駝等都以萬計來供應軍糧......


不知道大家從中有沒有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這麼龐大的部隊糧食運輸靠誰?還有這麼多的牛羊等牲畜誰來管理?難道只是軍隊來負責?如果是這樣的話能剩下多少全職的作戰部隊?細心的夥伴們就會發現,文中曾提到“負私從者不與”,注意這段話、這才是重點,打仗需要徵調很大一部分百姓來運輸糧草,而且這些人在運糧草的過程中也是要吃飯的!

曾有專家按照最低成本算過一筆賬,得出的結論你可能都不敢相信:一個士兵的日常後勤工作最少需要3個民夫來供應,這還是最少估計,因為路途中損失的糧草(古代的天氣因素是作戰必須要考慮的,而天氣的變化就會引起糧草和牲畜的損失)和牲畜並沒有計算在內,這樣算來,6萬的作戰部隊最少需要徵調18萬的民夫來保障後勤(當然古代作戰的糧草等物資不可能完全靠後勤,還有一部分靠“因敵於糧”,也就是攻佔領土後在當地補給),這是多麼龐大的數字,這麼一算你就明白了為什麼較大規模的戰爭會大幅度損耗國力了!也就明白後勤保障有多重要!

2、關於後勤保障最恐怖的記載是在《舊唐書》中,李靖徵突厥時的後勤記錄,從山東運糧到甘肅一帶最少需要60多天,而且到達目的地之後糧食只剩下剛出發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運輸途中要消耗90%的糧食!這還是途中沒有受到干擾,糧食安全到達了目的地,如果加上突發的情況,剩下的糧草等補給會更少!那為什麼這麼費事還要大費周章的運送物資呢?這就是後勤的重要性,寧可費時費力也要保障前線需要!


二、現代:

我們再舉一個從側面反映後勤重要性的的例子,這個例子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理解,甚至認為是胡說。但是當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這個例子就是“日本在二戰中發動太平洋戰爭”。

很多人認為日本發動這場戰爭是“腦子發熱、欠考慮”的結果,但事實上這是日本經過多番研討、精心策劃後的才做出的決定。當時德國進攻法國用了不到六個星期就使法國投降,之後日本才在《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簽字,由此就可看出日本有多狡猾。雖然當時英美都把戰略重心放到了歐洲,但是並沒有完全放棄亞洲,因為歐美在東南亞擁有大量殖民地,而且東南亞的戰略資源豐富,戰略位置也很重要,日本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最重要的是,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後,表明已經完全和歐美對立。但是日本大約80%以上的戰略資源靠國外提供,尤其是石油、鋼鐵、橡膠等,而且這些資源主要從美國進口,從這裡你就看清楚了“問題的實質”。那就是美國事實上已經掐住了日本的脖子,誇張點說就是“美國掌控著日本的戰爭命脈”,如果沒有鋼鐵、石油、橡膠等資源,想繼續打仗就等於“痴人說夢”。所以日本與其被美國一直掐著脖子,還不如先發制人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佔領東南亞,從東南亞掠取戰略資源,保障“後勤戰略資源的供應”,這樣就不至於使自己的“戰爭命脈”繼續掌控在美國手中!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戰略資源後勤保障”出現了問題,所以才敢去摸老虎屁股,也就明白了後勤最戰爭有多麼重要!


感謝大家抽出寶貴的時間查看我的內容,由於時間問題,難免出現紕漏,如有不妥請大家指正!


請大家繼續關注“夢迴精武”,如果大家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


夢迴精武


開槍需要子彈,才能消滅敵人;開炮需要炮彈,才能讓真理在它的射程裡;飛機坦克要燒油。才能馳騁疆場;電臺對講壞了要修,才能通信順暢;人傷了要用繃帶、青黴素,才能拯救生命;士兵要吃喝拉撒睡才有力氣打仗,冷了得換成冬大衣,熱了得換夏常服,地形複雜得穿軍靴,擔心迷路帶個指北針,減少傷害避彈衣,黑燈瞎火看不見得夜視儀,觀察敵情得望遠鏡,無聊了來根香菸……

沒了可靠的後勤保障工作,那麼再優秀的作戰計劃、再先進的武器都是空中樓閣。而隨著現代戰爭的發展,對後勤保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打仗就是打後勤”,毫不誇張地說,後勤保障上的競爭,是火線以外的“第二戰線”,任何沒有堅強後勤保障的戰役,都不可能順利進行,甚至直接導致戰爭失敗。

例如,“市場花園行動”是蒙哥馬利看到了諾曼底戰役中空降作戰的成功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空降行動,但這些空降兵小夥子卻陷入了之前沒有預料到的困境中,大部分部隊處在德國軍隊的重重包圍之中,沒有足夠的彈藥和食物。盟軍對這些被圍的傘兵進行空中補給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空投的補給物資都沒有落到傘兵手中,而是落到了德軍之手,彈盡糧絕之下,傘兵們只得走入德國的戰俘營,“市場花園行動”宣告失敗。


兵說


後勤對戰爭來說有多重要?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古至今,不管什麼規模的戰爭,沒有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幾乎全都是一場不戰而敗的戰爭。

遠得不說,解放戰爭時期,著名的“淮海戰役”中,前方戰事慘烈,後方幾百萬的老百姓推著小車去戰場,為解放軍送槍支、送彈藥,送糧草,抬擔架,救傷員,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戰鬥在哪裡打響,哪裡就有支前民工的身影,陳毅元帥曾充滿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身處異國他鄉作戰,作戰條件和環境極度惡劣,面對強大的聯合國軍隊,志願軍如果沒有強大的後勤供應,戰爭的勝負恐怕就是另一個結局了。

八十年代的對越防禦作戰中,負責後勤供應的軍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將裝備、彈藥及時送到了前線,老山軍工用熱血青春譜寫了“老山軍工”精神!

無數的戰例告訴我們,任何一場戰鬥,如果沒有充足的武器彈藥供給,沒有水,沒有飯,傷員沒有人抬,哪麼這場戰爭的勝負可想而知。

戰爭,只青睞於有準備的人,而後勤保障則直接決定著戰爭的勝負!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更多關於參軍入伍、考軍校、考選士官等在部隊後續發展話題,我將盡我所能為您諮詢解答,歡迎戰友們朋友們關注我,願與你一起分享,謝謝!


宸源加油


  慕什塔戈認為,後勤之於戰爭,猶如植物離不開土壤。只有土壤源源不斷地輸送水分和營養,植物方能枝繁葉茂。同理,持續高效的後勤補給,是維繫戰爭直至打贏戰爭的根本前提。因此可以說,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其實,這個道理古往今來莫不如是。距今2500年前的古代軍事家孫武在其著作《孫子兵法》中有云:“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一語道破戰爭時期後勤工作的艱鉅性與重要性。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為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以主力第一一五師在山西平型關地區設伏,首先選擇的打擊目標就是日軍板垣師團的後勤輜重隊,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成功遲滯了板垣師團的進攻銳勢,也激起了全國軍民持久抗戰的信心與意志。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在總結工作時,曾經包含深情地說:“淮海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正是由於幾十萬山東人民擔負起艱鉅的後勤補給工作,才迎來了淮海戰役的最終勝利。

圖示:邊境反擊作戰中的後勤運輸隊

  二戰以來,戰爭對武器彈藥、生活給養、衛生救護、軍需物資等方面的消耗量與日俱增,沒有強有力的後勤補給,戰爭毫無取勝的可能。抗美援朝時期,中國軍隊面對“鋼多氣少”的聯合國軍,敢於發揮近戰、夜戰優勢,通過靈活運用穿插迂迴、分割圍殲、縱深追擊等戰法,僅用7個月時間就將美軍先頭部隊由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應該說,中國軍隊在戰術運用上,是優於美軍的。但是,為什麼不能徹底打敗美軍?就是因為薄弱的後勤補給嚴重受制於美軍。通過頻繁發動“後勤絞殺戰”,李奇微把志願軍每一次戰役進攻都化解為“禮拜攻勢”,最終以反擊行動扭轉戰局。

圖示: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面對“絞殺”威脅下的後勤補給線

  當前信息化條件下,後勤工作已經進入軍民融合的聯勤保障時代,平戰結合、高效集約的後勤工作是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有力支撐。

圖示:軍民融合提高後勤保障運力


慕什塔戈


你好!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後勤在戰爭中的作用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所謂“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這兩句話充分提現了後勤在戰爭中的地位。

作為作戰的物質技術保障,後勤對於戰爭有重要性,甚至決定性的作用。

古代後勤,多以糧食為重。

中外戰例

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便是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舉重兵在官渡對峙。曹操糧草先光,軍心動搖,曹操借了糧草官的人頭穩定了軍心。就在曹操為解決糧食問題而著急上火時,袁紹謀臣許攸來降,獻計偷襲袁紹糧草所在地烏巢,最後大敗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前216年,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深入羅馬本土作戰。但是羅馬軍迴避交戰,漢尼拔陷入絕境。直到漢尼拔攻佔了儲存大量糧食的坎尼,迫使羅馬軍交戰,最後大敗羅馬軍。

這兩個戰例充分證明了後勤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現代戰爭更是如此,拿破崙後勤供應不上,士兵大多凍死在俄國。德國也是如此,戰線過長,後勤保障不上,士兵缺少過寒冬衣物,車輛坦克甚至被凍的打不著,終是在斯大林格勒被粉碎了夢想。

後勤保障足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無後勤不打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